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煙方法】中醫針灸戒煙成功率逾三成 減低頭暈、便秘、情緒暴躁等不適(附戒煙熱線)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下戒煙求助錄得增幅,衛生署控煙酒辦公室高級醫生關思禮表示,近半年戒煙求助上升一倍,戒煙熱線由今年初每月接獲400次求助,升至6月約800次,相信因吸煙者擔憂感染新冠病毒會增加重症風險,以及機構提供居家戒煙服務,增加他們戒煙的意欲。負責博愛醫院中醫針灸戒煙計劃的中醫一級醫師何蕙均表示,疫情下市民需常戴口罩,除口罩吸煙會增受感染風險,提升煙民戒煙意欲,近兩個月中醫戒煙人數亦增兩三成。 Read more

突變暴躁抑鬱 鬧分手? 伴侶放負 聆聽陪伴拆彈

「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20」委託中大做抽樣電話訪問,結果發現近六成受訪者精神健康不及格。 社會運動,加上疫情一波接一波,或多或少對精神健康構成負面影響。如果身邊伴侶是一個負能量炸彈,天天放負,作為最親密的另一半,都會感到無力。面對負能量爆棚的伴侶,如何一起走出低潮? Read more

【精神健康】有片:唔使睇醫生?狂追新聞 傷心失眠 脾氣暴躁 香港人係咪有病?

【明報專訊】反修例風波持續,社會紛爭不斷,無論抱什麼立場、身在現場與否,目睹衝突場面都會有不同的情緒湧現,甚至迎來一個又一個的無眠夜。情緒大上大落,應如何處理?懷疑患上情緒病,需要睇醫生嗎?醫生提醒大家,要幫到自己才能幫助別人和社會,情緒問題絕對不容忽視。 Read more

失眠 自卑 無安全感 旁觀家暴 乖乖仔變暴躁男

【明報專訊】近日在某電子媒體一個節目上,受訪的小朋友表示為了停止父母激烈的衝突,曾向父母下跪。實在感到很淒酸,想像得到小朋友處身在一個暴力家庭中,內心如何愛恨交織、無力招架。事實上,這情况在香港並不罕見,很多小朋友經歷家庭暴力,肉體上的傷痕雖然會癒合,但心靈及成長上所承受的創傷,往往更大更深遠。 ■個案 酗酒爸爸打媽媽 孩子模仿亂丟東西 小明是小二學生,來自一個有跨代家庭暴力背景的家庭,他是家中獨子,與父母及爺爺嫲嫲同住。這個家庭並不和諧,由爺爺嫲嫲那一代開始,家庭已出現暴力情况,更由於小明的爸爸有酗酒習慣,酒醉後常常與家人爭吵,亂丟東西亦屢見不鮮,有時候甚至動手打妻子;就着家庭衝突和暴力曾報警3次,警方與社工均有介入。小明處身於家庭漩渦的中心,目睹所有事情發生的經過,家庭暴力使他感到無助、焦慮及恐懼。 小明從小便被診斷有發展遲緩。據媽媽表示,他幼時很乖巧,然而處身家暴的環境,小明慢慢亦變得脾氣暴躁,更會模仿父親亂發脾氣和亂丟家中的東西。媽媽察覺到小明的異樣,十分擔心,後來認識了和諧之家,便帶他尋求專業協助。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戲治療和輔導,小明的情况有顯著改善。媽媽得知兒子目睹家庭暴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自己亦不堪家庭暴力,最終決定與丈夫離婚,帶同兒子離開家庭。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數字顯示,由2014至2016年新呈報虐待配偶/同居情侶個案,每年都維持在3000宗以上;而2017年首9個月,所記錄的親密伴侶暴力個案已超逾2400宗。當中不少個案便屬於子女目睹家庭暴力行為,甚或曾被虐待。這些小朋友很多時都沒有為自己發聲,亦無力招架,更不知如何表達所受的傷害。但我們相信,有不少兒童未被了解情緒困擾的原因,反被視為有行為問題,沒法獲得正確的關心和幫助。 多為父母衝突而自責 兒童年紀小,面對家庭暴力自是無力招架,當親密照顧者有暴力行為,他們身體上固然要面對安全的威脅,行為上亦會有非常態反應,包括睡眠問題、發噩夢、缺乏安全感、過度倚賴、容易發脾氣、情緒緊張、經常哭泣害怕,會對玩具或其他物品作出攻擊行為等。 幼稚園階段的小朋友,會因家庭暴力,導致整體學習表現與一般學童有明顯區別。他們言語上會帶有暴力字眼,與同齡朋友相處,會表現退縮或有攻擊行為。他們亦會有睡眠狀態欠佳、害怕或過度倚賴等表現。處於這個階段的兒童,不少會怪責自己及自認為是導致父母衝突的罪魁禍首。當他們年齡稍長,例如入讀小學後,往往會想像自己變成超人,很想保護受到暴力對待的親人,置自己於一個危險的處境,亦忽略了自己情緒上的需要。 被標籤壞孩子 無法對症下蘗 小明的情况,正是一個典型的家庭暴力個案。他就讀小學階段,因目睹爸爸在家中的暴力行為,自己也亂丟東西,行為愈趨激進,亦難與別人建立正面關係。由於別人不理解情况,因此很容易誤以小明本身的品行欠佳,故意生事。實情卻是小朋友因無力招架家中的暴力環境,心靈不勝負荷,不知如何處理辛苦的感受,因此在行為上流露不滿、憤恨以宣泄內心的困擾,為自己尋求出路;有些孩子透過自己的異常行為表現,製造問題來分散雙親之注意力,希望他們沒有時間發生衝突。我們要正視他的困擾,聆聽他的心聲,需要時要對有關家庭施予援助。 家庭沒有平安,目睹家暴的兒童傾向沒有安全感、容易焦慮及自尊心低落。而在年長階段,由於無法接受對家庭的不滿,又不知如何應對,很多時會選擇離開家庭。由此可見,若未能適時處理小朋友在成長階段所面對的家庭暴力問題,以及其帶來的身心困擾,兒童將蒙受深遠影響,包括難以跟別人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而受施暴者影響,他們成長後更有可能有暴力傾向,或會事事過分要求完美,影響日後成長及自己未來的家庭。 安全環境 遊戲療傷 家庭暴力絕不能置諸不理,小朋友目睹家暴的情况更急須關注。針對有暴力問題的家庭及目睹家暴的小朋友,社會服務機構會提供適合的輔導和支援,例如提供故事治療,以及對家庭提供綜合介入服務。 