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產品有哪些?世衛指代糖無助減肥控體重 長遠或增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

【明報專訊】常見的代糖產品包括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紐甜(Neotame)、三氯蔗糖(Sucralose)和甜菊(Stevia)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一(15日)發布最新指引,警告食用代糖長遠而言不但無助控制體重和減少體內脂肪,還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甚至死亡的風險。《紐約時報》報道指出,世衛的指引與以往研究顯示代糖不會造成損害的研究結果有異。業界則質疑世衛新研究的確定性,又指摘世衛忽視低或無卡路里甜味劑對公眾健康的好處。 5類常見代糖產品 世衛警告長遠增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 甜味劑屬於代糖。WHO指出,經過對現有283項研究證據的系統檢視後發現,使用這類非糖甜味劑(NSS,又稱低熱量甜味劑),對體內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沒有影響,對體重和脂肪「影響很低」,「對減少成人或兒童的身體脂肪,長期而言沒有任何好處」。檢視還顯示,長期使用代糖,還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如增加二型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的風險。 世衛這項建議適用於除糖尿病人外的所有人,原因是今次檢視的這些研究全部都沒有涉及糖尿病人。 新建議適用非糖尿患者 從小避免攝入甜味劑 世衛營養和食品安全部門負責人布蘭卡(Francesco Branca)說,「從長遠來看,用NSS取代游離糖(Free sugar)的攝入並不利於控制體重。人們需要考慮用其他方法來減少游離糖的攝入,例如食用含天然糖的食物,如水果或不加糖的食物和飲料」。游離糖是指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和果汁等中的糖。 布蘭卡又說:「代糖不是必要的飲食元素,它沒有營養價值。人們應該從小開始,就完全避免或減少飲食中的甜味劑的攝入,以改善他們的健康。」 相關閲讀:【甜味劑】攝取過量甜味劑和糖會影響味蕾敏感度、致肥、增冠心病中風風險? 消委會:4種常用於飲品的甜味劑(附「甜味劑飲品健康啲?」短片) 食品業斥忽視低卡甜味劑益處 代表低卡路里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卡路里控制理事會(Calorie Control Council)主席蘭金(Robert Rankin)反駁世衛的說法,強調低卡路里和無卡路里甜味劑是可以幫助消費者控制體重的重要工具。另一業內組織國際甜味劑協會(International Sweeteners Association)發表聲明,對世衛組織的結論主要基於來自觀察性研究的低確定性證據感到失望,又說:「不承認低/無卡路里甜味劑對公眾健康的好處,是一種傷害。」 世衛的建議不會直接影響個別國家的政策,但會被列入修訂自身指南的因素。 (紐約時報/CNN/世衛網站) 相關閲讀:【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糖尿病人外遊注意】更頻密驗血糖?出發前、旅遊期間要做足準備(附手提行李清單一覽)

疫情放緩後不少港人已計劃整裝或已多次外遊,相隔三數年沒有離港,對於部分需要服藥控制病情的長期病患者而言,去旅行難免會感到不安心。例如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定時「篤手指」驗血糖和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出埠外遊時除了需帶備足夠藥物外,也應增加量度血糖的次數和注意飲食,避免血糖水平「樂極忘返」。還有手提行李清單一覽! 出發前 ── 攜帶病歷證明書、充足藥物 養和醫院糖尿科專科護士梁仲怡表示,糖尿病人可於出發前先請醫生寫一封註明患有糖尿病的病歷證明書,並簡述病况和所需藥物。除了可用於證明所攜帶的糖尿藥物和胰島素以通過出入境安檢,萬一有需要在目的地求醫時,亦能供當地醫護人員參考。 糖尿病患者出發前亦應準備充足藥物,避免因言語不通而無法購買相同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如需注射胰島素,應事先向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諮詢用藥劑量安排。 飲食方面的安排較易被患者忽略,她提醒糖尿病患者在出發前,最好先了解及認識當地飲食文化、烹調用料及食物成分,有需要亦可向營養師查詢,在計劃餐廳時不妨多花心思留意餐牌有否合適的食物選擇,以免因一時開懷而過量攝取糖分,令血糖上升。預訂航班時,也可事先向航空公司預訂糖尿病餐,並隨身帶備適量小食及糖果,以應付突發低血糖時的需要。 相關閲讀: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外遊期間 ── 頻密驗血糖、注意飲食 梁仲怡表示,糖尿病患者在出國旅遊期間不但要定時監測血糖指數,更要比平日頻密,因為旅行時情緒興奮、作息飲食有變,都會影響血糖值,提醒患者謹記攜帶血糖機,量度並記錄血糖變化,按血糖值調整胰島素劑量及用餐分量。如有頭暈、手震、心跳加快、冒汗等低血糖徵狀或任何不適,應立即檢測血糖度數。 此外,糖尿血管病變患者在坐長途機或長途車時,要特別注意脫水問題,應多伸展關節和四肢,保持血液循環,避免血管栓塞;如果外遊目的地天氣極端,要注意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徵狀:尤其到寒冷地區,要注意手指及足部皮膚的保暖和保護,以免凍傷。 