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2分鐘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準確度約84%

【明報專訊】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出現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下降等認知能力退化問題。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一人罹患認知障礙症,而患者當中超過一半屬阿茲海默症,診斷方式不普及或具入侵性。中大醫學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透過分析「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2分鐘便能夠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八成。團隊表示,新診斷技術應用簡易,冀縮短求診者輪候門診的時間,目標一年後將人工智能系統及眼底相機併合,可以臨牀應用。 相關文章:【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 2分鐘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會過度積聚不正常物質,包括β-類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引致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下降等認知能力退化問題。 研究團隊利用近1.3萬張來自648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3240名一般人的「眼底相」訓練人工智能,準確度為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達93%和82%。求診者只須每隻眼影兩張眼底相,再傳至人工智能系統,便可在2分鐘內得出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牀專業顧問區頴芝表示,現時診斷需透過偵測澱粉狀蛋白的方法,例如正電子腦掃描或通過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等,惟仍不普及或具入侵性,難以準確診斷,而新技術診斷過程毋須接觸眼球,因此不會感到疼痛。 每張「眼底相」約800元 費用較現行測試大降 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表示,現時用作診斷的正電子腦掃描價錢約兩萬元,亦不普及,而每張「眼底相」則只需約800元。他期望新技術可減少求診者輪候門診約兩年的時間,目標於一年後,將人工智能系統及眼底相機併合,以中大醫院作試點,在臨牀應用。 個案:變焦慮健忘 及早發現患輕度阿茲海默症 72歲的陳太於2019年起變得焦慮及健忘,經常重複說話,甚至忘記練習逾10年的太極招式。她於去年7月求醫並透過影「眼底相」,發現患上輕度阿茲海默症。她說過程中「冇乜唔舒服」,較其他需更衣檢查的方式方便。 相關文章:黃斑點病變 深近視屬高危 昔日致盲眼疾 今激光、超微創手術助挽救視力 Read more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無記性」就等如患上認知障礙症(Dementia)?如果記憶力減退兼出現詞不達意、處理日常事務出現困難、方向感減弱等情况,便有可能患上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輕度認知障礙是正常老化及認知障礙症之間的中途狀態。有研究估算,在60至64歲長者當中,約7%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另有本地研究指,香港每年有6.3%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發展成認知障礙症。雖然現時未有藥物能根治認知障礙症,但只要及早評估治療,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包括適量運動及健康飲食,有機會減慢退化速度,避免腦部功能「跳崖式」大幅衰退,有醫生更建議7個防老養生法則。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日」,立即身體力行了解和關心更多身邊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和其照顧者! 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徵狀,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有助緩減病情發展至認知障礙症。(網上圖片) 注意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改變 及早評估有望「逆轉」病情? 拆解輕度認知障礙 及早評估與改善生活習慣 或有助逆轉病情 長者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情况並不罕見,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表示,研究估算在60至64歲長者當中,約有7%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到80至84歲發病率跳升至25%;而每年約有10%至15%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衰退成認知障礙症,較一般長者的1%至3%發病率高。香港每年有6.3%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有部分受訪者在出現症狀後5年,認知能力維持相若或有改善,證明患上輕度認知障礙也有機會逆轉!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輕度認知障礙分為兩類型:遺忘性,即記憶力衰退;非遺忘性,主要影響語言或其他認知能力,故要留意長者最近有否出現一些行為或表現的改變,例如患者需要有提示才能記起近日發生的事情、與人傾談時偶爾詞不達意、方向感減弱易迷路等……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只要接受治療便可痊癒,而認知障礙等症狀也會消失。可是,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兩者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慢退化速度呢? 兩方面改善生活習慣:適量運動及健康飲食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當有患者確診認知障礙症時,不僅患者本人會擔心,相信其家人亦會絞盡腦汁為未來如何給予適切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作好準備。究竟家人可以怎樣做呢?原來小至日常陪伴做運動,大至「執屋」也有助減低患者跌倒的風險,都對患者有幫助。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有職業治療師指,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主要着重認知訓練,由於其認知能力尚可,訓練內容會較仔細,而大部分的訓練均涉及日常生活的題材,以令長者更有親切感,增加趣味。例如有訓練會要求患者,在15秒內牢記電腦屏幕上曾出現的多款茶樓點心,之後在下一個畫面,讓他們在眾多點心中點擊剛才出現的點心。初時會要求記3款點心,成功後逐漸增加點心數量,當患者成功愈多,滿足感會愈大,這個遊戲主要訓練患者的短期記憶。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形態,能有效降低不少於四成的認知障礙症風險。地中海飲食以蔬食為基礎,輔以全榖類、豆類;肉類則以魚類及海鮮為主,較少攝取紅肉。強調吃在地當季盛產,少加工食物。地中海飲食其實是一個對身、心、靈都有幫助的飲食形態。因為它強調每天運動、與人共餐、感恩食物、愉快分享…… 無記性皆因腦神經細胞退化?麥得飲食11大健腦食材 增強記憶力 長期病患忌全麥五穀 麥得飲食(Mediterranean-DASH diet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 MIND Diet)是從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與得舒飲食(DASH Diet)結合而成 ,研究證實可延緩腦衰退的速度。想知道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及貼近健腦原則,可參考文章中麥得飲食法所建議健腦飲食方法! 照顧者適時減壓 學懂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生活之道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病者的身體和自理能力逐漸衰退,甚至完全依賴其他人照顧時,照顧者需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各種負面情緒湧現,自身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視……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之道 改善溝通、進食有技巧 確診認知障礙症的患者,由於其認知能力慢慢下降,記憶、說話和溝通能力會愈來愈差,患者容易變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當病情發展至中後期,更有機會出現進食及吞嚥困難情况,或出現缺水、營養不足,最嚴重可能會因為食物「落錯格」引致肺炎而死亡。因此家人不論在溝通和飲食上都應做好心理及生活上準備,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想法,方便照顧其生活。 【認知障礙症】走進腦退化的世界(安老2.0) 也許腦退化患者失去了言語溝通和表達能力,但他們依然擁有某程度的認知和感覺,仍然能夠感受光的溫暖、植物的香氣、音樂帶來的快感。腦退化患者與我們一樣,有自己的感覺和思想,為什麼只因他有認知障礙,就要預設他「應有」的生活形態,把我們的思維、習慣硬加在他身上呢? Young Old 防老養生有法 小改變生活模式 大改善預防老人病出現(附:7個防老養生法則) 與其擔心自己有一天患上認知障礙症,不如身體力行,由初老開始對認知障礙症或各種老人科疾病等有更多的了解,病向淺中醫方為良策。有醫生提醒,切勿「自己嚇自己」!更建議各位young old注意 7個防老養生法則,只要生活有小改變,便可大改善老人病的出現! Read more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年紀大可能機器壞,惟出現無記性、反應慢等退化表現,其實並非理所當然,這有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Mild-Cognitive-Impairment)已悄悄影響長者。輕度認知障礙即患者的認知功能較同齡人士遜色,雖仍可應付個人日常起居,但若任由認知功能繼續衰退,發展成認知障礙症的機會會較一般長者高5至10倍。及早察覺箇中一些行為表現,經醫生評估後,可循非藥物治療入手:預防三高、多做運動、多動腦筋等,可望有效幫助大部分患者維持自理能力、甚至改善認知功能,繼續做個精靈醒目的老友記。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與認知障礙症患者同行 留意異常舉動建立健康生活 漫長過程照顧者勿自責愛自己多一些