在遊戲治療中,小明在玩具屋旁築起了一道梯,似要逃生;看見吹氣玩具,他會用力打破它,彷佛是要宣泄對父親的矛盾感受。礙於年幼,小朋友難以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透過輔導,他得到接納和聆聽,並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重塑經驗,達到治療的目的。在輔導的後期,小明為自己砌合出一個充滿希望的模型,代表對未來的展望。 家庭出現暴力問題,不會單純是成人的事情。家庭暴力關係每到一個成員,一旦親密關係裏出現衝突,父母很容易在混亂的環境及不穩定的情緒中,忽略了小朋友的需要,讓他們目睹家庭暴力或受到傷害。小朋友最為脆弱,卻要在人生的起步點,面對最親密的人因家庭暴力所衍生之愛恨矛盾,所以為保護小朋友的安全,盡量讓他們離開暴力的環境,避免小朋友目睹家暴更是刻不容緩。因此,除輔導服務,更須經常舉行社區學校講座,呼籲社區學校關注兒童,留意他們的表現及身心靈狀態,若懷疑或發現兒童面對家暴,可聯繫及轉介相關社會服務機構。 和諧之家 賽馬會童心踏「暴」計劃 ■查詢:3153 5712 文:林靜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胡綺玲(和諧之家服務督導主任)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失眠】拆解安眠藥或助眠補充劑的效用和副作用 教你從食物、按穴、呼吸法改善睡眠質素

【明報專訊】應睡時不睡,想睡時卻睡不了;欠下一堆睡眠債,如何償還?你選擇「高息一筆清」的安眠藥,還是「低息分期」的助眠補充劑?(編者按:失眠怎辦呢?無論服食安眠藥或是不同成分的助眠補充劑,可以改善睡眠質素嗎?會有什麼副作用?長期攝取褪黑激素是否安全?哪些食物有助入眠呢?中醫方面對失眠的成因又有什麼看法?) 安眠藥成效快 副作用較大 助眠補充劑成效慢 副作用較小 香港人不少是夜貓子,最愛在夜闌人靜時享受me time,玩社交媒體、煲劇、睇YouTube,各適其適。但me time背後犧牲了睡眠時間和質素,更嚴重是招致失眠。失眠,怎辦呢? 安眠藥分兩類,家庭醫生雷浩然解釋,一種是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效果較長久,另一種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則屬短效。兩者均以化學作用快速地產生鎮靜及助眠效果。 相關閲讀: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失眠如欠睡眠債 勿長期服用安眠藥或補充劑  除了醫生處方安眠藥,市面上亦有不少助眠補充劑或草藥,成分包含草本類(如纈草根、薰衣草、西番蓮)、褪黑激素(melatonin)、鎂(magnesium)等,聲稱有助入眠。雷浩然指出,助眠補充劑效用較慢,主要為補充身體上不足。而無論是由天然植物煶煉或是化學合成,服用過量仍可能引起副作用。 失眠有如欠下睡眠債。雷浩然形容,服安眠藥就像透支信用卡來還債,雖然可以即時還清(成效快),但要支付高息,承受較大副作用,不可以長期使用;助眠補充劑則像分期還款,效果較慢,但利息較低,即副作用較小。 褪黑激素副作用:白天嗜睡、頭痛及頭暈 不同成分的助眠補充劑,副作用又有沒有分別?註冊營養師潘卓琳表示,褪黑激素的副作用包括白天嗜睡、頭痛及頭暈。現時未有足夠證據證明長期攝取褪黑激素是否安全,但若短期使用,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安全。而壓力大的人較容易流失鎂,因而容易疲倦、焦慮、暴躁及緊張,進一步影響抗壓能力,形成惡性循環;但服用過量鎂可能會引致腹瀉、嘔吐及腸胃不適。長期病患及長期服用藥物的人,服用補充劑前應諮詢醫生,以防藥物交互的副作用。 西番蓮或改善精神病患焦慮 至於草本類助眠補充劑,潘卓琳引述2006年一份研究,指纈草根(valerian root)茶可能有助改善睡眠質素,但研究質素參差,欠缺有力證據。另有研究顯示,每天攝取80毫克薰衣草油有助紓緩焦慮情緒,改善睡眠質素,但研究對象是221名焦慮症患者,需要更仔細的研究證實薰衣草的用處。至於西番蓮(passion flower)即是熱情果花,一個綜合9個臨牀研究發現,西番蓮可能改善精神病人面對的焦慮、失眠、壓力及抑鬱症狀,透過減壓可改善睡眠。 牛奶香蕉奇異果 改善睡眠質素 食物中天然成分亦有助入眠,潘卓琳建議睡前飲1杯牛奶、吃1條香蕉或2個奇異果。牛奶含有豐富蛋白質及色胺酸,幫助人體合成褪黑激素,改善睡眠質素;香蕉含豐富的鎂和鉀,幫助放鬆肌肉,亦含色胺酸,幫助人體合成褪黑激素。至於奇異果是低卡水果,維他命C及E、抗氧化劑和血清素含量豐富,亦有助入眠。 ■助眠補充劑功效 褪黑激素 調校生理時鐘 .減少入睡前時間,改善整體睡眠質素 .沒有安眠藥的依賴問題,但不可取代安眠藥 .縮短因時差引起的睡眠障礙及生理時鐘混亂 .紓緩壓力,因欠缺褪黑激素或導致抑鬱及情緒失調 鎂 助放鬆易入眠 .有助放鬆令人較易入眠 .幫助骨骼及牙齒正常發育 .幫助心臟、肌肉及神經維持正常功能 .通常同時補充鈣和鎂,鈣鎂「黃金比例」是2比1 中醫助眠攻略:情緒管理 陰陽調和 中醫臨牀上失眠常見有3種原因,註冊中醫朱穎詩解釋,第一種是肝鬱化火證,因壓力大,經常捱夜或過度勞累所致,同時有頭暈、頭脹、雙眼現紅筋、耳鳴、口乾、口苦等徵狀;第二種是心脾兩虛證,會在久病或身體虛弱時出現,伴有經常感到疲倦、頭暈、心慌、胃口差、肚脹等,不少新冠康復者失眠都屬這個原因;第三種是陰虛火旺證,在更年期較常見,經常感到心煩心慌、晚上多汗、潮熱及頭暈。 註冊中醫潘健燊則表示,陽入於陰謂之寐,人需要陰陽調和才能安睡,就好像「老公(陽氣)每晚要返屋企陪老婆(陰分),大家先可以好好瞓覺」。 朱穎詩、潘健燊由起居飲食、食療、呼吸法、按穴4方面,提供全方位助眠攻略。