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關節痛、膝痛、肌肉痛服止痛藥了事?超聲波檢查神經線 直接注射藥物紓緩痛楚

關節痛、膝痛、肌肉痛、腰痠背痛,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時都只是簡單按摩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便了事,但當到達某年紀,痛楚逐步加劇,苦不堪言。根據2017年的研究數字顯示,本港有近三成人口受到不同慢性痛症困擾,當中有一成人所承受的痛楚達嚴重程度。近年亦有調查揭示九成長者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養和醫院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注射藥物治療和射頻,作為另一個治療選擇,程序可在診所中進行,風險相對手術較低。 唐醫生表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超聲波或X光,把極幼細的針準確地放在引致痛症的神經旁邊,藉熱力或電流紓緩病人痛楚。現時亦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神經線是否有腫脹情况導致疼痛,並直接注射止痛藥物,讓診斷和治療可同步進行;部分情况如頸椎退化引起的疼痛,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儀器,在小關節進行神經消融術,阻截神經線信號,有助紓緩痛楚。經治療後,個別背痛或生蛇患者的止痛效果可以維持數年,即使痛楚復發,重複同樣治療的風險和效果亦無異;反之,若以手術治療,當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風險和效果就未必相同。 長者肝腎功能弱  增止痛藥帶來副作用 唐醫生特別指出尤其是長者,痛楚經年累月累積,他們飽受痛症困擾之餘,同時可能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要服用多種藥物。然而由於他們的器官功能轉弱,肝腎功能未必能如常分解和排出藥物,導致長者在服用止痛藥後較大機會出現副作用,部分藥物如消炎藥,更會大大增加胃出血、腎衰竭和心臟病的風險,不建議長者長期服用。 疼痛醫學專科全面評估患者痛楚根源   調整藥物、考慮介入性或手術治療 長年受痛症纏身的痛苦,外人難以明白,唐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多年來患有手部神經痛問題,自覺受痛症煎熬多年,當後來發現患上膽管癌時,竟然選擇不接受治療,因為她認為長時間受痛楚折磨,感覺生不如死,寧願及早解脫。 唐醫生表示,他行醫多年看到不少痛症病人,由一開始只是輕微痛楚,以為休息及服止痛消炎藥可以紓緩痛楚便置之不理,直到數年後惡化,才不得已要四出走訪不同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求助。由於坊間對於疼痛醫學專科的認識不深,很多慢性痛症病人未必知道可以尋求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協助,針對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慢性痛症包括頭痛、生蛇或癌症所引致疼痛 唐醫生表示,其實當痛症持續一至兩個月,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無效,建議可向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求助,除了常見的「都市痛症」,部分慢性痛症如生蛇引起的疼痛、癌症疼痛、頭痛等,經治療後一般都會有所改善,服藥劑量和針藥可逐漸減少。有時病人會服用不同止痛藥,但未必分辨到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評估並調整藥物分量,並減除有副作用的藥物,以達致最佳療效。 Read more

【月經】揪出痛經原因 服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祛瘀散寒治本(養生帖)

【明報專訊】痛經是指女子在來經時或前後幾天小腹疼痛,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少女士誤以為痛經是每次月經必經過程,她們服用止痛藥令痛楚減退,直到出現嘔吐,不能上班上學才求醫。事實上,服食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能避免痛經反覆發作。 Read more

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持續頭痛儼如一道緊箍咒,每次發作都可以令人苦不堪言,服用止痛藥可了事?屬慢性頭痛的偏頭痛(Migraine)、壓力性頭痛或叢集式頭痛,其實只要及早求醫,大部分都能得到明顯的改善,若拖延治療,痛症可能已在身上留下「痛楚記憶」,有機會影響痛症的控制和藥物成效。立即認識偏頭痛的4大病徵和治療方法。偏頭痛4大病徵:持續頭痛、怕光、怕聲、嘔吐 Read more

【止痛藥】有疼痛食止痛藥?過量影響胃肝腎心血管 世衛止痛階梯3個階段 1級由撲熱息痛開始 循序漸進減副作用

【明報專訊】2013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研究發現,有近3%人對止痛藥有濫用依賴的情况。自行服用止痛藥有健康危機,疼痛其實是身體出現疾病的警號,所以首先要確定痛症源頭,否則只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待病情惡化時,有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過量服用止痛藥會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坊間可以購買的止痛藥包括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過量服用有可能引致胃炎/胃潰瘍,或對肝臟、腎臟、心臟血管出現不良影響等。 Read more

止痛藥常見成分 布洛芬致新冠惡化?

