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明報專訊】有一種劇毒物質,無色無味,接觸微量都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它就是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是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常在受潮發霉的食物和農作物中產生。夏天氣溫回升,降水量增多,空氣濕度開始大增,食物受潮發霉的風險提升,更要小心黃麴毒素的滋生。(編者按: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另外,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若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相關閲讀: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 肝癌風險高約30倍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和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文:張寬耀(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明報專訊】肝癌是全球第6號最常見癌症,在香港,肝癌致死率位列第三,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七成確診肝癌的病人,因為腫瘤太大、肝功能太差,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等不同原因,不適合手術切除根治。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採用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晚期則以藥物為一線治療,但效果難以兩全其美。 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結合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中晚期肝癌病人因腫瘤大不適合做手術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新症。當中僅三成人適合做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體積較大,腫瘤入侵血管,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肝功能太差等原因,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來控制病情。 局部治療難阻腫瘤擴散 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治療,而如患者腫瘤已屆晚期,則應以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為一線治療。近年藥物治療已取得不少進展,但整體治療效果仍有顯著改善空間。 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首先病人腫瘤體積一般較大,如不及時控制病情,病人肝功能便會轉差;其次,腫瘤很多時已入侵血管,較容易擴散;最後,病人一般都患有肝硬化、肝炎等影響肝功能的疾病,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因此,臨牀上我們經常遇到顧此失彼的情况——當單用TACE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局部治療時,即使成功將肝腫瘤縮小,但腫瘤卻很快便擴散至其他器官;而單用藥物治療,往往又未能針對性地有效將肝內腫瘤縮小。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3綜合方案有效控病情 直至近兩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結合局部治療(local treatment)和藥物治療(systemic treatment)的綜合治療方案,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1.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TACE)結合標靶治療: 剛於去年發表多中心、第三期大型臨牀研究,共招募了338名晚期肝癌病人。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比對現時標準一線標靶藥治療,及將動脈化療栓塞術結合標靶藥(實驗組)的治療成效。研究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7.8個月 vs. 11.5個月)、無惡化存活期(10.6個月 vs. 6.4個月)及有效率(54% vs. 25%),都比單以標靶藥治療優勝,而研究亦證實了綜合治療的安全度。 2.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結合標靶藥治療: 去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發表了另外一篇重磅研究,此全球多中心研究於2013年開始,於23間醫院招募177名晚期肝癌患者。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病人接受標靶藥治療,另外一組則將接受SBRT結合標靶藥的綜合治療。結果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5.8個月 vs. 12.3個月)及無惡化存活期(9.2個月 vs. 5.5個月)均有改善,而兩組病人的副作用大致相若。 3. 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結合免疫治療: 此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共招募了36名中晚期的肝癌病人,病人接受一次性SIRT,之後每兩星期接受1次免疫治療,有效率超過30%,而病人存活期比單用SIRT或免疫治療更佳。 