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起居飲食 核桃做零食 小米煲糖水 ‧在生活及工作上避免心情鬱結或發怒而傷肝,思慮太多亦會傷脾 ‧正餐少吃傷脾胃的辛辣及煎炸食物 ‧下午3時至晚上6時吃5至8粒核桃作零食。核桃可補腎安神,尤其適合過度用腦或多夜尿、腰痠等腎虛型失眠的人。核桃亦含有褪黑激素,有助改善睡眠質素 ‧晚飯後約7至9時吃安神糖水(百合40克,銀耳10克,冰糖30克,酸棗仁30克,小米50克/約4人分量;所有材料加4至5碗水煲1小時),有助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當中小米是「助眠聖手」,能健脾安眠,提高腦內的色胺酸量,有助入眠 食療 清肝化痰寧神湯 春天開始釋放陽氣,大腦受影響而未能放鬆,體內陽氣被壓抑,形成肝膽鬱熱的體質,影響睡眠質素;加上濕氣偏重,若平日喜歡吃薯片及朱古力等濕熱零食,又欠缺運動,令濕氣滯留體內,阻礙氣血循環,出現半夜易醒、盜汗等痰熱擾心現象。 ‧清肝甜睡湯 適合肝膽鬱熱者,徵狀包括多夢易醒、火爆易怒、胸脅脹痛、經常嘆氣、口苦、眼乾帶紅筋、小便赤痛 功效:清肝利膽,瀉火安神 材料(3至4人分量): 雞骨草、桑葉、夏枯草各15克,蜜棗兩粒,豬骨250克(素食者可用腰果代替),陳皮半塊,生薑2片 做法:將中藥材洗淨,豬骨汆水,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10碗,猛火煲滾轉中火煲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化痰寧神湯 適合濕氣重者,徵狀包括常感到睡不夠、多夢易醒、心煩不安、喉嚨容易有痰、胃口差、作嘔作悶、口黏口臭 功效:化痰清熱,和中安神 材料(3至4人分量): 生、熟薏苡仁各15克,茯神20克,陳皮1塊,白蘿蔔適量,芒果核2個,豬瘦肉3両(素食者可以用腰果代替) 做法:將材料洗淨,豬瘦肉汆水,切件放入煲內,加清水10碗,猛火煲滾轉中火煲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 龍眼百合茶 功效:養心安神 材料(1人分量): 龍眼肉10克、百合6克、紅棗5顆 做法:藥材放入500毫升水中,煮30分鐘後飲用 478呼吸法 放鬆身體 用鼻吸氣4秒,閉氣7秒,再慢慢從嘴巴吐氣8秒,以上3個步驟為1個循環,每晚做4次。透過吸氣4秒吸入更多氧氣,閉氣7秒有助氧氣徹底進入血液,吐氣8秒可以減緩心跳,令肺部排出二氧化碳,降低交感神經興奮程度,放鬆身體,幫助入眠。 按穴助眠 按摩內關穴及印堂穴,可以順、逆時針分別按30次。 交替按摩雙手神門穴,每邊按約2分鐘。 資料來源:註冊中醫朱穎詩、潘健燊 文:王木音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ad more

【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明報專訊】不少都市人受痛症困擾,「低頭族」肩頸疼痛、辦公室上班族腰痠背痛、公公婆婆手腳麻痹,還有生蛇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止痛,大家第一時間想到止痛消炎藥;而坊間有維他命B補充劑聲稱能修復神經,改善麻痹、刺痛等問題,它是否另類止痛藥?以維他命B「自療」,有沒有風險?(編者按:維他命B1、B6、B12對身體有什麼幫助呢?一旦缺乏的話有機會令身體出現哪些問題?情緒起伏、記憶力變差、貧血、頭痛、手腳痲痺) 相關閲讀: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維他命B1、B6、B12 助維持神經系統健康 補充過量加重腎負荷 維他命B是「大家族」,包括B1(硫胺素)、B2(核黃素)、B3(煙酸)、B5(泛酸)、B6(吡多醇)、B7(生物素)、B9(葉酸)和B12(多種鈷胺素),合共8個成員。 以維他命B1、B6及B12組合而成的配方,聲稱能改善痛症及麻痹,在眾多維他命B中為什麼選中它們?註冊營養師萬侃指,維他命B1幫助身體將食物轉化成能量,亦有助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正常運作;缺乏B1人士反應較遲鈍、脾氣暴躁、記憶力變差、體重下降和經常感到疲累等,嚴重者神經、肌肉運作及心臟都受影響。 維他命B6協助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製造血紅素,以及維持免疫系統運作正常,亦對腦部發展很重要,缺乏者可能會貧血、頭痛、長暗瘡和情緒低落等。 維他命B12幫助製造紅血球、維持細胞和神經系統健康,缺乏可致貧血、手腳麻痹或有刺痛感,嚴重會出現身體平衡有困難、抑鬱、思緒混亂等。 萬侃指上述3種維他命B都對維持健康神經系統十分重要,但「不是愈多愈好,重點是要足夠」。 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有文獻指維他命B有助加速神經復元,因此骨科醫生有時會為神經嚴重受壓,如腕管綜合徵、頸椎移位,以及神經斷裂需要手術修補的病人,處方維他命B補充劑。不過,如果只是偶爾痹痛,效果成疑,而且「維他命B可以在日常食物中吸收,所以不一定要使用補充劑」。 查找痛症原因 對症下藥為上策 萬侃補充,身體痛症有不同成因,可能是因為勞損或肌肉量不足,手腳麻痹可能是鎂質不足引致,此類情况補充維他命B不會有幫助。林健偉同樣指出,痛症出現先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方為上策,「頸梗膊痛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肌肉繃緊、姿勢不正確、用電話過多,這些跟神經沒有關係,(補充維他命B)一定沒有幫助」。