本月中,法國衛生部警誡,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徵狀人士勿自行服用布洛芬(ibuprofen),恐加重病情。世界衛生組織(WHO)隨即建議有相關徵狀人士避免服用布洛芬;但不久又推翻建議,表示「不建議反對使用布洛芬」。與此同時,醫學期刊《刺血針》文章指出,布洛芬可能導致新冠肺炎病情惡化。 Read more

謹慎用藥:止痛貼勿與止痛藥同用 也忌熱敷

【明報專訊】止痛藥物有不同劑型,止痛貼屬其中一種。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出,部分坊間有售的「止痛」或風濕膠布,發出熱力或冰冷的感覺,蒙蔽神經末梢的痛楚,以紓緩疼痛,惟這類型的藥貼並非將藥滲透物至血液,不可歸類為止痛貼。 免影響吸收——不少人腰痠背痛都會貼止痛貼,緊記貼藥位置不宜塗搽任何物質,以免影響皮膚吸收。   至於真止痛貼,是含有藥性。「藥物成分要經皮膚,滲入血管,是好高的科技。」崔俊明說,較常見是含水楊酸衍生物(Glycol Salicylate)的止痛貼,該成分與阿士匹靈相似,為含藥分的產品,因此患者使用該類止痛貼時,不應同時服食阿士匹靈藥物,以免過量服藥。 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分享其中一個個案,「不少年輕人去日本、韓國旅行,都會買些止痛貼給長者,卻不知道該些止痛貼含有消炎止痛藥,以為是沒有什麼藥性,單單有冰涼的感覺。但長時間使用,藥性有可能全被吸收在體內。結果有長者病人使用後出現腳腫、腎功能受損的情况」。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可能引致腸胃不適、胃炎、血壓上升、傷及腎臟等風險。   貼藥貼位置 勿塗藥膏潤膚膏 另一種需要謹慎使用的藥貼為鴉片類藥物芬太尼(Fentanyl)。崔俊明表示,芬太尼具不同劑型,當中以藥貼最為方便,病人能自行敷貼,但危險性最高,一旦不慎過量使用,可致死亡等副作用。他指出,不論本地或外國,不乏病人過量使用芬太尼止痛貼致死的個案,其中一宗為已故教育家陳樹渠的妻子陳麗玲,於2007年因使用過量芬太尼止痛貼而猝死,「芬太尼是危險藥物,藥效是嗎啡的100倍……致命劑量可以只取決於1至2塊的分別」。 李靜芬提醒,不要同時使用止痛貼和熱敷,因為熱敷會增加血液運行,影響藥效,亦會令血液中止痛藥的濃度突然增加。值得留意,即使藥貼主要成分為水楊酸類,也不宜熱敷,因為有可能會吸收過量的水楊酸致中毒。另外,貼上藥貼的位置不宜塗搽任何藥膏、潤膚膏、酒精或任何物質,以免影響皮膚吸收,或是增加皮膚敏感的風險。   相關文章: 兒言自得:止痛 鴉片類藥物 過量攝入可致死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骨骼「偵」奇:「跳躍者膝」疼痛難走路 【有片】腳板痛 睇位揪元兇! Read more

