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17年新症接近4500宗,但死亡率未見大改變,可見近年的乳癌治療方案,對降低死亡風險有一定幫助。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指出,乳癌患者在手術前進行化療、標靶治療等,把腫瘤縮小,有助減少需切除的範圍,達至盡量保存乳房的目標。要為病人訂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最重要的是透過臨床檢查、影像掃描及病理分析報告,為她們作出正確的診斷。 Read more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明報專訊】肝癌是全球第6號最常見癌症,在香港,肝癌致死率位列第三,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七成確診肝癌的病人,因為腫瘤太大、肝功能太差,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等不同原因,不適合手術切除根治。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採用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晚期則以藥物為一線治療,但效果難以兩全其美。 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結合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中晚期肝癌病人因腫瘤大不適合做手術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新症。當中僅三成人適合做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體積較大,腫瘤入侵血管,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肝功能太差等原因,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來控制病情。 局部治療難阻腫瘤擴散 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治療,而如患者腫瘤已屆晚期,則應以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為一線治療。近年藥物治療已取得不少進展,但整體治療效果仍有顯著改善空間。 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首先病人腫瘤體積一般較大,如不及時控制病情,病人肝功能便會轉差;其次,腫瘤很多時已入侵血管,較容易擴散;最後,病人一般都患有肝硬化、肝炎等影響肝功能的疾病,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因此,臨牀上我們經常遇到顧此失彼的情况——當單用TACE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局部治療時,即使成功將肝腫瘤縮小,但腫瘤卻很快便擴散至其他器官;而單用藥物治療,往往又未能針對性地有效將肝內腫瘤縮小。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3綜合方案有效控病情 直至近兩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結合局部治療(local treatment)和藥物治療(systemic treatment)的綜合治療方案,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1.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TACE)結合標靶治療: 剛於去年發表多中心、第三期大型臨牀研究,共招募了338名晚期肝癌病人。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比對現時標準一線標靶藥治療,及將動脈化療栓塞術結合標靶藥(實驗組)的治療成效。研究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7.8個月 vs. 11.5個月)、無惡化存活期(10.6個月 vs. 6.4個月)及有效率(54% vs. 25%),都比單以標靶藥治療優勝,而研究亦證實了綜合治療的安全度。 2.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結合標靶藥治療: 去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發表了另外一篇重磅研究,此全球多中心研究於2013年開始,於23間醫院招募177名晚期肝癌患者。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病人接受標靶藥治療,另外一組則將接受SBRT結合標靶藥的綜合治療。結果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5.8個月 vs. 12.3個月)及無惡化存活期(9.2個月 vs. 5.5個月)均有改善,而兩組病人的副作用大致相若。 3. 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結合免疫治療: 此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共招募了36名中晚期的肝癌病人,病人接受一次性SIRT,之後每兩星期接受1次免疫治療,有效率超過30%,而病人存活期比單用SIRT或免疫治療更佳。 兩類治療產協同效應 1+1>2 總括而言,綜合治療最大好處是能同時發揮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好處,雙劍合璧,攻擊癌細胞。兩類治療更往往有協同效應,例如電療能刺激免疫系統加強免疫治療功效,或標靶藥能促進血管健康增生,改善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的功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療效果。而最重要,最新研究均顯示結合兩類治療沒有增加副作用,是安全的治療方案。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關於綜合治療的大型研究面世,不斷改善病人的存活率,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血癌大致分為三大類:「淋巴瘤」、「骨髓瘤」及「白血病」,三類血癌個別亦分為急性和慢性,以及其他特有的種類。急性血癌的病情進展較快,病徵較明顯,病人較易察覺身體有異;慢性血癌進程則較慢,有機會毫無病徵。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建議,日常可留意有否突然出現不適,例如發燒、流牙血、流鼻血、身體有瘀斑或頭頸、腋下有腫塊等,如有懷疑應求醫;同時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血常規檢查或能針對血癌診斷提供重要的線索。 血癌三大類 淋巴瘤新症佔多 骨髓瘤、白血病次之 養和醫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醫生指出,每年約有1,000多宗淋巴瘤的新症,是三大血癌中佔比最多;骨髓瘤及白血病則每年分別約有300宗新症。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淋巴瘤:唯一有固體腫瘤的血癌 淋巴瘤是由淋巴細胞惡化成癌細胞後失控增生而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個,甚或是某一堆淋巴結,常見發生在頸部,是能夠讓人摸得到、感覺到的固體腫瘤。由於淋巴細胞可經淋巴系統在全身循環,一旦出現擴散,它可以出現在任何有淋巴結的器官或身體部位,甚至在骨髓,因此其擴散的程度及走向難以預測。 淋巴瘤可劃分為何傑金氏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病人比例在本港約為1:9。何傑金氏淋巴癌雖然個案較少,惟它的病徵獨特,會令病人身體痕癢難耐,但不會有皮疹。此外,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同時可再分為急性和慢性,由於急性淋巴癌的腫瘤生長得快,病人較容易察覺,例如頸部有可能長出無痛硬塊,並於短時間內生長至很大的體積;病人亦有機會出現發燒、消瘦、夜間盜汗等病徵;至於慢性則可能沒有病徵,容易被病人忽略。 骨髓瘤:別忽視骨痛的潛在危機 骨髓瘤一般牽涉骨頭問題,不少患者通常會出現骨痛,表面上好像較容易察覺。然而,由於年輕人或上班族可能早晚都需要用電腦或其他電子器材,容易誤以為是長期勞損帶來的腰痠背痛問題,因而延誤求醫;年長病人則可能以為骨痛乃骨質疏鬆所致,因而掉以輕心,往往服藥後未有改善,直至疼痛惡化,甚至骨折,最終才確診骨髓瘤。此外,骨髓瘤患者亦有可能出現貧血,容易疲累,體能變差;亦有機會有蛋白尿,出現小便多泡的情况,以上徵狀需分外警惕。 相關閲讀:牙痛、流牙血非熱氣 了解牙周病先兆 原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白血病:癌細胞佔據「造血工廠」 白血病意指造血的幹細胞變質、增生,癌細胞充斥在骨髓,以致只能製造出失去正常功能的壞血球。白血病可劃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同時有急性及慢性之分。 急性白血病代表癌細胞在骨髓內增生得非常快,正常血球及血小板在短時間內急速下降,一般會引致患者有發燒、容易流血等徵狀。急性白血病可再細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前者較常見於小童,病情相對較嚴重,但有較大機會能治癒;後者則以成人患者居多。 求醫檢查  捉緊每個蛛絲馬跡 日常除了警惕有否明顯病徵,以盡快求醫檢查之外,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亦十分重要。詹醫生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部分病人可能長期沒有病徵,在接受定期身體檢查時,即使透過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白血球指數及淋巴性白血球指數升高,甚或連續數年都高於正常水平,病人仍可能因為沒有不適或徵狀而忽略,但其實這些數據有機會是罹患白血病的警號,如有懷疑,建議諮詢主診醫生意見,及早接受更詳細的檢查。 識別變異基因  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詹醫生指出,大部分血癌個案都有一定程度的基因變異,例如不同染色體對調,引致形成組合基因及組合反白,激活多個細胞訊息傳導系統,以致癌細胞急速生長,最終引致血癌,透過「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為病人檢查癌細胞基因圖譜,以識別出變異基因,有助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治療血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還有嶄新的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均是可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治療方案並沒有單一方程式,醫生必須先透過詳細檢查,為病人所患的血癌進行精確分類,按照其分類、病情及需要,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才能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治癌症 即精準醫學+整全治療

