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網球肘、媽媽手 反覆發力拉扯肌肉致肌腱發炎紅腫疼痛(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常見肌腱炎包括網球肘、媽媽手、髕骨肌腱炎等。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頭之間的組織,用作傳遞肌肉而來的力量,帶動骨頭活動。例如當我們想要屈曲手肘時,大腦會指示二頭肌收縮,透過二頭肌肌腱這個「橋樑」拉起前臂骨,完成動作。網球肘就是前臂伸肌肌腱發炎,媽媽手涉及拇指肌肉肌腱,髕骨肌腱炎則是大腿四頭肌的肌腱發炎。 相關文章:【網球肘】手腕伸肌勞損致病變發炎無力 網球肘5個徵狀 誰是高危一族 4招改善方法 常見肌腱炎:網球肘、媽媽手 反覆發力拉扯肌肉 致肌腱發炎 診所經常都會有患肌腱炎的病人求診。反覆的肌肉發力拉扯或受碰撞,有可能會使這些肌腱發炎,產生紅腫疼痛;除了是因為意外受傷,更多的是肌肉或關節本身的問題累積而成。以髕骨肌腱炎為例,最常見於需經常跳或跑的運動員身上,當肌肉過度使用,加上肌肉力量不足,未能及時收縮放鬆,大腿用力時就會拉到肌腱,造成肌腱疼痛。另外,一些肌腱會同時連接幾條肌肉,如肱骨外上髁 (即是常見「網球肘」的位置)會連接幾條的前臂伸肌。這些肌肉感覺像是從不同的方向牽引着同一肌腱,而正常這些肌肉之間會維持均等的張力,但當肌肉力量失衡,某一兩條肌肉會因過度使用而變得繃緊,肌腱就會被「拉去」繃緊的一邊,肌腱自然就會疼痛了。 要根治肌腱疼痛,首先需要減少重複的動作。門診曾遇過反覆「拋鑊」及炒菜而患上網球肘的大牌檔廚師,以及反覆為幼兒打針而引致媽媽手的健康院護士。 減少重複動作 配合復康運動改善失衡肌肉 如只是依賴敷冰消炎緩痛、減少活動、護腕等保護及休息患處,通常只有短暫效果,要治標又治本,就要配合復康運動、手法治療或是針灸,強化肌肉和重新平衡力量失衡的肌肉。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為肌腱炎或其他痛症問題人士,提供物理治療評估及運動建議,可瀏覽bit.ly/3fM3AhJ,或致電2783 3616查詢。 相關文章:媽媽手?大拇指手腕痛楚兼乏力 物理治療師教4招手部復康運動助回復手部功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曉彬(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物理治療師) Read more

【媽媽手】抱BB、扭毛巾都痛?手腕軟組織過度勞損發炎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肌肉訓練不可少(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懷胎十月,孩兒呱呱落地,媽媽的工作才真正開始——替孩子洗澡洗頭、餵哺母乳、「掃風」、哄孩子睡覺等,統統需要手腕用力。結果不少媽媽都受到「媽媽手」的困擾,當中最常談及的是手腕近拇指底(橈側)疼痛及無法使力。這是由於該位置的軟組織過度勞損而發炎,出現狹窄性肌腱滑膜炎(De-Quervain’s-Disease)所致。 Read more

媽媽手?大拇指手腕痛楚兼乏力 物理治療師教4招手部復康運動助回復手部功能

【明報專訊】常聽說媽媽比較容易患上「媽媽手」。其實媽媽手只是俗稱,正式醫學名稱是狄奎凡氏症(De-Quervain’s-disease),又稱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臨牀上常見患者是需要重複手部工作的人,例如家庭主婦、長時間用滑鼠的文員、廚師和樂手等;而由於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或打電玩而患上狄奎凡氏症的病例,近年也有增加。媽媽手影響大拇指及手腕活動,手部復康運動可幫助回復手部功能。 Read more

