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非單靠疫苗接種率等界定

【明報專訊】世衛2020年3月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pandemic)至今已近3年,如今世衛何時宣布結束新冠「大流行」成為全球焦點。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范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瑞士日內瓦世衛總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世衛原期望各國可於今年底結束緊急狀態,但現在未能達成,而宣布結束大流行的條件複雜,不可單靠新冠疫苗接種率及死亡率劃界線。她又說確診數字被低估,加上變種肆虐,無法預測新冠大流行何時結束。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明報記者 陳萃屏日內瓦報道)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范克爾克霍夫是來自美國的流行病學家,現時除了是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亦是世衛新興疾病及人畜共患傳染病部門負責人,是前年初到訪武漢調查新冠疫情爆發的世衛專家之一。本報記者本月6日到世衛日內瓦總部訪問范克爾克霍夫,她分析全球疫情時,稱現時專家已掌握病毒的傳播、可如何減低病毒影響等資訊。此外,世界各地藥廠亦已研發很多疫苗,形容是科學成就。 新冠長遠對心肺腦等有否影響 專家掌握資訊仍不足 不過,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 全球不少國家或地區去年起逐步解封,以歐洲為例,不少地方毋須戴口罩,入境亦毋須出示任何檢測證明。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月初表示,相信全球九成人口對新冠有一定抵抗力,距離可公布結束疫情大流行緊急階段再邁進一步,但時機未到(we are not there yet)。范克爾克霍夫向本報透露,相信疫情大流行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世衛正嘗試讓每個國家結束緊急狀態,曾期望所有國家可於今年底前達成,但現時仍未到此階段。 接種第一劑疫苗未達標 全球三成人未打針 緊急狀態持續 范克爾克霍夫解釋,世衛其中一個目標是令全球所有國家七成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當中所有高危人士及醫護人員須全數接種,惟現時仍未達標,全球仍有三成人完全未打針,因此緊急狀態未能結束。 她又說,本月初全球一周死亡人數仍達8000至1萬,形容不可接受。被問到是否只要將全球疫苗接種率提升及將死亡人數降至某水平,便可考慮結束大流行,她強調結束大流行條件複雜,無法單在死亡率或接種率上「劃線」,或達到某個目標便結束。她說世衛緊急委員會正討論結束緊急狀態的條件,但相關條件複雜。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抗疫疲勞 漸輕視疫情 憂低估確診數字 醫療受壓 范克爾克霍夫又指現時不論高收入或低收入地區的醫療系統均十分脆弱,因人們對疫情相當厭倦(exhausted),而對不少國家新冠疫情亦已不再是最重要、最緊急處理的事,有國家每周才呈報一次確診數字,以致世衛掌握疫情的資訊減少。 她相信新冠確診數字被低估,憂慮這些潛在的個案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她說全球都正與病毒共存,但不代表什麼也不做,期望各國政府可負責任,監測疫情確保醫療系統穩健。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情】調查分析:長者對新冠病毒及疫苗有6大謬誤 快測呈陽性不申報? 二次感染徵狀較輕?

