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集體歇斯底里

分享此內容:

e代精神:集體歇斯底里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上世紀初,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提出,創傷會在人的潛意識裏,造成某種心理「情意結」。所謂情意結,是指藏在人的心理狀態中,一種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即使相隔多年,只要有任何資訊出現或提示,哪怕是極少的相關度甚或是牽強的解讀,都可能觸發極端情緒和行為。這些情緒和行為有時可以是一股正面推動力,比如童年時受虐待,長大後對受欺凌的事情特別關注,最後投身相關社會工作,這些情意結便是正面。當然,當情意結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曾經受傷害的人,長大後把負面經歷發泄在別人身上,這便是心理病。

歷史中政權交替,社會總會出現意識形態上的轉型,人民往往因改變而產生疑慮。若這些疑慮無法被釋除,變成某些人的創傷,即使當權者因束手無策而採取鴕鳥政策,亦會被視為冷暴力,予人溫水煮蛙的感覺,形成「情意結」。因此每次社會動盪,不論根源是政治或是經濟問題,這些「情意結」都會引發社會運動,形成新的創傷。當大眾情緒一次又一次被挑起,每每卻在熱情過後逐漸冷卻消失,表面上,社會秩序回復平靜,但歷史帶來的創傷會造成新的「情意結」,在集體潛意識裏牢固植根。

 

暴力破壞 背後藏恐懼

多次社會運動後,當大眾經歷了多次希望幻滅,感覺一切原地踏步,內心自然生出更多懷疑,開始對現實失去信任,也因此對於任何大台的號召難以投入。相反地,對於一些能夠讓人耳目一新的說法,不論是嘩眾取寵,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言論,只要敢說,敢跟主流意見不一樣,就可以引起注目甚至是喝彩,亦就是所謂的後真相(post-truth)。

在這種意識下,社會慢慢走向一個什麼都不信任的氛圍,加上當廣泛瀰漫着不安之感覺,任何謠傳亦會引起恐慌,當情緒和感覺主導思想和判斷,而非事實根據,最終便出現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繼而便是展示式的暴力,肆意破壞。表面上像是表達不滿,但本質上更可能只是掩飾內裏的恐懼。

從來長治久安並非靠鐵腕抑壓,當權者充耳不聞更非等同無為而治。最重要還是因應經濟周期或是政治風向帶來的震盪,了解對市民帶來之創傷。創傷本身並沒有客觀定義,有人覺得打針是苦事,亦有人認為紋身是快感。要真正了解,便要像心理學家般,以同理心代入主觀感受,解開負面「情意結」,方可令之不再成為溝通和相處的障礙。唯有真正的溝通、對話及和解,社會方能和諧。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