看着家中父母、長輩一天天變老,身體機能退化、記性漸差、聽力下降,或多或少會擔憂是否會患上認知障礙症?不少人對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感恐懼,因暫未有根治方法,香港每10名70歲以上長者,就有一名認知障礙症患者,85歲的患病率更高達三分之一……作為照顧者呢?謹記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自責,在照顧患者的同時,亦要維持最低限度的社交和休閒時間,以平衡自己的身心狀態!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新藥可延緩退化?臨牀測試成效參差副作用嚴重惹關注(附:阿茲海默症知多點)

【明報專訊】阿茲海默症 (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 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病徵包括記憶力衰退、執行功能障礙,甚至人格和行為改變等。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7日批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Aduhelm上市,是美國18年來批准的首款該症藥物,也是首款針對該疾病潛在病理生理學機制的療法。不過,此藥臨牀測試結果參差,而且副作用嚴重,FDA的獨立顧問委員會去年11月才反對批准它推出,因此FDA的決定公布後惹來巨大反響,但亦有阿茲海默症組織歡迎決定。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明報專訊】認知障礙症患者數目在全球快速增長,患者數目不斷飈升。此症暫時仍然沒有藥物根治。但是疾病的危險因子早已知曉。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即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吸煙、飲酒、嗜吃油炸食品等都是高危人士。如何能避免成為認知障礙症的高危人士呢?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形態,能有效降低不少於四成的認知障礙症風險。地中海飲食以蔬食為基礎,輔以全榖類、豆類;肉類則以魚類及海鮮為主,較少攝取紅肉。強調吃在地當季盛產,少加工食物。地中海飲食其實是一個對身、心、靈都有幫助的飲食形態。因為它強調每天運動、與人共餐、感恩食物、愉快分享。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誰憐寸草心 病房外守候認知障礙老爸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6)

【明報專訊】「阿爸,你要叻啲,要食飯,快啲出院啊,知道嗎?」這番語帶飲泣的說話不斷地在我腦海浮沉。今早我帶着一班醫科生臨牀學習,一如以往,病房總是擠得水泄不通,就連走廊及治療室都擺放着額外的病牀。那邊廂有病人不停地叫喊,這邊廂醫護卻被堆積如山的文件逼得喘不過氣。現代醫療着重風險管理,電腦上的文書工作似乎奪去了不少照顧病人的時間。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走進腦退化的世界(安老2.0)

【明報專訊】有關洗澡,我想說的是……洗澡是一件私密的事,而且每個人的洗澡習慣都不同。有人習慣先洗頭,有人習慣先清潔身體,有人喜歡邊洗澡邊刷牙,亦有人熱愛聽着音樂泡浴。但這些個人喜好,我們卻甚少與他人分享,甚至連身邊最親密的家人也不知道。雖然是天天都做的事情,你又可曾想過,你真的懂得洗澡?假如有天你要替他人洗澡,你又理解他人洗澡的喜好嗎?如果換轉要由他人為你洗澡,你又OK嗎?曾經聽安老業界朋友分享,有個患腦退化症的長者,忘記了如何洗澡,在浴室內把衣物脫了又穿,穿了再脫,來來回回不下10遍,就以為自己已經洗好。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 | 浸大研新MRI顯影劑 冀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明報專訊】全球認知障礙症患者不斷增加,當中阿茲海默症佔所有認知障礙症個案約六至七成。浸會大學研發一種嶄新納米材料,可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有助更有效實時顯示及探測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記物「β-澱粉樣蛋白」在腦內積聚的大小和數量,希望有助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及恆常普查。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每年的9月21日)除了提醒大眾關注認知障礙病患者外,更要多了解其家人、照顧者的需要!相信你我都曾有照顧病人的經驗,例如當家人患上傷風感冒,可能需要花「有限」的時間去特別照顧,然而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