【明報專訊】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有12%的長者或其家人曾在快測陽性後不呈報,有8%長者須接受強檢但無做檢測,亦有5%長者曾呈報舊的檢測結果;亦有47%受訪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致病的嚴重程度會變得更輕微。二次感染的死亡及住院風險有多少呢?協進會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快測呈報機制有漏網之魚,憂慮他們會繼續社交活動,更難控制疫情。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認為,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對疫情及接種新冠疫苗的理解有6大謬誤(見表)。有專科醫生估計長者不呈報的原因包括擔心要隔離,建議當局考慮容許長者在有照顧者看顧下在家隔離,從源頭減少漏報問題。 調查:12%長者或家人快測呈陽性不報 近半料未來病徵變輕微 曾祈殷分析:6大謬誤 現時新冠病毒快速測試陽性個案須靠患者主動申報。民研上月15至16日共訪問664名60歲以上長者,調查結果發現,除超過一成受訪者沒呈報快測陽性結果外,亦有27%受訪者表示有朋友不呈報快測陽性、有10%曾草率做快測。 被問及病毒嚴重性和接種意向,有47%受訪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致病的嚴重程度會變得更輕微、31%認為傳染性會降低;只有10%受訪者認為60至69歲人士染疫後有較高重症及死亡風險。此外,有18%受訪者未完成接種3針疫苗,接種3劑以下疫苗的受訪者中,七成因擔心疫苗安全性而選擇不打針,有36%傾向盡量延遲甚至不接種。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呈陽性患者 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 曾祈殷:長者有「疫苗衰退症」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認為,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對疫情及接種疫苗的理解有六大謬誤(見表),他指現時BA.5已逐漸成為主流病毒,是傳染力最高的病毒株,憂慮長者低估疫情。 曾祈殷指長者有「疫苗衰退症」,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反應及副作用均沒那麼強烈,認為長者毋須擔心副作用,亦應接種加強劑疫苗。他續引用第五波疫情數據,指出60至69歲長者亦算高危群組,該組別未打疫苗的感染死亡率達1.84%,對比50至59歲死亡率為0.77%,20至49歲則為0.03%至0.17%。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認為,長者不申報陽性結果的原因是擔心隔離會影響家人,他對此感憂慮,亦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快測呈報機制有漏網之魚,憂慮他們會繼續社交活動,將更難控制疫情。龐補充,由於60至69歲長者仍會在社區活動,未退休者仍要上班,加上低估疫情對自己的影響,憂慮他們放下戒心,更易染疫。 梁子超倡允有人照顧者在家隔離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長者不申報陽性結果有多個潛在原因,包括不相信有嚴重後果、憂慮要隔離等,他建議當局考慮容許長者在有照顧者看顧的情况下在家隔離,認為此舉可從源頭減少漏報問題。梁不建議透過強制手段要求市民申報快測陽性結果,指此舉反會令人不做檢測。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醫局籲及早申報取口服藥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昨在疫情記者會回應時稱,希望病人會自行申報,因醫管局會主動聯絡病人,了解他們需否治療,強調如及早申報,可獲處方新冠口服藥,及早控制病情。此外,政府3月推出快測申報平台,若市民使用網上平台有困難,可使用電話的自動留言系統,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天表示,現時每日透過電話接到數十宗呈報個案。 六成染疫長者拒口服藥 有寧食清瘟 另外,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日前(3日)表示,留意到有市民、尤其60歲以上長者或認為病徵輕微,即使獲建議求醫「都未必肯睇,睇咗都未必肯食抗新冠口服藥」,呼籲60歲以上、沒有病徵的染疫長者「可以亦都需要服用口服藥」,以減因病情轉差而入院及死亡風險。 劉補充,醫管局會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提供的資料,主動致電未滿5歲、大於60歲或因病導致免疫力低的患者,了解其病情,為有需要者預約遠程醫療服務及指定診所,希望相關者盡早獲發口服藥;而較高危的患者如70歲以上,局方收到個案資料後,「基本上」會即日聯絡。 醫局主動聯絡高風險長者 誤以為「嚴重」始需口服藥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說,若市民到社區檢測中心做核酸檢測,採樣時須提供電話、身分證號碼等個人資料,衛生防護中心收到陽性報告後,會透過電腦系統將上述資料自動資料交予醫管局;而快測陽性患者則須靠患者主動呈報,「唔呈報唔會知道陽性」(見附圖)。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在港台《星期六問責》稱,醫管局會主動聯絡高風險長者了解其病情並提醒患者就醫,但有患者誤以為要「嚴重啲先食(口服藥)」、或不想服食「咁勁嘅」西藥,最終只有約四成長者會服用口服藥。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醫管局:幾萬人服口服藥 可減八成住院風險 未見嚴重副作用 有處方口服藥的家庭醫生林永和向本報說,曾見求診染疫長者即使適合服用口服藥,但當中有人以「病徵輕微」、「仿效朋友經驗」為由,一度選擇服用「連花清瘟膠囊」;另有人誤解服用口服藥一定出現嚴重副作用,故取藥後未有服用。林建議家屬可多向長者解釋藥物成效,即使獲處方口服藥,亦應關心家人有否完成療程。 劉家獻補充,患者或因不同原因拒服口服藥,重申局方已為幾萬名病人處方,當中未見嚴重副作用。他引述研究稱,口服藥最多可減八成住院風險,「有啲嘢可以令到風險降低八成,大家一定要去使用」,呼籲市民如獲處方口服藥就應接受。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病毒】英國研究:曾感染其他冠狀病毒康復者或防新冠 記憶T細胞有交叉免疫反應 港兒科醫生憂少接觸病毒或增日後染流感重症風險

