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前列腺癌是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發病率近10年更攀升近倍,每年有逾2500宗新症。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臨牀研究顯示,採用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可以即時偵測腫瘤位置及調整治療規劃,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超過9成患者完成治療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並在一段時間後逐漸復原,反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幫助維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及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磁力共振揪出心肌缺血

張先生現年60歲,患有糖尿病;最近兩個月內,感覺體力逐漸下降,做事好像力不從心。在家庭醫生的建議下,他接受了冠心動脈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右邊冠狀動脈嚴重栓塞,而左主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支動脈亦有輕微栓塞,轉介到心臟專科跟進。 Read more

知多啲:磁力共振不涉輻射 對胎兒較安全

【明報專訊】懷孕時,出現乳房腫瘤、腰痠背痛、疲倦乏力等,究竟是正常情况,還是癌症徵兆? 癌症徵兆易誤當孕期不適 黎詠詩指,孕婦容易混淆孕期不適現象及癌症發作徵兆,因而延誤求診。她曾接觸一名患有胰臟癌的孕婦,她最初不時感到背脊肌肉疼痛,誤以為是懷孕常見的不適現象,至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後,才發現有淋巴腫脹,繼而確診胰臟癌。 不少癌症檢查方法牽涉輻射,準媽媽擔心有損胎兒健康,或因而遲遲不求醫,致延誤診斷,加重病情。黎詠詩指出,常見癌症檢查有X光、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MRI)等。以乳房造影為例,孕婦接受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時,輻射只集中在胸部,基本上對腹腔胎兒影響不大,若再加上鉛板遮蓋腹部,進一步確保胎兒安全。而MRI不涉及輻射,對胎兒安全。 乳房造影無虞 正電子掃描不宜 不過,常用作評估和診斷癌症的正電子掃描(PET-CT),輻射量高,孕婦不宜。 Read more

【有片】揀啱乳房檢查 免嚇自己 磁力共振高敏度 X光+超聲波有效

【明報專訊】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女性新症由2006年的2584人,上升至2016年的4108人。隨着防癌意識提升,不少女士都知道要定期檢查,乳房X光造影、超聲波和磁力共振檢查,各有長短,並非愈貴愈準確,應如何選擇? Read more

筲箕灣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引入新醫療儀器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實時定位腫瘤

【明報專訊】正式投入服務的養和東區醫療中心,位於筲箕灣阿公岩,中心內包括了癌症中心、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以及體格健康檢查部。其中癌症中心更引入了全亞洲首部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MR Linac),可實時顯示腫瘤及軟組織位置,令放射治療的範圍更集中,醫生亦可視乎情况加大每次劑量,長遠有助減少放射治療次數,縮短療程,第一名病人將於下周使用該儀器。   養和癌症中心引入全亞洲首部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MR Linac)(圖),可實時顯示患者腫瘤及軟組織位置,以判斷腫瘤有否移動或縮小,或確定腫瘤是否在治療範圍內,令患者免受額外的輻射傷害。   無輻射下實時檢測腫瘤變化 MR Linac可以在無輻射情况下,實時檢查腫瘤大小及位置,有助病人免受額外輻射傷害。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李維文表示,以往需要用顯影劑做電腦掃描以確定腫瘤位置,一般相隔一至兩周做一次,醫生亦未能實時觀察腫瘤的變化。新儀器可將兩種功能合而為一,以便治療。   質子治療中心平頂 料2022年完工 此外,中心內另設有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為社區提供門診服務,營運初期將會提供朝九晚七服務,待2022年設有質子治療中心的曹延棨院完工後,預料門診服務將可逐步擴展至24小時,而屆時該院會提供約100張病牀,並設有手術室等。   長者門診可用醫療券 公院轉介七折 養和東區醫療中心營運總監劉楚釗表示,為紓緩東區門診需求的壓力,醫療中心會向公立醫院轉介接受磁力共振和電腦掃描的病人,提供七折優惠。此外,長者可在中心使用醫療券接受門診服務。   相關文章: 養和東區醫療中心正式投入服務 高端醫療儀器結合一站式服務 打造世界級癌症治療中心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 實時影像追擊腫瘤 Read more