【明報專訊】中西醫結合治癌,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結合。就像踢世界盃一樣,西醫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攻破對方龍門,但對手會想辦法制約前鋒,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而中藥處方用上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變陣,令對方難以識破。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 相關文章:【女性疾病】 乳癌術前化療助縮瘤 新標靶藥提升治癒率 精準醫學 vs. 整全治療 西醫腫瘤學在近十多年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以往只用化療,慢慢地變為用各種不同類型標靶藥和免疫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但更為重要的是,現在西醫腫瘤學已經變成一種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 最常見的是,不少癌症,特別是肺癌、大腸癌和乳癌,在未開始用藥之前,都會先作各種腫瘤基因測試,斷定最合適該病人的標靶藥物,或評估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為每名病人定下最合適的藥物組合,才會開始治療。相對以往在同一癌症上,病人都用同樣化療,確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精準治療不但成效更好,而且副作用一般也較輕。 那麼中醫藥治癌有沒有精準治療呢?中醫學也有類近於精準醫學,就是傳統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簡單說,就是中醫會先透過望聞問切,了解每一名病人病情和當下體質等因素,才定下一個「證形」,再開出針對該病人的處方。所以即使是兩個同是肺癌的病人,兩條中藥處方可以截然不同,一個病人可能着重補氣養陰,另外一個病人可能着重活血化瘀。可以說中醫藥是度身訂做的醫學。 然而,中醫的辨證論治和西醫的精準治療,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西醫精準治療主要是透過腫瘤樣本分析腫瘤基因突變來斷定最佳用藥。中醫望聞問切主要是了解病人患病後,如何影響了身體五臟六腑,再用中藥處方去糾正五臟六腑的失衡,透過改善五臟六腑的平衡,間接發揮抗癌作用。 標靶藥一大弱點 所以簡單地說,西醫腫瘤學是直接針對癌細胞的精準治療,而中醫學是針對病人本身的度身訂做整全治療。 西醫標靶治療確實是很厲害的治癌武器,因為當找到合適標靶藥,用藥後腫瘤細胞一般都會快速死亡,疾病可以大幅度受控。但標靶藥有一個最大弱點,就是很多時用了一段時間後,腫瘤再度發生基因突變,產生抗藥基因令標靶藥慢慢失效。這時候便要重新抽腫瘤細胞組織,再去研究有否其他標靶藥可以使用。假如沒有,便要回歸傳統的化療。這種情况在肺癌病人身上特別多見。 中醫的整全治療,除了考慮腫瘤本身以外,更加全盤考慮病人體質和身體各樣問題。以肺癌病人為例,中醫除了考慮治療要使用針對肺癌的「抗癌中藥」,在不同階段用藥也有不同;病人起初病徵時,肺熱較重,要使用更加多清熱解毒的中藥;但過一段時間,可能病人本身有腸胃問題,脾虛有濕,引起咳嗽痰多,容易肚瀉,加上經過早前治療後熱毒已清除,反而痰濕瘀滯,就需要加上健脾化濕、化痰散結中藥。若病人在治癌過程中,不幸染上新冠病毒,出現氣喘消瘦的問題,便要加入益氣養陰的中藥,同時稍為減少清熱解毒的中藥。 另外,中醫着重生活調理治療腫瘤,例如會叮囑肺癌病人要有充足睡眠,適當戒口,針對病人體質定出合適的湯水藥膳,避免工作過量,要調節情緒等。這些生活上細節看似簡單,其實在中醫學上對於養病的病人甚為重要。所以中醫藥治癌雖然有精準的一面,但更為着重整個人體多方面同時兼顧的整全治療。 相關文章:【了解腸癌】預防大腸癌 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前鋒單刀 vs. 隊友助攻 此外,一般中藥處方使用藥材數量很多,跟西藥標靶藥只用一兩種藥物截然不同。中西藥理念之不同,就像世界盃一樣,西藥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希望靠這名明星球員來贏得比賽,但假如這位明星球員因傷未能上陣,或踢法被識破受制(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那麼球隊便會輸掉球賽。中藥處方的理念是,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雖然沒有哪一個是突出的明星球員,但不同球員互相變陣,在平平無奇之間達到效果,對方難以識破。 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癌,也正就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兩種不同方向達到相輔相成的目標。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養和醫院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養和醫院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乳癌屬本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研究發現,每15名婦女便會有1位在有生之年罹患乳癌。乳癌一般可分為3大類,不同種類的乳癌需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並沒有單一方程式可跟從,因此需要由病理檢查得出精準的乳癌分類及期數,再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度身制定合適治療方案,以個人化乳癌治療協助提升病人的療效。按乳癌病理分類制定治療方案-療效較佳-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關永康醫生表示,以往治療乳癌較多按癌症期數作考量,方案相對系統化,惟發現有些病人會對荷爾蒙治療的反應較佳、化療較差,部分病人則可能相反。現時醫學界對乳癌病理的分類大致分為數種,包括管腔細胞型(荷爾蒙陽性型)、HER2陽性型、三陰性乳癌等,研究發現如能針對病人的乳癌種類來制定治療方案,療效將更佳。 Read more