而手腳麻痹有可能是腕管綜合徵、椎間盤突出或腰骨退化壓住神經,需要經醫生診斷才能安排合適治療方案。 萬侃提醒,攝取過量維他命B,不會有額外功效,市面上出售的維他命B補充劑劑量一般遠超身體所需,雖然維他命B為水溶性,多餘的會從尿液排出,但過量服用會增加腎臟負荷,亦有可能出現頭暈、嘔吐等副作用。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如腎病患者,服用維他命B補充劑前應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相關閲讀:【貧血飲食】預防貧血的關鍵微量營養素是什麼?營養師:肉食/素食鐵質攝取飲食手冊 可從穀物肉類海鮮攝取 「全穀物,如全麥麵包、糙米、紅米等都含維他命B1和B6。」萬侃指,另外可從豆類、肉類、堅果攝取維他命B1;從蛋白質食物,如雞牛羊豬、魚類等攝取維他命B6。而肉類、魚類、奶類、蜆、生蠔、蟹和蛋等就是維他命B12的食物來源。一般人只要飲食均衡,不難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她舉例,60克(約半杯)穀物片(muesli)含有0.5毫克維他命B1;100克豬肉有0.5毫克維他命B6,而一條蕉就有0.7毫克維他命B6;100克牛肉有3微克維他命B12。 然而,腸胃功能差、曾接受胃部手術、素食者、長者要留意會否攝取不足維他命B12。林健偉解釋,「維他命B12要靠胃中一種蛋白質intrinsic factor(內在因子)幫助吸收,如胃部有問題或已切除胃部,身體未能生產這種物質就會吸收不到維他命B12」。另外,萬侃表示,維他命B12主要是從魚、肉、蛋、奶中吸收,因此素食者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可以從額外添加了維他命B12的食物,如一些穀物片、豆奶和麵包中攝取,有需要時可服用補充劑」。 文: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相關閲讀:【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知多啲:長時間同一姿勢 痛症高危 【明報專訊】受頸梗、腰痠、背痛、手麻等困擾,怎麼辦?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教大家認清常見痛症成因,並教授預防及紓緩方法。 1. 肩頸、腰背痛: 「低頭族」、辦公室上班族等都屬高危,因為生活和工作需長期使用電腦、手提電話,「低頭使用電話時,頭向前傾,頸後肌肉要用力拉住,久而久之,頭、肩、頸後肌肉勞損,引致肩頸痛」。 鍾致康指,腰背痛成因也相似,經常長時間坐着工作,形成腰背向前彎曲的不良姿態,「背部後面軟組織包括肌肉及韌帶處於繃緊狀態,如長時間維持,慢慢形成腰背痛」。另外,因工作需要長期搬運或負重,腰部亦容易勞損。 2. 腕管綜合徵: 「手腕腕管收窄、勞損、增生,令正中神經受壓,導致手指麻痹、手部無力。」鍾致康稱腕管發炎或水腫,刺激正中神經,引起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感麻痹或失去感覺,嚴重者影響手握力和手部功能。女性、孕婦、曾有手腕傷患、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以及因工作常運用手腕者(如廚師)為高風險人士。 預防方法: .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工作,減少重複勞損 .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定時(例如每30分鐘)做伸展運動 .注意職安健,搬運時使用適當姿勢及方法 .建立恆常運動習慣,以及適當地伸展肌肉和關節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明報專訊】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才更理想;而家人、伴侶或朋友,亦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編者按: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作為身邊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呢?復元之路難行嗎?自身又有什麼要注意呢?)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7港人中1人出現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 情緒問題普遍 情緒問題非常普遍。早前一項針對香港人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根據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我們身邊都可能有一些親人和朋友出現情緒困擾。 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 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生理包括遺傳因素、身體炎症等;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情緒調節能力、自尊心、性格特徵等;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人際關係、家庭環境、鄰舍關係等。