磁力共振新技術 膀胱癌睇真啲

【明報專訊】影像檢查,對膀胱癌的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近年,多參數磁共振成像(mpMRI)技術迅速發展,成為膀胱癌其中一樣重要的影像檢查,讓醫生在術前更準確預計手術切除的範圍及深淺,減低殘留癌細胞風險,從而降低復發及死亡率。     在香港,膀胱癌每年有超過400宗新症,男性患者明顯比女性多,比例約3比1,常見於55至70歲人士身上。約80%的確診患者,皆屬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即淺表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癌細胞只長在黏膜或黏膜下層。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淺表性膀胱癌的標準治療。   分辨侵蝕程度 mpMRI八成準 傳統診斷主要依賴電腦掃描,但它未能準確診斷肌肉層侵蝕的程度,準確度約35%至55%;磁力共振可以預先估計肌肉層的侵蝕情况,讓醫生在術前更好好計劃。而現在使用的多參數磁共振成像mpMRI,能更精準分辨癌細胞侵蝕的程度,準確度高達85%。 為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低復發風險,2018年日本腹部放射線學會、歐洲泌尿影像學會和歐洲泌尿學會,基於mpMRI報告和數據評分系統(RADS)應用於乳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等成功經驗,共同署名發表「膀胱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vesical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VI-RADS)。VI-RADS對膀胱mpMRI檢查設備和技術要求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對MRI設備、技術規範、掃描參數及評估分類標準制定了規範,適用於從未接受過治療,或曾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的患者。     顯示腫瘤影響範圍 有助術前規劃 VI-RADS使用5點評分系統,為患者在接受治療前評分,來確定是否存在侵蝕性膀胱癌。它適用於原發性或復發性腫瘤的檢測、定位和準確分期,包括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和肌肉浸潤性膀胱癌之間的區別。而mpMRI可以顯示腫瘤局限於黏膜或黏膜下,有助醫生在手術前規劃,選擇合適手術;以及提供膀胱肌肉層侵蝕風險概率、確切位置和程度。 VI-RADS專家組強調,mpMRI克服了CT電腦掃描的局限,改善膀胱癌的診斷和準確分期。由於mpMRI具有極佳的軟組織對比度,除顯示腫瘤形態外,也提供組織細胞和血管的功能信息,並能區分肌肉和腫瘤周圍炎症的信號強度嚴重性和纖維化程度,從而降低假陽性機會率。此外,mpMRI無輻射,對於有計劃生育的年輕患者,意義尤其重要。 總括而言,VI-RADS有助於推動膀胱癌的診斷、分期、侵襲性預測和療效評估,而規範化的數據可在不同醫療單位間的互認、共享影像,節約醫療資源,也為基於醫學影像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提供方便收集的醫學數據。   文:崔家倫(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膀胱癌警號——無緣無故無痛血尿 最佳男主角:心臟病人排血尿 膀胱癌先兆? 最佳男主角:灌藥水浸泡膀胱治癌 【有片:男性健康】尿頻,點止前列腺阻路 膀胱、尿道、焦慮也可作怪 【肝炎與肝癌】新電療隔山打牛 激活免疫系統抗癌 Read more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 實時影像追擊腫瘤