兩類治療產協同效應 1+1>2 總括而言,綜合治療最大好處是能同時發揮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好處,雙劍合璧,攻擊癌細胞。兩類治療更往往有協同效應,例如電療能刺激免疫系統加強免疫治療功效,或標靶藥能促進血管健康增生,改善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的功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療效果。而最重要,最新研究均顯示結合兩類治療沒有增加副作用,是安全的治療方案。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關於綜合治療的大型研究面世,不斷改善病人的存活率,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明報專訊】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香港港安醫院醫生表示,坊間對於肝癌存有四大迷思或誤解,例如認為不喝酒便不會患肝癌、以為無症狀即無肝癌等。他說過量飲酒只是常見高危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才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主因。他建議非乙肝患者,若有家人患乙肝,應及早接受血液檢查,若未被感染,應盡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肝癌四大迷思:不喝酒也會肝癌 主因慢性乙肝 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數逾1500。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牀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解釋,長期過量飲酒只是引發原發性肝癌(即始於肝臟的癌症)的次要因素。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倡及早檢查打疫苗 根據中心去年臨牀數據,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五成的肝癌個案中,逾九成患者體內曾帶乙肝病毒,而乙肝病毒是基因病毒,能整合入人體的基因組,增加基因突變機率,從而引致肝癌,故乙肝患者患肝癌風險較非乙肝者高100倍。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70%個案早發現 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另一迷思是不少人認為肝癌難以根治,他說肝臟切除手術至今仍是肝癌第一線治療,根據中心數據,近70%肝癌個案因及早發現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臨牀治癒率近80%。 對於「無症狀即無肝癌」的誤解,馬家榮稱由於肝臟沒有神經線,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疼痛,臨牀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無病徵,故患者可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需體檢或覆檢才能發現,當肝癌發展到中後期,才可能有上腹脹痛,右上腹或感到有硬塊等症狀。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節制飲酒、油膩食物 避免脂肪肝 至於肝癌能否預防的迷思,他建議乙肝患者每半年做檢查,例如抽血驗肝功能及甲胎蛋白,以及照肝臟超聲波;非乙肝患者則應節制飲酒、減少進食太油膩食物,避免形成嚴重脂肪肝。 53歲的曾先生10年前發現患乙肝,之後一直在公立醫院覆診,他於2018及2020年做電腦掃描發現有腫瘤,但未能確定屬性。他說,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覆診次數減少,家人擔心其腫瘤會惡化,故去年3月到荃灣港安醫院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及磁力共振掃描後,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但由於腫瘤主要在肝臟的中間及近背部,不適合做微創手術,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術後住院6日出院,至今未見復發。 Read more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港大醫學院日前(11日)發表全球首創治療肝癌方案,結合3種治療將腫瘤「先縮後除」,研究顯示逾五成肝癌病人達至治療成效。研究團隊預計新治療每年可惠及約300名患中期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根治肝癌 兩年半後存活率逾九成 研究團隊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招募33名符合資格的肝癌病人參與研究,透過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俗稱「大髀針」)控制腫瘤及殺死部分癌細胞,以及做5次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即電療),其後再每兩星期一次免疫治療,整個治程歷時6個月,目的將腫瘤縮小至可割除,以根治肝癌。 研究發現55%的病人經新方案治療後,情况轉為適合切除腫瘤,其中4名病人已接受手術根治癌症;42%病人腫瘤細胞已全部壞死,不需要手術,他們在兩年半後跟進覆診結果亦顯示存活率逾九成。另外,研究發現整體病人存活中位數達30個月,較傳統藥物或介入治療更長。 新方案6個月見效 較傳統治療創傷小 港大外科臨牀教授陳智仁表示,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他期望新治療方案可為不適合做手術的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他又指新治療方案需6個月就有治療成效,而且對病人的創傷較傳統的介入治療低,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亦較輕微,例如肝酵素短暫上升及發燒等。 肝癌患者參與治療 腫瘤沒復發 參與研究的68歲溫先生兩年前確診肝癌,但因腫瘤體積較大及壓迫右肝靜脈,評估為不適合做手術切除。他參與新治療後,癌細胞已完全壞死,癌指數更由接受治療前的4378跌至6,腫瘤亦沒有復發,又指治療過程無痛楚。 相關文章:【發燒】新冠常見病徵 注意查找持續發燒不退原因 5個案或與傷寒、淋巴癌、紅斑狼瘡有關(醫言有理) 擬推展雙免疫療法 增治療成效 港大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蔣子樑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會免費為肝癌病人提供大髀針及電療。至於免疫治療,若病人未有參與研究,須每月自費3萬至4萬元,整個6月的療程共約20萬至30萬元。團隊稱相關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將會推展雙免疫療法,提高治療成效,目前已成功招募約18名病人參與。 Read more

