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有藥物敏感?疫苗過敏病史?接種新冠疫苗前可以做什麼準備?

本港下周五開始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不過,對於本身有藥物敏感或疫苗過敏病史的人士而言,則有可能因為憂慮出現過敏性休克等風險,而拒絕接種新冠疫苗。針對有藥物或疫苗過敏病史的人士,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推出了「疫苗注射前檢查服務」,為有需要人士進行檢查,評估對新冠疫苗的過敏風險,並協助他們選擇接種合適的疫苗,提供多一重保障。 Read more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Read more

【痛風藥】轉服別嘌醇後出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停藥續惡化至「毒性表皮溶解症」彌留方知帶藥物過敏基因

【明報專訊】有年長病人獲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處方並服用痛風藥「別嘌醇(Allopurinol)」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先後出現頸腫、發燒及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更惡化為「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皮膚潰爛、如重度燒傷,於兩個月後離世。家屬在事主彌留之際,方得悉至親帶有「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較高,其後於網上搜尋亦發現,不少醫學文獻及媒體均有刊載別嘌醇對擁有特定基因者風險的資訊,質疑醫生開藥時未告知副作用是「絕對有不足」,「如果當時有同我哋講……幾多錢都會自己做基因檢測」。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TEN。 (明報記者 何珮瑚) 轉服痛風藥「別嘌醇」後出現過敏反應 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入院停藥續惡化 死者為患尿酸高、三高及慢性腎衰竭等長期病多年的七旬婦許婆婆。醫管局回覆本報指,個案已轉介死因裁判官跟進,理解家屬對治療程序存有疑問,已安排醫護向家屬詳細解釋,亦會盡力提供協助及跟進其他需要。至於當日基於什麼臨牀因素決定處方別嘌醇,以及涉事醫生有否向病人講解副作用或注意事項,局方未有回應。 相關文章:【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醫局稱已派醫護解釋程序 未答開藥理由 許婆婆女兒蔡小姐向本報說,母親約20年前開始在西灣河普通科門診診所求醫。她憶述,今年4月26日陪媽媽覆診,醫生見其母曾獲發不少止痛藥,遂處方別嘌醇,並稱「對腎好、可以預防痛風」。蔡憶述,當日覆診過程不足5分鐘,醫生無告知別嘌醇任何副作用,取藥時亦無醫護講解需注意的過敏反應。 許婆婆轉藥後,曾因微燒求診家庭醫生,約一個月後出現頸腫、喉嚨痛及發燒等,到威院求醫後獲收入院,多番檢查未能找到病因。許婆婆留院至6月初,院方終懷疑她對別嘌醇過敏,醫生遂決定停藥,蔡小姐嘆道:「如果早啲停(藥)可能無咁嚴重喇!」 停藥後過敏反應持續 皮膚潰爛「痛到震」 臨終前血肉模糊 不過,許婆婆過敏反應未有因停藥好轉,陸續出現皮膚紅疹、痱滋等,6月10日被診斷患「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身上多處皮膚脫落潰爛,如同嚴重燒傷。蔡憶述,母親曾透露洗傷口時「痛到震」、「成地都係血水」。同月21日,婆婆被轉往隔離病房,其後皮膚脫落面積漸增,SJS惡化成「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臨終前嘴角滲血,面上有如嚴重燒傷的傷口,雙耳潰爛成「鴨屎綠色」。 眼見母親在病牀上不斷呻吟、血肉模糊的病容,蔡小姐坦言不敢再直視,需由其他家人繼續探訪,最終母親數天後病歿,出殯時屍體仍有血水滲出,無法瞻仰遺容,「原來有種藥會折磨一個人到咁先死」。 蔡小姐稱,母親彌留之際,她方獲告知母親帶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後出現SJS或TEN等不良反應風險較高。