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疫後復常,市民外遊意慾旺盛,日本、泰國及新加坡等都是港人旅遊熱點。除了注意新冠病毒外,外遊期間亦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如經飛沫傳播的上呼吸道疾病,透過蚊叮傳人的登革熱、瘧疾,以及經受污染食物或食水而感染的沙門氏菌等,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幼童更是高危一族。不想因「中招」而結束或耽誤行程,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為大家解答5個與旅遊相關的傳染病的常見問題,並提供出發前和旅期間必做的3大準備,才能玩得安心又開心! 外地旅遊常見的傳染病? 梁醫生表示,不同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各有不同,以熱帶地區十分常見的登革熱為例,香港每年只有約數十宗病例,但全年天氣較熱的新加坡每年則有近萬宗個案,南美洲國家更可達數以十萬宗。部分落後地區更因衞生情况較差,染病風險會更高。至於水質較差的地區,則需要留意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 他指出,縱使社會復常,但新冠病毒仍然在人群中傳播,常見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病毒亦不容忽視,外遊時仍有機會「中招」,建議做好預防措施。 出門旅遊有什麼要注意?有專科醫生提醒,外遊期間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出門前、旅遊期間有何方法減低感染機會呢?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就要盡快求醫呢? 2.  哪些人屬高危一族?出現哪些徵狀應即求醫? 梁醫生強調,免疫力較差人士,例如兒童及長者較容易感染傳染病。長者一般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狀况和不適,但兒童未必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故此家長要特別留意他們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小朋友若食慾正常、精神良好,能夠如常玩耍,問題應該不大,惟若不願意玩耍和進食,同時不願理睬別人,並呈疲倦、呆滯的徵狀,就要提高警覺。」 梁醫生指出,若持續發燒及出紅疹,有機會是被帶致病源的蚊蟲叮咬所致,建議及早求醫。若有腸胃炎徵狀但仍有食慾,可以先觀察;但如果腹瀉頻繁不止,兼且有嘔吐、無法進食或喝水,甚至有發燒及便血等徵狀,建議盡早求醫,因為有機會是感染霍亂或沙門氏菌,需要由醫生診斷,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這情况並不會「痾清就好」,延誤治療或會令病情惡化。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如何減低外遊時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梁醫生稱,部分傳染病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以減低染病風險,例如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可減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日本腦炎、瘧疾及黃熱病等亦可透過疫苗預防。市民計劃行程時應瀏覽衞生處的「旅遊健康服務」網頁,了解目的地的傳染病流行情况及防疫要求,部分傳染病的高發病地區或規定要求接種指定防疫針才能入境。 至於病從口入的傳染病,則要由食物衞生著手。梁醫生建議,應避免進食生冷、未經煮熟及處理不當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胃不適。此外,前往東南亞及熱帶等蚊患較多的地區,應帶備驅蚊劑,定時噴灑在外露皮膚上,以防蚊叮蟲咬。 外遊需要帶備「平安藥」傍身?服用當地成藥可行嗎? 梁醫生強調,不建議外遊人士在旅遊目的地購買成藥服用,一來溝通有困難,二來藥物成分較難理解,胡亂服用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最合適的做法是出發前預購一些家居常備藥物或經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如退燒、消炎、止咳、收鼻水及腸胃藥等,防患未然。 針對較為輕微個案,梁醫生認為「平安藥」可以暫時穩定病情,在可行情况下可考慮繼續旅程,但建議病人要吃得清淡,以及飲用有衛生保證的樽裝水,以免刺激腸胃加劇病情。 相關閲讀:【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應求醫? 大部分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有機會在旅遊期間感染,回港後才病發。梁醫生提醒,市民外遊回港後,若出現發燒、紅疹、持續腹瀉、腹痛及呼吸困難等徵狀,應盡早求醫,並告知醫生曾到訪的旅遊地點及時間,以助醫生精準診斷。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提醒,外遊人士除了要注意新冠病毒外,尤其老人和幼童更要留意登革熱、瘧疾、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若徵狀持續,應盡快求醫。 三大外遊貼士 1. 注意個人衞生:戴口罩,勤洗手,完成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 2. 留意飲食衞生:避免進食生冷及未經煮熟的食物,亦不要喝凍飲 3. 提防蚊叮蟲咬: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要定期在外露皮膚使用驅蚊劑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明報專訊】近日兒童感染季節性流感趨增,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新一期《新冠及流感速遞》,今年3月26日至4月1日,0至5歲年齡層在公院診斷為流感的入院率為1.39(每1萬人口計算),重返2020年2月水平(見圖)。