【肝癌】現免疫療法八成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發現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亞型,命名為Δ42PD-1,在肝細胞癌病人體內具有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關鍵作用,屬全球首次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研究為Δ42PD-1作為治療肝細胞癌及其他相關癌症的新靶點提供科學依據,有望將Δ42PD-1抗體藥物在人體臨牀測試後,應用於肝細胞癌及其他癌病免疫治療。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現免疫療法八成肝癌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Δ42PD-1 現時免疫檢查點療法使用靶向PD-1的抗體,例如免疫球蛋白抗體nivolumab,以恢復殺傷性T細胞的能力達到治療目的,縱使部分癌症病人能引起有效持久T細胞反應,延長存活時間甚至治癒癌症,但對約八成肝細胞癌病人無效。 研究冀用於肝細胞癌治療抗體藥物 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生物醫學學院研究團隊,在未接受治療的肝細胞癌病人體發現一群只有Δ42PD-1表達但沒有PD-1表達的T細胞,前者具腫瘤浸潤特性,與肝癌嚴重程度呈正比。用靶向PD-1的抗體治療會增加表達Δ42PD-1的T細胞,在肝細胞癌病人的腫瘤發展尤明顯。 團隊在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針對Δ42PD-1的抗體藥物能抑制肝細胞癌的發展,與PD-1通路無關,研究已於學術期刊《腸病學》發表。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所長、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表示,他們是世界首個發現Δ42PD-1的研究團隊,研究不僅揭示T細胞上的Δ42PD-1同時具有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及促進癌變的雙重特性,而且發現有望用於肝細胞癌治療的抗體藥物。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養和醫院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養和醫院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對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又有多少認識呢? 肝硬化是很棘手的疾病,一旦發生,若不及早處理,可引致肝衰竭,甚至肝癌。根據臨牀數據,每年約1%至3%肝硬化患者會發展成肝癌。丙型肝炎(簡稱「丙肝」)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繼而造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因此,避免或減低病毒對肝臟損害是非常重要。一旦確診肝硬化,必須定期監察,必要時盡快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慢性丙肝不及早處理 增肝硬化風險 早期多無明顯病徵 肝硬化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病徵,肝功能檢測也可以接近或完全正常,因此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病,這階段稱為「代償期」肝硬化。直至出現腹水、食道出血和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已經相當嚴重,肝臟喪失大部分功能,此階段稱為「失代償期」肝硬化,治療變得較為困難,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代償期」肝硬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2年以上,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只有2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現時有非常有效針對丙肝的藥物,只要依從醫生指示,盡早服藥,慢性丙肝絕對可根治。 全口服藥 療程短成效高 丙肝病毒經由血液傳播,高危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過往亦有由紋身、穿耳、輸血和洗腎而感染,但近年已少見。治療丙肝需要及早確診和用藥。傳統藥物面世近20年,採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來抑制病毒,療程約1年,成效約有五至六成;近年出現全口服抗病毒藥,能清除體內病毒,治療目標是完成療程12星期後體內檢測不到丙肝病毒。 全口服抗病毒藥療程約8至12星期,95%至99%患者可根治,副作用較傳統藥物低。醫生選擇口服藥時,會因應病人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感染丙肝基因型和過往治療等作考慮。