她質疑醫生當日未有盡責告知潛在風險,否則她將安排自費基因檢測,期望局方日後處方別嘌醇前為病人安排基因檢測。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彭鴻昌:轉藥後短期內安排覆診 倡製藥物安全單張 醫管局曾於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公布兩名病人服用別嘌醇後皮膚出現嚴重副作用,局方當時建議開藥前要教育病人,包括提醒服藥後留意病徵等。根據醫管局《病人約章》,病人擁有對處方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的知情權。醫委會《註冊醫生專業守則》亦列明,即使出現嚴重後果的風險偏低,醫生應向病人講解治療可能出現的風險。 跟進個案的社協幹事彭鴻昌稱,醫生應清楚講解藥物副作用,建議局方至少製作藥物安全單張,為病人轉藥後亦應安排病人短期內覆診。他又稱,多年來均有市民關注別嘌醇副作用,建議局方提供清晰處方指引,包括如何衡量處方的必要性等。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講解治療副作用絕非前線醫生單方面責任,醫管局作為全港最大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亦有責任監察醫生或藥劑師。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有藥物敏感?疫苗過敏病史?接種新冠疫苗前可以做什麼準備? 研究:帶HLA-B*5801基因者 服別嘌醇增SJS或TEN等致命過敏風險 此外,國際間多年來不乏研究顯示,帶HLA-B*5801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較高機率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部分別嘌醇藥廠建議向華人處方前先做基因篩查,惟本港醫管局一直未有相關指引。醫管局曾就許婆婆個案安排召開藥物安全委員會會議,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醫生向所有新獲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做基因檢測,在電腦系統試行提示檢測功能。委員會主席蘇詠儀稱,委員會有定期審視需否調整處方藥物程序,但不諱言許婆婆個案「催化」局方提早檢視相關做法。 期刊早列風險 今倡新獲藥者做基因檢測 許婆婆獲處方別嘌醇兩個月後離世,彌留之際方得悉因帶HLA-B*5801基因誘發SJS,其女兒蔡小姐慨嘆本港對藥物敏感的認知較低,若母親離世可驅使醫管局強制為所有新處方別嘌醇者檢驗基因,能避免悲劇重演。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SJS或TEN。 15%華人有特定基因 最多2%服後嚴重過敏 翻查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網頁,部分藥廠在其生產的別嘌醇藥物標籤上,建議在有較多人帶HLA-B*5801基因的族群,例如「漢族(Han Chinese)」、韓國及泰國等地,處方前為病人先做基因檢測以減風險。港大醫學院去年一項研究顯示,若在處方別嘌醇前為所有病人做基因篩查,比對患者用藥後出現副作用的住院及用藥成本,或可減約67%醫療成本。 電腦系統提示檢測 醫管局:明年初理順 醫管局稱,參考本地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病例數據後,服用別嘌醇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病率約0.12%至0.3%,相信許婆婆個案屬罕見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局方專家近日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更新公院處方別嘌醇程序,包括建議醫生向所有新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先做HLA-B*5801基因檢測,另在電腦系統加設提示功能,提示醫生向從未服用別嘌醇的病人安排基因測試,預計明年初能理順相關流程。 蘇詠儀補充,局方每年約向6000至8000名病人新處方別嘌醇,做基因檢測的人數每年遞增,至近年按年有約6000人獲藥前有做相關檢測,而為應付日後需求增加,相關實驗室將理順流程以提高檢測量,預計可在數周內提供報告。 Read more