痛風5大成因 適當戒口尿酸濃度可減15% 高危人士:男性、肥胖、高血壓要注意

【明報專訊】(編者按:痛風曾被人形容為「痛不欲生」的椎心痛。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致的疾病,尿酸本正常存於人體內,但當代謝功能發生改變,積聚的尿酸無法排出並引致發炎。痛風症成因包括:遺傳因子、家族病歷、性別、年齡老化、藥物副作用等,其中男性、年紀愈大、肥胖、高血壓等更是痛風的高危人士。痛風與自身飲食習慣不無關係,因此,古人常稱痛風為「富貴病」,這可能是因為「食得好嘢多」之故。如果飲食毫無節制,痛風自然較易發作。研究顯示,如患者能改善飲食習慣,血中尿酸濃度可降低15%。且看筆者的老同學「大麻成」的痛風經歷和如何「對症下藥」。) 痛風因尿酸作怪 高危人士:男性 肥胖 高血壓  「風吹過都覺得痛,一痛就痛到發瘋。」我的老同學「大麻成」形容痛風症的感覺。他受過痛風發作之苦,慨嘆活到今天,紅酒不能飲、甜品不能食、海鮮不能碰,連老火湯與濃湯都是禁忌,應如何自處! 在港大時,我與大麻成和十多名同學一齊當上《學苑》編委。編委會成員雖來自不同學系,但目標及觀點倒是頗一致。我們畢業後仍保持聯絡,不過多在電子平台上,實際的聚首不算太多。尤其在過往3年疫情,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就算昔日戰友決定連根拔起離開香港,我們亦沒有好好話別的機會。直至今年初,防疫措施終於大解放,大家便立即來一次大聚會。因為我們都在耳順之年,要作出離港他去的決定絕對不容易,因此難得的見面機會,大家十分珍惜。 在這次聚會中,我重遇了大麻成及他的太太Daisy。怎知一見面,大麻成便向我訴苦:「阿福,我好慘呀!隻腳趾公無端端痛到飛起,住了兩日醫院,醫生說是痛風。那種痛,真是風吹過都痛,一痛就痛到發瘋!」 大麻成說話一向非常「應棍」(一矢中的),他這次形容也是蠻準確。痛風曾被人形容為「痛不欲生」的椎心痛。不過是否「無端端」便有待商榷了,大麻成確是痛風的危險分子。首先,男性患痛風比女性高出6倍,大麻成是男兒,當然危險成分高了;其次,年紀愈大風險愈高,以我們接近70歲之齡,怎樣算也不是年輕,風險必然是高了;再其次,大麻成之所以叫「大麻成」,除了名字有「成」字之外,身軀肥大亦是緣由之一。而且大麻成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又喜好美食和紅酒。怎樣看來他已是痛風症的「大好友」,因為肥胖、高血壓、高嘌呤飲食、含糖飲料,均是痛風症的誘因。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痛風發作椎心痛 代謝起變化 尿酸積聚關節 所以,我對大麻成說:「阿成,無計啦!你是高危分子。痛風與人體基因和性別有很大關聯。痛風,簡單來說是尿酸作怪。當體內代謝功能出現改變,血中積聚過多尿酸無法排出時,尿酸最終會結晶積累在關節、腎臟等部位,引致關節紅腫發熱發炎。那些症狀,相信你是最清楚。縱使基因和性別無法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可以改;所以,想預防痛風發作,一定要從飲食及運動入手呀!」 「老友,當然知道,我已開始減肥。唉!『人一肥,病就嚟』。愈老愈不可以肥!老婆大人已禁止我飲酒。日日看着酒瓶,一滴都沒有入口。真是遲早『瘋』,是『痛風』加『發瘋』呀。」大麻成嘆道。不過猶記得,大麻成當晚不斷勸酒:「兄弟,飲呀!把酒當歌,人生幾何?」他除了為我們添酒,更為自己添上不知多少杯呢! 自那晚聚會後,我有好一段時間沒見過大麻成。直至上星期,我準備從診所趕回醫院巡房之際,護士告知:「外面有一個病人,說趕不及預約,但想你看完他才走。」啊,是急症嗎?好吧!應該還有時間。護士交來病人名字,竟是大麻成,不過進來的就只有Daisy一人。 「噢,Daisy,怎麼喇?是阿成要睇病?還是你呀?」我問。 「唉,當然是阿成啦!痛風又發作喇!痛到『𩥇牀𩥇蓆』,不能下牀。他叫我找你,開止痛藥給他頂住先。」 高尿酸需運動兼戒口 處方降尿酸藥物 大麻成是退休公務員,一直以來都在公立醫院求診及覆診,從未到過我診所。未能親見病人,便為他開止痛藥,實在是不安全做法。於是,我問Daisy:「阿成究竟有沒有睇醫生和食藥?」 「有。約5個月前一晚,他睡眠中突然大叫:『腳趾公好痛!』真的痛到標眼淚,更連續嘔吐兩次,終於被送入伊利沙伯醫院,住了2晚。