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是日小雪,天文台預測本港地區下午及今晚天氣顯著轉涼,今晚氣溫進一步下降,市區最低約16度,新界再低兩三度。天氣轉涼,除了要注意自身保暖外,更要特別留意身邊長者的體溫是否正常,萬一體溫過低至攝氏35度,則有機會引發低溫症(Hypothermia)。長者以外,其實嬰兒、新陳代謝較慢、血糖低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等人士,都會較為容易出現低溫症。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有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出現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等病徵,應立即為他們保暖和送院治理,以免嚴重者進入僵凍狀態……至於小朋友和嬰兒,若懷疑患低溫症,應如何處理? Read more

【罕見病】認識白化症 身體缺色素皮膚毛髮全白 做足防曬免皮膚眼睛受損

基因突變或染色體出問題會導致罕見的先天疾病,較多人認識的包括黏多醣症、結節性硬化症、小腦萎縮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就由醫學遺傳專家講解其中一種罕見病──白化症(albinism)。患有白化症,全身皮膚、頭髮甚至眉毛也是白色的,當白晢身驅失去「黑的保護」,原來需要面對不少問題。 白化症屬罕見病 隱性基因遺傳 患者缺色素保護  白化症患者「從頭白到腳」,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表示,這是由於患者的體內缺乏色素所致,眼珠因而呈紅色、毛髮與皮膚顏色則呈現白色。白化症是基因遺傳造成,目前已知有5個基因會影響人體內製造黑色素的過程、分布和功能。 林醫生指出,大部分個案都屬於隱性遺傳,即是父母都並非白化症患者,卻攜有這致病基因。若父母雙方都攜有致病基因,誕下的嬰兒有四分一機會患白化症;若其中一方有白化症,而配偶非白化症,以有隱性基因的機會是二萬分之一來計算,所誕下的嬰兒約七十分之一機會患白化症。目前估計本港約有300至400名白化症患者。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皮膚易曬傷  視力較弱易斜視 身體所製造的黑色素,其實是一個保護皮膚防禦紫外線的重要機制。林醫生解釋,當受到紫外線照射,就會刺激皮膚產生色素,抵擋陽光避免曬傷甚至癌變。然而,白化症患者的皮膚缺乏色素保護,若經常受陽光照射,皮膚又沒有足夠保護,便會容易曬傷,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由於黑色素的製造出問題,白化症患者的視力首當其衝受影響,很多時患者眼球後的神經線會有先天問題,眼底細胞的生長受影響,導致他們的視力較弱、常出現眼球震顫致雙眼無法對焦、容易形成斜視,即是「鬥雞眼」或「射哩眼」。同時他們的眼脈絡膜(choroid)色素較少,會畏光和減低視覺的敏銳性,視膜網容易受陽光直接照射而受損。因此白化症患者必須為皮膚和眼睛做足保護措施,包括戶外活動時需要戴帽及太陽眼鏡,亦要定期進行視力檢查,若發現視力異常便要及早矯正,例如斜視可以透過手術或做眼部訓練改善。 相關閲讀:【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壽命、生活能力不受影響 白化症屬隱性基因遺傳的疾病,如夫婦有家族史,可在計劃生育前進行基因檢驗。不過林醫生表示,白化症患者雖然面對外觀和視力問題,但非致命性,因此較少夫婦會特地為此檢驗基因。 相關閲讀:了解弱視3大成因 斜視不可忽略 注意兒童5個情况 把握8歲前治療黃金期 父母正面態度 助白化症孩子成長 隨着社會進步,大眾多了認識白化症,若夫婦誕下白化症嬰兒,只要嬰兒身體各項指數正常,日後生活做好皮膚防曬和眼睛的保護,成長期間父母以正面態度幫助孩子面對遇到的障礙,白化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壽命並不會受影響。 