新冠疫下外遊必備6寶傍身 不幸染疫附求助實用資訊

【明報專訊】「視乎當地疫情,外遊時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感染新冠及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家庭醫生林永和說……「0+3」入境檢疫安排實施後,塵封的行李箱終於再派上用場!疫情新常態下外遊,興奮之餘難免緊張和擔心,外地的口罩措施大都已鬆綁,出遊還戴不戴口罩?出發要帶多少平安藥才足夠?要接種流感疫苗?疫情下外遊,萬一在外地確診新冠,怎辦?要注意旅遊保險會否涵蓋新冠病毒?購買旅遊保險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專家教大家疫下外遊行李必備6寶傍身,讓大家安心出遊!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檢或願檢盡檢人士注意: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自費/免費檢測措施(更新2022年10月18日) 疫下外遊必備6寶 第1寶:針對新冠病徵藥物 疫情下外遊,同時要面臨染疫風險。林永和同時叫大家不用過分擔心,只要做好準備,就可以放開心情玩。外遊前請教相熟醫生、藥劑師,配備合適藥物,「數量視乎行程,一般兩星期以內行程,預5天分量已可」;其中包括針對新冠相關病徵的藥物,如退燒、止咳、化痰、鼻水、消炎止痛藥和喉糖等,若有小童同行,應備「高燒藥水」布洛芬(ibuprofen)和「低燒藥水」撲熱息痛,「已接種3針疫苗人士,通常5日內症狀就轉為輕微」。 第2寶:平安藥 + 多備兩周以上長期病藥 另外,還應準備一般平安藥,如暈浪丸、敏感藥和藥膏等。惟長期病患出門時,除行程所需的藥物分量外,建議多預備兩周至1個月藥物,因為如果回港上機前感染新冠,或需7至10日才轉為陰性,若需要留醫或出現其他狀况,可能延後1、2個星期才能回港,「如果藥物不足就『弊傢伙』。例如血壓藥不吃1、2星期就不太好」,早有預備就能以防萬一。 第3寶:酒精搓手液、口罩 藥物之外,還有以下抗疫法寶!在香港,酒精搓手液和口罩是必備的抗疫孖寶,到防疫措施較寬鬆的地方外遊,是時候擺脫它們了吧?不,林永和建議帶酒精搓手液,隨時隨地可清潔雙手。而即使旅遊地點沒有強制佩戴口罩,可考慮在公共交通工具、人多擠迫的室內戴口罩。另外,一旦有病徵,可以先戴口罩,「有幾聲咳可能是普通傷風,但萬一數日後發現是新冠,戴了口罩,就能減低傳染家人的風險」。準備每天每人約兩個口罩,但注意兒童口罩可能較難在外地購買,可按需要預備更多。 第4寶:快測包 去旅行也要帶着快測包嗎?林永和指,雖然外地也買到,但可以自備一些慣用、覺得可靠的快測包;也可視乎地點、行程考慮數量,若計劃去一些人多地方如主題公園,或需要準備較多快測包。 第5寶:探熱器、血氧儀 林永和建議,帶備準確度較高的耳探式探熱器,而長期病患,如有心血管、呼吸道疾病人士,可考慮帶脈搏血氧定量計(簡稱血氧儀),「有咳嗽、呼吸困難等徵狀,就可以用血氧儀,多一個客觀指標參考是否需要看醫生」。SpO2讀數在95%以上屬正常,1日可量度數次,觀察有沒有變差的趨勢,如果持續低於94%又有身體不適,就應求醫。 第6寶:備簡單病歷 供當地醫生參考 無論是否感染新冠,「如果病情嚴重,服藥後1天情况惡化便應該求診」。林永和提議,出發前先了解目的地醫療、診症等安排(詳見「實用資訊」)。他亦提醒,長期病患可以向醫生索取簡單病歷(包括藥物敏感紀錄)及醫生處方藥單,假設病情轉趨嚴重或感染新冠,外地醫生能了解病人病史,處方藥物時亦可參考,例如一些新冠口服抗病毒藥有禁忌症,也會與其他藥物對冲,「如果病人腎功能較差,處方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時就要用低劑量」。另外,建議購買合適旅遊或醫療保險(詳見「旅遊保QA」)。 出發前兩星期打流感針 「希望大家打齊3針(新冠疫苗)才去旅行,最好加上流感針!」林永和表示,雖然現時世界各地流感仍未特別活躍,但由於大家體內的流感抗體普遍偏低,在外地又可能會除口罩,可考慮在出發前兩星期打流感針,減低感染風險。 相關文章:【疫苗接種】50歲以上人士可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 長者打肺炎球菌疫苗等的9個問題(更新10月10日) 實用資訊:外遊期間染疫 求助有法 旅程中突然中招很徬徨!