外遊期間患者應盡量定時定量進食,多選高纖、低脂、低熱量的食物及蔬菜,並多喝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或代糖飲料,避免飲用高糖分飲料。 藥物方面,部分患者或需要攜帶胰島素注射,她提醒胰島素不可以放在寄艙行李中,因為高空飛行時貨艙溫度會降至攝氏零度以下,令胰島素凝固,影響功效。胰島素在高溫下亦容易變質,因此應避免把藥物暴露在高溫下。未開封的胰島素應保存在攝氏2至8度的環境中;已開封的胰島素應放在隨身手提包內,用毛巾或手巾捲起來,或用胰島素保冷袋保存,保持於溫度攝氏15至30度,一般可以保存28天。 糖尿病患者外遊小貼士 出發前向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諮詢藥物處理和用藥劑量 攜帶病歷證明書 帶備充足藥物:準備兩倍或以上的藥量(口服藥或胰島素),並隨身攜帶於手提袋內;後備藥物應避免放在寄艙行李,以方便取用,亦應分開放置避免遺失 旅遊期間,不可擅自停用藥物,每天要按醫囑定時服藥或注射胰島素 勤驗血糖指數 乘坐長途飛機或長途車時,注意脫水問題,多作伸展活動 到寒冷地區要注意手指及足部的保暖和保護 了解當地食物的文化及烹調用料 定時定量進食,不要暴飲暴食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糖尿病患者手提行李清單一覽 醫療證明書:由主診醫生說明現時病况、所需藥物或針劑治療 處方:註明藥物名稱及劑量,萬一遺失藥物,可嘗試在當地購買,但要注意不同國家售賣藥物的單位或有所不同 糖尿病識別卡:此卡註明你是糖尿病患者、病人姓名、緊急聯絡人的姓名及電話,以及正在服用的藥物及藥物過敏病歷 血糖機、酒精紙、針刺、試紙及血糖自我監察記錄簿:旅行期間盡可能更頻密地監測血糖,按血糖變化調整藥物劑量 注射胰島素物品(如需要):胰島素針筆、刺針、酒精紙、胰島素保冷袋 糖尿病藥物(如需要) 隨身帶備小食:如餅乾、糖果等,以便在進餐延誤時進食,避免血糖下跌,或出現低血糖時立刻食用 旅遊保險:出發前應購買符合自己需要的旅遊保險,並了解承保範圍,把收據正本交託在港親友保管,只帶收據副本外遊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類鼻疽】港新增兩確診 防護中心:患糖尿病或免疫力弱人士有病徵盡快求醫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去年本港共錄得46宗類鼻疽個案,其中30宗是自2022年8月起錄得居於深水埗區的個案。衛生防護中心(14日)公布,4月8至14日一星期內錄得兩宗新增的類鼻疽確診個案,患者分別居柴灣及深水埗,一人情况危殆,留院期間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人情况穩定,早於二月已有咳嗽帶痰等情况。本港今年共錄得6宗類鼻疽個案。防護中心提醒,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在強風或暴雨後,暴靈於泥土或泥水表面,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 相關閲讀: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新增兩宗類鼻疽個案 防護中心:一患者有糖尿病 情况危殆 防護中心表示,危殆個案為一名居於柴灣的66歲女子,她於本月10日被發現在家中神智不清,送往東區那打素醫院急症室,同日入住深切治療部。她的血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留院期間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個案涉及居於深水埗的74歲男子,他患有柏金遜症,由二月中旬起咳嗽帶痰。他於本月4日到明愛醫院覆診時採集痰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他昨日入院接受治療。中心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相關閲讀:【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本港類鼻疽屬風土病 颱風或暴雨後病菌暴露於泥土表面 類鼻疽已納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附表1下的法定須呈報傳染病。衞生防護中心會與醫院管理局緊密合作,加強監測類鼻疽個案。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中心表示,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類鼻疽病菌可存活於本地環境。根據文獻,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暴露於土壤和泥水中,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增加感染機會。更多有關類鼻疽的資料,可參閱: 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病發率愈來愈高的高尿酸症及糖尿病,原來與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失調有關。雖然尿酸和血糖過高未必完全只跟飲食有關,但不良或失衡的飲食習慣對於兩病的控制及預防影響深遠,不想因為「食」之過而墮入致病陷阱?有註冊營養師教路,要多加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飲食習慣,例如不少人愛喝的老火湯水、果汁、日常會吃的粥粉麵飯等,都有可能是尿酸與血糖失控的肇因,必須慎防這些飲食陷阱! 