由此可見,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會更理想。作為家人、伴侶或朋友,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首先,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self-care)是首要考慮。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但作為緊密接觸者,我們也要瞻前顧後,審慎評估風險,考慮彼此的安全。例如,丈夫有情緒病,脾氣不好,常常罵人,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至於安全問題,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一定要及早求助,諮詢專業人士。 理解情緒背後需要 作為身邊人,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對誰都沒益處。我們會建議學習「正念」,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誤解,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作為身邊人,首先要記住,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 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如果不能,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平靜地處理難題,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成為對方學習榜樣。事實上,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所以不懂照顧情緒,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 另一點,是決心。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都是人之常情。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有其他顧慮,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如選擇留下,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不太容易走。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社工、輔導員,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但作為伴侶,與患者朝夕相處,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讓患者知道,有人支持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 個案:童年陰影+工作壓力 不受控暴怒 靜宜與阿明在學校認識,拍拖已1年。阿明剛畢業時遲遲未找到工作,常常面對家人冷言冷語。靜宜知道阿明本身有些情緒困擾,偶爾會失眠,很容易怪責自己,有時候會借酒澆愁乃至一醉不醒,此外他一直害怕跟家人聚餐。 不久,阿明情况愈來愈嚴重,脾氣有時變得暴躁。雖然他事後會道歉,但阿明有時太生氣甚至會遷怒靜宜,並叫她不要再理會他。阿明也會夢到母親的責罵,甚至會半夜驚醒。靜宜很擔心,想陪阿明去看醫生或找心理輔導,不過阿明不太願意,遲遲未答允。 後來,阿明終於找到工作,但工作壓力令他苦不堪言,上司常常喝罵他,讓他猶如重新回到常常被母親辱罵的小時候。漸漸地,他的情緒每况愈下,嚴重時甚至企圖傷害自己。對此,靜宜既心痛又無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男朋友走出情緒低谷。 童年痛苦未得到照顧 其實,靜宜需要先考慮自身狀况,好好照顧自己情緒和感受。另一方面,如果靜宜願意,可以慢慢嘗試了解阿明的情緒背後,反映着什麼需要。例如,阿明之所以常常發噩夢見到母親責備自己,可能是因為童年被責罵的痛苦情緒未得到照顧和處理;阿明有時會突然發脾氣而不受控,可能是因為某些觸發事物(triggers),令他無意識地勾起以前不太愉快情緒和身心反應,而做出反射的防衛機制。當然,作為陪伴者,我們要保持虛心,不是要盲目揣測每個行為的原因,而是陪伴對方慢慢認識自己的狀况,踏上改善和成長之路。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重建安全環境減傷害 靜宜可以鼓勵阿明尋求專業意見,或靜宜自己感到有壓力或不知如何是好,亦可諮詢社工。多一個資源,多一份支持,對靜宜和阿明都有好處。最後,靜宜可以跟阿明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遠離不必要的壓力,例如,若母親繼續惡言相向,嚴重影響阿明身心健康,就保持適當距離,可能有助阿明的復元,重建安全環境,減少進一步傷害是心理復元的第一步。 的確,復元之路不容易走,不過靜宜如果願意,絕對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陪伴者角色。