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關節痛】關節「風濕」嗌救命 及早保養勤伸展

【明報專訊】春天濕氣重,除要處理牆身出水、衣服難乾透等問題,還可能要面對更頭痛的煩惱──「風濕痛」。每逢潮濕天氣或翻風落雨,不少人下半身的關節便出現短期痛楚,通常幾日後會無事,令患者以為已經康復而不加理會。 【明報讀者優惠價】Best® 葡萄糖胺沖劑  –  有效紓緩關節不適 改善關節活動能力 適合關注初期關節退化人士服用 立即網上訂購 優惠至2020年4月30日 既然關節液是好東西,為 註冊物理治療師提醒,幾天後不感痛楚,只是觸動痛楚的成因消失,實情是痛患仍然存在,拖得愈久,問題會變得愈嚴重,甚至到老年時可能出現肌肉無力、關節變形等問題,絕對不容忽視。 ■運動處方 「風濕」發作 ˙控制體重,減輕下半身關節壓力 ˙傷後立即冷敷包紮,減關節腫脹 ˙減少關節過度勞損 ˙常做保養運動,減風濕發作 【明報讀者優惠價】Mexcal Mk7 鈣片  –  有助改善骨骼健康、增加骨質密度 適合補鈣人士服用 立即網上訂購 優惠至2020年4月30日 經常聽到人說:「翻風落雨,關節就痛,準過天文台!」坊間多將這種痛症,歸類為中醫所講的「風濕」。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這一類「風濕」屬退化性關節炎,「西醫和中醫所講的風濕是兩種不同的病症,西醫的風濕是指類風濕關節炎,通常病發在小關節上,而且左、右對稱。至於中醫所講的風濕,在物理治療來說是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出現於舊患,或是勞損關節上,而大部分關節痛症,都屬於這一類」。 「退化性關節炎」下半身重災 梁澤祺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負重關節都有不同程度的痛楚,大部分集中下半身,病發時關節位置輕微腫脹,除非病情嚴重,否則較少出現紅腫及發熱。「負重關節包括腰、髖、膝、腳踝等關節,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經常用到這些關節,例如行樓梯、搬重物等,再加上身體重量的壓力,令關節難以休息,這就是為什麼退化性關節炎大多集中在下半身的主因。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舊患未完全康復,其次是長期使用同一位置導致勞損。」 他解釋,不少人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受傷後不再痛楚便等於康復,其實痛楚消失只是其中一個病徵消失,是否完全康復,還要考慮受傷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是否回復受傷前的狀態,關節活動幅度是否理想,靈活度是否夠高等。 痛楚消失≠康復 至於外界刺激引發痛楚,大多是病人突然過多使用關節造成,「例如在農曆新年前後要經常做家務,或是去旅行時,由平時不做運動變成全天行路行足十小時,都會引發關節痛楚。此外,天氣亦是其中一個因素,例如翻風落雨,周邊氣壓有所改變,令到關節由少少紅腫變得嚴重。當肌肉痠軟或繃緊時,關節活動能力變差,都是痛楚的成因之一」。 中年也中招 嚴重關節變形 常聽到老人家說風濕痛,究竟退化性關節炎是否老人家才有?梁澤祺指病因有兩個,不同年齡的人都有可能受影響。「如果做運動扭傷關節,或是做韌帶手術而留有疤痕的人,康復情况不理想或韌帶有疤痕降低關節靈活度,都有可能在中年時便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至於因長期勞損所引致的退化性關節炎,則要視乎勞損的程度而定,所以由中年人至長者,都有可能中招。不少人會因為痛楚維持的時間短而不加理會,其實只會令問題惡化,尤其是當年齡增加時,勞損積累,姿勢不理想,加上肌力下降,更有可能出現關節變形,嚴重時甚至會變成膝內彎或膝外彎,需要骨科醫生施關節置換手術才能解決問題。」 ■預防貼士 想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梁澤祺建議要留意以下幾點: 1.控制體重 保持體重在合適範圍,可以有效減低下半身關節受壓 2.留意早期徵狀 包括肌肉繃緊,動作不暢順,關節僵硬及活動幅度不理想,肌肉力量不足,或出現輕微關節不適等徵狀,如不加理會任由勞損增加,便有可能引發退化性關節炎 3.留意勞損 減少重複動作,以免同一關節過度勞損 4.保養運動 多做針對下半身的保養關節運動,就算沒有病發,勤做亦有助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文:勞耀全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風濕病】背痛難屈 變出抑鬱 強直性脊椎炎 愈遲醫愈傷「心」