了解熱門旅遊地的遊客確診及求醫資訊,萬一旅途中確診新冠病毒亦不怕手足無措! ●泰國 如在當地染疫,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患者毋須接受隔離,但出門時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泰國COVID-19專線:1422 fb:PR Thai Government ●日本 若懷疑確診,不宜直接到醫院,當局建議向附近就診諮詢中心(bit.ly/3RNMTzQ)諮詢,再安排接受檢測。目前輕症或無症狀者毋須接受隔離,外出時須佩戴口罩,並保持適當社交距離 Japan Visitor Hotline:050 3816 2787 詳情:bit.ly/3rFUG8l ●新加坡 若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而沒有身體不適者,首72小時(3日)須留在酒店或住所隔離,72小時後自行快測,若呈陰性就可解除隔離,否則須繼續隔離直到結果呈陰性 新加坡衛生部COVID-19諮詢熱線:1800 333 9999 詳情:bit.ly/3eeu9vy ●韓國 若出現疑似病徵,可致電韓國疾病管理廳諮詢熱線1339,並到醫療機關或鄰近保健所(名單:bit.ly/3fE5VLC)接受檢測,若結果呈陽性,需接受7日隔離。一般情况下1339熱線及保健所人員會建議旅客在網站Wehome(www.wehome.me)尋找允許確診者隔離的酒店自主隔離 韓國疾病管理廳諮詢熱線:1339 韓國觀光公社韓國旅遊翻譯諮詢熱線:1330 詳情:bit.ly/3RMaC3k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旅遊保QA:保險注意涵蓋新冠 索賠要有醫療證明 未出發先興奮?慢着!疫下出遊有更多不確定因素,旅程受各地疫情和防疫政策影響,同時要面臨染疫風險,萬一旅途中確診新冠病毒而要滯留當地,怎麼辦?香港保險專業人員總會會長張偉良建議,出遊前應購買旅遊保險,「疫情下外遊,要注意旅遊保險會否涵蓋新冠病毒」,保障旅途中因染疫而衍生的費用。市面上旅遊保險產品多樣,旅行社或機票訂購網站加配的旅遊保險或未夠全面,他建議貨比三家,看清楚每一間保險公司的保障範圍、賠償細節和注意事項。 ●涵蓋新冠病毒的旅遊保險,一般有什麼保障? 答:除了一般行李遺失、旅程延誤等,現時大部分旅遊保險產品都將新冠病毒納入延伸保障,部分產品針對旅程中染疫有以下保障: •染疫後在外地的醫療費用,提供每日住院現金津貼、強制隔離檢疫現金津貼 •回港後覆診費用 •因染疫需提早結束旅程而無法取回或要額外支付的交通和住宿費用 •回港後指定時間(一般14日)內確診新冠病毒,提供每日強制隔離現金津貼和覆診費用,一般適用於社區隔離設施隔離(不包括酒店或家居) ●保費愈貴愈好? 答:價錢按旅程長短日數而定。一般旅客投保時「會着重保費多於保障」,但其實保險產品費用相差只有幾十元,反而要留意保障範圍是否適合自己。 ●哪些與疫情相關情况不獲賠? 答:需視乎每份保險條款,以下列出部分不獲賠情况: •簽證被拒、入境被拒、航班取消 •旅遊目的地或港府要求入境人士接種疫苗,但旅客沒有接種或未達到接種要求 •因疫症大爆發,旅行目的地的疫情嚴重,自行決定取消旅程 ●索賠時需準備什麼文件? 答:需要登機證、機票等證明出發及回程日期,並要當地醫療報告或醫療證明(英文版)、住院及醫療單據、核酸檢測報告等,「確診後一定要求醫,若沒有相關證明文件就無法索賠」。 ●疫下旅遊買保險,還有什麼要注意? 答:部分旅遊目的地要求入境旅客需有旅遊保險,確保有能力承擔在當地染疫後所衍生的醫療費用;以新加坡為例,要求未符合疫苗接種要求的旅客,需至少有一份達3萬新加坡元(約16萬港元)醫療保障的旅遊保險。建議出發前查詢旅行社或航空公司,目的地是否需要一份由保險公司發出的旅遊保險證明文件,如要,宜提早準備相關文件 資料來源:香港保險專業人員總會會長張偉良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關於小朋友及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6個Q&As(衛生處方)

