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變暴躁抑鬱 鬧分手? 伴侶放負 聆聽陪伴拆彈

「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20」委託中大做抽樣電話訪問,結果發現近六成受訪者精神健康不及格。 社會運動,加上疫情一波接一波,或多或少對精神健康構成負面影響。如果身邊伴侶是一個負能量炸彈,天天放負,作為最親密的另一半,都會感到無力。面對負能量爆棚的伴侶,如何一起走出低潮? Read more

對人歡笑背人愁 隨時爆煲 揭開隱形抑鬱快樂假面具

【明報專訊】上周再有中學生懷疑輕生,接連不斷有年輕人自尋短見,令人關注他們的情緒問題。 抑鬱症患者一定「苦瓜乾」?原來不少病人「對人歡笑背人愁」,徵狀未必明顯,難以被察覺。美國搖滾樂隊Linkin Park主音Chester Bennington於年中自殺,事發前36小時與兒子及親友共敘天倫,不似受情緒困擾。這些隱形患者,往往病情惡化甚至有意尋死始被發現,可能延誤治療。 10個抑鬱約2個「隱形」 很多人認為抑鬱患者必然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沒心機打扮;但其實不少患者特別是年輕一族,衣著光鮮,經常笑容滿面,外表難以察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根據臨牀經驗指出,10個抑鬱症患者中,有1至2個是徵狀不明顯的隱形患者,主要歸為3類。 ■第1類﹕曾被孤立或欺凌 因以往不快經驗,不敢隨便表達自己。有一名18歲女病人,小學時在學校受欺凌,長大後為免再受傷,便戴上假面具示人,盡力討好身邊人,忘了自己的需要。後來,她受學業及人際問題困擾時,向家人透露自己抑鬱不快樂,但家人卻不相信,更說﹕「你這樣也叫有情緒病的話,我都係抑鬱。」直至病情惡化,自殘?手及打牆,出現無活力、經常喊、失眠、有強烈尋死念頭等徵狀,家人才正視,找學校社工,經評估後,發現她情緒指數很差,要緊急轉介專科醫生。 ■第2類﹕邊緣人格障礙 邊緣人格障礙的人,自信心較低,對外界沒有安全感,擔心被別人排斥,很需要跟別人建立關係;但他們內心情緒波動大,難於控制情緒,有自毁傾向。有些較「沉靜」的患者,擔心被拒絕及批判,傾向隱藏情感,最後變得孤立痛苦。 有一名20多歲有邊緣人格障礙的女士,小時候父母離異,生活不穩定,缺乏安全感,即使有不滿也不敢開口說,經常展現開心的一面。後來在感情及親人關係出問題,影響情緒,日間表現仍然正常,但晚上則失控?手自殘,情緒很波動,亦有尋死念頭,被家人發現求醫。 ■第3類﹕男士逞強 長者不懂說 男士是隱形病人的高危一族,他們先天不愛透露感情,加上認為男子漢要捱得,向人求助猶如弱者,很多時不肯求醫。有一名男士,因父親經常飲酒,自幼受家暴,經常感不安,長大後也常常不快樂,又不善於表達情感。結婚後出現生活壓力,借酒發泄,最後變成酗酒,出現失眠、無胃口、無心機、尋死等抑鬱徵狀。起初太太建議他求醫,但他拒絕,後來太太自己求醫,丈夫陪伴在側,發覺求診過程感覺不壞,最後他也願意接受治療,改善情緒後,酒也少飲了。 另外,很多長者亦不懂表達情感,卻透過身體呈現,由抑鬱轉化為生理問題,醫生要抽絲拆解。有一個老人自跌倒後行動不便,康復後不斷出現痛症,食止痛藥都未能紓緩。經一連串檢查後,發現身體沒問題,而是跌倒後情緒受困,患上抑鬱;處理情緒後,身體慢慢好轉。 或有意尋死始被發現 衛生署數字顯示,香港每100名成年人,便有3個抑鬱症患者,每10名長者便有1人有抑鬱症徵狀,但逾半患者沒有尋求協助。 麥永接指出,初期抑鬱症患者,未必要食藥,可以透過運動、減壓方法等改善,但上述的隱形患者,因為忽略病情,有些確診時病情已是中期至嚴重,不單要用藥和心理治療,同時要兼顧患者背後心理及性格問題,如不安全感、擔心隨時被拋棄、自我價值低等問題。情緒問題可以藥物處理,但性格特質則要通過心理治療,了解自己並作出調整,需要較長時間作全面治療及評估。若不根治背後因素,日後隨時復發。 別說「你抑鬱,我仲抑鬱」 麥永接補充,隱形患者的徵狀未必即時被察覺,直到情况不斷惡化,延誤求醫,甚至來不及求助便做傻事。他建議,不妨留意身邊親友的社交平台,發現有人發出尋死信息,或言行有自殘、情緒波動、生理不適等。主動聯絡並聆聽,聆聽時要附以同理心,千萬別說「你抑鬱,我仲抑鬱」等否定對方感受的說話,錯失幫助對方的機會。 ■知多啲 負能量王 或患持續性抑鬱障礙 除了隱形抑鬱,另一種稱為持續性抑鬱障礙(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病人亦較少主動求助。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出,持續性抑鬱障礙的徵狀,是患者感到不開心,但程度不及抑鬱症。他們思想悲觀,一直不開心,甚少快樂記憶,認定自己無力改變事實,不敢對未來有太高期望,怕期望愈大失落愈大,「世界是無法改變,認命吧」,但不覺得自己有病。他們思想負面,凡事不抱希望,但仍可維持正常生活社交,「認為和朋友一起時要勉強陪笑,皮笑肉不笑」。 「即使在風和日麗的公園內,他們都會用悲傷的角度,在美好事情中看到負面。」簡單說,就是「負能量王」。 學習以不同角度理解事物 有一名海外留學生,自細喜愛音樂,「明明希望考入音樂系,但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到音樂家,怕失敗不敢嘗試,對未來亦無計劃,隨意聽從父母建議讀商科」。原來他人生觀從小已非常負面,每年的生日願望是「可以捱到下一年」,生活沉重。 後來他眼見修讀音樂系的朋友發展良好,相比下認定自己無成就想放棄音樂。「其實相比起來,他朋友每日有很多時間鑽研音樂,但他則集中在自己不足之處。」後來出現抑鬱徵狀,對音樂失去興趣,自己察覺到問題,「長此下去,我人生豈非變得很灰暗」。 他不快樂的情緒愈來愈強烈,後來女友勸喻求醫,才知自己患有持續性抑鬱障礙,服用抗抑鬱藥外,同時需要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以不同角度理解事物及重建自信心,一般接受15至20次才有效。「讓患者明白,所謂性格是持續的行為模式,其實可以改變。」療程完成後可以好轉,沒有徵狀,但未必可以樂觀地生活。 長期出現徵狀 不覺有異 抑鬱症患者,情緒可於兩星期內急速低落,對比數周或數月前的自己,當時自己情緒正常、開朗,不似現在般鬱鬱不歡,從中察覺到情緒出現變化。而持續性抑鬱障礙患者,會長期出現徵狀,自己也習慣了而不覺有異,部分患者由親友逼勸或惡化至抑鬱才求醫。通常有子女後較願意求助,避免負面情緒感染子女。 鄒凱詩指出,持續性抑鬱障礙,徵狀是患者感到不開心,伴隨以下其中兩個或以上徵狀(過去兩年內,未試過沒徵狀多過兩個月): ‧無胃口或胃口過盛 ‧失眠或嗜睡 ‧疲累無力 ‧自尊心低 ‧難以集中及欠判斷力 ‧缺乏希望 文:許朝茵 圖:許朝茵、資料圖片(本版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了解風濕病】背痛難屈 變出抑鬱 強直性脊椎炎 愈遲醫愈傷「心」