Read more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明報專訊】怎様抵禦呼呼北風、冷風?保暖內衣以前由全羊毛製成,但隨新物料研發和紡織技術發展,現今它不單靠鎖住空氣保暖,而是混合幾種纖維和物料,各取所長,既柔軟貼身又能吸濕發熱,再不用「包到似隻糉」。究竟什麼是洋葱式穿著法?什麼是粟米式穿著呢?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呢? 相關文章:【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香港日常 洋葱式穿著 ˙香港室內場所一般沒有暖氣,但室內穿著厚重衣物不方便,建議洋葱式穿著法,先穿貼身保暖內衣,加外衣,再穿冷衫或外套 ˙怕凍人士可選擇保暖效能較高的內衣,外層穿中褸或能蓋住臀部的大衣,悶熱時可脫下 ˙怕凍女生可穿貼身褲或leggings,加長靴及頸巾 ˙除特別怕凍的長者以外,不建議穿保暖緊身褲,因為在室內感到熱時難以脫下來 ˙戶外運動時,則建議穿保暖效能較低的內衣,配搭擋風或保暖能力強的外套如羽絨 雪國外遊 粟米式穿著 ˙嚴寒地區室內大多有暖氣,如穿著保暖力強的內衣或會太熱。因此內裏不用穿太多、太厚衣服;外層則穿一件保暖能力強的長褸(如羽絨),長及膝蓋以下,如粟米皮一樣厚厚包裹全身 ˙戶外活動要配上冷帽、頸巾、手套或電子暖手器,滑雪要選防水手套 ˙可在褲子內配搭保暖緊身褲;如下雪或滑雪,可選外層防風跣水、內層有抓毛絨(fleece)的保暖長褲 ˙寒意會由地面傳上雙腳,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試過凍到腳趾沒有感覺,所以別忽略腳部保暖,建議穿防滑厚底鞋,或內櫳有毛的鞋 薄薄內衣保暖奧秘 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葉曉雲解構當中奧秘。 .纖維存空氣 減體熱流失 空氣是熱傳導的不良導體,因此當保暖內衣的布料纖維保存愈多空氣,就愈能減少體熱流失。衣服質料和厚度都有影響,例如較厚的布料比較保暖,而羊毛熱傳導系數低,而且纖維上有鱗片狀組織,能鎖住很多空氣,因此很保暖。 .吸濕發熱 水分子由氣態轉化為液態時,會產生凝結熱的放熱現象,若布料纖維吸收人體的濕氣,便可藉着放熱現象來提升布料溫度,吸濕能力愈好愈保暖。因此,一些纖維表面會加入親水質料,提升發熱效果;但若衣物保溫效能差,熱量很快便會流失。 .熱反射保溫 在內衣內層的金屬粉末或塗層,可反射人體的輻射熱,從而減少體熱流失。 .增加蓬鬆度 近距離觀察,有些布料的紗線十分捲曲,其實是特意織得蓬鬆一點,以保存更多空氣。另外,消委會曾測試保暖內衣,發現不少樣本經過30次洗濯後,保溫能力更高,原因是布料變得更蓬鬆,令纖維間保存到更多空氣。惟要注意,經多次洗濯後,內衣或會「縮水」、變形、起毛球等。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 教你食得健康 保暖纖維睇真啲 保暖內衣要貼身,纖維才有效吸收濕氣或鎖住暖空氣。查看產品標籤,選擇含有一定比例吸水纖維的保暖內衣,減少乾燥痕癢,較舒適。 •羊毛 保暖兼吸濕力強;但容易縮水,有些人覺得「拮肉」、痕癢 •聚酯(polyester) 耐用;本身吸濕力低,但可透過編織法或改變纖維形狀,改善吸濕和透氣度 •聚丙烯腈(acrylic) 仿羊毛的人造纖維,保暖、柔軟、水洗後不易變形;但吸水能力差 •黏膠(rayon) 即人造絲或人造棉,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彈性纖維(或稱氨綸,spandex) 具彈力,常用於緊身衣物 •聚丙烯(polypropylene) 熱傳導慢,保暖,質料輕;彈性較低,透水氣度高 •莫代爾(modal) 仿棉的人造纖維,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資料來源:葉曉雲、消委會 Read more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明報專訊】一個早上,在診所看了4名病人。事有湊巧,4人都是80多歲老太太,都是由女兒陪同前來,都向我投訴精神狀况差。經診斷後,4人都患有耳疾。耳疾困擾,苦不堪言,不能忽視。(編者按:耳石移位令整個人「氹氹轉」,每次眩暈約維持1至2分鐘;耳水不平衡會令患者同樣眩暈,但不同的是持續天旋地轉,甚至出現嘔吐;聽力下降呢?