利用輻射殺死癌細胞的放射治療,是常用的抗癌手段之一。剛投入服務的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內的養和癌症中心引入了全亞洲首部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MR Linac),可以實時及更準確追蹤腫瘤的位置,令醫生放心處方高劑量放療集中對付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尤其能夠針對不斷「郁動」的器官,如胰臟、肝臟等,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養和醫院醫學物理及研究部主管余兆基博士指出,從理論層面,只要有足夠的輻射量便可以殺死癌細胞以至任何生物,但能量太強容易傷及附近的正常細胞,產生更多的副作用,故此如何令腫瘤接收最多的輻射,同時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減至最少,正是放射治療的挑戰!   「解決方法之一是使用導航技術協助,讓醫生猶如『看見』腫瘤所在,從而提高放射治療的準確度。」   擴大放射治療範圍 影響正常細胞 余博士闡釋,整個的放射治療療程會分開多次進行,而病人每次接受治療都要重新「定位」,治療過程中腫瘤可能已縮細,加上病人的器官亦會隨着呼吸而移動,可能會有位置上的誤差,為殺死癌細胞,醫生唯有擴大放療範圍,有可能令附近正常細胞受到傷害。   「以往使用的電腦掃描和X光作為導航有一定限制,既有輻射問題,提供的影像亦未能清晰顯示患處的組織和腫瘤;至於磁力共振則沒有輻射,可更清楚看見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附近的血管、神經及器官組織等影像。」 養和醫院癌症中心設有全亞洲首台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MR Linac),可以更精確地監察和追蹤腫瘤位置,加強照射腫瘤的輻射,減少病人的副作用。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 實時監察和追蹤腫瘤 有鑑於此,養和癌症中心遂引入亞洲首台「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MR Linac)。新儀器融合磁力共振及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提供實時監察影像,讓醫生在每次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可以監察及追蹤腫瘤位置,繼而立即調整治療計劃,盡量消除位置上的誤差。   余博士強調,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能夠更準確地追蹤腫瘤,既有助收窄放療範圍,更重要的是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害,故副作用也會較少,尤其適用於一些會持續「郁動」的器官如胰臟、肺及肝等。   加強劑量 縮短療程 余博士透露,新儀器已進行最後測試,即將正式投入服務。「新技術可以令腫瘤接觸到的輻射量較多,長遠或有助縮短療程。」不過,現階段由於治療期間需因應腫瘤變化而作出調整,故治療時間相對較傳統放療為長,價錢方面亦稍高於傳統的電療儀。 Read more

心臟檢查 – 心電圖 電腦掃描 磁力共振 邊招好?

【明報專訊】衛生署資料顯示,心臟病為本港第三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及肺炎;2017年全港有6138人致死,當中男性佔了五成四。張誠謙表示,心臟病患者以男性較普遍,因為年輕女士有女性荷爾蒙作保護。然而,女性踏入更年期後,情况便有所不同。謝鴻發解釋,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減少,加上新陳代謝減慢,容易出現肥胖、血糖高、膽固醇高等情况,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飛魚」猝死——26歲港隊泳手杜敬謙上月於訓練時猝死(資料圖片) 港協暨奧委會將與體院研究,檢討運動員的身體檢查機制。   男人中招多 女人更年期後增風險 心臟猝死似乎毫無先兆,杜敬謙身為香港泳隊成員,理應接受過專業體檢,依然難逃一劫。坊間的心臟病檢測林林總總,究竟市民應如何選擇,及早揪出心臟病? 張誠謙表示,心臟檢查有不同類別,如病人出現心悸、心跳時快時慢、呼吸困難等徵狀,應先向家庭醫生求診,再按其徵狀及臨牀診斷作相應檢查。他指出,針對心律不正的患者,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檢測,若涉及血管問題,則需接受血管測試或電腦掃描,至於懷疑是心臟結構問題,則需要接受心臟超聲波檢查。 謝鴻發表示,在眾多檢測方法中,以運動心電圖的創傷性最低,價錢亦較相宜,約數百至2000元,可以在家庭診所或康健中心檢測。針對高危人士,如年過50歲的男性,若出現與心臟病相似的病徵,多建議他們接受心臟電腦掃描,檢查有否出現血管阻窒,每5至7年檢測一次。   心律不正 難以檢測 心臟電腦掃描產生幅射,準備懷孕的女士或孕婦接受檢測時會有所疑慮。謝鴻發建議,她們可考慮接受磁力共振測試,檢測心臟血流量,但檢測較昂貴兼費時,「磁力共振只看血流量,看不到血管有否阻塞,做完一次磁力共振測試後,如一切正常,隨後兩至三年的心臟病發機率低」。 接受心臟檢測後,是否保證萬無一失,排除心臟猝死的風險?張誠謙表示,現時檢測能偵測出部分由結構問題引起的心臟病,如血管阻塞、心漏症等,但針對心律不正問題,檢測則未必發現,「這些不規則的心律問題屬於隱性,並非日日出現,換句話說,病人檢查時,可能沒有心律不正」。   相關文章: 2017年3千多名港男死於心臟病 – 預防貼士:戒煙酒 定時運動 放鬆心情 職業司機心臟病高危一族 【營養要識】殺人飲食排行榜 高鈉最攞命 【男性健康】伊人醫事:男人做家務會長壽? 【營養要識】牛油果籽減重瘦身 含山埃單寧酸 阻吸收鈣鐵 進食過量可致抽筋 【健康減肥】減肥關鍵:還原基本步 驅走肥胖症 【健康減肥】想踢走冬日肥肉?營養師教授五招飲食祕決 令你越食越輕 Read more