相關閲讀:【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高尿酸症:多吃高普林食物之過? 要了解飲食與高尿酸症的關係,首先要認識形成尿酸的機制。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指出,尿酸是普林 Purine(又稱「嘌呤」)的分解物,約八成是由新陳代謝產生,餘下兩成則由日常飲食而來。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尿酸都會經尿液排走,但遺傳、病患及藥物等,都可能影響身體處理尿酸的能力,導致尿酸濃度上升。 他補充,男性、有家族病史、年長及肥胖等均是高危一族;經常食用高普林食物的人士,亦會增加患高尿酸症的風險。 相關閲讀: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高尿酸症患者的飲食陷阱及建議 「一般而言,食物都含有普林,難以完全避免,惟不同食物的普林含量高低不一,故高尿酸症患者及高危族群,應該盡量減少進食高普林食物,例如紅肉、內臟、貝類及蝦蟹等。」羅銘駿提醒,不少人愛不釋手的老火湯,由於肉類湯料經長時間烹煮,會隨時間不斷釋放普林進入湯水中,因此喝得愈多,尿酸上升的機會愈大。 他建議,喜歡湯水卻害怕尿酸高,又或是已知的高尿酸症患者,應該以滾湯或素湯代替老火湯,若非「肉湯」不可,則應減少湯水連同肉類一起烹煮的時間,提早取走,有助減少湯水內的普林水平。 每日飲用足夠水 排走尿酸防結石 除了注意普林的攝取量,每日飲用兩公升水亦是不可或缺,因為足夠的水份有助身體排走尿酸及預防結石形成;若因為患有其他疾病或藥物限制等因素需要限水,則應遵從主診醫生指示。 糖尿病:吃糖太多/嗜甜所致? 羅銘駿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一般是由先天因素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而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則是後天因素所致,如肥胖、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令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令血糖上升,當中肥胖是最大的風險因素。 「嗜糖的確可引致肥胖,不過若說『吃糖太多引致糖尿病』,則並不完全正確。」他解釋,因為影響血糖的因素不僅涵蓋一般人所認識有甜味的「糖」,而是包含所有碳水化合物,也稱為「醣」類,而「醣」類的攝取量是有效控制及預防糖尿病的關鍵。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對付糖尿病  戒糖抑或戒醣? 很多人認為控制或預防糖尿病的方法,只需完全戒糖便萬無一失,但羅銘駿強調,其實很多食物都含有天然糖份,如穀物類,水果及奶類製品等。若完全戒掉糖份,或會影響飲食均衡及導致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其實糖尿病人毋須完全停止進食所有糖份,反而應避免在飲食中添加額外糖份,更重要的是嚴謹控制碳水化合物(醣類)的攝取量。 「粗糧及全穀類屬低升糖指數食物的首選 ,而粥等稀爛食物屬易吸收及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應可免則免。此外,建議每餐應先進食蔬菜,盡量細嚼食物,有助提高飽肚感及避免進食過量;還要注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如屬患有糖尿病人士,在餐後兩小時應檢驗血糖值,以了解自己有否進食過量碳水化合物。」羅銘駿說。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陷阱和建議 他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對飲食陷阱提高警覺,例如部分長者或為了飲食清淡而少吃肉類,卻因而多吃飯麵等碳水化合物,這反而令血糖飇升;年輕人亦有機會誤以為運動飲品及果汁必屬「健康」之選,但卻忽視了高糖陷阱;至於湯水亦可能是血糖失控的元兇,部分常見的煲湯材料,如根莖類蔬菜,包括南瓜、淮山、薯仔,以至其他豆類食品等,均會令湯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餸菜的醬汁亦不得不防,因大部分均屬高糖、高油、高鹽,應可免則免。 預防尿酸及血糖過高要有法 高尿酸症及糖尿病都是慢性代謝疾病,兩者更是息息相關。有研究顯示,尿酸過高的人士,患糖尿病的機會比健康人士高兩倍;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不佳,會影響腎臟功能,繼而令尿酸過高。 羅銘駿強調,兩病有着共同的風險因素:因飲食過剩導致肥胖問題,故控制飲食是重要一環,他鼓勵大眾不妨從年輕時開始養成均衡飲食習慣,並且每周要做150分鐘中等程度的帶氧運動,有助消耗熱量,以預防肥胖,同時亦對控制尿酸和血糖有莫大幫助。 Read more