須注意,個別藥物不可用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即已出現併發症如黃疸、腹水、肝腦病變)的病人,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單學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明報專訊】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日公布本港最新癌症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新症再達新高,錄得超過3.5萬宗,按年上升3.1%,其中肺癌新症按年增加6.2%,是自2012年以來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且57%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是香港最致命的癌症。致命癌症排名首三位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及肝癌,合共佔癌症死亡總數逾半。至於有「沉默殺手」之稱的胰臟癌新症個案在本港顯著增加,2019年已躍升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該年錄得946宗新症,按年增10.6%,而過去10年新症累積升幅達九成,升幅比乳癌更大。 Read more

中期肝癌有望根治 兩招夾擊 先縮後除

【明報專訊】本港原發性肝癌每年約有1800多宗,是第三號癌症殺手。手術切除或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惟事實上,僅三成病人適合根治治療,餘下七成人只能接受介入治療或以藥物來控制腫瘤。換言之,大部分肝癌病人都活在腫瘤陰影下,無法痊癒。 Read more

手術及新藥追擊肝癌 增療效及存活率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2016年新增個案約1,800宗,加上逾八成肝癌與乙型肝炎有關,故不能掉以輕心。肝癌以男性及中年以上患者佔大多數,患者一般在初期沒有明顯病徵,但當出現上腹痛、茶色小便或黃疸,已可能是後期肝癌。隨著近年醫學發展,不同期數的肝癌已有相應治療手段,有助增加存活率。養和醫院及《明報》健康網早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辦「肝癌診療新趨勢」講座,讓參加者了解最新的診斷及治療方法,為病者及家人帶來新希望。     肝臟具有消化、分泌膽汁、化解毒素及儲存血糖等多種功能。患有乙型肝炎、脂肪肝或過量服用止痛藥都會對肝臟造成損害。雖然肝臟有重生能力,但重複損傷及修復,會造成不斷的「結疤」,引致肝硬化,若在修復期間細胞出錯,便有機會形成肝癌,最佳的護肝方法是讓肝臟休息。   肝癌與乙肝有關 大部分肝癌與乙型肝炎有關,香港平均每八至十人便有一名肝炎帶菌者。患者應要每六個月檢驗血液及肝功能,而每日服用藥物控制肝炎,可令患肝癌機會減半。養和醫院肝臟外科及移植中心、外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詩正醫生表示,乙型肝炎或脂肪肝患者,患上肝癌的比例高於常人100倍,若加上同時患有丙型肝炎或有飲酒習慣,患肝癌機會更高。早期患者可進行根治手術,但後期患者因為癌細胞有機會經血管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手術後亦有相當的復發風險。   新儀器提升手術成效 手術期間為減低癌細胞進入血管及失血情況,會盡量以不接觸肝臟的方法切除癌細胞。陳醫生表示,現時會利用超聲刀進行前切除手術,利用超聲波爆破肝細胞,減少失血及輸血需要。陳醫生指:「近年更不乏新儀器,有助提升切除效率及減少患者失血及輸血情況,並提升存活率。」 若患者肝功能較差,因肝硬化及肝臟縮小而無法進行切除手術,可選擇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有八成機會治癒肝癌。陳醫生指出,由於香港遺體捐贈肝臟數量不多,因此較常採取活肝移植,捐贈者若與患者體型相若,需捐出三分二的肝臟,並有0.5%的死亡風險,因此需慎重考慮。 此外,亦有射頻治療將針刺進腫瘤中心位置,利用熱力摧毀癌細胞,惟刺針有機會將癌細胞推向血管,一般較少使用此方法。   【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新藥帶來治療希望 非手術治療在過去數年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能有效延長壽命,改善生活質素。養和醫院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肝臟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表示,非手術治療適合較後期的肝癌患者,可利用介入治療針對未擴散但無法切除的肝臟腫瘤。   其中,TACE血管栓塞化療是傳統介入治療,將碘油混合化療藥物注射入肝動脈,再配合血管栓塞步驟,可減少藥物流失,達到治療效果。近年則以帶藥微球介入治療取代,透過血管造影將帶藥微球注入腫瘤,逐少釋放抗癌藥物,令腫瘤壞死,好處是副作用較少,療效較高。   另外,還有釔-90微粒內放射治療,將具放射性的釔-90微粒注入腫瘤血管內消滅癌細胞,能治療特大肝癌細胞,一次療程已可達到相應效果。配合劑量控制及讓合適的病人使用,治療效果更理想。 針對癌細胞轉移,現時亦有多種標靶藥選擇。索拉非尼(Sorafenib)是首個獲美國FDA核准治療肝癌的標靶藥,能騷擾細胞傳導,阻止血管生成,令細胞缺乏養分而凋亡,經臨牀研究對擴散性肝癌,比服用安慰劑更能延長壽命。其他標靶藥還包括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替西羅莫斯(Temsirolimus)等。   梁醫生表示,近年還有新的抗肝癌標靶藥出現,例如樂伐替尼(Lenvatinib)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腫瘤收縮比率較索拉非尼為高,二線標靶藥卡博替尼(Cabozantinib)的存活率 亦達到12個月。   免疫治療增存活率 免疫治療在治療癌症方面亦愈見成效。納武單抗(Nivolumab)能夠喚醒T細胞,以辨認癌細胞及向其攻擊,半數人達到肝癌控制的成效,存活率由一般的六至八個月,平均增至14個月。最近,美國有報告顯示,進行雙免疫治療(使用兩種免疫治療藥物)對腫瘤收縮更有成效,存活率增至17至22個月。梁醫生強調,有80多歲的婆婆接受免疫治療後腫瘤消失,8至12個月都未見腫瘤出現,可回復正常生活,因此不要因為無法進行手術而感到絕望。   相關文章: 癌症360 – 肝癌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