【明報專訊】英國研究發現,曾感染其他人類冠狀病毒的康復者,體內「記憶T細胞」對原始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較高,可構成「交叉免疫反應」(cross-reactive-immune-response),或有助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有兒科醫生關注,過去兩年家長非常注重衛生,致兒童較少接觸其他冠狀病毒,不但缺乏對新冠病毒的交叉免疫,長遠對其他病毒如流感的免疫反應亦會較弱,日後即使感染普通感冒亦會增加重症風險。 Read more

【手部衞生日】關鍵時刻潔潔手 細菌病毒快快走 抵禦新冠病毒 潔手習慣不可少(衛生處方)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除了接種新冠疫苗,個人衞生亦十分重要。每年的5月5日是「手部衞生日」,衞生署感染控制處今年以「關鍵時刻潔潔手 細菌病毒快快走」為主題,透過不同渠道宣傳手部衞生,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留意手部衞生,尤其在「關鍵時刻」清潔雙手,預防病毒傳播。什麼是潔手的「關鍵時刻」? 簡單而言,當我們用餐前後、觸摸公共物件、外出回家、如廁後等情况、或任何當你發覺雙手骯髒的時候,也是應該清潔雙手的「關鍵時刻」。 Read more

血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 或影響治療計劃(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然猖獗,癌症患者尤其高危。血癌(「血癌」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治療藥物令抵抗力進一步減弱;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病毒感染亦可能影響原來的治療計劃,或降低治癒機會。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及遵守社交距離限制之外,新冠病毒疫苗及最新的抗病毒特效藥皆屬對付病毒的有效武器。 Read more

【新冠患者】缺乏運動人士感染新冠病毒 住院比率、死亡率高逾2倍 停運動4周心肺功能可跌兩成 增高血壓、高血脂風險(附簡易4式運動)

【明報專訊】英國有研究指出,每周運動量少於10分鐘的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後,其死亡率、重症入住深切治療部及住院率,均比有恆常運動的新冠患者高;研究亦發現,即使是只有小量運動習慣的新冠患者,其住院、重症及死亡率亦較缺乏運動患者為低。若平日只靠每日通勤行數千步,或偶爾去行山的人,若因疫情WFH或減少外出活動,心肺功能表現自然更差,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有運動學者指出,抗疫在家增添「運動零食」(exercise snack),即每日在家中多做短而快的運動,一樣可為健康帶來好處。至於未有運動習慣的運動初哥呢?可先由輕量運動開始,建議以「間歇快走」方法開始,怎樣做呢?如何鍛煉心肺功能?以下4式簡易運動不妨持之以恆地做。 Read more