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肝臟在人體中具有儲存糖分及分解毒素等重要功能,一旦肝功能出現問題,脂肪有機會囤積在肝臟,形成常見的「脂肪肝」問題;一旦患上脂肪肝,有機會引致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嚴重更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可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處理,並列舉四大護肝建議,以助提高逆轉病情的機會。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透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等,有望逆轉脂肪肝。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脂肪肝沒明顯病徵 隨時無聲致糖尿病、肝硬化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正常情况下,脂肪一般只佔肝臟重量的4%-5%,一旦佔比高於10%,可界定為脂肪肝;據統計,現時約有一成至三成港人患有此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接受超聲波肝臟掃描,才有機會意外發現,因此相對容易被忽略,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若果肝功能受損,肝臟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形成糖尿病;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纖維化,引致肝硬化,甚至最終演變為肝衰竭。 早發現並改善  助提高逆轉機會 余思行認為,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同時盡快按醫學建議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治療脂肪肝的關鍵,她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如能按營養師的指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有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可見脂肪肝並非完全不能逆轉。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營養師四大建議 逆轉脂肪肝 余思行列出四大建議,提醒市民如何注意飲食,從而提高逆轉脂肪肝的機會。 1. 慎選健康脂肪  減脂肪攝取 除了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大眾亦應慎選食物,攝取更多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屬於健康脂肪,建議多選用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等食物,都有助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至於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則有損健康,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西餅及煎炸食物均含有這類脂肪,應少食為妙。 2. 減糖分攝取 一般食物中常見的蔗糖,當中有一半的成分是果糖,果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而這些脂肪不會輸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只會在肝臟積聚。此外,經常進食及飲用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和飲料,會引致肥胖,提高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常見的高糖分、高熱量飲食包括果汁、汽水、能量飲品、蛋糕及雪糕等。 至於新鮮水果,雖然含有果糖,惟只要每天限制於兩至三份,對健康人士而言一般沒有問題。 3. 避免酗酒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常人高3.6倍,這是因為酒精含有毒性,肝臟會率先將其處理分解,因此如過量攝取,會令其未能及時分解其他營養素,包括脂肪,間接令脂肪積聚;而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亦即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變相增加了脂肪攝取。酗酒人士長期攝取過量酒精,亦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 要預防患上脂肪肝,如未能避免飲酒,男士應限制每日飲酒量為*一至兩份;女士則每日少於*一份。 *一份酒精等於25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紅、白酒;或30毫升烈酒。 4. 控制體重防肥胖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這是源於中央肥胖會令脂肪代謝及儲存出現問題,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加,導致大量脂肪湧進肝臟,當肝臟未能及時分解,便會積聚,形成脂肪肝。 建議肥胖人士應積極減肥,因為有研究發現,減去5%至10%的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然而,減肥並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有計劃地訂下減重目標,循序漸進。首先,肥胖人士應先了解自身的脂肪及肌肉比例,再訂下合適的減重目標,之後可按個人的飲食喜好制定營養均衡的飲食餐單,以提升新陳代謝率,減走多餘脂肪,長遠是維持標準體重。減肥人士需注意,提升新陳代謝率在減肥中尤為關鍵,因為它有助避免減肥進入平台期,有需要可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糖尿病患者最怕要戒甜、戒口「無啖好食」?