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實心實意:在「家」善終 免受煎熬

【明報專訊】累了,總想回家;找到美好的東西,總想第一時間回家與家人分享,家常在我們心中。當走到生命最後階段,許多長者需入住安老院舍,院舍就成為他們第二個家。因此不少安老院舍名稱用上「家」字,英文用senior home。如果院舍服務完善、護理人員專業又體貼、環境舒適寧靜,長者就可安享晚期生活,不少人甚至希望在熟悉和安心的「家」裏與家人道別,無憾地離世。 Read more

「送死」之後 照顧者需減壓

【明報專訊】當晚期病人身體逐漸變差,離死亡愈來愈近,家人朋友固然不捨和難受,負責安寧服務的照顧者,包括醫護人員、社工、護理員等,心情同樣受影響。哭泣難過是否代表不夠專業?沒流淚沒傷心是否代表冷酷無情? 照顧晚期病人,也需要顧及家人和安寧服務照顧者(下稱照顧者)的壓力及不安情緒,才能夠生死相安。 「當時見到院友連續三天進食量大約只得六十毫升,而且小便持續減少,好似完全進入昏睡狀態,叫極都不太醒,覺得院友應該離死亡好近了。不久,院友便進入『安寧房間』接受臨終照顧。」院舍一名前線護理員於院友離世後的解說會上訴說。 三個多月前,一位患有末期腎衰竭、晚期認知障礙症的院友參加了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家屬選擇讓院友留在院舍接受照顧至離世一刻。院友離世後一星期,計劃團隊為院舍照顧者進行解說會,讓他們分享體會及感受,以作情緒支援。 見病人身體日差感無力 「我當時心情很矛盾,本來以為,能夠於院舍提供臨終照顧服務,為院友人生最後一程送上祝福、關懷及照顧是好事,但想深一層,其實亦代表着又有一位院友將要離世,很是不捨。」 「覺得有種無力感,見到院友身體健康狀况一直轉差,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些什麼協助。」 「知悉家屬的意願是希望能早些送院友往醫院,但見院友數次出入醫院才離世,感到很不舒服。但聽到家屬對院舍同工的讚賞及了解到家人的意願,明白面對死亡時,需要多從家人方面考慮及予以尊重。」 建立關愛環境適時支援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照顧臨終病人時,照顧者、院友和家人一樣,一步一步走近死亡。大部分照顧者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與院友及其家屬建立了感情,他們盡心盡力確保病人的意願得到尊重,最後一程走得舒服安詳。不過,當病人離世,照顧者少不免經歷種種的哀傷、不捨和無力感。因此,協助院舍建立關愛的工作環境,讓照顧者知道自己可隨時得到支援,對於減低照顧者的壓力及倦怠尤其重要。 不哭泣不等於冷酷無情 要建立關愛的工作環境,讓照顧者互相支持,首要的條件就是學習處理情緒。眼見熟悉的院友離世、與家人朋友道別、回憶以往生活細節等場面,照顧者很多時會有所感觸,甚至傷感落淚。我們要明白面對生命的流逝,有情緒是自然不過,專業照顧者也不例外,傷心哭泣不代表不夠專業。院舍應該開放平台,鼓勵照顧者在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中分享照顧經歷及感受,互相理解和支持。當然,也要尊重每位照顧者的個別需要和步伐,不勉強未有準備的照顧者分享,也不應該將沒有傷心哭泣視為冷酷無情,要明白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不盡相同。當情緒得到適當的處理,每位院友過身的經歷都會成為照顧團隊一次反思學習的機會,院友及家屬的生命故事,讓照顧者學會與悲傷共處,坦然接受死亡。 文:馮廣榮(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專責社工) 編輯:蔡曉彤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