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夏天濕氣重人乏力 少食甜點生冷 3招祛濕調養脾胃不適(附藥膳調理湯水。養生帖)

【明報專訊】夏季雨水多,濕氣重,脾胃的運化受到阻滯,容易引發疲乏無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精神委靡、舌苔厚膩等問題。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所養。那麼,應該如何提升脾胃功能,緩解脾胃不適呢? 夏天雨多濕氣重 脾胃不適人疲乏無力 3招袪濕健脾 一、飲食調理:需要注意飲食調節,避免食用過多油膩、甜點、生冷食物等容易滋生濕氣的食物;可以多吃營養豐富的蔬菜水果,如:芹菜、木耳、海帶等,有助清熱解毒,除濕排毒 二、適當運動:通過做適當運動來消除濕氣。建議選擇一些輕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瑜伽等,促進氣血流通,調節身體機能 三、中醫藥調理:中醫藥治療濕重主要是通過調理脾胃功能,增強祛濕能力。巧用具有利水化濕的中藥,如:茯苓、薏米、冬瓜皮、玉米鬚、砂仁、草果、陳皮、白朮等,煲湯或泡茶飲用均可起健脾利濕,調節胃腸的作用 相關閲讀:食療貼士:祛濕湯水食材 慎選防傷正氣 藥膳調理:土茯苓祛濕湯 材料:土茯苓300克,赤小豆、扁豆各30克,瘦肉300克,豬脊骨600克,蜜棗3粒,陳皮1角 做法: 1. 赤小豆和扁豆洗淨,用水浸泡2至4小時 2. 瘦肉、豬脊骨汆水 3. 土茯苓切塊後洗淨、汆水 4. 把所有材料放入鍋裏,加2公升水煮沸,轉中火煲約2小時 5. 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劉玉萍(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課程主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長者健康】知多啲:心臟衰竭 誤以為年老衰退

【明報專訊】心臟是一個拳頭大小的肌肉,掌管全身血液循環,透過跳動把含氧血液泵到身體各部分,維持生命。很多人會擔心一旦患有心臟病,最後定會導致心臟衰竭,但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表示,只要及早醫治,心臟病並不等於一定會心臟衰竭。 ▲(網上圖片)   肺積水原來心作怪 心臟衰竭患者多為長者,徵狀為氣促、咳嗽、疲勞、乏力、精神不振、夜尿頻密、下肢腫脹,長者或會誤以為是年紀增長所致的機能退化,延誤診治。由於心臟衰竭會導致下肢腫脹,患者會因水腫而使體重突然上升,故長者可以多加留意。陳良貴也提醒,因心臟連接肺部,如果心臟泵血能力差,血液會倒流回肺部,形成水腫,若患者發現平躺時會特別難受,則是心衰竭較晚期的典型徵狀。 曾有一個由肺科轉介、年近七十的男病人,出現氣促及腳腫徵狀,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兩邊肺積水。經過問症及心臟超聲波檢查,發現病人心臟的功能只剩餘正常人的三分之一,他先向病人處方去水丸、保護心臟的藥物,再檢查出病人有心血管狹窄問題,及後安排「通波仔」手術,徵狀大大改善。 不過,他提醒,如病症拖延時間太長,出現心臟發大,泵血功能變差,部分心臟細胞死亡等,心室或會因應這些情况而自行重塑(remodeling),影響心肌的結構和功能。即使治療後,心臟功能也未必能回復正常水平。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