長揸滑鼠 揸出媽媽手 拇指肌發炎 扭門匙都痛

【明報專訊】相比起常見的腰背痛,「媽媽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更大。試想想,假如你有腰背痛,可以藉經常轉換姿勢、熱敷、多拉筋去紓緩;但假如你有手部痛症,卻很難避免扭毛巾、使用滑鼠、扭鎖匙等引致痛症惡化的動作。媽媽手常發於有初生嬰兒的爸爸媽媽,影響照顧小朋友能力,同時多見於經常使用電腦的辦公室族;雙手忙個不停的廚師和侍應,也是高危群。 媽媽手,全稱為拇指狹窄性腱鞘炎,亦稱De Quervain’s Syndrome,成因在於拇指的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肌腱因頻繁用力而發生炎症。拇指活動主要倚賴拇指肌腱(連接肌肉及骨的軟組織)在腱鞘內滑行,可以想像成腱鞘是一條隧道,而拇指活動時肌腱就在這條隧道內來回滑行。假如拇指肌肉長期過度用力或者經常做重複的動作,都會導致腱鞘發炎、腫脹,從而影響拇指肌腱在腱鞘內滑行,導致疼痛和活動受影響。 新手爸媽常抱嬰兒易中招 拇指狹窄性腱鞘炎就像其外號媽媽手所指,常見於家庭主婦,尤其是需要照顧新生嬰兒之媽媽或爸爸,因為抱嬰兒時容易導致手腕或拇指過度使用,引致前臂肌肉緊繃,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腱鞘發炎。另外亦有研究指,女士在懷孕期間及分娩後初期因荷爾蒙改變而較容易患上媽媽手。 除了因照顧小孩或做家務外,如工作需長期使用電腦,亦特別容易引致腱鞘炎。腱鞘炎的成因除了過度用力外,另一個主要成因是重複動作。雖然滑鼠毋須用上拇指操作,但使用滑鼠時其實拇指肌腱已經處於伸展狀態,當我們每天使用滑鼠多個小時,並缺乏足夠休息時,很容易導致拇指狹窄性腱鞘炎。 其他常見有此情况的職業是廚師及侍應,因為他們工作時經常需要搬動較重的碗碟及食材,拇指肌腱負荷十分重。 手機屏幕愈大 拇指負擔愈重 除以上原因外,不良工作姿勢、突然用力及長時間維持同一工作姿勢,都很容易導致拇指狹窄性腱鞘炎。長期使用手機亦是元兇之一,手機的屏幕愈大,單手使用手機時拇指的負擔亦愈重,當長期用單手在手機輸入文字或玩遊戲,很容易導致拇指附近肌腱過勞及腱鞘發炎。 拇指狹窄性腱鞘炎最明顯的徵狀就是有拉扯的感覺及疼痛,最初通常只會覺得輕微拉扯,當勞損日漸嚴重,受影響部位會開始感到紅、腫、熱、痛,拉扯的感覺亦會加強。當問題維持一段時間後,因長期發炎導致活動能力下降及乏力感會逐漸加強,亦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例如扭毛巾、倒水、拿購物袋等動作。通常各種徵狀在早上起牀時最明顯,活動一段時間過後或熱敷之後會明顯鬆解,但假如拇指活動量增多或需不停用力,痛楚就會再次加劇。 文:關文浩(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運動強化肌力 遠離腱鞘炎 Read more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明報專訊】相信大家對「媽媽手」這個名稱並不陌生,它源於偉大的母親因照顧初生嬰兒而引起的拇指痛症,在此感謝各位偉大母親。可是,媽媽手並不是媽媽獨有,任何人都會有此問題。   (MR-MENG@iStockphoto) 忌長用手機——媽媽手不是媽媽獨有。研究發現,16至30歲的手提電話使用者中,58%患有媽媽手。   「媽媽手」是俗稱,醫學名為狹窄性拇指肌腱滑膜炎,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名字源自1895年提及此症的醫生Fritz de Quervain。它主要影響拇指的活動能力。從解剖學上,拇指活動是靠「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控制,前者控制拇指向外或向內移離食指,後者則控制豎起拇指動作。它們在一條具支撐功能的帶狀結締組織形成的管道下滑動,當肌腱發炎腫脹或結締組織增厚,令肌腱滑動不順暢,便會導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16至30歲手機用家 58%中招 媽媽手的成因,與肌腱創傷、長期勞損、生理結構異常和炎症疾病等有關,當中長期勞損比意外創傷更常見,長時間玩手機、抱嬰孩、洗衣服、扭毛巾等都會導致拇指肌腱勞損。