醫生說他高尿酸,開了藥,又叫他做運動兼戒口。不過上次痛完之後,就沒看過醫生。」Daisy回答。 既然大麻成曾在公立醫院看病,病歷紀錄自然能在「醫健通」找到。獲取同意後,我查看他的病歷及藥物名單。紀錄顯示:5個月前,病人因急性痛風發作(gout flare)入院治理。尿酸高確診為痛風症,曾處方降尿酸藥物及止痛風症藥物。 「Daisy,雖然阿成今次很大可能是痛風發作,但為安全計,最好先做檢查。因為痛楚可以是其他疾病的先兆。不過,我查看『醫健通』藥物名單,醫院曾給他止痛風藥物作備用。不如你吩咐他先服用這些藥物,看看能否收效。若痛楚減緩而他方便行動,你再陪他來看我。好嗎?」我問。 2天後,Daisy陪同大麻成來了。阿成雖然仍有少許步履蹣跚,但人看來仍是精神。一進門,他便說:「阿福,你給任何藥我食都可以。總之,千祈不要再發作。」 「哎呀,老友。不是吃什麼。應該是,不吃什麼才對!」我回答。 節制飲食 尿酸濃度可減15% 為何痛風患者需要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致的疾病,尿酸本正常存於人體內,但當代謝功能發生改變,積聚的尿酸無法排出並引致發炎。痛風症成因包括:遺傳因子、家族病歷、性別、年齡老化、藥物副作用等,但是自身飲食習慣也是其中誘因之一,因為體內尿酸雖然大部分由自然代謝產生,但仍有兩至三成是由食物攝取。因此,古人常稱痛風為「富貴病」,這可能是因為「食得好嘢多」之故。因此,如果飲食毫無節制,痛風自然較易發作。研究顯示,如患者能改善飲食習慣,血中尿酸濃度可降低15%。 因此,我鄭重地說:「阿成,若你不想痛風再發作,就一定要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飲食方面,盡可能戒掉酒精及含糖飲料。啤酒、烈酒、含果糖蔗糖飲料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乳酸會加速尿酸增長和影響尿酸排泄。所以,精製糖食品如蛋糕、雪糕等亦應避免。其次,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不要吃含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蝦、蟹、蠔、海帶及乾燥香菇等。」 「阿福,你不用說了!我已統統戒掉。我剛從台灣探完老朋友回來,日日同朋友打邊爐,但我只眼巴巴看着他們食蝦、蟹等海鮮,我一點也沒放進口裏。我只食豆腐、菜和飲湯。」大麻成搶着解釋。 「吓,打邊爐?你日日打邊爐還說自己沒『踩界』?」我嚴厲地說:「和你一起打邊爐的『老鬼』齊齊犯了『伯仁由我』之罪。你痛得要命,全因為他們啊!要知道,雖然你沒有食海鮮,但是精華吸盡呀!各類海鮮經數小時生滾,湯底美味無窮。但同時,高嘌呤精華亦盡在其中呀!你飲了湯,想不『發』都難!」 這時Daisy問道:「阿福,照你所說,連家常老火濃湯都不可以飲嗎?」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運動後雙腳或關節不消腫 或痛風初兆 「對。老火濃湯是導火線。我有病人每次打完邊爐,痛風就發作。所以,都是戒掉火鍋較好。」我回答。除此之外,創傷亦會誘發痛風。年過50人士,如果發現經過長時間運動或踢波碰撞後,雙腳或關節痛,幾天不消腫,往往是痛風症初兆。而且關節痛楚不止在腳趾,身體任何其他關節包括:膝關節、手關節,甚至牙關關節,也可以發作。 「唉,阿福。我真的有點接受不來。活在今天的香港,老友離散,恆常活動消失。現在連個人生活喜好都要幻滅;紅酒不能飲、甜品不能食、海鮮不能碰,現在連濃湯都是禁忌,你真的要教我應如何自處。」大麻成哭喪着嘆道。 不過,未等我回應,Daisy已說:「阿福,你不用操心啦!我會開解阿成。人老咗,終有一天身體自然會出毛病。這點我相信阿成也知道,只不過心理還未準備好。」 是的,當社會、氣氛、環境、家庭,連自身健康都在轉變時,事實是難適應。因此,我們最好能互勵互勉,積極樂觀,盡量調適,做好迎接各項轉變的功課。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以為瞓捩頸?低頭族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手痹肩頸痛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預防

