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科技日益進步,過去十多年間,互聯網和手機發展迅速,社交網絡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偏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愈來愈遠。2018年有大型普查顯示,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同感覺與別人疏離,更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偶爾感覺到極孤獨,結果比十多年前之同樣研究為差。更有研究指出,孤獨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堪比每日吸15支煙。
被動孤獨≠主動獨處
孤獨是一種被動和消極的情緒,不能和主動去選擇及享受的獨處混為一談。根據社交需要理論(Social needs theory),人生來就需要與人聯繫,需要相互關愛。如果現有人際關係滿足不了這種需要,人便會感到孤獨。而孤獨不僅是指找不到可傾訴的知己,還有作為旁觀別人高興的孤立感。而這正是社交網絡所帶來的問題:現代人依賴社交網絡的溝通模式,可以稱之為「零食式社交」(Social snacking),無論是睡前、醒來,或乘車,只要一有空閒,便會覺得無聊,拿出手機掃社交網絡。只是,所看的總離不開朋友的吃喝玩樂,隨便「派like」、一個emoji,比應酬更形式、更膚淺、更單向,恍似零食一般只為滿足口慾,卻毫無養分可言。
沉迷網絡失社交能力 惡性循環
網絡和孤獨亦可以是一種惡性循環的關係。長期依賴社交網絡和emoji,社交技巧便會生疏,當面對面時不懂打開話題、交談不知怎麼應對,便會出現社交恐懼,尤其是當發現想像和現實不符,自己並不像幻想般成功、完美、受歡迎,為了尋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滿足,便唯有轉投網絡世界,躲在手機背後當意見領袖,甚至沉湎於遊戲、短訊、拍照等,影響了工作或學習等正常生活,成為了一種行為上的癮,要放下手機時就更容易感到孤獨。
不要沉淪在不必要的比較。害怕在人前展露自己拙劣的社交技巧,因而消極地把自己收起來逃避現實,對於孤獨而言根本無濟於事。有時,當被孤獨感覺所籠罩,可試試從生活的細節中找尋積極的證據,想想過往成功的經驗,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成就,也是自己努力的見證;當看見別人孤獨,更可以主動上前,積極伸出友誼之手,不計較地付出,增加自己被認識和接納的機會之餘,說不定可獲得到最真摯的友誼。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
- 消委報告:18款防曬妝前底霜成分或擾內分泌
- 雪卵存精擬修例撤10年期限 過來人41歲懷孕:信有助生育率
- 諾如病毒肆虐 防護中心:急性腸胃炎活躍度高 生蠔魚生易受污染
- 日本諾如病毒爆發一死多人食物中毒 防護中心:高度傳染須梘液洗手 籲外遊警惕
- 關注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 減患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風險
- RSV經飛沫傳播 孕婦應否接種RSV疫苗?副作用、風險知多啲
- 養和「心臟導管介入資助計劃」為4類病人提供手術資助 獲李嘉誠基金會捐款逾百病人受惠 現接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