其中5歲或以下的流感入院比率是整體入院比率約6倍。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關日華表示,留意到部分患者感染甲型流感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等腸胃病徵,呼籲家長留意子女情况,有需要時盡快求醫。有家庭醫生指流感抗病毒藥「特敏福」上月起部分同業表示難訂貨,尤其是兒童使用的水劑特敏福。 兒童感染流感後是否必須入院治理?必須服用特敏福呢?有何副作用?關於應對流感高峰期的7個問題(詳見附表)。 兒童感染流感趨增 部分病徵嘔吐腹瀉 家庭醫生:特敏福藥水缺貨   本港正式踏入流感季節,今波流感主攻兒童。醫管局指出,5歲或以下及6至11歲的兒童流感入院個案,本周(4月初)比上周增加四成多,其中5歲或以下的流感入院比率是整體入院比率約6倍。兒科統籌委員會副主席陳子宏稱,兒科病牀使用率曾達百分百。私家醫院兒科病牀亦緊張,本報致電多家私院,均回覆稱病房已爆滿,有兒科醫生指近日部分兒童患者要等兩三日私院才有牀位接收。與此同時,有家庭醫生指流感抗病毒藥「特敏福」上月起部分同業表示難訂貨,尤其是兒童使用的水劑特敏福(見另稿)。有兒科學者稱暫難估計高峰期持續多久,呼籲家長盡快帶子女打流感針。 0至5歲流感入院率為整體6倍 新冠疫情期間,兒童流感入院數字均處於極低水平,但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新一期《新冠及流感速遞》,今年3月26日至4月1日,0至5歲年齡層在公院診斷為流感的入院率為1.39(每1萬人口計算),重返2020年2月水平(見圖)。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部分染數種病毒 籲打流感針 陳子宏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近日公院兒童感染流感的數字有明顯升幅,與上周相比,因流感入院的兒童增加四成多;其中5歲或以下兒童,因流感入院比率是整體病人的約6倍。陳補充,6個月至兩歲以下年齡層,季節性流感針接種率只有8%,加上這群幼童不曾接觸呼吸道病毒,故現時最易感染,呼籲家長在人多地方為其佩戴口罩。陳續指,很多入院兒童的呼吸道樣本帶有多於一種呼吸道病毒,部分更感染3至4種病毒,又稱同時感染新冠及流感將有較高風險出現併發症,呼籲家長勿掉以輕心,盡快帶子女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近日兒童感染流感數字有上升趨勢,3月28日至4月3日間,醫管局急症醫院兒科住院病牀使用率為81%。 學者:重症增 高峰難料何時完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在港台《千禧年代》稱,近日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的個案增多,重症病例亦趨增,暫難估計高峰期持續多久。他補充,兒童感染過濾性病毒後,病情一般在3至4日後穩定,惟近日留意到患慢性病、先天性遺傳病等病童,感染流感後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延長住院時間。他指出,公立醫院醫護已相當努力,安排將病情穩定、毋須再「聞氧」的病童出院,以加快病牀流轉,但整體病牀仍緊絀;另稱聽聞有私家醫院找不到病牀收治病童,部分醫院或需等候兩至三日才能入院。 本報記者以家長身分致電多家私院,其中浸信會醫院、荃灣港安醫院、港怡醫院及仁安醫院的員工均表示,(7日)兒科病牀均非常爆滿。 仁安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劉成志向本報表示,該院兒科有約50張病牀,而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等在年初開始陸續爆發,病牀使用率當時起已相當爆滿,近日未見入院數字因流感病毒開始活躍而有影響。劉補充,最近平均每日約有10名兒童因呼吸道感染入院,被問到為何近日私院病牀較爆滿,劉估計與學童選擇在長假期間留院做預約手術有關。 關日華:流鼻水、咳嗽部分腹瀉、嘔吐等腸胃病徵 關日華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受訪時稱,外國解除新冠防疫措施後,均出現流感爆發,而本港自上月初撤銷口罩令,令流感季節推遲。關日華補充,留意到近日患者感染甲型流感後,除會流鼻水、咳嗽外,亦有腹瀉、嘔吐等腸胃病徵,呼籲家長留意上述症狀,另要為病童補充充足水分。至於流感高峰期將維持多久,關日華回應稱,目前難以預測,而一般春季流感高峰期約維持10至12星期,因此認為在復活節長假期後,仍需要繼續觀察本港流感病毒的爆發情况。 對於近日甲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腸病毒等個案均有增加,關日華表示,情况雖令公立醫院負荷增加,但升幅屬預期之內,醫護會靈活運用病牀,呼籲家長毋須過憂,應盡快帶子女接種疫苗。 另外,小欖醫院流感感染群組持續擴大,該院嚴重智障科一個男病房再有6名病人染疫,至8日共有15人確診。 相關閲讀: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私家診所兒童特敏福藥水缺貨 家庭醫生稱因供應鏈緊張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近日流感個案增加,本港含「奧司他韋」成分的兒童特敏福藥水供應不足。他解釋,由於疫情爆發3年,全球無爆發流感,當解除口罩令等防疫措施,各地流感個案上升,全球對流感藥物需求大增,藥廠因疫情而調節供應及生產鏈,需時追趕需求。他指,雖然特敏福藥水缺貨,但相信大部分診所都會以特敏福膠囊內的藥粉溶於糖水自製藥水,呼籲家長毋須擔心。 衛生署早前表示,一直根據「政府流感大流行應變計劃」儲備抗病毒藥物,政府已儲備約1100萬劑、足夠劑量的抗病毒藥物,當中約九成為「奧司他韋」。林永和(10日)於港台節目表示,相信政府儲備主要為成人特敏福膠囊,如私家診所的成人特敏福膠囊藥物不足,相信署方會與診所協商。 