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法減肥|營養師拆解16/8斷食法、生酮飲食法注意事項

減肥是女士的終身事業,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民減少外出及戶外運動,少了郁動,加上每逄長假期不少人都會盡情吃喝,要減磅難上加難,女士們可以如何從飲食着手,輕鬆減磅?坊間的16/8斷食法、生酮飲食法真的可以健康減肥嗎?營養師逐一拆解。減肥關鍵:控制油分糖分 非戒飯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余思行表示,減肥期間控制油分及糖分攝取量很重要,最好控制每天只攝取3茶匙油分,也應盡量不進食含糖分的食物。 Read more

安寧頌:晚期病人厭食勿勉強 迎合喜好以食傳情

【明報專訊】晚期病人因身體不適及情緒影響而食慾不振。針對他們厭食徵狀的管理,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步是與晚期病人及家人溝通。從食物種類入手,防止病人出現營養不良。為了讓病人在日常飲食上吸收足夠營養,醫生通常建議病人進食高蛋白質、高熱量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亦宜少食多餐。如經諮詢後,病人吸收的營養仍未能達標,會建議服用營養補充劑,例如營養奶、營養飲品、蛋白粉等。值得注意是,坊間經常流傳透過戒口、斷食或一些極端飲食方式去「餓死腫瘤」,這些方法未經研究證實,不但沒有科學根據,更會導致營養不良,恐怕得不償失。 Read more

對不起,我吞不下你的愛 晚期病人食慾降 家人關懷添壓力

「王伯,90歲,患有晚期肺癌 ,因跌倒而經急症室入院……」放下手上的「排版」,醫生轉頭面向這名剛從洗手間回來的故事主人翁,發覺身形比上一次見面時明顯消瘦,步履亦變得不穩。再看看桌上滿滿一碗已冷掉變稠的肉碎粥,醫生似乎看懂了王伯跌倒的原因,想進一步確定一下:「王伯,你不多吃兩口嗎?」王伯盯着眼前的粥,緩緩道出:「我……吃不下,我真的吃不下;你再問,但我也沒有辦法把它吞下去。」正如醫生所想,伯伯因為「無胃口」而令身體變得虛弱,因而跌倒入院。但在醫生意料之外的是,伯伯因為「無胃口」而承受的一股壓力。 Read more

問醫生:極端控制體重 1000人5個中招

【明報專訊】吳:養和醫院駐院醫生吳偉棠醫生 鄭:精神科專科鄭欣怡醫生 吳:瘦身風氣盛行,節食是否必然導致厭食症?在香港,厭食症常見嗎?患者是否以女性為主? 鄭:厭食症屬於飲食失調。患者對肥胖身材有恐懼感,以致透過極端方法控制體重和身形。過程中會引發情緒困擾,影響社交、學習或工作等日常生活。 本港缺乏有關厭食症研究的權威數據,但有調查發現,厭食症在過去20年有上升趨勢。若參考外國數字,厭食症發病率是0.5%,即每1000人約有5個患者,香港情况也差不多。男女皆會患上厭食症,但女性患者較男性多7至10倍。 ■瘦身建自信 宣泄無力感 吳:除了追求纖瘦外表,其他因素例如家庭、工作或學習上等壓力,會否導致厭食症? 鄭:減肥瘦身是導致厭食症的原因之一。由於患者自信心較低,瘦身成果讓他們取得成功感和別人認同。對於年紀較輕(即十來歲)的患者而言,他們拒絕進食的原因可能是宣泄不滿情緒,例如因為父母關係不好常有爭拗,令患者感到無助,在處理家庭關係上有無力感,於是轉移控制自己的食量,以表達不滿。所以,任何壓力來源,包括來自家庭、工作或學習等,也有可能導致厭食症。 ■頭暈脫髮 心肌、腦部萎縮 吳:厭食症會出現什麼併發症?體重持續下降,出現哪些問題? 鄭:當患者體重長期處於過低水平,BMI在17.5以下,併發症愈見嚴重。 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時常感到寒冷、疲倦或頭暈,部分會有便秘或肚脹,皮膚乾燥,指甲脆弱及脫髮;也有可能出現肌肉萎縮、血壓低和心跳減慢。男性性慾轉差,女性經期混亂或停經。當體重持續下降,更會出現骨質疏鬆、心臟肌肉萎縮、腦部萎縮、不孕等。而進食後常扣喉嘔吐的患者,或引起電解質失調而影響心臟正常運作。 ■服藥、心理輔導 1/3可完全康復 吳:如何治療厭食症?成效如何?有機會完全康復嗎? 鄭:厭食症的死亡率約10至15%。一般可透過藥物和心理輔導治療。藥物方面,精神科專科醫生會以血清素協助減輕患者抑鬱和焦慮。至於心理輔導,主要是改變患者對食物和身形的態度,建立正常飲食習慣。若病情源於家人關係或爭拗,患者與家人或需一起接受家庭治療。愈早治療,效果愈理想。 但厭食症相對較難治癒,復發率也較高。據統計,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三分一能夠完全康復;三分一有改善,但仍未能完全康復;另三分一則是康復情况不理想,持續出現厭食症。

