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從何來?成因大剖析

牛皮癬(「銀屑病」的俗稱) 是一種常見而惱人的慢性皮膚病。患者的皮膚會出紅腫班塊及被銀白色皮屑所覆蓋,故被稱為「銀屑」。牛皮癬患者的病情時好時壞,會痕癢、疼痛,甚至出現牛皮癬關節炎。到底牛皮癬的成因是甚麼?今次邀請到德善堂註冊中醫師張國晉從中醫角度剖析牛皮癬的成因、生活及飲食習慣與誘發牛皮癬的關係,以及中醫治療牛皮癬的方法。 張醫師解釋牛皮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的皮膚病,此病並沒有傳染性,大眾對患者應持平常心相待。目前現代醫學對牛皮癬成因尚未有確實的定論,一般認為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失調,T淋巴細胞異常活躍,攻擊自身皮膚細胞,導致皮膚反覆發炎增生,令皮膚的更新周期及角質形成過快。故皮膚可出現紅班銀屑,甚至膿瘡膿液。 牛皮癬患者的皮膚更新周期比一般人快,增新的皮膚細胞會形成紅腫斑塊,並被銀白色皮屑所覆蓋。 牛皮癬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及後天因素。先天因素多為基因遺傳,現時已發現多項基因與牛皮癬成因有直接關聯。而後天因素較為複雜。可包括壓力、情緒、吸煙、飲酒、肥胖、皮損、感染、藥物等等。 在中醫角度來看,牛皮癬的成因與患者體內有內熱有關,加上外感風濕熱毒、飲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調等因素,蘊釀成血熱,血熱生風,內侵肌膚,引致牛皮癬的出現; 亦有部分患者因平素血虛,血虛化燥生風,肌膚失養而出現牛皮癬。 生活習慣不規律的確是誘發及加重牛皮癬的重要成因之一。在飲食方面,盡量避免食用膏粱厚味、高油脂、高糖的食物。少用煎炸的烹調方式煮食。否則易助濕生熱,令牛皮癬加重。同時亦要慎服各類補品及保健品,以免增加免疫反應,加重病情。 談到牛皮癬成因,自然離不開情緒與壓力。學習或工作壓力大時,病情往往亦是較為嚴重的時候。採取適當的方式釋放壓力,如郊遊、唱歌、與家人朋友傾訴等,都有助控制病情。 另外,季節轉變同樣影響牛皮癬的病情。每當踏入秋冬季節,空氣濕度及溫度開始下降。皮膚因體表溫度下降而減少皮脂分泌,導致皮膚乾燥與出現細小裂紋,牛皮癬的皮損亦容易進一步加重。及時潤膚保濕可避免皮膚進一步產生損傷。 乾燥和寒冷天氣容易進一步加重牛皮癬的病情。 在現代醫學中,仍未能完全掌握牛皮癬的成因,自然亦未有根治牛皮癬的方法。現時治療方法主要在於控制症狀,患者需終身接受治療,令病情得到減輕。傳統療法包括外用藥物治療、光學治療和系統性藥物治療等,其療效及副作用未如理想。而近年推出的生物製劑療法療效較佳,但其昂貴的收費及長期治療亦令不少人卻步。 而中醫則因應患者具體情況及牛皮癬成因進行處方。臨床上以血熱型及濕熱型較為多見,常用清熱涼血或清熱利濕的方劑治療。其成因如涉及壓力因素,用藥需要配合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涉及飲食因素,就要針對脾胃問題及其蘊釀的濕毒進行治療,不可拘於一格。 牛皮癬患者的病情可輕可重。輕者僅局限於手腳,重則全身皆有。治療難度自然大不同。病程較短、牛皮癬範圍較小者,治療時間相對較短。病程較長、牛皮癬範圍較廣者,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平時通過中藥調理體質,令體內免疫系統較為平衡,有助治療及預防免疫系統紊亂的情況。當自身免疫系統較為穩定時,皮膚痕癢及皮疹同樣得到改善。而斑塊的厚度會逐漸變薄,其後開始顯露出正常皮膚的形態,銀屑亦會得減少。最後牛皮癬在日漸改善下慢慢消失。 曾有一位患者已得牛皮癬四年,主要見於手、腳及背部。轉季時病況加重。伴有心血管疾病。經診治後,診斷為濕熱夾肝陽上亢型的牛皮癬,治以清熱利濕,平肝潛陽。經一個多月治療已見斑塊明顯變薄,血壓亦較為穩定。半年後終令病情得到控制。只要堅持用藥,一般都有良好的改善。 免疫系統疾病一直是中醫的優勢病種。可因應病人的體質及病情進行相應的處方,而不是單純抑制免疫反應。而且其藥物安全性較為高,不會對身體造成過重的負擔。建議牛皮癬患者及早尋找中醫的治療。 了解更多:

Read more

【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明報專訊】偏頭痛乃「非一般頭痛」!它不單是按字面解作單側頭痛,更有其獨特發病過程和病徵。發作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從中醫角度,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證屬本虛標實,即在臟腑失調基礎上,患者因為受到外界刺激、飲食失節、情志過極、勞倦等因素而誘發強烈頭痛。治療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偏頭痛發作 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聲畏光 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張氏醫通》提出偏頭風與患者體質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下可受外因影響引發頭痛。臨牀上偏頭痛多發生在單側,呈中至重度的搏動性頭痛,可持續數小時。疼痛嚴重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需要馬上暫停一切活動,在寧靜和黑暗地方臥牀休息,方能慢慢緩解頭痛。部分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前,有視物昏花、視物變形的先兆。 中醫:內傷頭痛 臟腑失調 風寒濕熱誘發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本質與臟腑失調有關,感受風、寒、濕、熱等刺激只是誘發因素。偏頭痛之本在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藏血,腎藏精,由於肝腎陰虛,血虛、精髓不足,容易有陰虛內熱、陰虛動風的傾向。患者一旦碰上誘因,例如吹風受寒、天氣太潮濕或乾燥、太光亮或太嘈吵環境、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壓力、缺乏休息等,便會加劇失調,造成虛火上炎,或虛風內擾,使經絡阻滯,上擾清竅而造成頭痛。 .體質屬肝腎陰虛者,常見表現包括容易頭暈耳鳴、口乾眼澀、腰膝痠軟乏力、手足心熱、煩躁、盜汗、多夢易醒 .體質屬精血不足者,常見表現包括面色蒼白、神疲易倦、少氣懶言、精神渙散、易憂鬱、頭暈眼花、難入睡或難以熟睡、手腳容易麻痹 女士相對男士而言,由於受月經、孕產因素影響,陰血易虧,出現偏頭痛機率多於男性。部分女士在月經期間或經期前後日子出現偏頭痛,亦與女性精血周期變化有關。女性在更年期及絕經後,由於體質變化,屬於肝腎陰虛者較易有偏頭痛問題,現代醫學認為這與身體適應荷爾蒙變化的能力有一定關係。 情緒保持平和 減聲、光刺激 要改善偏頭痛症狀,更要預防其頻繁反覆發作,中醫根據患者頭痛的具體表現辨證治標,更強調利用滋養肝腎、補血填精的方法改善體質治本。在偏頭痛發作階段,辨證多屬風火上擾、肝陽上亢,治療會從清熱、平肝、熄風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包括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天麻、菊花、川芎、蔓荊子、鈎藤等。如肝熱明顯,證見頭痛劇烈、口苦、暴躁等,可配合清肝瀉火,如梔子、黃芩、夏枯草等。如痰濁明顯,證見惡心嘔吐、胸悶、頭痛昏蒙等,可配合化痰燥濕,如半夏、膽南星、陳皮等。 偏頭痛發作期間,針灸或按壓刺激有清熱、祛風作用的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合谷穴、足部的太衝穴,以及頭部的太陽穴、風池穴,可以放鬆頭皮,減輕神經亢奮,有助改善頭痛。頭痛期間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持情緒平和,減少聲、光刺激,清淡飲食,避免辛辣煎炸、味道濃烈等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身體導致頭痛加劇。 預防貼士:按穴調養減發作 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偏頭痛反覆發作的患者,即使在頭痛症狀沒有出現的時期,仍需積極堅持養生,不要忽視日常調養。對有偏頭痛病史的患者來說,只要好好改善體質,便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萬一偏頭痛發作,也可減輕其程度及縮短頭痛時間。 在偏頭痛緩解階段,針對可以預期的偏頭痛復發,調治方面宜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固本,常用方藥包括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四物湯、熟地黃、白芍、枸杞子、當歸等。由於補氣可以生血,對脾胃虛弱、經常食慾不振、腹脹泄瀉,以致無力生化氣血者,也可以着重補氣健脾,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黨參、黃芪等。 每日中等力度按1至2次 在針灸及穴位按壓方面,患者平時可選用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作用的穴位,如下肢的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以及腰部的腎俞穴。針對肝腎陰虛,容易出現陰虛火旺者,可配合手上的合谷穴、外關穴,足背的太衝穴、內庭穴,有助清熱。對精血不足、容易眩暈、精神不振者,可配合手上的內關穴、下肢太溪穴、腹部關元穴,有補益強壯作用。按摩時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至2次。 少吃過分溫熱生冷食物 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患者要留意保養精血,勿使過度耗散。飲食方面應少吃過分溫熱或生冷食物,不要頻繁燒烤或吃火鍋,味道太濃烈或有添加味精的食物亦不適宜,勿暴飲暴食。在作息方面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勿持續熬夜,以及避免情緒大上大落,要學習鬆弛減壓。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急步行、遠足、游泳、踏單車等,既可增強體適能,益氣養血,也可促進氣血運行,放鬆身心。通過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減少陰虛燥熱或虛風內動的失調,有助穩定偏頭痛患者的病情,減少症狀反覆發作。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明報專訊】頭暈,中醫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即頭暈;輕則視物昏花,閉目即止,或感覺少許虛浮不踏實;重則天旋地轉,無法站穩,伴隨惡心嘔吐,甚至昏倒。中老年人若經常出現頭暈,病機以虛證為多,如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然而臨牀上,患者往往虛實夾雜。長者在腎虛、精血不足的基礎上,因過食肥膩、暴怒等原因而出現眩暈,在治療上不能單獨採用祛邪或補益,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Read more