是長者常見的問題;還有持續的耳鳴,像是關不掉的噪音會令患者疲憊不堪、神經衰弱。4種耳疾問題逐一拆解。)   4種耳疾問題: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耳石移位 起牀翻身眩暈2分鐘 第一個病人覆述病况時,她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的疾病與耳朵有關。老太太女兒焦慮地轉述母親病况:「媽媽頭暈得厲害,已有個多月了。血糖、血脂、血壓都驗齊,急症室也去過兩次。服用醫生處方藥物後,就整天在睡,一起身就暈,躺下又暈,她不敢郁動,連轉身都不敢,不知怎麼辦!」 頭暈有多種:短暫、持久、眼花、目眩、休克、天旋地轉、嘔吐不止等。引致頭暈的原因很多;所以,診斷前必須先弄清眩暈徵狀。 查問之下,老太太清晰告知:眩暈時,景物都在轉動,整個人在「氹氹轉」,她感到十分驚慌。不過每次眩暈時間不是太長,約維持1至2分鐘。所以,雖有眩暈,未曾有嘔吐及反胃。一天之中,頭暈曾發作多次,而每次都是與轉動頭部有關,最嚴重是起牀和翻身。所以很多個早晨,就算是眩暈止了,也不敢起來,只是賴在牀上,不敢移動身體。她說過往個多月大部分時間都只躺在牀上,甚少坐立,大大影響生活起居。 老太太清楚的描述使我立即想到耳石移位。耳石移位所產生的眩暈多與頭部姿勢變化有關。每次眩暈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每日以早上最為嚴重。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你的眩暈多數是由『耳石移位』所引致。」 「噢,什麼是耳石移位?醫生,我耳仔入面有石頭?」老太太反應敏捷地提問。 對的。內耳結構確實藏有耳石(otolith)。內耳前庭有3條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負責身體平衡。如果內藏的耳石一旦移位或脫落至其他位置,耳朵平衡功能便會受影響,誘發眩暈。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稱「耳石移位症」。   藥物未能止暈 大多自我康復 耳石移位可依據臨牀表現及特殊檢查來確定診斷。檢測是讓病人坐在牀上,讓頭轉向一側,並叫病人迅即躺下,將頭部放至低於牀的水平。只需數秒,病人出現嚴重眩暈,眼球旋轉震顫,約持續15秒。當病人坐立時,眩暈又會出現,而眼球震顫方向一般與躺臥時呈相反。 因此,若是患上耳石移位,服用止暈藥物是不能制止眩暈。不過,很多患者都能在數星期以至數月內自我康復,因為移位的耳石會慢慢被身體吸收,眩暈會逐漸改善及消失。不過,如果症狀持續,病人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把移位的耳石矯正過來,治療由耳鼻喉專科醫生、聽力學家或物理治療師協助。老太太耳石移位症在適當治療後有望很快消除。   耳水不平衡 天旋地轉嘔吐乏力 第二個病人,驟眼看,病情與第一個病人差不多。她的女兒告訴我:「媽媽頭暈得厲害。急症室也去過幾次。服用了處方藥物,都不能止暈。眩暈時,天旋地轉,站不穩,嘔吐至全身乏力。不知怎麼辦!」 細問病情,病人的眩暈與第一個病人的確有分別。當她眩暈時,感覺是劇烈、持續天旋地轉;而每次煎熬超過20分鐘。老太太說眩暈是隨時隨地觸發,沒有任何先兆,十分困擾及難受。當她告知還有耳鳴及聽力減弱的徵狀,我較為肯定地告知:「你應該是耳水不平衡!」   眩暈逾20分鐘 耳鳴聽力減弱 耳水不平衡,正確名稱為美尼爾氏綜合症(Ménière’s disease)。成因多是內耳的耳水(內淋巴液)突然增多,導致內耳前庭的眩暈毛細胞受壓,繼而輸出錯誤的眩暈信息,使人眩暈大作。過多的耳水還會壓迫聽覺毛細胞,讓人有耳鳴及耳悶塞的感覺。 至於耳水為何會突然增加,至今原因未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失調、遺傳因素、耳管阻塞、耳壓失效等有關。雖然耳水不平衡暫時仍未有根治方法,但是藥物治療可大致控制病情,頭暈及作嘔得以改善。 