Read more

知多啲:家長常批評身形 子女易厭食

【明報專訊】遺傳因素,也增加患上厭食症風險!外國不少研究發現,家有厭食症患者,即使並非同住,其家人患有厭食症風險也較一般人高。鄭欣怡也不時遇上母女同時患厭食症的個案。 「媽媽以前是患者卻不自知,也不覺自己的飲食習慣有問題,但經過查問病歷時才發現。父母的飲食習慣往往會影響子女,例如有媽媽每餐都煮低卡食物給子女吃,也有媽媽愛批評子女的身形和體重等。」鄭欣怡指出,兩代同時有厭食症,治療的確相對困難,但治療目標多以子女為主,因為她接觸過的個案中,厭食症子女的飲食行為相對較媽媽極端和古怪,例如用餐時把食物切成「細細粒」,數小時也未吃完一餐,用餐時愛把食物撥來撥去,或吃畢後到洗手間扣喉等。 過量運動、易哭要留神 當家長發現子女有以下行為時,應該盡快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 可疑徵兆 ‧飲食習慣變得揀擇和奇怪 ‧做過量運動,例如每日運動數小時,甚或做100次仰臥起坐、100次掌上壓等 ‧情緒不穩定,容易哭,集中力弱,學習成績退步 ‧體重過輕,原因是吃得太少或只選擇低熱量食物 ‧如果成人BMI<17.5,而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致,就符合厭食症診斷標準之一 計算BMI:BMI=體重(kg)/身高(m)2 ‧內分泌出現問題,女的突然停經,男的性慾轉差

Read more

【有片】一句話觸發厭食 體重、成績、心情齊跌谷底

【明報專訊】大眾視瘦為美,在傳媒、廣告、朋輩「洗腦」下,有青少年減吃減喝兼狂做運動,容不下身上有一丁點贅肉,不自覺墮入厭食症困局。瘦骨嶙峋,常感寒冷,皮膚乾燥,頭髮脫落,在持續缺乏營養下發育突然煞停,身形也較同齡矮細。 青少年在青春期特別容易受朋輩影響。一個學業成績不俗的開朗少女,可以因為同學一言半語,在短短一兩個月內,瘋狂減肥,謝絕一切「肥膩」食物,結果體重連同成績和情緒同時急降。 「一個15歲女生與媽媽一起前來求診,原因是女生時常喊凍,即使是盛夏,也需要穿上多件衣物保暖。其實她早於11歲已開始來經,可是求診時已停經。臨牀觀察,她的身形十分瘦削,樣貌和體型也較實際年齡為細。當排除甲狀腺問題、癌症或肺結核等病症後,懷疑她有厭食症,於是轉介予精神科專科醫生跟進。」養和醫院駐院醫生吳偉棠說。 怕冷、停經 穿鬆身衫遮掩 經常感到寒冷,是厭食症患者常見徵狀。「不斷減磅,皮下脂肪沒有了,自然容易感覺凍。另外,避免家人批評身形過瘦,索性穿衣遮掩。因此,不少患者愛穿鬆身衣物。」精神科專科醫生鄭欣怡說。 食得少,體重過輕,還會影響患者內分泌。「初期經期較亂,當體重進一步下跌,嚴重者會停經;當情况沒改善,甚至可能無法懷孕。」鄭欣怡指出,若患者早於未發育時已有厭食症,或會延遲甚至停頓發育。 女比男高危10倍 發育停頓 據歐美統計數字,每1000人中便有5人患厭食症,女性比男性多7至10倍,本港的情况也相近。鄭欣怡多年來接觸過不少厭食症患者,其中以十來歲的年輕女生居多。「大部分患者由家人陪同求診。記得多年前有一個約14歲的女生,本來身形略胖,但經歷兩個月暑假後,體重從120磅減至100磅。那是源於她參加暑期活動時,被其他參加者取笑肥胖,於是她做很多運動及節食,並將她覺得會致肥的食物,例如煎炸、肉類、澱粉質等,一律戒掉,只吃蔬菜及水果。暑假結束後,該女生的瘦身成績獲同學認同,紛紛讚她靚!」 但問題來了,那年該女生開始準備會考,卻因吃不夠,身體缺乏營養,常常疲倦,無法集中精神聽課和溫習,向來成績優異的她,學習表現不斷下跌,體重也繼續遞減。 難忍考試壓力 轉為控制體重 「該女生的媽媽察覺不妥,女兒原是開朗少女,卻在一個暑假後變得揀飲擇食,對飲食諸多不滿,於是在女兒新學期開始約兩個月帶她求診。」鄭欣怡解釋,壓力是厭食症其中一個重要成因,由於該女生自我要求較高,喜歡別人讚賞和認同,湊巧當時她要面對會考,無法控制和應付來自學習、考試的壓力,於是轉移至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對自己的身形和體重定下很嚴格的標準,最終患上厭食症。 宜1年內治療 愈遲愈難醫 鄭欣怡建議,當家長發現子女有厭食症徵狀時(詳見下稿),盡快求診。「上述女生在短短兩個月間得了厭食症,但治療最終長達3年!厭食症屬較難醫治的病患,及早治療,治療過程相對較容易,不宜拖太久才接受治療。」至於患病多久才算長時間?「1年, 涉及日常飲食習慣,時間愈長,要改變便愈艱難。」 文:田心 圖:蘇智鑫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