這樣的支持和陪伴,不僅對阿明的復元之路有莫大幫助,在困境中的互相支持和不離不棄,相信亦會讓彼此的情意更見堅固,如寒梅經冬不敗,似鑽石歷久彌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康泓(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後研究員)、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當我們遇上問題,第一個自然反應便是嘗試把問題解決。這看來理所當然,當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壓力自然會減少。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情緒病呢?也是因為太想解決問題。 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解決問題過程易產生壓力、情緒問題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解決方案,而且亦要視乎我們有多少資源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有些問題雖然勉強能用很多時間和資源來解決,但過程中會產生壓力。若這種壓力狀態一直持續,便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核心在別人身上的「問題」 在無限可能徘徊變焦慮  有些問題好像跟自己有關,但我們可以做到的卻很少。「兒子什麼時候才要結婚」、「伴侶為什麼拋棄了我」,這些問題核心在別人身上,我們是被動,實際上可以做的亦很少。而當我們不停想「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是在無限的可能裏重複徘徊,這就變成了焦慮。 沒答案「問題」 不宜無止境思考 有些問題,可以從哲學角度討論和思考,例如「人生的意義」、「快樂是什麼」,但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不適宜無止境地思考。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時間,例如每次10分鐘去想這些問題,時間到了便要停止。當發現自己在不停想某個問題時,代表這些問題單憑自己未必可以解答,如果想認真探討,也許可考慮先找找參考資料再繼續研究。 接納現狀 通往心靈平靜道路 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什麼時候才決定接受現狀,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沒有對和錯。有人會認為接納現狀是軟弱、放棄的表現,但背後卻是無比勇氣,是通往心靈平靜的道路。 這個過程並不簡單,當中帶着強烈情緒,可能是憤怒、悲傷、自責等。當情緒太強烈的時候,我們更難向前進。情緒使我們不能安靜下來、使痛苦思想不斷重複。當這些情緒持續太久或太強烈,身體便可能承受不了,繼而形成情緒病。 情緒病會令人「鑽牛角尖」 致失眠疲倦孤僻 情緒病會使我們更固執,所謂「鑽牛角尖」,身體亦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包括失眠和疲倦,個性變得孤僻和暴躁,繼而影響人際關係。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會被困在過去,更難向前行。 很多病人在這個時候發覺身體出現問題而求醫。情緒病得到治療後,除了身體問題得到改善外,可能你會發現,過去使你悲傷或憤怒的事情,都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相關文章:【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難關總會過去 照顧自己情緒 難關總有一天會過去。下一次當你在努力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要照顧一下情緒。可能你會發現,問題雖然依舊存在,但並沒有那麼可怕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明報專訊】偏頭痛乃「非一般頭痛」!它不單是按字面解作單側頭痛,更有其獨特發病過程和病徵。發作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從中醫角度,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證屬本虛標實,即在臟腑失調基礎上,患者因為受到外界刺激、飲食失節、情志過極、勞倦等因素而誘發強烈頭痛。治療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偏頭痛發作 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聲畏光 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張氏醫通》提出偏頭風與患者體質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下可受外因影響引發頭痛。臨牀上偏頭痛多發生在單側,呈中至重度的搏動性頭痛,可持續數小時。疼痛嚴重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需要馬上暫停一切活動,在寧靜和黑暗地方臥牀休息,方能慢慢緩解頭痛。部分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前,有視物昏花、視物變形的先兆。 