醫徹中西:對抗高血壓 「周公」幫大忙

【明報專訊】近日一個朋友患上頗為嚴重的高血壓,需要服食多種藥物控制。他問中醫如何看待高血壓?他的病其實是有迹可尋的,近來他的工作非常忙碌,經常缺乏睡眠,面色早已帶一點青灰色。我對他最重要的建議是,必須增加晚上睡眠的時間。一星期後,經過充足休息,他青灰的面色已經大大減退,面上光澤重現,在中醫學上,這種面色為「有神」。 Read more

【中醫治療】山楂降血壓血脂 胃弱糖尿病勿試

【明報專訊】香港生活節奏緊湊,工作壓力大,加上工時長、運動時間少,令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不足40歲的患者大有人在。對於不少高血壓病情較輕的患者,雖然不用食藥,但為免高血壓病情加劇,都會先尋找食療配方,其中便有食山楂降血壓這道偏方,指每天泡水飲用,即可紓緩高血壓問題。註冊中醫陳敏指出,山楂確有降血壓功效,但並非所有人合用,長期服用,有可能導致胃部不適,特別是山楂不能與補益藥同服。 高血壓年輕化 面紅頭痛要小心 近年,本地高血壓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持續高血壓往往會引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嚴重時可導致心臟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問題。陳敏說中醫雖然沒有「高血壓」這種病名,但也會有一些相似的臨牀徵狀,「其中包括頭暈、頭痛、肩頸梗、耳鳴、胸悶、作嘔等,如果血壓過高,頭面耳甚至會偏紅。如有以上徵狀,須配合量血壓、探脈象等方法,判斷是否由血壓高引起,還是因感冒而造成」。至於高血壓的出現,也可能跟心理及生理有關,「焦慮、精神緊張、身體活動量增加等,都有可能令血壓上升,這些都屬於繼發性高血壓,佔整體高血壓患者約5%。只要針對病因作治療,便可痊癒。但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其病因不明,屬原發性高血壓」。 陳敏指中醫會根據不同的徵狀而將「高血壓」分類,「當中較常見的是出現面紅、便秘、口臭、易激動、頭痛、耳鳴聲大而尖銳,會歸入肝陽上亢,以40至50歲的高血壓患者居多。至於60歲以上的長者多屬腎陰虛、陰陽兩虛型高血壓患者,經常會有腰膝痠軟、疲勞、頭暈、眼花、耳鳴聲沉而沙等徵狀」。現時不少30至40歲人士亦開始出現高血壓問題,他解釋:「壓力大、嗜煙酒、吃辛辣或高鹽分的食物等,都會剌激血管收縮;此外,肥甘口味(即高糖、高脂、高膽固醇)、睡眠不足都是常見原因。」 【Power Up推介】關注血糖人士請入:由廚具入手,智能多功能低醣電飯煲助你食得健康! 山楂乾消食 焦山楂止瀉 坊間提及的山楂降血壓,陳敏說其實中醫也有用山楂入藥,對於降血脂都有一定幫助,但主要用在消食上,「按照製成中藥的方法,山楂會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將山楂製成中藥山楂乾,便具有消食、活血化瘀的作用;如產後惡露(即產後子宮內的餘血及濁液)不盡,亦可服用山楂」。如將山楂製成焦山楂,便具有治療秋季腹瀉的功效,而山楂炭則有止血功效。至於新鮮山楂,由於難保存,容易變爛,所以一般只當作食療看待。 山楂降血脂 擴張血管 陳敏說山楂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及增強心肌血液流量等功用,同時亦可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所以對於降血壓亦有一定的功效。但究竟降低血壓是否等同減低心臟病的病發風險,她說要視乎所患心臟病的種類,「心臟病都有好多類型,好似心肌肥大、心肌梗塞、心律不正等不同病因,並不一定全部都跟高血壓有關,所以食山楂並不代表一定能減少心臟病發。