【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 (Psoriasis),不但可引致皮膚炎症,令患者出現痕癢及脫屑等徵狀,還可誘發其他共病,例如多達四分一患者會有銀屑病關節炎,影響範圍可由脊椎到手指,甚至是全身大大小小的關節,病情嚴重時更可帶來蝕骨之痛!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提醒,銀屑病患者應盡早接受適當治療,勿半途而廢,以目前使用的生物製劑為例,不但有助緩解皮膚症狀,亦可處理及預防關節炎等併發症,有助控制病情,維持生活質素。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銀屑病的成因是遺傳?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炎症:遺傳是銀屑病的主要病因, 加上後天因素如吸煙、飲酒、肥胖、壓力、局部創傷及感染等,便可誘發銀屑病,有部分患者便是在確診新冠病毒後導致銀屑病復發。」男女的患病風險均等,30至50歲是發病的高峰期。 銀屑病在香港並不算常見,發病率約為0.3%-0.5%,但張醫生認為實際情况有可能被「低估」:「歐美的發病率高約10倍,單是種族因素並不能解釋為何兩地發病率有如此龐大的差異。 銀屑病可出現在頭皮中, 或只是影響指甲, 如病情輕微可能常被病人忽略。」 相關閲讀: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銀屑病會傳染嗎? 皮膚紅腫、痕癢及脫屑等都是銀屑病常見的症狀。張醫生指這些症狀不但會引起生理不適,更會影響外觀而窒礙社交,原因是異樣的皮膚、皮屑等,容易予人「不潔」的觀感,甚至誤以為患者有具傳染性的皮膚病。張醫生強調,銀屑病沒有傳染性,但由於皮膚炎症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會引發全身性的紅皮症等,令病情變得更嚴重。 銀屑病只會影響皮膚?會有併發症嗎? 由於銀屑病是源於免疫系統失調,除了皮膚之外,身體其他器官和組織亦可能受到影響,例如引起關節炎、眼睛發炎或慢性腸炎等共病,亦會間接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痛風、代謝綜合症及骨質疏鬆等風險。 張醫生指出,每4名銀屑病患者便會有1人患上銀屑病關節炎,這類關節炎的表現千變萬化,猶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椎炎的「混合體」,無論是大關節或小關節,以至手指等遠端關節、脊椎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有機會引起筋腱發炎及手指、腳趾炎症,最罕見和嚴重的是出現侵蝕骨骼的膿皰型關節炎,會令患者劇痛及骨骼變短。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生物製劑大幅改善病情控制 銀屑病難治療嗎?「過去治療銀屑病並不容易,因為照紫外線燈及口服免疫抑制劑的傳統治療方法成效不甚理想,導致很多患者中途放棄治療。直至生物製劑出現,打破了銀屑病『難醫』的限制,有效改善症狀之餘,更可同時治療關節炎及其他共病。」張醫生解釋。 目前治療銀屑病的生物製劑有3類,包括:第一代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以及較新的白介素(IL)-17抑制劑和白介素(IL)-12/23抑制劑。 張醫生表示,愈新的生物製劑, 除了成效更好,對抵抗力的影響亦較少。患者一般需每2星期至每3個月注射一次生物製劑,其中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有機會減低抵抗力,增加患者感染風險,注射次數亦較為頻密,使用兩至三年後,其療效或會下降,但價格相對另外兩種便宜。 除了藥物治療外,他強調病人合作亦是控制銀屑病的關鍵,因為銀屑病就如高血壓等慢性病,若置之不理可以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積極治療及控制有望停藥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縱然未能「斷尾」,但積極接受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更重要的是可減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當病情轉趨穩定後才可以考慮減藥或停藥。若任由銀屑病病情惡化而不理會,代表免疫系統失調的情况會更嚴重,出現關節炎等共病的風險亦會愈大,「斷尾」機會更為渺茫。 張醫生亦建議患者調整生活模式,包括遠離煙酒、控制體重及恆常運動,尤其是多參與戶外活動接觸紫外線,對病情控制及預防共病均有幫助。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類風濕關節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知多啲 生物相似劑是什麼?為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Read more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明報專訊】不少人受背痛困擾,以為是姿勢不良所致?如果你是45歲以下,持續出現背痛,加上早上醒來腰背僵硬,就要小心,有可能患上強直性脊椎炎。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除了背痛、僵硬,原本一節一節的脊椎,融合成一條,影響活動幅度。 Read more