中醫:內傷頭痛 臟腑失調 風寒濕熱誘發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本質與臟腑失調有關,感受風、寒、濕、熱等刺激只是誘發因素。偏頭痛之本在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藏血,腎藏精,由於肝腎陰虛,血虛、精髓不足,容易有陰虛內熱、陰虛動風的傾向。患者一旦碰上誘因,例如吹風受寒、天氣太潮濕或乾燥、太光亮或太嘈吵環境、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壓力、缺乏休息等,便會加劇失調,造成虛火上炎,或虛風內擾,使經絡阻滯,上擾清竅而造成頭痛。 .體質屬肝腎陰虛者,常見表現包括容易頭暈耳鳴、口乾眼澀、腰膝痠軟乏力、手足心熱、煩躁、盜汗、多夢易醒 .體質屬精血不足者,常見表現包括面色蒼白、神疲易倦、少氣懶言、精神渙散、易憂鬱、頭暈眼花、難入睡或難以熟睡、手腳容易麻痹 女士相對男士而言,由於受月經、孕產因素影響,陰血易虧,出現偏頭痛機率多於男性。部分女士在月經期間或經期前後日子出現偏頭痛,亦與女性精血周期變化有關。女性在更年期及絕經後,由於體質變化,屬於肝腎陰虛者較易有偏頭痛問題,現代醫學認為這與身體適應荷爾蒙變化的能力有一定關係。 情緒保持平和 減聲、光刺激 要改善偏頭痛症狀,更要預防其頻繁反覆發作,中醫根據患者頭痛的具體表現辨證治標,更強調利用滋養肝腎、補血填精的方法改善體質治本。在偏頭痛發作階段,辨證多屬風火上擾、肝陽上亢,治療會從清熱、平肝、熄風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包括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天麻、菊花、川芎、蔓荊子、鈎藤等。如肝熱明顯,證見頭痛劇烈、口苦、暴躁等,可配合清肝瀉火,如梔子、黃芩、夏枯草等。如痰濁明顯,證見惡心嘔吐、胸悶、頭痛昏蒙等,可配合化痰燥濕,如半夏、膽南星、陳皮等。 偏頭痛發作期間,針灸或按壓刺激有清熱、祛風作用的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合谷穴、足部的太衝穴,以及頭部的太陽穴、風池穴,可以放鬆頭皮,減輕神經亢奮,有助改善頭痛。頭痛期間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持情緒平和,減少聲、光刺激,清淡飲食,避免辛辣煎炸、味道濃烈等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身體導致頭痛加劇。 預防貼士:按穴調養減發作 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偏頭痛反覆發作的患者,即使在頭痛症狀沒有出現的時期,仍需積極堅持養生,不要忽視日常調養。對有偏頭痛病史的患者來說,只要好好改善體質,便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萬一偏頭痛發作,也可減輕其程度及縮短頭痛時間。 在偏頭痛緩解階段,針對可以預期的偏頭痛復發,調治方面宜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固本,常用方藥包括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四物湯、熟地黃、白芍、枸杞子、當歸等。由於補氣可以生血,對脾胃虛弱、經常食慾不振、腹脹泄瀉,以致無力生化氣血者,也可以着重補氣健脾,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黨參、黃芪等。 每日中等力度按1至2次 在針灸及穴位按壓方面,患者平時可選用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作用的穴位,如下肢的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以及腰部的腎俞穴。針對肝腎陰虛,容易出現陰虛火旺者,可配合手上的合谷穴、外關穴,足背的太衝穴、內庭穴,有助清熱。對精血不足、容易眩暈、精神不振者,可配合手上的內關穴、下肢太溪穴、腹部關元穴,有補益強壯作用。按摩時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至2次。 少吃過分溫熱生冷食物 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患者要留意保養精血,勿使過度耗散。飲食方面應少吃過分溫熱或生冷食物,不要頻繁燒烤或吃火鍋,味道太濃烈或有添加味精的食物亦不適宜,勿暴飲暴食。在作息方面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勿持續熬夜,以及避免情緒大上大落,要學習鬆弛減壓。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急步行、遠足、游泳、踏單車等,既可增強體適能,益氣養血,也可促進氣血運行,放鬆身心。通過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減少陰虛燥熱或虛風內動的失調,有助穩定偏頭痛患者的病情,減少症狀反覆發作。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笑,不單只提神醒腦,還可以促進健康兼討人歡喜,實在好處多多!美國藝術家Harvey Ball(哈維.鮑爾)是著名「黃色哈哈笑臉」的創作者,他亦推動將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五定為「世界微笑日」(World Smile Day),宣揚微笑友善的信息。