知多啲:磁力共振技術大躍進 需時噪音大減

磁力共振是利用快速運轉的強力磁場,擷取身體不同部分的信號反應,然後以電腦程序產生體內結構的影像結合技術。由於MRI可以檢測到人體結構的微小變化,有利於早期診斷,而且檢查不帶輻射物質,因此成為體檢的選擇項目。 可設「參數」 針對檢查特定疾病 放射科專科醫生劉仲恒表示,MRI與電腦掃描及超聲波檢查等最大的分別,在於MRI有很多參數(sequence),例如T1、T2、DWI、FLAIR及ADC等等,「不同的參數設定,可以突顯出身體內某些物質,其中T1便是血的參數,T2可以提升水分的顯像度,而DWI則常用於監察初期中風」。 他續稱,不同疾病會令身體內特定物質出現變化,例如水分、脂肪、肌肉等,因此設定參數就等於加入不同的放大鏡,「讓醫生更易分辨到不同組織的構成,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不過,MRI亦有很多限制:掃描時間長,檢查時噪音大,加上有強大磁場,很多儀器和搶救設備都不能與MRI同時使用。 不過,隨着儀器不斷改進,MRI已在不同方面有改善。劉仲恒指出,第一個改善是縮短了檢查時間,以往做一次全身檢查最長可達兩小時不等,但現時最多只需二三十分鐘,其次是儀器管道直徑由以往的40、50cm擴闊至70cm,無論是有幽閉恐懼症抑或過胖人士,舒適度都大有改善。另外,噪音問題也比以往大減八成。 現時裝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亦可以接受檢查。劉仲恒稱現時大部分起搏器都不會被磁力吸引,不過由於起搏器的設定有可能受磁場影響,所以仍需要有相關技術人員在場。