【新冠疫情】血氧含量跟新冠病毒有何關係?了解低血氧4個徵狀 注意長者、兒童出現「隱形缺氧」解讀血氧機數據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肆虐下,不少市民特別購買血氧機傍身,測量血氧含量,自行監察病情。血氧含量跟新冠病毒有何關係?低血氧又會出現哪些徵狀?使用血氧機時如何解讀數據?究竟哪類人士需要測量血氧?血氧機又是否必須?買不到血氧機的話,又有沒有其他測量方法?現今一些智能手表,甚至手機Apps亦宣稱能偵察血氧數據,它們可靠嗎?能否取代「夾手指」?「隱形缺氧」在醫學上未有明確定義,泛指臨牀上沒有病徵的血氧含量過低,較常出現於兒童、長者、表達或自理能力較低的人士身上。   哪類人士需要測量血氧?氣促心跳快 血氧低於90%即求醫 究竟哪類人士需要測量血氧?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睡眠窒息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肺炎、肺癌、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正等患者都需要監測血液中含氧量。此外,一些攀登高山的人士也會用到。 血液中氧氣含量有時會低於正常水平(見右表),感染流感、新冠和肺部相關疾病都可能導致血氧下降。如果出現缺氧情况,要保持空氣流通,並嘗試深呼吸,保持冷靜並盡快求醫。   相關文章:睡眠窒息症5類人士提高警覺 初確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宜考慮做睡眠測試評估   低血氧徵狀包括: ˙面部、嘴唇或指甲呈藍色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或咳嗽加劇 ˙胸痛 ˙心跳加快   「隱形缺氧」沒徵狀 長幼較常見 另外,近日很多人提及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一般是指患者血液氧氣濃度下降,但沒有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低血氧」徵狀,容易耽誤治療。缺氧一般會引致不適,健康人士血氧濃度跌至不足90%,身體機制會加速呼吸和心跳頻率。林永和續指,「隱形缺氧」在醫學上未有明確定義,泛指臨牀上沒有病徵的血氧含量過低,較常出現於兒童、長者、表達或自理能力較低的人士身上。 疫情下,人人都要有血氧機傍身?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資料,許多新冠患者的血氧含量低,嚴重可致命。但是,並非所有血氧含量低的人都呼吸困難,因此建議新冠患者定期監測血氧含量。台灣衛生局亦建議,核酸檢測或快速抗原測試結果呈陽性的話,宜持續使用血氧機監測血液含氧量,直到隔離完結。 林永和表示,新冠患者及緊密接觸者可早晚使用血氧機監察血氧濃度變化,特別是確診的長者及兒童;而一般健康人士可毋須急於購買。他強調,雖然感染新冠有可能引致血氧下降,但血氧機不能用於診斷或排除感染新冠。   吸煙、指甲油、手指凍 影響準確度 血氧機夾在手指頭就得知血液數據,雖然很方便,但有其局限,容易受外在因素影響。林永和列舉影響血氧機準確度的因素: ˙血液循環差 ˙膚色較深或色素沉着 ˙皮膚厚度 ˙手腳冰冷 ˙吸煙 ˙塗指甲油 如果手凍腳凍,測量血氧前可先摩擦手指生熱,促進血液循環,以減少誤差。靜止坐下,指甲向上接近發光源,手放在心臟水平以下,等待幾秒鐘,直到讀數停止變化並顯示一個穩定數字。記錄讀數、量度日期和時間,以便跟蹤變化。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世界心臟日丨常見心臟病 冠心病、心律不整成因、徵狀你要知 及早預防併發症   自我監察:呼吸、步行測血氧 如家中沒有血氧機,如何得知身體缺氧?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可以量度呼吸次數、步行測試自我監測。   方法一:量每分鐘呼吸次數 在休息的情况下,12歲以上人士每分鐘呼吸超過20次,身體可能出現異常。   方法二:6分鐘步行測試 60 歲以下且身體狀况良好的患者,可在家中連續步行 6 分鐘(60 歲以上可縮減至3分鐘),其間出現氣喘、臉色或嘴唇發紫應就醫。   知多啲:血氧機光學偵測難取代 夾一夾手指,如何得知血氧數據?一些智能手表、手機Apps亦宣稱能偵測血氧,能否取代血氧機? 血液透過血紅素將氧氣輸送到全身,通過監測動脈的血氧飽和度(SpO2)可反映身體血液氧含量。