至於流感針方面,林永和指早前藥廠缺貨,但據了解,衛生署有詢問過藥廠,指3間大型提供流感針的藥廠有數萬針存貨,相信署方明日(11日)會通知千幾名參加「疫苗資助計劃」的醫生,可聯絡藥廠訂購流感針,強調本港不會出現流感針不足的情況。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於同一節目表示,特敏福膠囊的保存期有7至10年,但特敏福藥水的保存期只得兩年,在疫情期間儲備的存貨已經過期,加上全球需求增加,導致供應不足。崔俊明強調,感染流感不一定要服用特敏福,呼籲留給年長、長期病患者及5歲以下幼童等高危人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大多進食生蠔(另有燒雞)等食物後,先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悸等病徵,究竟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以上病徵是否就是腸胃炎作怪呢?若大魚大肉後出現胃腸飽滯,是否就是消化不良?不過,有專家指出,不要輕視嘔吐、腹瀉等病徵,因有可能是其他的患病信號,如胃酸倒流、胃輕癱、腸易激等!如何紓緩消化不良、改善腸道健康呢?專家逐一拆解。 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吃得太飽、太急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炎? 食物中毒因「生食」之過?嘔吐腹瀉 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刺身、海鮮是不少港人的至愛,不過,醫生提醒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是各式肉類的「新鮮」味道時,食物本身可能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已受污染,或會造成食物中毒,而且生吃有機會感染寄生蟲,一旦感染會出現哪些病徵呢?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有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嘔吐大多與「食錯嘢」有關,但原來早期盲腸炎都可以引起嘔吐,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亦不盡相同。例如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成人及長者呢?照顧嘔吐者又要注意哪5大事項呢?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有醫生表示,0至1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病徵,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可能引致脫水……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冬天較為活躍。至於傳播途徑除了主要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食水或食物外,諾如病毒可經嘔吐時飛濺出帶病毒噴沫傳播。 注意其他患病信號:胃酸倒流、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胃輕癱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不過,有醫生提醒,消化不良亦有可能跟身體患病的信號有關,例如胃酸倒流、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等,原因何在?有哪些治療方法和對付消化不良呢?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 腹部脹痛持續?大便習慣改變,如經常便秘或肚瀉?照大腸鏡報告亦不見異常?莫非是「腸易激綜合症」?原來此病並不罕見,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有關係。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若上述情况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哪些人較容易出現胃輕癱呢?照胃鏡檢查時跟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什麼不同情况?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有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前期病史的人士注意!原來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以上病史。究竟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會令患者出現四肢疼痛,甚至麻痹、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 專家教路:哪些食物易「中毒」?對付食滯便秘、改善腸道有法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有毒?食未經煮熟的鮮金針、四季豆等都有引致嘔吐、噁心?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你又知道多少呢?如何減低中毒風險呢?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自助餐、任食放題、大魚大肉過後,便秘了、增磅了或消化不良,點解決?吃消脂消腩、排毒通便、減肥阻吸收等的補充劑有用嗎?有方法可以消滯通便?專家逐一拆解箇中迷思,還教你「食、飲、動」3招「急救」!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真的嗎?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有幫助嗎?即看營養師逐一拆解,還要知道進食發酵食物的3大注意事項! Read more