【明報專訊】肩頸痛,是「瞓捩頸」(落枕)嗎?手麻痹,是網球肘嗎?其實都可能是頸椎退化的徵狀。現代人機不離身,加上流動辦公桌(hot desk)在近年興起,筆記簿電腦成為工作伙伴,上班對着電腦,下班對着手機,消閒時也離不開平板電腦。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往往是頸椎退化勞損的重要原因。(編者按:怎樣預防頸椎勞損?工作時記得要保持正確姿勢,並要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這個法則要注意什麼呢?) 低頭族易手痹肩痛 或頸椎退化勞損 勿當瞓捩頸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大行其道,致使現今男女老幼都成為「低頭族」。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熊偉民指出,頸椎問題有年輕化趨勢,「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骨骼過度勞損,提早退化。但另一方面,由於大家健康意識提升,尤其年輕人發覺頸椎有問題,亦會及早求醫」。 相關閲讀:【瞓捩頸】仰睡、側睡 頭頸肩要接觸及枕頭 睡眠毛巾填滿後頸空隙 免落枕、肌肉繃緊、手麻痹 徵狀輕微可針灸服止痛藥 頸椎勞損,手痹或手痛可以是徵狀之一;病人亦可能出現頸痛、背痛、肩膊痛等,要透過臨牀診斷,找出頸椎問題所涉及範圍和影響部位。不同頸椎節數和不同問題,會引發不同病徵,舉例說:若第四節頸椎病變,可能會影響頸肩之間肌肉;而五、六節頸椎病變,有可能影響第五條神經線,令肩膊出現痹痛;但實際影響需要醫生透過檢查,估算病變大概位置;若配合掃描和磁力共振檢查,就能更準確找出問題所在。 熊偉民指出,較輕微的頸椎退化,例如頸椎或附近肌肉疼痛,但手腳活動能力正常,未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的話,可接受保守治療如針灸、服止痛藥等,情况會有改善。若病情嚴重,影響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和周邊神經,出現如骨刺或椎間盤移位壓着神經線,虎口、前臂等肌肉萎縮等,甚至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醫生會綜合病人的病歷、疼痛範圍和嚴重程度,包括有無頸痛、手痛、麻痹或乏力等情况,再配合X光片、磁力共振等來診斷。 不少病人頸椎嚴重退化,卻誤當是肌肉疲勞、「瞓捩頸」等輕微問題,只接受一般治療,如按摩、服止痛藥等;直至痛楚持續,生活和工作大受困擾後才找專科診治。熊偉民建議,肩頸出現不適時,病人要多加注意:「是否只是頸痛?抑或還有手部肌肉和關節徵狀,如疼痛、乏力、麻痹等?問題持續了多久?若持續數星期以上,接受一般治療後仍不見效果,就要注意。」 預防頸椎退化 時刻保持正確姿勢 預防頸椎退化,熊偉民提醒要時時刻刻保持正確姿勢,「只要長期保持良好姿勢,已是最根本的改善」;電腦屏幕要置於適當高度,最好放在使用者正前方,「有時工作的地方,會把電腦屏幕放在枱的左邊或右邊,使用者要轉動頭頸來觀看屏幕,增加頸椎壓力」。 熊偉民亦提醒要做適量運動,尤其建議游泳,能藉着浮力減輕脊椎的負荷;並注意攝取足夠營養,特別是鈣質和蛋白質,有助強健骨骼和肌肉。另外,提重物時要把重量平均分配在身體兩邊,不要只揹在一側,令頸項和肩膊用力不均。 相關閲讀:【痛症】頭痛原因多 注意頭顱重逾4公斤足見頸椎壓力大 致頸椎退化非罕見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 手肘、膝關節、腰腎成90度角 要預防頸椎因長期受壓而勞損,工作時要保持正確姿勢,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手肘關節形成第一個90度角,膝關節亦要保持90度角,最後是腰臀形成90度角,這樣最合乎人體工學」。物理治療師何淑玲指出,愈來愈多人習慣使用筆記簿電腦或平板電腦工作,會不自覺地低頭遷就屏幕。「尤其近年流行在家工作,或在咖啡店內矮桌子上用電腦,更導致使用電腦的姿勢不當。」 人體頭顱重約10至15磅,佔體重約十分之一。使用電子產品時,頭部若前傾約15度,頸椎便要承受2至3倍壓力;前傾約45度,頸椎承受壓力更高達5倍。「頭部重10磅,頸椎即要承受50磅重量,故使用電子產品時要格外注意。」何淑玲解釋,頸椎共有7節,最受壓多屬第六七節。「因其弧度較大,若長時間受壓,例如長期低頭工作,容易導致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或肌肉疲勞等問題。嚴重者更會令神經線受壓,出現頭痛和手痹等。」 頭前傾45度 頸椎承受50磅重量 她提醒,使用電子產品時頸要挺直,眼睛應平視屏幕第一行,這才不會導致頭部下垂,背部要貼着椅背。「因工作久了,身體會不自覺向前傾,從而導致頭部也跟着向前傾,造成頸膊疼痛,背靠椅背可減少這情况出現。」此外,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一定要添加外置鍵盤,使眼睛和手部跟電腦屏幕保持一定距離,能減少頭部向前傾以遷就平板電腦屏幕的情况出現。 有時候工作專心,會不自覺維持同一姿勢兩三小時,「若是不良姿勢,持續兩三小時會影響很大」。何淑玲建議有頸椎問題的病人設定響鬧裝置,提醒自己每工作1小時後要小休。「可能的話,最好走動一下;最起碼提醒自己做一些伸展動作,讓頸椎減壓。」 相關閲讀:【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3招鬆頸 忙中抽空伸一伸 何淑玲建議在家中或辦公室小休時,做3個簡單的伸展運動,包括:側頸伸展、內收下巴和打開胸口,有助紓緩頸部肌肉。(詳見圖)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