不過,如果是冠心病的病人,由於成因是脂肪及膽固醇積聚,因山楂具有消食及消脂作用,食用便能降低冠心病病發的風險。另外,山楂亦有舒張血管功用,對於預防中風亦有一定作用」。 山楂餅八成是糖 僅助小孩開胃 山楂的加工產品種類繁多,除了有製成中藥的山楂乾,經過特別製作的焦山楂及山楂炭,亦有為人所認識的小童零食山楂餅。多吃山楂餅,又能否達到食山楂的功效?陳敏表示,山楂餅雖然有山楂成分,但相比入藥用的山楂乾,其功效相差十萬八千里。「最主要原因是山楂餅的成分中,有超過八成以上屬於糖,所以多用於小朋友食滯或開胃之用,而不會用在降血脂上,更重要是食得多會令身體吸收過多糖分,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山楂雖然看似普通的食物,但陳敏提醒,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食用,「由於山楂的性味是酸、甘,微溫,所以對於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胃炎、消化道潰瘍等人士都不適合,否則有可能加重病情」。另外,如果有糖尿病者及孕婦,都不宜服用山楂,主要原因是山楂的糖含量較高,同時亦能促進子宮收縮,有可能導致流產。「除了有病人士不宜食用,部分有補益功效的中藥,亦不適宜同食,包括阿膠、北芪、黨參、太子參等,同時服用會抵消補益效果,與花膠同食更會引致胃脹,所以必須留意。」 除了山楂,還有什麼食材可降血壓?陳敏表示含有高鉀的食物,都有助保護心肌細胞,而且亦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當中包括莧菜、油菜花、菠菜、小白菜、番茄、冬瓜、薯仔、苦瓜等,都含有豐富的鉀質。不過,煮食時需留意要少鹽,如果患有腎臟相關疾病人士,便不適宜進食,因為會令小便變得不暢順。 ■中醫食療 菊花山楂茶 解毒降血壓 山楂有分新鮮及曬乾入藥,註冊中醫陳敏說新鮮山楂其實都有一定功用,「新鮮山楂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及抑制血塊形成的作用,同時能提高微血管彈性,有助預防腦血管硬化或硬裂,亦可預防高血壓。不過,新鮮山楂較容易變壞,保存上較困難」。如果想長期使用山楂作為食療,她推介菊花山楂茶,可當茶飲用,同樣具有清熱解毒、降低血壓的功用。 ◆菊花山楂茶 材料:菊花10克、乾山楂6克、糖適量 製法:先將材料清洗乾淨,放入煲內,加入500毫升水,以大火煮15分鐘,加入糖調味,代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降低血壓 注意:脾胃虛弱者慎用 ■知多啲 山楂製法不同 功效各異 山楂乾(消食、活血化瘀) 焦山楂(治療秋季腹瀉) 山楂炭(止血) 山楂餅(助小孩消滯開胃) 鮮山楂(消食食療) ■適合高血壓者食材 番茄、菠菜、薯仔、苦瓜、冬瓜 文:勞耀全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chengyuzheng、paylessimages@iStockphoto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養生帖:足部按摩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肥胖惡循環 手術解魔咒 糖尿病併發症影響大 新分類法 精準拆解糖尿病 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最佳女「煮」角 擊退糖尿風險 問醫生:糖尿會否斷尾? 視乎病因 醫徹中西:糖尿病人關節肌肉痛 注意飲食 控制體重 糖尿病不易察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手術治療糖胖症 新研口服藥治癡肥糖尿 飯前一粒 覆蓋腸壁控血糖