其實更令患者擔心的是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背後有機會增加患上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併發症的風險!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2021開始至2013年的活動主題便是「讓糖尿病患者獲得護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呼籲大眾關注糖尿病者的日常血糖水平監測、調節血糖水平的藥物、健康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援等範疇。事實上,只要日常做好管理血糖、按醫生處方依時服藥,注意運動作息,患者同樣可以生活如常! 要預防糖尿病,應保持適當體重和腰圍、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且遠離煙酒。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應遵從醫囑控制血糖,預防出現各種併發症。(網上圖片)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有眼科專科醫生指,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原來,香港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部分糖尿病人平日沒有留意足部狀况,有些中年糖尿病患者直至糖尿足發生傷口感染,出現腳腫及發燒入院,才知道自己患病。亦有病人因為細菌入侵趾骨造成骨髓炎,最後甚至要截除腳趾保命。足病診療師提醒患者,若發現雙腳有傷口但不覺痛、手指腳趾等出現麻痺或針刺等異常感覺、走短路程容易感疲倦、腳部冰冷等,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是糖尿足來襲!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而「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在香港,大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當中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腎功能喪失後便無法逆轉!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糖尿病】注意兒童糖尿病3大病徵 尿頻夜尿體重減 研究: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患脂肪肝風險可能增加 小朋友都有機會患上糖尿病?現時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月有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兒童糖尿協會發現本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協會研究亦發現,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後患脂肪肝的風險可能增加。兒童專科醫生指,糖尿病病徵包括尿頻、夜尿、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小孩較易見到徵狀,故提醒家長多加留意子女身體狀况。 關注糖尿病患者情緒 拆解7類口服藥優缺點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現時有7類口服糖尿藥,控糖之餘,各有不同優點和副作用,患者應如何選擇?新藥一定勝舊藥?醫生即時為你拆解。 糖尿病、妊娠糖尿患者情緒易受影響 家人、朋友正面支持成心理健康關鍵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同時出現了抑鬱等心理上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護理是24小時全天候無休,加上不同人際關係中所帶來的壓力,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另外,研究發現心理困擾亦有機會是源於本身糖尿病導致的皮質醇變化,水平升高有機會致抑鬱症。就着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健康,患者的家人、朋友等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關心、多陪伴、多善意提點能協助患者的思想走向正面,令患者可積極面對病情。 防止血糖失控要「計數」 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法則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臨近年尾,節日假期往往令人容易「失控」!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飲食,難道大時大節都要勒住肚皮?營養師柳提醒糖尿病人要學識「計數」,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食得精明自然無懼血糖飇升!