五波疫情下來,健康、經濟、生活、社會氣氛等依然影響着每一個人,當壓力「爆煲」、情緒困擾,情况嚴重的話更有機會演變成抑鬱症、焦慮症等,實不容忽視。10月7日是「世界微笑日」,專科醫生、心理學家及營養師等專家教大家辨識情緒困擾徵狀,學習如何為負面情緒「降溫」及提升抗逆力,以至從日常飲食、生活小習慣等方面入手,吃出、活出快樂! 看起來快樂,卻是情緒病患者?注意精神疾病警號! 【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點解會笑?笑的產生機制,原來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表示,笑不似五感或動作,可以清楚找出由大腦哪一個部分控制;笑沒有明顯機制,即使用功能磁力共振掃描(functional MRI)去監測,也無法精確找出控制笑的部位。現時醫學界對笑的了解,主要與腦部兩個區域——邊緣系統及運動皮質有關,他們分別代表着什麼?笑真的能止痛抗抑鬱嗎? 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與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而且壓力是突如其來及無法適應的;患者會變得情緒化,包括容易不開心、激動、脾氣暴躁、有危機感等,當壓力得到紓解後,一般約6個月就能平復。若一直沒有妥善處理、嚴重的話有機會演變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恐慌症。即睇臨床上兩大指標,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 突變暴躁抑鬱 鬧分手? 伴侶放負 聆聽陪伴拆彈 生活上難免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偶然有不開心、負面情緒,實屬正常。假如身邊伴侶是一個負能量炸彈,天天放負,作為最親密的另一半,如何一起走出低潮?精神科專科醫生提醒大家,若情緒持續兩星期或以上,且對以下幾方面造成影響,或是精神疾病的警號! 處於「爆煲」邊緣 情緒降溫有方法?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疫情除了影響全球人類的健康,打擊社會及經濟等活動外,對不少人的精神健康也帶來負面影響。有專科醫生指,新冠肺炎疫情跟面對離婚、喪親等重大生命事件(Major life event)所產生的壓力相若,隨時有機會誘發抑鬱症,醫生建議了5個簡單應對方法,助你面對壓力和「疫」境。 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面對同一「疫」境,不同人的反應為什麼會有如此大分別?臨牀心理學家為大家查找「元兇」,再適時善用4個提升抗逆力的方法,助大家梳理個人情緒和壓力,突破逆境! 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臨牀心理學家提醒大家,分散注意力不等如逃避現實,而是重拾心理資源(Mental Resources)。減壓有助保存和恢復心理資源,不被過度耗盡,從而「有心力」去面對生活。當情緒、壓力爆表時,想即時分散注意力,為情緒降溫,可嘗試以下幾招…… 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根據醫學界定義,如果一個人有超過3個月、一星期內至少有3晚失眠,便可界定為長期失眠,長期睡眠不足,會令精神及身體健康大受影響。要解決睡眠問題,最好不需要倚靠藥物,從日常生活及睡眠習慣入手,醫生列出5大貼士,助大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大笑瑜伽:一想發脾氣 吸口氣「笑咗先」 正能量是可以累積的!大笑瑜伽你試過未?日常生活中不妨多發出笑聲,與人閒聊時,多發出笑聲也令身邊氣氛更愉快。就算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笑出聲,如簡單地在打哈欠時,可以一聲哈哈作完結。不習慣自己一個人笑?可一大班人相約在戶外地方如公園等地,齊齊大笑,讓笑聲互相感染…… 食物能解憂?「Happy Food」吃出好心情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我們的情緒由大腦控制,所以大腦所吸收的營養,與心情有莫大關係。營養師表示,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需要有足夠營養才能正常運行,基本是要有穩定的葡萄糖供應,而最好的葡萄糖來源是碳水化合物,更要少吃多餐……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每當感到苦悶時,吃甜品或零食可能是不少人的「解藥」,不過一不小心或會吃過量。營養師指,甜品含有碳水化合物,進食後可令心情好點,但提醒大家要適可而止,因為身體消化食物時會令血糖急升,胰臟需要大量製造胰島素來處理糖分,之後血糖下降,情緒亦會隨着大吃大喝而波動。立即了解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飲食選擇得宜,便能吃得快樂又健康。 【有片】點揀健康朱古力、糖果? 甜蜜蜜的朱古力、糖果是不少人的「快樂食物」!不過,在選擇這些甜食時,如何食得更健康呢?營養師教路,關鍵是懂得拆解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和進食分量要得宜,知多一點,朱古力和糖果都有很多好選擇!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