Read more

【五十肩】對付肩周炎運動、改善姿勢習慣最實際

【明報專訊】肩周炎俗稱「五十肩」,患者因肩膊無法靈活伸直或屈曲,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連刷牙也有困難。中醫認為此症是「氣血不通」導致「不通則痛」,過勞、肩部經常吹冷氣等,都可能令肩膊「凍結」;物理治療師則指出, 不良姿勢或久坐不動都是致病原因。(編者按:如何治療或紓緩肩周炎呢?中醫提醒,改善姿勢習慣最為重要;物理治療師也表示,以鍛煉、伸展運動和手法治療等,幫助病人改善肩膊活動範圍和減輕疼痛 ……即看對付肩周炎的運動和紓緩肩痛方法。) 對付肩周炎(五十肩)做運動最好? 肩膊痛手臂難伸直 中醫稱肩周炎為肩凝症、漏肩風,屬痹證範疇。註冊中醫倪詠梅指出,此症「以肩部疼痛沉重,活動受限為主要病徵。病人一般難以完全伸直或後屈手臂,影響日常生活,如無法拿花灑、握扶手;嚴重者洗頭、梳頭、穿衣服、女士扣胸圍也有困難。曾治療過最嚴重的個案,手稍為上提已痛,連刷牙也不能」。她強調,肩周炎不一定於50歲或以後才出現,有病人早於20至30歲便患上。「病因是肩關節周圍筋肉組織退化性病變,使其感到肩膊痠痛或鈍痛。」 肩周炎分早中後3期 疼痛症狀有不同 倪指肩周炎一般分3期,患者在不同時期均有疼痛症狀:「早期肩部腫脹明顯,疼痛劇烈,甚或擴散至同側肘部,日輕夜重,影響睡眠;中期肩部疼痛減輕,但活動障礙顯著,診斷時可在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下滑囊、肱二頭肌長頭腱溝、三角肌後緣、岡上肌與岡下肌附着點,以及肩外俞穴、肩貞穴、天宗穴等部位找到明顯壓痛點;後期疼痛減輕,但活動靈活度大幅降低,有可能出現肩部肌肉萎縮和肩關節黏連,猶如『凍結』狀。」 相關閲讀:【五十肩】非50歲專有 了解肩周炎成因 肌肉變僵硬肩關節疼痛 天氣變冷要注意(醫學滿東華) 「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中醫認為肩周炎主要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所致,倪解釋常見成因包括: .肩部過勞或長期維持同一姿勢 .平日愛穿單薄衣物或吹冷氣,導致肩部受風邪入侵;或肩部被冷水/汗水浸濕沒抹乾,氣血不通,從而筋脈緊束而痛 .好冷飲或肥膩生冷食物、家居潮濕、少運動出汗等,都會導致濕氣滯留筋骨,濕鬱化熱,濕熱致筋骨重痛,氣血不通 .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骼退化,致不榮則痛 .部分屬虛症,沒勞動或受傷史,但身體易疲勞、筋骨乏力,都容易出現肩周炎 改善姿勢習慣 伸展筋骨 常見病人為單肩出現肩周炎,大多因常用一邊肩膊或姿勢不良所致。倪舉例,「例如經常斜對着電腦屏幕工作,若身體總是側向左邊,肩周炎就會出現在左側;又或總用右手提重物,肩周炎多出現在右側」。雙肩同時出現的個案較少,「即使雙肩同出現症狀,多數也是一側重一側輕」。 中醫治療肩周炎會根據病因處方疏風散寒、除濕去瘀、活血通絡的中藥。「常用伸筋草、葛根、麻黃、羌活等。針灸會在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合谷、條口等下針。拔罐、推拿亦能助放鬆肩部肌肉。」 倪提醒,改善姿勢習慣才最重要。「工作久了要多轉換不同姿勢,每45分鐘起身舒展筋骨30秒;提重物多換手,或是小量多次提取;用背囊代替單肩包或手提包;肩部要常保暖,不要吹風、受涼;肩部出汗後要抹乾,不要穿濕衣;睡覺時勿露出肩部等。」 知多啲:肩周炎解凍期宜繼續治療 肩周炎正式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物理治療師趙顧恩指出,「由於肩關節囊及肩關節周圍組織發炎變僵硬,導致疼痛和肩膊活動範圍受限。肩周炎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清楚,相信可能因受傷、手術和肩部長時間不動引起。此外,某些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心臟病和柏金遜症等,患肩周炎的風險較沒類似疾病人士高」。 由於肩周炎症狀如疼痛和肩膊活動受限,跟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相似,兩者容易混淆。不過趙顧恩解釋:「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通常涉及特定動作或運動時才出現疼痛症狀,如舉手時才會感到痛楚,但肩膊內外轉動未必受限;相反,肩周炎患者則是整個肩膊出現疼痛僵硬。一般來說,臨牀診斷和磁力共振能找出兩者的區別。」 肩周炎一般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凍結期、冰凍期和解凍期。「凍結期特點是肩部疼痛和僵硬加劇,情况可持續長達9個月。冰凍期是僵硬情况達至頂點,亦可以維持長達9個月。至於最後的解凍期,肩膀活動受限範圍逐漸恢復,可持續長達12個月。」趙指出,病人到了最後的解凍期往往以為病情開始好轉,便不再接受治療。「事實是這階段接受治療仍有其好處,免卻康復過程拖得太長。」 物理治療師:適度伸展 避免肩膊長期不動 物理治療師治療肩周炎會以鍛煉、伸展運動和手法治療等,幫助病人改善肩膊活動範圍和減輕疼痛,某些情况會轉介醫生使用藥物治療或皮質類固醇注射來減輕疼痛和炎症,趙說:「當以上治療無法改善病症,或病情過於嚴重,手術是最後選擇。」 趙提醒,持續不良姿勢或再次受傷,都有可能導致肩周炎復發。要預防肩周炎,經常鍛煉和保持良好姿勢非常重要。「適度肩部伸展運動絕對有幫助。更重要是避免肩膊長時間不動,尤其在受傷或手術後手臂長時間被肩帶固定着,康復後更要做運動改善。」 相關閲讀:【寒背】上半身肌力失衡致五十肩等痛症?強化上背肌 自動矯姿擺脫寒背(談痛說情) 知多啲:拉毛巾扮爬牆 緩解肩痛 輕度伸展和強化肩部肌肉鍛煉,像手部鐘擺練習、爬牆練習和擠壓肩胛骨等,均有助緩解肩周炎。不過趙顧恩提醒,任何鍛煉前應先諮詢物理治療師和醫生意見,因有些動作做錯,可能使病情惡化。(示範:物理治療師趙顧恩  圖:受訪者提供)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