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病人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有7個成因,因此戒除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飲食】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 定量攝取澱粉質及營養元素 健康控糖(附建議菜單) 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應改掉會影響血糖穩定的生活習慣外,亦建議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透過定量攝取澱粉質及其他營養元素,不但不會有捱餓感覺,更可控制血糖水平。那麼,何謂「211陣型」?飲食技巧有何重點?外出用餐又能否做到? 【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原來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註冊營養師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BMI正常不代表無中央肥胖?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體重指標(BMI)沒有超標便等同於健康,但其實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註冊營養師指出,要解決中央肥胖問題,關鍵在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透過恆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能有助脂肪轉化,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動起來!控制血糖 由恆常運動開始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要由不運動變成恆常運動,是需要時間轉變的,物理治療師建議大家可以由日常生活入手,循序漸進。而糖尿病人在運動前、後以及運動期間,亦應注意水分攝取及血糖值,避免身體不適,7個重要建議你要知! 八段錦8招易學易做 健身氣功對高血壓糖尿有幫助 多項研究證實,健身氣功有效管理壓力,能減輕抑鬱及焦慮徵狀,同時,氣功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亦產生正面作用,究竟背後機制是怎樣呢? Read more

【南瓜功效】高纖低卡 外皮、瓜肉、種子都是寶 糖尿病、腎病患者進食宜忌

【明報專訊】南瓜內外都是寶?無論從外皮、瓜肉再到種子各有益處,更可煲湯、小炒,做蛋糕或甜品,鹹甜皆宜。中醫說南瓜補氣益胃,營養師讚南瓜高纖低卡,但同時提醒南瓜屬根莖類蔬菜,澱粉質豐富,糖尿病人、消化能力較差的人,又或者腎病病人都要小心控制攝取量,以免影響血糖、鉀含量。還有說南瓜與羊肉相冲?南瓜不宜與菠菜、番薯等同吃?即拆解迷思!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南瓜功效多高纖低卡 注意澱粉質較高 糖尿病人慎吃影響血糖 南瓜是不是蔬菜?以為答案是理所當然的「是」?慢着,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南瓜雖然屬根莖類蔬菜,但是與一般蔬菜相比,其澱粉質含量較高,每100克有7.1克碳水化合物,同等分量的葉菜如菜心、菠菜,碳水化合物含量則不足1克。 除了南瓜,番薯、薯仔、芋頭等根莖類蔬菜和粟米都有較高澱粉質,需小心控制攝取量,她提醒,「如果攝入過多澱粉質,血糖或受影響」。糖尿病人可將根莖類蔬菜或其他高澱粉質的蔬菜取代穀物類,作為主要的澱粉來源,食用時應計入主食,相應減少飯、粉、麵等分量,而非計入食物金字塔中的蔬菜類。以南瓜為例,「兩隻雞蛋大的南瓜肉,約等於1湯匙白飯;例如有患者餐單要求吃5湯匙飯,當吃了兩塊雞蛋般大的南瓜時,就只可吃4湯匙飯」。 外皮比瓜肉更高纖 可焗或氣炸做脆片 南瓜從外皮、瓜肉到種子各有不同益處。萬侃指,南瓜肉富含膳食纖維,可助排便暢通,保持腸道健康,而且熱量不高,每100克只有47千卡,不少減肥餐單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南瓜肉還有豐富β-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當中β-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轉化為維他命A,對眼睛、皮膚、免疫系統都有好處;而β-胡蘿蔔素本身是抗氧化劑,可清除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延緩皮膚衰老。南瓜皮比瓜肉更高纖,惟口感較硬,即使長時間蒸煮亦未必變軟。她建議將外皮切成小塊,放入焗爐或氣炸鍋製成南瓜脆片。 南瓜籽熱量較高 每日最多吃一掌心分量 南瓜籽的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皆較南瓜肉豐富,但脂肪亦較多。煮熟後的南瓜肉,每100克含2.7克膳食纖維,南瓜籽有18.4克;蛋白質方面,南瓜肉每100克只有1.5克蛋白質,而南瓜籽約有18.6克,是豐富蛋白質來源之一,健身人士增肌時可加入部分作為配菜。不過南瓜籽屬堅果種子類,熱量較高,每100克有446千卡,她提醒需注意食量,每日最多吃大約一個掌心的分量。 補脾胃 益氣 分利小便 中醫又怎看南瓜?註冊中醫孔慶禮指出,南瓜由外邦引入,有關療效最早記載於明朝《滇南本草》,但當中所寫的南瓜性味並不確切,一說為味甘、性平微寒,一說為味甘性溫,現今中醫傾向相信《本草綱目》中記載甘溫一說。「服食南瓜有補中益氣之效。所謂『中』,指人的中焦,亦即脾胃」,換言之,南瓜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的功效;另外,亦能分利小便。 脾胃氣滯、肝氣鬱結 不宜多吃 「南瓜可以補氣,適合脾胃氣虛的人進食。」孔慶禮稱,為脾胃氣虛的人補氣,可改善容易疲倦、眼皮下垂、胃口欠佳、肌肉無力,以及消化功能失調,如胃部不適、肚瀉等問題。