【明報專訊】工作疲勞或坐姿不良,都容易出現腰痠背痛;但如果痛症持續便不能掉以輕心,分分鐘與疲勞和勞損無關,而是疾病警號。 陳先生是一名白領,作息定時,偶爾需要加班。近年不斷受背痛困擾,他本以為是坐姿問題,於是矯正坐姿又做瑜伽,但痛症仍一直持續,導致終日鬱鬱不歡。直到痛症加劇,並感到脊椎變硬後他才去求醫,結果確診為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同時患有抑鬱症,一個病變兩個病。 每1000港人 3個患上 每1000名港人中,便有3個患有強直性脊椎炎。根據英國風濕病學會(BSR)今年初一項研究顯示,接近12%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同時出現抑鬱;而且強直性脊椎炎愈遲確診,患有抑鬱症風險愈大。 平均延誤確診逾8年 是次研究,找來564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追蹤病情和問卷調查,針對病情、治療成效和心理質素作分析。當中78%為男性,22%為女性,平均年齡為47歲,平均確診年期為20.8年,平均延遲確診達8.6年。正因坊間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不多,延誤醫治的情况十分普遍,從發病至確診,平均延誤逾8年,除了受生理上疼痛的困擾,心理上的折磨更難以言喻。 不過,較特別的地方是,那些同時患有抑鬱症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大多不算嚴重,但抑鬱的情况卻比他人嚴重。於生活質素評分部分,確診年期達10年以上或延遲確診的病人,患有抑鬱症的機率是早期確診的兩倍,生活質素亦相對地較差。當中可能是病人對自己的痛症認知不足引致,既擔憂自己的身體狀况,又因痛症而影響工作及生活,更有部分病人因而放棄工作,自暴自棄。 背痛3個月 有家族病史應警覺 其實不止是外國,本港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亦十分貧乏;加上公立醫院輪候診治時間長,延誤醫治情况亦非罕見。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提高警覺,盡快檢查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由於此症具遺傳性,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做抽血檢驗及X光、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的進展。 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強直性脊椎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以上述的研究為例,約37.9%的病人出現周邊性關節炎、35.5%患虹膜炎、9.7%患腸道炎等併發症,需要同時醫治數個病,加重病人的負擔。 強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運動如游泳,以及藥物治療,目的為幫助病人減輕痛楚及僵硬程度,保持脊椎的活動能力及防止變形。常見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和抗風濕藥物,主要改善周邊關節炎症;若病情持續轉差,亦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有效抑制病人體內導致發炎反應的腫瘤死因子,同時減輕痛楚及僵硬。然而,當關節炎已嚴重至變形或限制了活動,便可能要考慮接受手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個長期病患,病情有時會比較反覆,除了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期服藥及檢查外,保持心境開朗亦同樣重要;病人家屬亦應多加留意病人情緒,給予適當的關懷和鼓勵,對病情會有一定的幫助。 ■知多啲 最初痛位 盆骨尾龍骨之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炎症,屬於風濕科疾病,一般在20至30歲時病發,男女患病的比例約是三比一。雖然成因未明,但發現與HLA-B27抗原有關,當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原本用作攻擊細菌、病毒的細胞,卻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影響脊椎關節及骶髂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亦是大多病人最初病發的地方),誘發強直性脊椎炎。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脊椎盤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就如「竹節」一樣,嚴重的話更可能無法逆轉。 不過,雖然強直性脊椎炎與HLA-B27抗原有關,但即使帶有抗原,如果沒有親屬患有此病,發病率僅為2%;如有此抗原而親屬中曾有人患此病,發病率約為20%。 文:鄧淑娟(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圖:資源圖片 編輯:沈燕媚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