【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肺癌為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根據醫管局數字,每年新增的確診個案平均約有5000人,病發率僅次於腸癌。不少肺癌患者由於在病情初期未必會出現病徵,甚至X光檢查亦無法發現,往往病情已屆後期才能確診。然而,現時已推出不同療法,按病人的病情及需要來選用,冀能穩定病情免於惡化,延長存活期,或有望根治。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傳染力強 未接種新冠疫苗?關於三高者、長者、孕婦、心臟病、癌症和慢性病者打針與否的8個問題

【明報專訊】Omicron已入侵社區,加上政府擴大疫苗氣泡,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或要再三考量;Omicron有免疫逃逸能力,就算打了3針也可能受感染……他們都問:「究竟應否打針」?衡量接種風險和感染風險,不少人仍對新冠疫苗有疑慮,尤其是長期病或癌症患者、三高人士、長者、孕婦等。3名專家為長者、孕婦、不同長期病患等,解答他們的接種疫苗的疑慮,以下8個問題你要知。 Read more

腦腫瘤徵狀繁多 未必直接從腦部反映 須細心留意 透過掃描求證

腦腫瘤種類繁多,病徵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2021年再新增逾20種,可見將來有機會有更多種類出現。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指出,腦腫瘤會損害神經系統,一般認為會有頭痛或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引致癱瘓及腦癇;然而,部分病徵卻可能難以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必須小心。如果50歲以上人士突然出現頭痛問題、四肢有時不靈活、記憶力減退或其他不尋常的病徵,應及早求醫。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