除了以藥物改善症狀外,我還告訴老太太:「長遠可在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例如飲食要少鹽,有助減少內耳水壓,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以免引發內耳水腫,對減少病發有一定幫助。」   聽力下降 退化、耳垢導致 第三名病人是我老同學Christie的媽媽,我稱為勞Auntie。Christie告知母親的聽力已轉壞多年,電視機音量開至60度仍然是聽不到,日常交談已達吵架聲量。做過檢測,是退化。醫生建議用助聽器,購入了過萬元助聽器,但她總是諸多藉口,不願使用。 「她不想用就由她,但她又常常投訴自己聽不清!阿福,我媽媽最聽你話。我帶她來見你,你叫她戴助聽器啦!」Christie預早吩咐我。   5G助聽器減噪易操作 聽力下降是長者常見的問題。在香港的健康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士有四成受訪者有聽力下降。聽力下降多由退化引起,如內耳聽覺神經退化、中耳耳骨退化等。除了退化之外,耳垢阻塞亦可影響聽力。所以,每當發現聽力下降,便應接受耳朵檢查及聽力測試,找出原因。如果是外耳耳垢引起,就要定時清理。若是內耳神經退化,可以利用助聽器來提升聽力。但一般長者,對助聽器並不熱中,其中原因包括:錯誤選擇助聽器型號、不懂正確使用、助聽器聲音信號和噪音互相干擾、接收的噪音使人煩擾等。 看過Christie帶來的助聽器後,我建議:「不如看看新型助聽器吧!『靚仔』好多。」 隨數碼科技發展,現在的耳機有不同選擇,5G助聽器不但操作容易,減噪功能亦強,我強力推薦勞Auntie試試,她亦欣然答應。   耳鳴 「噪音」關不掉 致失眠抑鬱 最後一個到診病人,老太太一進門便說:「醫生,隆隆聲,不停呀!整日不停鑿,我的頭頂快要被鑿穿!」 老太太的女兒告知,母親兩個多月前耳鳴大作,看過耳鼻喉專科醫生,做過檢查,除了耳道、耳膜、鼻咽檢查外,還做了鼻咽內視鏡、中耳腔功能、聽力及電腦斷層檢查等,結果是無大礙,沒有發現嚴重疾病。但老太太的耳鳴持續,這些關不掉的噪音使她失眠、抑鬱及焦慮。   與之共存 「白噪音」分散注意 耳鳴通常不被定義為疾病,但它的影響實在是煩擾不堪。搞不好,令人神經衰弱、疲憊不堪。我曾有一個舊同事,因為耳鳴請了兩個多月病假。當時她只是30多歲,當上醫生不久,差一點想辭職在家休養。因為耳鳴對她困擾不堪,令她完全睡不着,精神恍惚,甚至到達崩潰邊緣。 所以持續耳鳴,非常棘手,沒有特效藥,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抗抑鬱藥、鎮靜劑、阿士匹靈等,嘗試改善通往耳蝸的血流和病人的精神狀態。但是這些藥物不能根治問題,尤其是鎮靜藥物,使人有倦意,容易產生意外,對長者而言,往往是弊多於利。 因此,對付耳鳴,最好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及生活方式適應去改善。認知行為療法是透過患者對耳鳴反應的改變,減低他們對耳鳴的焦慮及抑鬱感。我們可以製造「白噪音」,為患者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讓大腦專注於其他聲音而忽略耳鳴,望能將耳鳴的噪音減少。除此,亦應定期清理耳垢、避免咖啡因飲料和食物、調整可引致耳鳴的藥物、在噪吵環境中戴耳塞避免聽覺進一步受損等。 不過,遇上任何一個受耳鳴困擾的病人,我都會用自己的狀况安慰他們。希望他們覺得此道不孤,有人同行吧!因為我是資深耳鳴患者。早在20多歲時,我已是高頻失聰兼患耳鳴,被無日無之的耳鳴纏繞接近40年,一直都揮之不去。至今,我認為最有效方法是:與之共存。有了這想法之後,我有時會有中獎的喜悅:「咦!今天很清靜,為何沒了耳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耳水不平衡、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反覆暈眩是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物理治療師教你三類復康運動改善病情