然而,對於經常出現胃脹、胃氣、放屁多,辨證屬於脾胃氣滯的人士,以及有壓力大、善太息(即嘆長氣)、口苦和脅脹(胃旁肋骨位置脹痛)等肝氣鬱結、肝胃不和徵狀者,則不宜多吃南瓜,「因體內的氣已停滯,此時去補氣,會加重氣滯問題,從而出現胃脹、打嗝,甚至嘔吐」。另外,食過量南瓜會令脾胃水濕停滯,加上其偏溫屬性與身體陽氣互相作用,鬱久化火,形成濕熱,可致脾胃、皮膚或婦科等問題,例如口臭、便秘、痤瘡、陰癢等。 《本草綱目拾遺》亦寫到南瓜:「今人以為蔬,多食反壅氣滯膈」,指當時的人認為南瓜是蔬菜,多吃卻出現氣滯。孔慶禮提醒,即便是最有益、有營養的食物,食用不當或食過量仍會有不良反應,「就算是正常人,吃得太多南瓜都會『滯』」。吃南瓜後出現滯脹,他建議飲陳皮水、麥芽水,吃佛手瓜、白蘿蔔等去行氣、消滯。另外,可以按摩肚臍上方4寸中脘穴(右圖),「用手輕輕按揉或以暖水袋暖敷,有少許陽氣推動氣的運行,可以消除胃脹」。他亦提醒,肝氣鬱結的人應放鬆心情,減少鬱結;脾胃氣滯的人要多做運動,有利氣血運行,對病情會有幫助。 腎病宜慎吃 浸水減鉀量 萬侃補充,南瓜高鉀,腎功能有問題的人亦需注意進食分量,進食前可將南瓜浸水30分鐘,降低鉀含量;腎功能一般兼血鉀過高的病人,就應按營養師餐單進食。 相關文章:【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拆解迷思:南瓜羊肉同食 易胃氣脹滯 .南瓜與羊肉相冲? 答:孔慶禮指,中醫一般認為南瓜不宜與羊肉同食,否則容易出現脹氣。因為南瓜有補氣功效,或令脾胃氣機壅塞;加上羊肉燥熱又滋膩,過量進食令脾胃濕熱,兩者加起來容易導致脾胃較差者消化不良、胃氣脹滯。「不單是羊肉,其他難消化、肥甘厚味的食物也是同樣道理,不應與南瓜一同食用。」 .南瓜富含維他命C分解酶,會破壞菠菜的維他命C,不宜同吃? 答:萬侃指在烹煮加熱過程中,南瓜的維他命C分解酶其實已遭破壞,菠菜的維他命C亦已大量流失,所以一起食用不會影響吸收。 .南瓜與番薯同吃影響消化? 答:對於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而言,當進食過多高腹鳴食物(FODMAP),腸道可能會產生氣體,引起腹脹。而南瓜和番薯同屬低腹鳴食物,只要進食分量各自不超過75克,腸易激綜合徵患者都能享用。至於一般人,萬侃表示,「平時有經常吃的話就不會影響消化,除非本身消化能力一般,就要留意」;另外,如果平時攝取較少纖維,突然增加纖維攝取量,腸胃未適應到而飲水量又不足,都會影響消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好煮意:DIY南瓜籽洗淨晾乾 零添加滋味 「秋收冬藏,是進補的好時節。」註冊中醫孔慶禮表示,南瓜能補氣,氣虛的人十分適宜食用,但為了免除南瓜容易造成脹氣,應盡量煮熟、煮爛或壓成蓉才吃,更易消化,「一般來說,用來煮粥、煮湯、糖水,或搗爛製成南瓜餅等,都是好選擇」;如加上肉類如雞、牛、排骨等一起煮,建議盡量去除肥膩部分,減少胃氣脹滯的可能。 註冊營養師萬侃則指,南瓜的β-胡蘿蔔素是油溶性,與油脂一同攝取能吸收得更好,如炒南瓜時加入油,不過應注意用油量,「不建議炸南瓜,炒的時候用一兩滴油就夠,或者蒸熟後加少少橄欖油亦可」。至於南瓜籽,「坊間出售的南瓜籽會加入鹽、糖調味,相比之下原味較健康」。她教路將南瓜籽刮出來,冲洗乾淨,晾乾一兩日,吃時剝開殼,就能直接享用南瓜籽肉,天然又健康。 食譜:南瓜麥片 材料(12份): 南瓜泥……100克(將南瓜蒸熟後壓成泥) 燕麥片……250克 核桃(切碎)……100克 原味南瓜籽……65克 南瓜批香料……1克 肉桂粉……1克 橄欖油……30毫升 桂花蜜……80克 營養資料(每份): 熱量:212千卡 碳水化合物:21克 糖:4.5克 脂肪:12克 膳食纖維:2.2克 做法: 1. 鍋內加橄欖油、桂花蜜和南瓜泥後混合,用中低火加熱2至5分鐘,不停攪拌至材料均勻分佈,備用 2. 用一大碗,加燕麥片、核桃、原味南瓜籽、南瓜批香料和肉桂粉混合,拌勻 3. 倒入[1],拌勻後, 平鋪在牛油紙上,放入焗爐以190℃焗20至25分鐘至金黃色 4. 南瓜麥片在室溫冷卻後,放在罐內密封儲存,可作小食或加入牛奶或乳酪食用 食譜及營養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師萬侃提供 Read more

糖尿病與牙周病有惡性循環 嚴選有營食物控制血糖水平 助維持口腔健康

不少人或以為口腔疾病只是與口腔清潔欠佳有關,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若血糖水平控制欠佳,有可能引致牙周組織發炎,形成牙周病。因此,糖尿病人除了注重口腔衛生,控制血糖亦非常重要,建議從飲食中着手,多選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及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有助穩定血糖之餘,亦可維持口腔健康。 糖尿病與牙周病的惡性循環 須控制血糖水平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引述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士患上牙周病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這是因為糖尿病人血液中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及脂肪激素(Adipokines)增加,能抑制胰島素及免疫功能,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容易滋生,加劇牙肉發炎,甚至誘發牙周病。此外,一旦患上牙周病,會令糖尿病病情更難控制,這源於堆積在牙齒表面或牙齦溝上的牙菌斑,會刺激牙齦發炎,增強胰島素抗阻,令血糖控制更難穩定,形成惡性循環。 