【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生物製劑延緩退化 強直病人保關節新希望

【明報專訊】「年紀大,骨頭脆」是自然定律,隨年齡增長,鈣質流失愈來愈快,加上年輕時勞損過度,「腰痠背痛」、「骨折」是不少長者常要面對的問題。然而,當心這些問題可能不是一般自然老化過程,而是與「強直性脊椎炎」有關。 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證實,生物製劑有效減低強直性脊椎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坊間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認知不足,過去,病人往往要到骨折時才發現患病;加上早年醫療科技仍未發達,病人大多要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恢復部分活動能力。時至今日,雖然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發展成熟,但對病人來說,最好還是「能不開刀就不開刀」。幸而,另一種治療方案──生物製劑,在近10年推陳出新,不但能有效改善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更有研究指能降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60歲的陳伯,是近年來求醫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記得當初見他總是一臉愁容,原來他20多歲已受背痛困擾,不過當時不以為意,到40歲時難忍疼痛才決定求醫,但當時亦只能靠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到近年經評估和建議後,才注射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病情改善了,而且相信短期內也沒有更換關節的需要,他才終於重拾久違的笑容。 減置換髖關節需求 美國風濕病學會的一項研究,以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延緩強直性脊椎炎關節退化,2016年發布研究結果。研究找來631名強直性脊椎炎病人,當中有5%病人有嚴重的髖關節問題,醫護人員安排他們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並定期監測病情。 研究維持了3年,631名病人分別接受了兩個階段的髖關節X光檢測。醫護人員根據巴氏強直性脊柱炎放射學指數(BASRI)分析髖關節X光檢測結果,評估抗腫瘤壞死因子的治療成效,當中若1個病人的評分在第2次髖關節X光檢測中增加了2分或以上,便會定義為病情更嚴重了。研究發現,共551名病人的BASRI沒有增加,即意味着抗腫瘤壞死因子能延緩強直性脊椎炎惡化。 ■知多啲 年輕人發病率最高 背痛3個月快求醫 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致的風濕科疾病,與HLA-B27抗原有關,佔所有慢性脊椎炎的4%至5%。因免疫系統運作失調,免疫力過度活躍,令原本用作攻擊病毒的細胞,除了攻擊外來病毒,還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造成持續炎症。強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發病位置為骶骼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痛症於晚間出現得較頻密,而大多數病人會在早上感到背部僵硬(又稱晨僵),亦有可能一直蔓延至腳部。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嚴重不但影響活動能力,更會引起併發症,如周邊關節發炎、腸道炎、虹膜炎和銀屑病等。 骨骼融合 影響活動能力 雖然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仍待考究,但發現有家族史的人發病率比沒有家族史的高出10倍。 較少人知道的是,年輕人的發病率其實是最高的,最年輕的十多歲便發病,只是坊間認知不足,常以為只是勞損或疲倦而忽略病情,持續至中年以後才因「受不了痛症」求醫才發現。所以,美國於2009年便已有指引,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盡快求醫以排除或確定患有強直性脊椎炎。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接受血液檢測或X光檢驗、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發展。 ■強直性脊椎炎早期徵狀 .下背痛及僵硬,持續3個月或以上,尤其早上醒來感覺最強烈(晨僵) .靜止時或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後,感到僵硬 .活動或運動後痛楚會減輕 .痛楚最先在骶髂關節出現,逐漸上延至臀部、上背、前胸及頸部 .晚間經常因背痛痛醒,睡眠質素大受影響 ■生物製劑 調節免疫系統 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工程技術所製造的藥物,精確地瞄準特定免疫分子,以降低非相關細胞的傷害,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效。腫瘤壞死因子(TNF)是急性反應蛋白質(acute stress protein)中最重要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在人體內除了造成關節發炎,還會導致發燒、厭食、休克、肝臟壞死等生物效應,引起病人全身倦怠、消瘦等徵狀。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能夠抵抗腫瘤壞死因子之侵害,迅速抑制強直性脊椎炎。 文:李梓恩(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眼紅紅 腰背痛? 小心銀屑病聲東擊西﹗

【明報專訊】不少人都有腰痛、膝痛、手指關節痛等「小毛病」,覺得是小事而忽略,休息一下就會康復,但沒想過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號」。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看似是皮膚問題,但近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患者同時出現多種共病纏身,關節疼痛、心血管疾病、抑鬱、虹膜炎等。因此不要忽略這些「警號」,及早求醫以全面控制病情。 一名年約40歲的女傳道人,每日需要步行三層樓梯回教堂工作,患上銀屑病。風濕病科專科醫生余嘉龍指出,「她病發了數月,九成皮膚受影響,有紅、增厚、脫皮等徵狀,受影響範圍極大。另外,因腳跟和膝關節亦受影響,需要輪椅代步」。當她來求診時,不停地哭,有抑鬱徵狀,不願意上班。 另一名老婆婆病人,因為膝痛向骨科求診,以為是勞損退化需要更換關節。然而,因為病情惡化速度快,不似是一般關節退化,引來醫生懷疑;再經詳細檢查才發現是銀屑病關節炎。 發病高峰:20-30歲及50-60歲 銀屑病在全球的發病率為2%。余嘉龍指出,香港的發病率則約為0.3%至0.6%,而發病年齡通常分兩個高峰期,最多為20至30歲之間,這個年紀病發與遺傳因素有較大關係;另一個是50至60歲,多是後天因素激發所致。銀屑病早期徵狀,七成人皮膚有脫皮情况,「但亦有三成患者的關節、筋腱首先受到攻擊,增加診斷困難」。 生物製劑有效紓緩急性發作 雖然數據顯示,銀屑病在香港的發病率較低,但余嘉龍認為數據未完全反映問題的嚴重性,因為不少病人逃避求診。「過去一直以為,銀屑病人因為皮膚外表受影響,導致抑鬱,患者隱藏自己而不去正視病情;但新的研究發現,銀屑病會影響腦部,因而出現抑鬱。」除了抑鬱,近年發現銀屑病有不少「共病」,如指炎、虹膜炎、血管病變等,「誤導」病人和醫生,因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銀屑病與免疫力失調有關,無法根治。但余嘉龍補充,現時藥物成效亦不斷提高,除了有傳統的免疫系統調節藥物,現時最有效是使用生物製劑。「約十多年前便有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近年研究發現,控制白細胞介素IL12、IL23、IL17數量,可減低免疫系統對身體的攻擊,所以新的生物製劑都會針對抑制白細胞介素,減輕發炎,同時減低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 以上述40歲病人為例,由於她病發速度較快,所以余嘉龍決定使用起效較快的生物製劑,「傳統免疫系統調節藥物,要兩個月才起效,而生物製劑一般可在兩個星期發揮作用,這個病人用藥約兩周之後,可以慢慢行路;一個月後可正常行走,三個月後皮疹全部消失。此時便停止注射生物製劑,改用傳統口服藥,至今沒有復發」。 文:勞耀全 圖:鍾林枝、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