香港現正使用的兩款新冠疫苗安全有效,世界各地過億的孩子、本港超過80萬個學生亦接種過這兩款疫苗。科興疫苗採用滅活病毒技術為平台,適合3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復必泰疫苗採用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為平台,適合5歲或以上人士接種。 接種新冠疫苗會否出現過敏及副作用? 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設有先進和完善的醫療信息系統,密切監察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有效掌握新冠疫苗的接種情况。兩款為小孩接種的新冠疫苗已獲證實安全有效。家長大可放心讓小朋友接種以上兩款新冠疫苗。 很多家長都擔心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會有過敏反應,接種新冠疫苗與打流感針差不多,世界各地已累積大量經驗,新冠疫苗過敏不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至於有一般過敏症的人士,甚至患有哮喘、鼻敏感、濕疹、食物,甚至藥物敏感的小朋友,都可以安全地接種新冠疫苗,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過敏反應。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新冠疫苗對預防孩子感染 Omicron 後出現重症有效嗎?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自從去年11月份在南非爆發之後,迅速席捲全球,今年2、3月更嚴重重創香港,長者和幼童都深受影響。目前,要安全獲得對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並且建立群體免疫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有效的新冠疫苗接種。 世界各地已有非常足夠的科學數據,證實新冠疫苗能有效地預防感染後出現重症,減低入院和死亡風險,以及康復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家長值得留意的是小朋友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後,可大大減低感染 Omicron 後入院和出現重症的風險。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要盡快為小朋友接種。 巿民仍需緊記,已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士,亦應繼續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並經常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衞生。 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出現多系統性炎症,會有什麼影響? 家長絕對不能輕視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中、長期後遺症情况,因為發現部分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絕大多數兒童均未曾接種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即使最初感染新冠病毒時症狀輕微,但康復約2至6星期後,出現持續發燒,心臟、腦部、肝臟、腎臟等不同身體器官及皮膚出現發炎的情况。 大部分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的兒童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使用呼吸機、強心藥和大劑量的類固醇以穩定病情、亦有機會導致死亡。亦有發現顯示,部分兒童就算僥倖地康復過來,亦會出現器官長期受損、長遠後遺症的情况,需要緊密跟進日後的進展。 預防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最有效的方法是盡快幫小孩完成接種。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追蹤了幾千個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多糸統性炎症的病人,發現接種新冠疫苗能成功避免大部分多系統炎症的個案。為了避免兒童出現重症及後遺症,家長應盡快讓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 什麼是「長新冠」?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長新冠」的患者大會在感染新冠病毒後3個月之內出現病徵,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並無法由其他疾病診斷所解釋。這些病徵可以牽泛多個身體器官,而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相當程度影響。 本港約有15%染疫小童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的情冼。各人症狀、嚴重程度及病情因人而異,但最常見的病徵包括影響味覺、嗅覺、失眠、頭痛、學習和認知能力兼記憶力變差等重要腦部功能。 目前尚未有針對「長新冠」的特定藥物,治療方案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個別症狀進行護理,或透過一些循序漸進的復康治療,來減輕「長新冠」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建議患者作足夠休息、採取均衡飲食和生活模式、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做適量運動,來紓緩「長新冠」的徵狀。「長新冠」是一種需要多部門協作跟進的新冠後遺症。 現今全球專家仍正在了解「長新冠」的病因,並且努力找尋解決方案。「長新冠」發生的風險跟新冠病毒感染的嚴重性和病毒量息息相關,再次強調,完成接種新冠疫苗能大大減低病毒量和感染重症的風險,是預防發生「長新冠」最有效的方法,幫助「長新冠」徵狀的康復。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小孩感染過新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今年2、3月第五波的疫情爆發,有過百萬的香港市民感染Omicron,當中包括超過10萬個小朋友。許多家長以為孩子感染新冠後已有抵抗力,所以不需要再打針,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研究已證實感染Omicron 後的免疫保護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縱使感染新冠病毒後身體會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但這些抗體水平只能維持一段短暫時間,保護能力亦隨之消失。第五波爆發至今已經過了幾個月,孩子感染後的抗體已跌至很低水平,不足以保護孩子免受另一次重症的感染。 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小朋友感染新冠後必須完成接種疫苗。以測試陽性後14天作康復日計算,康復一個月後需要再接種新冠疫苗,可選擇接種科興滅活疫苗或復必泰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提高對抗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更長久地保護自己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包括更具傳染性的病毒變異株。對於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人來說,接種新冠疫苗是安全的。如果不肯定小朋友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家長可直接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並不會增加風險。 懷孕和餵哺母乳的時候可否接種新冠疫苗?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孕婦若不幸在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有機會對胎兒有負面的影響,可引致胎兒發育不良、夭折、小產及早產等嚴重問題,所有計劃懷孕的婦女應儘快接種新冠疫苗。 未曾接種疫苗的孕婦可在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世界各地的科學數據已顯示懷孕期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疫苗都安全有效。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不但能減低孕婦受感染患重症的風險,媽媽打疫苗後體內產生的抗體更能經胎盤傳送給胎兒,保護胎兒和出生後的嬰兒免受感染。 我們高度鼓勵孕婦接種後餵哺母乳,而正在餵哺母乳的媽媽,我們亦鼓勵他們接種,接種不但不會傷害嬰兒,抗體更可隨餵哺母乳傳送到嬰兒體內,保護初生嬰兒免受感染後發生重症。但切記接種新冠疫苗14天之後,才可產生足夠水平的抗體,所以孕婦應考慮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撰文: 葉柏強醫生 (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關日華醫生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Read more

