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術前短程電療+化療 可減直腸癌復發

【明報專訊】治療中晚期直腸癌,腫瘤已擴散至淋巴或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究竟手術先,定電療先?手術前是否必須接受磁力共振檢查?5至6星期長程電療或1星期短程電療,又如何抉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2018年有2178宗直腸癌(連肛門癌)新增個案,新症個案按年上升。日常為不少直腸癌患者診治,綜合他們最常問的問題,逐一詳細解答。 Read more

埋首工作長用手機 致組織受傷 物理電療 運動踢走一身痛症

【明報專訊】香港人生活緊張,經常維持同一姿勢埋首案頭工作,或長時間使用手機及電玩;加上缺乏運動,體能下降,令身體組織容易受傷,引致不同程度的痛症。根據一項本地調查,過去1年間曾患有持續或間歇痛症超過3個月的人口高達10.8%。最常見的痛症,超過四成屬肌肉骨骼痛。 Read more

養和驗新型冠狀病毒 至今轉介31人6確診 接公院轉介非緊急個案:剖腹取嬰及癌症電療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公營醫療系統備受壓力。私營養和醫院自2月起為病人提供新型冠狀病毒測試,該院至今先後轉介31名符合呈報準則的病人到公立醫院,其中6人最終確診感染,當中4人曾接受養和提供的測試並呈陽性反應。另一方面,醫管局與養和醫院合作,將公立醫院部分非緊急項目轉介養和,暫時涉及的轉介項目包括剖腹取嬰和癌症電療。 Read more

前列腺癌電療 最快5次搞掂

放射治療(電療)常用於治療前列腺癌。傳統電療總輻射劑量為76至78Gy,每天給予2Gy,所以電療需要38至39天。低分次放射線治療,可將電療次數縮減至20次,總劑量是60Gy;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只需5次,總劑量為37.25Gy。輻射總劑量減少,治療日數也減少,但三者療效和副作用相若,究竟如何做到? Read more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明報專訊】大腸癌已躍升為香港頭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報告,2014年有1900多個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平均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直腸位處大腸末端,肛門對上15厘米之內,協助身體消化及排泄的功能。對付直腸癌,一般以手術切除作為根治手段,但放射治療既是外科手術的最佳拍檔,也是手術以外的理想選擇。 Read more

【有片】唔使睇醫生?子宮頸內近距電療埋身滅癌 MRI精準追蹤變化 劑量增副作用減

【明報專訊】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是一種體部放射治療,將帶有放射性物質的載體置入病人體內,近距離釋出高劑量輻射殺死癌細胞。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位列第九。2016年新症有510宗,其中39.4%已是第三或四期;病人接受化療和體外電療後,再緊接近距離放射治療,用更集中輻射劑量消滅腫瘤。 Read more

【乳癌電療】善用呼吸法護心 減輻射引致心病風險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電療)是乳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標是要消滅殘餘的癌細胞。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的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療;即使整個乳房切除了,醫生若擔心有癌細胞殘留在胸壁,也會建議做放射治療。 Read more