低升糖指數食物 餐後血糖升幅較平穩 要維持口腔健康,除了做足口腔清潔,控制血糖水平亦同樣重要,當中包括從飲食着手,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即是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進食後,對體內血糖水平上升的速度。羅銘駿表示,進食適量的低升糖指數食物,餐後血糖升幅相對會較為平穩,有助更有效控制血糖。 他提醒要留意食物的處理及加工過程,會影響食物的升糖指數,例如經去除穀物的麩皮和胚芽後的精製碳水化合物(例:白米、白麵包),升糖指數較高,較易被身體吸收致血糖上升,因此應多選吃全榖類碳水化合物,例如紅米、糙米等,當中含有的膳食纖維更可延緩身體吸收碳水化合物,而咀嚼高纖食物更有助去除牙齒表面污垢,有助減低患牙周病風險。 相關文章: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高纖食物選擇(每半碗含2-4克纖維) 種類及分量 部分食物選擇 五穀類*(分量按熱量需求及運動量而定) 紅米、糙米、薏米、麥米、燕麥、全麥麵包 綠葉蔬菜*(每日2碗或以上) 西蘭花、菠菜、白菜、菜心 水果*(每日進食2-3次,每次1份或半碗) 蘋果、橙、桃、啤梨 攝取鈣質及多元維他命 助維持口腔健康 除了控制血糖水平,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亦有助維持口腔健康。羅銘駿指出,鈣質是維持牙齒的重要礦物質,同時有助保持齒槽骨的密度,如未能攝取足夠鈣質,或增加牙周病和蛀牙風險。 補鈣之餘,攝取足夠維他命D、維他命C及維他命B群亦十分重要。維他命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有助促進腸道中吸收鈣質,提供牙齒礦化鈣的需要,一旦缺乏維他命D,有機會令琺瑯質與象牙質發育不全,形成牙齒基質凹陷。 陽光照射維持體內維他命D 要注意食物中的維他命D含量並非很高,因此單靠食物來源一般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其實維持每星期2-3次、每次讓陽光照射臉部、手臂和手部皮膚約5-15分鐘,已足夠維持體內維他命D的正常水平。如有需要亦可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考慮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 至於維他命C則有助維持口腔中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的健康,其抗氧化能力可抑制體內自由基,防止攻擊牙齦內的結締組織,同時可協助合成牙周組織的物質及修復傷口。維他命B群則主要協助身體新陳代謝及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其中維他命B2及B3有助預防牙齦發炎,保護口腔周邊及黏膜組織及促進細胞新陳代謝。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含維他命及礦物質的食物選擇 種類 部分食物選擇 鈣質*(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1200毫克) 高鈣脫脂奶、高鈣豆漿、硬豆腐、果仁、深綠色的蔬菜 維他命D*(成年人每日應攝取約600-800國際單位) 深海魚、穀物早餐、牛奶、蛋黃 維他命C*(男士應攝取約90毫克;女士應攝取約75毫克) 奇異果、橙、草莓、西蘭花、燈籠椒 維他命B群 三文魚、吞拿魚、牛肉、豆類、奶製品、全穀物 Read more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二型糖尿病屬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病人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有機會引致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主要源於患者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戒除陋習,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跟糖尿病有何關係?養和醫院糖尿科護士李玲兒指出,胰島素阻抗是指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反應不足,需要更高胰島素濃度才能令上述細胞對胰島素產生反應。 Read more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明報專訊】根據本地數據,65至84歲長者,逾25%患有二型糖尿病,近年更有上升和年輕化趨勢。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靜態生活模式,均為引起二型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素。有大量研究顯示,每星期100分鐘體能活動,能減低2.75mg/dl血糖和0.14%糖化血紅素;而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世衛: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每周100分鐘運動改善血糖-糖尿病影響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當身體未能產生足夠胰島素,或不能有效地運用胰島素去分解血糖,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可分為一型、二型和妊娠糖尿病,當中以二型糖尿病最普遍。診斷糖尿病普遍採用空腹血糖高於7.0mmol/L或糖化血紅素高於6.5%為標準。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