此外,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兩條肌腱的先天結構異常,亦會增加患媽媽手的風險,例如肌腱間多了一層隔膜,會影響肌腱正常活動。此外,類風濕關節炎或糖尿病患者、年過40歲女性、懷孕婦女和黑人種族,亦較易患上媽媽手。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生總會(American Gynecological & Obstetrical Society)研究指出,懷孕及產後婦女較易患上媽媽手,相信跟女性荷爾蒙變化有關;加上產後婦女忙於照顧嬰兒,過程中發力不當及過分勞損拇指,例如手抱嬰兒時過分使用拇指發力,令拇指肌腱勞損而增加患上媽媽手的風險。   根據在2016年Journal of Riphah College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發表的研究統計,在384名16至30歲的手提電話使用者中,58%患有媽媽手,大部分是年輕男性。此統計證明因使用手機而患上此症的人數相當多,亦不限於媽媽。   (明報製圖)   拇指對下手背痛 手腕或無法用力 媽媽手常見徵狀,主要是拇指對下手背位置疼痛,拇指用力時痛楚尤其嚴重,如扭手巾、抱嬰孩及拇指滑動手機等握拳、擰揑、按壓的動作。此外,活動拇指時可能會有咔咔聲響。疼痛可能蔓延到手腕和前臂;甚至手腕或拇指無法用力。徵狀可以是突然出現,也有逐漸呈現疼痛的情况,視乎是突發創傷還是長期勞損。肌腱亦可能出現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   打類固醇+戴矯形器 比單一治療佳 治療媽媽手,可透過冰敷或消炎藥物來減輕局部發炎和浮腫,同時要讓手腕休息。根據澳洲西悉尼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的系統性回顧,分析多份關於媽媽手治療的文獻,結果顯示局部注射類固醇、針灸和手部矯形器都有同等治療效果。使用局部注射類固醇配合手部矯形器,治療效果比只用單一治療更大。   不少研究指出糖尿病與多種肌腱問題都有關連,包括媽媽手、冷凍肩和腕管綜合症等,但確實原因不明。適量休息可以減少勞損,但若情况嚴重,或需要考慮做手術,醫生在手腕近橈骨位置開一個小切口,然後放鬆因發炎而繃緊的肌腱。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Read more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明報專訊】拇指肌腱急性發炎時,手腕橈側會劇痛、發熱和腫脹等,此時應適當休息及冰敷患處。當急性發炎減退後,可以做簡單伸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拇指活動幅度和減輕肌腱黏連。以下伸展運動針對媽媽手涉及的肌腱。長期使用拇指,應定時伸展,放鬆肌肉。伸展時應感到該肌肉有輕微拉扯,維持動作15秒,每邊重複3次。   (作者提供)   伸展3招 1. 手腕屈肌伸展 伸直左手,手掌向前,手肘伸直。右手疊在左手掌,慢慢把左手腕向自己方向拉,直至感到前臂(手掌面)有拉扯感。換手再做。 2. 手腕伸肌伸展 伸直左手,手背向前,手肘伸直。右手疊在左手背,慢慢把左手腕向自己方向拉,直至感到到前臂(手背面)有拉扯感。換手再做。 3. 拇指筋腱伸展 握緊右手,拇指放在手掌心內。手腕慢慢向下屈,直至感到拇指有拉扯感。換手再做。 煉肌2式 以下肌力運動有助鍛煉拇指及手部肌力,建議左右各做10次,每天重複3組。 1. 拇指阻力外展 橡筋套在5隻手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合攏一起,並與手掌成直角。拇指向外展直至感到少許阻力,維持3至5秒。 2. 握力訓練 手握捲起的手巾,慢慢握緊手巾,其間感到手指頭也有用力,維持10秒。   示範:物理治療助理甘詠怡 註:如果懷疑有媽媽手,請盡早求醫,及早得到合適治療能加強治療效果 如欲了解更多物理治療資訊, 歡迎瀏覽physio.sjs.org.hk   相關文章: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