有部分人經常覺得頭暈,求醫檢查排除腦部疾病後,才發現原來是跟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有關。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通常涉及內耳問題,令到由前庭系統傳至大腦的信息出現異常,造成暈眩。物理治療師解釋,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及耳水不平衡是三大常見引發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的主因,病人一般可透過物理治療及前庭復康運動來改善病情。 Read more

【心臟病、中風】吞嚥困難性格改變 或腦小血管病變 涉多個器官 臨牀表現五花八門(現代中醫)

【明報專訊】心臟病和腦中風在香港主要死因排第3、4位,引起這兩種嚴重疾病主因是冠狀動脈和腦血管病理性改變,如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梗塞。腦血管病變中,最常見是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近年,醫學界對腦小血管病愈來愈關注,隨着深入研究,對其危害也愈來愈深入認識。顧名思義,腦小血管病是腦部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的病理性變化,引致大腦正常功能受損傷的一種全腦性疾病。在磁力共振(MRI)可見腦白質白斑(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皮質下梗塞、周圍血管空間(perivascular spaces)增大、顱內出血及腦萎縮等各種影像。 Read more

【寒冷天氣警告】做運動暖身注意5個穿著宜忌 長者小孩易患低溫症 體溫32度或進入僵凍狀態

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霜凍警告,並已預測未來數天天氣仍然寒冷。溫度驟降,加上早晚溫差轉變大,不少人或會選擇做運動來「暖暖身」。不過由於氣溫低,身體很容易因不適應而導致受傷。物理治療師指出,在冬季做運動時,除了必須做足熱身運動外,亦要確保水分不會大量流失,穿著合適的運動服亦要講究,尤其是有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最容易患有低溫症(Hypothermia)! Read more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柏金遜症是常見慢性腦神經衰退疾病之一,導致患者的不同肌肉出現震顫和僵硬等問題;受影響的肌肉亦包括口腔及咽喉負責說話及吞嚥的肌肉,因此會有說話不清及吞嚥困難等問題。若要處理上述問題,藥物和手術治療成效有限,可配合言語治療,針對口腔各部分肌肉訓練,協助患者改善情况。 Read more

【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俗稱「耳水不平衡」的美尼爾氏綜合症( Meniere’s disease ),縱然不會致命,但其4大病徵之中,單是持續20分鐘或以上天旋地轉式的暈眩、耳鳴和作嘔等徵狀,也足夠令患者極之難受和困擾,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長遠更有機會令聽力永久受損。除了利用藥物或手術控制徵狀,聽力學家建議改善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亦可減少病發機會! Read more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老年人機能退化,活動能力連帶認知能力減弱,看似正常但亦有可能是疾病所致。柏金遜症,一種常見的腦退化疾病,患者除了有手震、行動遲緩等症狀,亦可能出現便秘、睡夢中會叫嚷和揮拳踢腳等非典型症狀。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出,柏金遜症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以及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或不同療法,壽命其實與同齡人士相若。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