目前,醫療認可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抽取血液樣本,經過血氣分析儀(arterial blood gas analyzer)的電化學分析(electrochemistry),最終得出血氧飽和度;以及運用光學原理,將脈搏血氧監測儀(pulse oximeter,即血氧機)夾在手指、腳趾或耳垂,測量脈搏血氧飽和度。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麥永昌解釋,血紅素可分為帶氧、去氧兩種,兩者吸收光譜不一樣,對不同波段光源的吸收率都不相同,帶氧血紅素會吸收較多紅外線,去氧血紅素則吸收較多紅光(圖一)。血氧機的LED燈可發出特定波長的光源(一般是660nm之紅光及940nm之紅外線)作光學分析(spectrophotometry),根據比爾—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介質吸光量與其濃度和厚度成正比,由此計算血氧飽和度。   但當光源照射手指、腳趾等部位時,皮膚組織、血管也會吸收光線,不會影響結果嗎?要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通過皮膚吸收來自LED的光照射,檢測心臟壓力引起的血液體積變化(圖二)。動脈的脈動使血容量改變,引起光吸收量的變化。當心臟收縮時,血容量相對較多,光的吸收量也較多,心臟舒張時則相反;其他組織則沒有脈動,光吸收量通常視為恆定。利用脈動引起血液容量變化的特點,計算出動脈血氧飽和度。 一些智能手表加入血氧偵測技術,原理與血氧機大致相同。但由於手表佩戴在手腕,光線難以穿透,所以大多採用「反射式」設計(圖三)。麥永昌續指,智能手表本身並非用作醫療用途或臨牀監測,僅可作為運動的參考數據,準確度有待更多大型臨牀研究。   手機Apps用演算法 準確度成疑 至於一些手機應用程式更宣稱,只需要把手指放在手機後置鏡頭,同時開啟閃光燈,就能測量血氧。麥卻指出準確度成疑,一般手機閃光燈只能發出單一光源,無法發出特定波長的光線,這些程式很多時是使用演算法得出血氧數值。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快速抗原測試、抗體3種檢測方法原理、效果、準確度有何分別?專家解構5個問題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持續爆發,政府前(15日)宣布,已採購逾1億套快速檢測包套裝,以百萬計的快速測試包本周會陸續抵港。不過,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現時市面有多款快速抗原測試產品,他稱有朋友持有4款產品,但測試後分別出現陰性及陽性結果,認為產品聲稱的靈敏度及準確度數據可能已經滯後,而且可能涉及不同變異病毒株,建議政府就不同產品重新評估,並應確認產品有效測試本港流行的變異病毒株Omicon 分支「BA.2」,否則市民只看準確度數據選擇並無意思。現時坊間有核酸檢測(PCR)快速測試,還有抗體(antibody)與抗原(antigen)等不同檢測,究竟其原理、效果、準確度有何分別(詳見附表)?該選擇哪一款快速測試?如何做會更準確?有醫生指出,Omicron潛伏期中位數約3天,早期病毒量較低或未有病徵時,測試結果未必準確。建議宜在有暴露風險後第2至3日,或有病徵的第1天做相關測試。 Read more

【新冠疫情】近兩周感染新冠病毒者 6歲或以下兒童佔9% 患者留家怎麼辦?專家:家長照顧7個注意事項

【明報專訊】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昨表示,過去14日的個案中,17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佔約17%,6歲或以下兒童佔9%;呼籲家長安排3歲或以上子女接種新冠疫苗,她稱數據顯示打針可減低發生嚴重併發症、入院率及死亡率。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對於10歲以下兒童,英國數據顯示Omicron的影響力與Delta一樣,不過整體新冠病毒對兒童影響一般較小,故毋須特別擔心,不過他亦提醒家長密切留意兒童情况。另有4個兒科醫學組織日前發指引,提醒家長及照顧者應觀察留家待入院病童病情有否惡化,也要記錄病童發病日期及時間,留意體溫、進食量、大小便次數及量。若發現病童有呼吸困難、持續發高燒或進食困難等徵狀,應馬上召救護車入院 (附表:家長照顧留家染疫兒童及青少年 7個注意事項)。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昨稱不贊成兒童獨立送院,擔心引起情緒問題,建議若染疫幼童無長期病且家居環境理想,應容許留家並安排醫生遠程視像跟進病情。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