【新冠疫苗】李曦引述過敏學會指引:3類人接種新冠疫苗前要注意 劉澤星:美國每接種100萬劑疫苗10人出現嚴重過敏性休克 港少於1宗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在商台《政經星期六》(14日)表示,醫管局「疫苗過敏安全門診」每日新增數十至過百宗轉介,目前人手不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大量個案。他指出,美國每接種100萬劑新冠疫苗有10人現嚴重過敏性休克,香港每100萬劑少於一宗,遠低於美國數字。港大醫學院內科部免疫及過敏學臨牀助理教授李曦稱,根據港大、醫管局和養和醫院在3月至7月為超過1000人評估的經驗,98%人評估為可安全接種疫苗,當中無人接種疫苗後出事。他引述香港過敏學會所發出指引,主要有3類人接種新冠疫苗前要小心。 Read more

【新冠疫苗】港批BioNTech復必泰接種年齡由16歲下調至12歲 以色列錄針後現輕微心肌炎個案(附:美國12-15歲接種BioNTech後反應比率)

【明報專訊】BioNTech復必泰接種年齡由16歲將會下調至12歲,港府下周初公布有關接種安排。青少年針後免疫反應好但同時副作用亦較多,有醫生提醒接種後亦宜避免劇烈運動,一般「看門口」的退燒止痛藥就可紓緩接種反應。對於以色列有接種者現輕微心肌炎,有本港專家稱要一早收集兒童心肌炎數據,在降低接種年齡後比較和監察。BioNTech接種年齡下調至12歲-食衛局長陳肇始昨批准BioNTech接種年齡下調至12歲的申請,認為降低接種年齡效益大於風險,可保護青少年免受感染,亦助盡早回復正常校園和日常生活,接種安排會下星期初公布。 Read more

【新冠疫苗】衛署:570人接種疫苗後過敏不適住院 科興佔300人 BioNTech佔270人 醫生:可先做疫苗成分敏感測試

【明報專訊】衛生署表示,截至5月7日,有570人接種新冠疫苗後有過敏等不適並住院,接種科興及BioNTech分別佔300人和270人,署方經電話或短訊建議他們諮詢主診醫生或家庭醫生後,才重新安排第二針。市民接種首劑新冠病毒疫苗後,如有嚴重不良反應並需入院,政府會取消其第二劑預約,市民要諮詢醫生後才可預約第二針。有私家醫生表示,如接種後4小時內出現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相信再接種時過敏會出現得更快、更嚴重;如打首針回家後或翌日出現過敏等不適,從時間上看,不能排除與疫苗相關,建議先取消第二針預約,並與家庭醫生或過敏科醫生商討,以免體內免疫記憶導致下次接種時敏感更嚴重。 Read more

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痛風(Gout)是由於體內尿酸水平過高,導致尿酸在關節和軟組織內形成針狀結晶(尿酸鹽),刺激免疫系統而引發的關節炎。現時在香港每100人便有3人患有痛風,數目比10年前上升了一倍,成為最常見的炎症性關節炎。患者大多是40歲以上,當中以男性居多。痛風尿酸水平過高所致-初期影響單一關節-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人體內的尿酸約八成來自新陳代謝,其餘兩成由食物內的嘌呤轉化而成,大部分尿酸會經腎臟由尿液排出,但當腎臟因為某些原因,例如肥胖、遺傳、腎功能衰退、受藥物影響等未能有效排走尿酸,就會令血液內的尿酸濃度增加,誘發痛風。 Read more

【新冠疫苗】關於選擇新冠病毒疫苗的8個問題 梁卓偉:長期臥牀長者應小心 許樹昌:如曾中風有吞嚥問題不應接種

【明報專訊】本港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明天開始接受預約。港大醫學院長梁卓偉昨表示,香港將接種的科興和德國BioNTech疫苗都十分安全,是否出現嚴重極端過敏反應與年齡無關,但長期臥牀的長者應小心,「兩款疫苗都應該暫時等一等」。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日前亦表示,若健康情况較差的長者,不應接種新冠疫苗,舉例疫苗若引起作嘔,而病人曾中風並有吞嚥問題,或出現吸入性肺炎。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