Read more

【中醫治療】天麻緩焦慮 治標不治本

【明報專訊】都市人壓力大,焦慮相當常見,就連小朋友都有壓力。小朋友在升學、考試等壓力下情緒變得不穩定,甚至每天說頭痛、肚痛拒絕返學,令家長心焦如焚。 坊間流傳食天麻有助減輕焦慮徵狀,有家長更在討論區尋求適合小朋友的天麻食譜。註冊中醫邱宇鋒指出,天麻對紓緩焦慮情緒有一定的功效,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且會因煮法不同而功效有別,亂用或長期進食,更有可能引致全身出紅疹,絕對要小心使用。 具鎮靜作用 平肝火定驚 天麻不單可入藥,家常湯水餸菜也會加入天麻,最常見是天麻魚頭湯,聲稱可提神醒腦、止頭痛等。究竟天麻有何功效? 註冊中醫邱宇鋒指出,天麻藥性為平肝熄風藥,主要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定驚的功效。當中所指的平肝,表示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平肝,簡單解釋就是治療因發怒、大量進食熱氣食物,而形成肝火,患者會有頭痛、頭暈等徵狀。同時有人因體內積熱,而出現眩暈、痙攣、抽搐等徵狀,都會用天麻入藥。」 長期服食可致全身出紅疹 至於定驚功效,亦可用在小朋友身上,邱宇鋒說:「小兒驚風,通常是指受到驚嚇或刺激,出現發燒、抽筋等徵狀,如果治療急驚風(指突然受驚嚇或刺激),會配合其他中藥一齊服用,包括鈎藤、全蠍等;至於治療慢驚風(由急驚風轉變而成)則配合人參、白朮等服用。」不過,邱宇鋒提醒天麻並非長期服食的中藥﹕「《本草綱目》指出『久服天麻,遍身發出紅丹』,當中所指的遍身發出紅丹,便是全身長出紅疹,而《本經逢原》亦指出,天麻藥性雖非大寒大熱,但畢竟是袪風藥,久用會尿頻量少、呈深黃色,以及經常口渴等徵狀,亦即是所謂的『傷津』。」 高溫影響藥效 宜磨粉製丸 天麻有一定的鎮靜作用,但藥效會因烹調方法而改變,邱宇鋒表示﹕「根據現代的藥理研究,天麻在高溫煲煮後,會令到當中具有鎮靜、鎮痛功效的成分『天麻甙』揮發,所以想煲湯飲來紓緩焦慮,作用不大。想有效鎮靜情緒,最好是將天麻磨粉,製成藥丸吞服,或在服用湯藥時,直接加入天麻粉同服,但切記注意分量(詳見另稿)。」 天麻雖然有鎮靜作用,但邱宇鋒指出供焦慮症兒童服用,其實等同頭痛食止痛藥一樣,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焦慮症的臨牀表現,通常有煩躁、坐立不安、不知所措,又或因情緒緊張而出現手震、肚痛、失眠等,亦會出現哭鬧等行為。當中有不少徵狀都同中醫的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證相同,而天麻的平肝潛陽便能發揮功效。不過,由於只能穩定情緒,當小朋友再次受到刺激或壓力時,便有可能再次出現上述問題。」 另外,分離焦慮症在香港較為常見,當兒童獨處或主要照顧者不在時,出現不安焦慮,甚至失眠。而三歲以上兒童出現以上問題,中醫便稱為「腎常虛」,「三歲以上兒童通常已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建立信任,知道只是暫時分開,但仍出現不安焦慮,便屬於分離焦慮症。中醫一般同樣會以補腎入手,並會以安神、鎮靜、平肝等方法作輔助,以減輕徵狀」。 ■知多啲 服食過量小心中毒 天麻本身非治療小朋友焦慮問題的最佳藥物,但對鎮靜情緒,因心情緊張煩躁引起的頭痛,有一定功效。有研究指服用天麻超過四十克可致中毒,所以使用時,必須小心分量。註冊中醫邱宇鋒表示,成年人用天麻煮湯藥,建議食用分量每劑為三至十克,至於直接磨粉進食,每次用量只能為一至一點五克,至於兒童用量則為成人三分一至一半,切忌過量,使用前最好先徵詢中醫師意見。 ■中醫食療 蓮子補腎清心火 從中醫角度並沒有焦慮症,但通常會按病徵分為心悸、驚悸等。而治療重點是補腎,其次是清心火、安神、平肝。有補腎、清心火作用的中藥,首推蓮子。如要強調清心火,可用生蓮子,如要強調補腎可用炒製後的炒蓮子,至於「蓮子芯」藥性苦寒,而且味道很苦很難吃,無論是生蓮子或炒蓮子,最好去芯才供小朋友食用。 ◆蓮子百合淮山瘦肉湯 分量﹕1至2人 材料﹕生蓮子(去芯)15克、乾百合12克、麥冬15克、淮山20克、瘦肉適量 製法:瘦肉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1.5小時,調味後即可喝湯食肉 功效:清火心、安神、補腎,可用於改善小兒或成人煩躁不安、夜睡不寧 文:勞耀全 插畫:鍾錦榮 圖:鍾林枝 編輯:王翠麗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