【明報專訊】工作疲勞或坐姿不良,都容易出現腰痠背痛;但如果痛症持續便不能掉以輕心,分分鐘與疲勞和勞損無關,而是疾病警號。 陳先生是一名白領,作息定時,偶爾需要加班。近年不斷受背痛困擾,他本以為是坐姿問題,於是矯正坐姿又做瑜伽,但痛症仍一直持續,導致終日鬱鬱不歡。直到痛症加劇,並感到脊椎變硬後他才去求醫,結果確診為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同時患有抑鬱症,一個病變兩個病。 每1000港人 3個患上 每1000名港人中,便有3個患有強直性脊椎炎。根據英國風濕病學會(BSR)今年初一項研究顯示,接近12%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同時出現抑鬱;而且強直性脊椎炎愈遲確診,患有抑鬱症風險愈大。 平均延誤確診逾8年 是次研究,找來564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追蹤病情和問卷調查,針對病情、治療成效和心理質素作分析。當中78%為男性,22%為女性,平均年齡為47歲,平均確診年期為20.8年,平均延遲確診達8.6年。正因坊間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不多,延誤醫治的情况十分普遍,從發病至確診,平均延誤逾8年,除了受生理上疼痛的困擾,心理上的折磨更難以言喻。 不過,較特別的地方是,那些同時患有抑鬱症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大多不算嚴重,但抑鬱的情况卻比他人嚴重。於生活質素評分部分,確診年期達10年以上或延遲確診的病人,患有抑鬱症的機率是早期確診的兩倍,生活質素亦相對地較差。當中可能是病人對自己的痛症認知不足引致,既擔憂自己的身體狀况,又因痛症而影響工作及生活,更有部分病人因而放棄工作,自暴自棄。 背痛3個月 有家族病史應警覺 其實不止是外國,本港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亦十分貧乏;加上公立醫院輪候診治時間長,延誤醫治情况亦非罕見。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提高警覺,盡快檢查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由於此症具遺傳性,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做抽血檢驗及X光、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的進展。 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強直性脊椎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以上述的研究為例,約37.9%的病人出現周邊性關節炎、35.5%患虹膜炎、9.7%患腸道炎等併發症,需要同時醫治數個病,加重病人的負擔。 強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運動如游泳,以及藥物治療,目的為幫助病人減輕痛楚及僵硬程度,保持脊椎的活動能力及防止變形。常見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和抗風濕藥物,主要改善周邊關節炎症;若病情持續轉差,亦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有效抑制病人體內導致發炎反應的腫瘤死因子,同時減輕痛楚及僵硬。然而,當關節炎已嚴重至變形或限制了活動,便可能要考慮接受手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個長期病患,病情有時會比較反覆,除了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期服藥及檢查外,保持心境開朗亦同樣重要;病人家屬亦應多加留意病人情緒,給予適當的關懷和鼓勵,對病情會有一定的幫助。 ■知多啲 最初痛位 盆骨尾龍骨之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炎症,屬於風濕科疾病,一般在20至30歲時病發,男女患病的比例約是三比一。雖然成因未明,但發現與HLA-B27抗原有關,當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原本用作攻擊細菌、病毒的細胞,卻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影響脊椎關節及骶髂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亦是大多病人最初病發的地方),誘發強直性脊椎炎。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脊椎盤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就如「竹節」一樣,嚴重的話更可能無法逆轉。 不過,雖然強直性脊椎炎與HLA-B27抗原有關,但即使帶有抗原,如果沒有親屬患有此病,發病率僅為2%;如有此抗原而親屬中曾有人患此病,發病率約為20%。 文:鄧淑娟(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圖:資源圖片 編輯:沈燕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