治療方法:化療電療移至術前 復發率減少

【明報專訊】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目標旨在提升病人治癒率。以往傳統的輔助化療選擇甚少,成效不甚理想,病人的5年存活率約20%。及至最近兩三年新的組合化療Gemcitabine-Capecitabine及口服藥物TS-ONE降低了病人復發的機率,增加病人5年存活至30%左右。至於輔助電療(adjuvant radiotherapy),則旨在減少病人局部復發風險,多應用於手術後局部仍殘餘癌細胞的病人身上。 存活中位數大增至54月 於2018美國臨牀腫瘤學大會(ASCO),有兩個關於胰臟癌輔助治療的重要發布: 1. 輔助化療組合FOLFIRINOX FOLFIRINOX是一種包含3隻藥(5-FU, Irinotecan, Oxaliplatin)的化療組合,屬晚期胰臟癌病人其中一種標準治療。最新的研究將FOLFIRINOX比對傳統化療Gemcitabine,於約500個病人中作比對,病人接受FOLFIRINOX的存活中位數(median overall survival)由35個月大幅提升至54個月,結果相當驚人,相信此組合勢將成為胰臟癌術後的標準治療。 2. 輔助治療推至手術前 以往胰臟癌病人多是先以手術切除腫瘤後接受化療,但由於微擴散甚普遍,因此復發機率依然偏高。在最新的PREOPANC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病人分為兩組,一組按傳統先接受手術後化療,另一實驗組則先接受化療及電療後施手術。研究結果發現先化療及電療後做手術的病人復發機率減少,而生存率亦比傳統療法更優勝。 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療效更佳但副作用稍增的組合式化療(FOLFIRINOX等)勢將成為胰臟癌輔助治療的全新標準;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間將會由手術後推前至手術前。 上文個案中的陳先生接受6個月的化療及5星期的電療後,現已完全康復,最近一次正電子掃描顯示沒有任何復發迹象。由此可見,雖然胰臟癌是癌症殺手中的殺手,但只要及時發現,並由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將腫瘤切除,再配合適當的輔助治療,根治亦非絕不可能;期望最新的研究結果能盡快應用於更多臨牀病人上,讓更多胰臟癌病人得到根治的機會。

Read more

【男性健康】最佳男主角:腎癌「識排毒」 電療化療都不怕?

雖然腎癌並未列入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列,但身為泌尿科醫生,自然時有接觸相關個案,而且要格外小心處理。治療癌症的最理想方法是切除惡性腫瘤,防止擴散;在其他癌症手術中,早期階段的腫瘤較小,切除相對輕易,但腎癌並非這樣。 整個腎約長10至12厘米,假如腫瘤約1厘米大,雖然比例上不是很大,但經電腦掃描檢查後,如果位置近中央腎門(renal hilum),靠近腎盂和腎大盞,而且有眾多腎動脈及分支,例如前、後分支(anterior/posterior branches),上、中、下段(upper/middle/lower segmental branches)血管,切除時必須非常留神,以免影響輸尿管及血管,擔心有流血風險,也怕腫瘤手術邊緣(surgical margins)切不清;相反如同一體積的腫瘤生長在腎的其他較遠離中心位置,而且有蒂,那麼手術便較為簡易。因此,位置不同,可能為手術帶來各種難度。有得揀,當然是微創手術好;但若然腫瘤已逾10厘米,貼緊附近其他器官,開放式手術可能比較合適。 一刀切根治 難度視乎位置 腎癌也有另一個與別不同的地方:其他腫瘤如乳癌及腸癌等,術後可運用有效輔助治療(adjuvant treatments)如化療及電療等,目的是更徹底清除癌細胞,但這些方法在腎癌上並不管用。腎癌細胞「本身可排毒」,連化療藥的效力也可以排走,電療效果亦欠佳,因此用手術去根治癌症是主要方法。由於腎功能對身體影響重大,醫生和病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切除所有「有毒」腫瘤的同時,也想保留多一點有用的腎組織,減少洗腎的風險,這就是令醫生費盡心機的時候。 最近有一宗腎癌個案,50歲的李先生(化名)有輕微上腹痛,其他醫生檢查發現胃部正常,僅有炎症,但從電腦掃描中意外發現,腎臟有1.2厘米的腎腫瘤,高度懷疑是惡性。要診斷腎癌,並非以抽針化驗或查找癌指數,而是由放射科醫生了解腫瘤有否脂肪成分;如有,九成以上是良性,否則便是惡性。由於李先生的腫瘤在靠近腎中央位置,切除時須即場以超聲波檢查,了解有否入侵腎內主要血管;同時將腫瘤冷凍切片,交由病理學醫生同步化驗,確定周邊沒有剩餘腫瘤後,即切割邊緣乾淨,才可縫上傷口。 李先生約一周後便出院了,他的個案很困難,雖是早期,但其腫瘤位置險要,究竟要全個腎切除抑或只切部分,實在不是輕易的決定呢。 文:傅錦峯(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香港男士健康學會召集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