【肚痛原因】兒童肚痛可大可小 真假如何分辨

疫情好轉,小姪子終於可以返幼稚園上實體課。無奈,每天換校服準備出門時,他總會大哭大叫,聲稱肚痛。到底孩子肚痛有什麼原因?真真假假如何分辨?什麼時候需要看急診?兒童肚痛原因多-可分為外科或非外科原因-詢問幼童有否肚痛,回答「沒有」代表沒有,回答「有」不代表有;加上七情上面,影帝影后滿街皆是,令家長無所適從。 Read more

【肝炎】拆解甲型至戊型5大類病毒性肝炎 歐美兒童急性肝炎首錄死亡 病徵:肝酵素升黃疸腹痛嘔吐 多患者驗出腺病毒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上周五(15日)表示,正監察英國自4月5日起呈報的84個相關兒童急性肝炎病例。至23日世衛表示,截至4月21日歐美12國錄得最少169宗兒童感染源頭不明的嚴重急性肝炎,患者介乎一個月大至16歲,最少錄得一宗死亡個案,17人需要換肝。多名患者檢測到一種可引起感冒的腺病毒(adenovirus),但尚未確定是否致病原因。世衛警告「在確定成因和實施更具體控制預防措施之前,很可能錄得更多個案」。世衛報告指出,有關個案的病徵包括:肝臟發炎、肝酵素顯著升高和黃疸,繼而腹痛、腹瀉和嘔吐。黃疸、腹瀉、嘔吐和腹痛,大部分沒有發燒,而英國有些個案病情十分嚴重,其中6人已接受肝臟移植。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指出,腺病毒在港為常見於影響兒童的呼吸道病毒。世衛和歐美多國正在調查,對於外界質疑是否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關,歐洲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ECDC)指至今所有個案患者都沒接種新冠疫苗。 Read more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第五波疫情令人心惶惶,身體稍有不適,如流鼻水、咳嗽、發燒等,都會讓人以為自己「中招」。近期Omicron在港持續爆發,更出現部分因有嘔吐病徵的求診個案,擔心自己究竟是否染疫。有醫生指出,最近不少嘔吐個案是間接因疫情引致,但未必由於感染新冠病毒所致,箇中原因原來是腸胃炎作怪。 Read more

【新冠患者】小朋友染疫發燒服退燒藥要小心 專家解構爸媽照顧7個注意

本港第五波疫情仍不斷在升溫,接連更有嬰幼童確診,甚至有死亡個案,為人父母眼見感染數字屢創新高,又怎能安心和放心!小朋友應如何正確使用快速測試?小朋友染病定會變重症?有發燒應否服食退燒藥,哪些不適合呢?應如何紓緩發燒、嘔吐等病情?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為家長們解構以下7個關於小朋友感染新冠病毒的問題。他亦再次提醒家長,兒童持續2至3日發燒高於39℃是一大警號,切勿因心急退燒而服食布洛芬 (Ibuprofen)及雙氯芬酸(Diclofenac)等藥物,因副作用相對較多,兒童不宜使用,應盡早求醫處理。 Read more

【月經】揪出痛經原因 服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祛瘀散寒治本(養生帖)

【明報專訊】痛經是指女子在來經時或前後幾天小腹疼痛,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少女士誤以為痛經是每次月經必經過程,她們服用止痛藥令痛楚減退,直到出現嘔吐,不能上班上學才求醫。事實上,服食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能避免痛經反覆發作。 Read more

【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明報專訊】頭暈,中醫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即頭暈;輕則視物昏花,閉目即止,或感覺少許虛浮不踏實;重則天旋地轉,無法站穩,伴隨惡心嘔吐,甚至昏倒。中老年人若經常出現頭暈,病機以虛證為多,如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然而臨牀上,患者往往虛實夾雜。長者在腎虛、精血不足的基礎上,因過食肥膩、暴怒等原因而出現眩暈,在治療上不能單獨採用祛邪或補益,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