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流感今年殺得人多 長者打疫苗 遲好過無

【明報專訊】奪命流感個案 逾八成長者 「長者因流感併發肺炎屬嚴重個案,部分需要入院處理,甚至需要深切治療。」老人科專科醫生黃惠康說,根據統計,長者的死因排名,第1位是癌症,第2位是肺炎。他強調,流感危及生命,不容小覷。 香港通常在1至3月出現冬季流感高峰,7至8月出現夏季流感高峰。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顯示,2017/18年冬季流感的死亡個案中,85%都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流感徵狀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痛、喉嚨痛、疲倦等。流感可以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肺炎、心肌炎、心瓣炎、腦膜炎等,甚至死亡。 「流感疫苗除了預防感染,也可減低感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有雙重功效。」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幼童、65歲或以上長者,又或免疫力較差的人士一旦感染流感,出現嚴重和死亡個案的風險較大。 發病48小時內用藥最佳 抗病毒藥「奧司他偉」(即特敏福)可以抑制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達治療及預防之效。「目前為止,特敏福主要用於治療層面;1個療程5天,(成人)每天早晚各服1粒。」鄭志文說:「現在的長者非常醒目,他們了解自己屬於高危群組,正值流感高峰,開始出現輕微病徵,就會立即求醫。」他補充,抗流感藥物在發病48小時內服用效果最佳,可以減少病情惡化和出現複雜併發症的風險。 不過,醫生亦會因應情况,處方藥物予高危人士作預防用途。「若遇上老人院舍爆發流感個案,或者同住的家人染上流感,醫生或會處方特敏福作預防;每天1粒,服用10天,減低長者受感染的風險。」 對於CDC公布今年疫苗整體效用只得36%,黃惠康說考慮到長者感染流感後有四至六成併發症風險,可導致生活質素下降,甚至死亡,所以他仍建議未接種疫苗的長者現在去注射疫苗。 防疫錦囊:洗手添衣心情好 雖然針藥有一定的保護力,長者也應加強自我保障,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目前流感肆虐,雙手隨時可能沾上病毒,所以避免接觸眼、鼻或口。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使用適當的消毒劑清潔家居。此外,黃惠康特別分享他的「長者防疫錦囊」: 手——勤加洗手。經常使用梘液洗手,除了手背和手掌,也要洗擦手指尖和手指罅。 口——佩戴口罩。即使沒有患病,前往密封或人多擠迫的地方,也應戴上口罩,保護自己。 溫——注意保溫。天氣寒冷,穿著充足衣物,做好禦寒措施,慎防着涼。 情——管理情緒。保持心境開朗,增強抵抗能力。 動——適量運動。每天運動20至30分鐘,保持強健體魄。 靜——充足休息。長者的睡眠質素相對較差,每天充分休息,恢復體力。 藥——定時服藥。長者通常患有多種慢性病症,遵照醫生指示服藥。 膳——均衡膳食。關注牙齒、吞嚥問題;膳食需要足夠能量和營養。 控——控制病情。聽從醫生吩咐,控制體重、血壓、糖尿、膽固醇等問題。 文:麥穎姿 圖:馮凱鍵、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有片】車輪戰抗晚期肺癌 延壽十年

【明報專訊】肺癌一直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但隨着近年肺癌治療改進,例如不斷有新的標靶藥物,放射治療又有新技術,還有最新的免疫治療等。晚期肺癌病人的存活期由以往的數個月,到現時可能生存數年甚至十年。只要按病情選擇合適療法,即使腫瘤細胞未能根治,病人也能與癌共存。   精準滅癌——新的導航刀儀器,可以更準確追蹤腫瘤的位置,不受肺部呼吸令腫瘤移位所影響,精準消滅癌細胞。(圖:受訪者提供)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醫院的肺癌病人「很少要覆診」,因為大部分病人在確診後三數個月已病逝。不過,現時肺癌的存活期已顯著改善,「不少病人的存活期長達三五七年,甚至十幾年也有」。他說主要原因是藥物及治療技術大有進步。   【2018最新消息】速閱戒煙唔怕遲系列 邱振中說,大約十年前,肺癌病人黃先生(假名)確診肺部腺癌,隨即以手術切除;而病理學分析顯示,腫瘤細胞有EGFR基因突變,於是安排黃先生服用相應標靶藥物,病情一直受控。數年後藥物開始失效,但他未有放棄,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化療,病情又再得以紓緩。可是黃先生的病情在一年後再次惡化,而當時免疫治療剛開始應用,即使檢測顯示其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不高,未必能受惠於治療,但他仍願意嘗試,結果病情又再受控。直至一年多後,黃先生的病情再轉差,由於基因檢測沒有新的變化,於是再使用新推出的標靶藥物以控制病情。     基因突變 可用相應標靶藥 從上述個案可見,治療肺癌的方法正在不斷更新,邱振中說現時治療肺癌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病人是否適合使用,便要根據病情及病理分析結果,例如透過影像檢查了解癌細胞是否已擴散,亦需抽取組織作病理分析,讓醫生為病人選擇最適合及有效的治療方案。他說若發現有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便可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如果PD-L1蛋白水平高,則可以考慮免疫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 每針5至7萬元 一般來說,體內的PD-L1蛋白水平高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會有較大機會出現良性反應;但即使水平較低,服用後只要發現有良性反應,治療效果會跟蛋白水平高的病人一樣,所以如病人經濟能力許可,在接受其他治療無效後,醫生也會建議病人嘗試接受免疫治療,約兩至三星期會注射一次藥物,每次費用約五至七萬,如有良好反應,三個月後會見到療效。 (圖:勞耀全)   導航刀追蹤「移動」腫瘤 除了藥物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放射治療的技術亦有進步,讓一些年紀大或手術風險高的病人有其他選擇。邱振中解釋不少肺癌病人是長期吸煙者,年紀亦不輕,身體狀况未必適合接受大型手術,或需考慮放療,例如新的立體定位放療,可以針對腫瘤而又盡量減低對附近的心臟、大血管等的影響;而新的技術如M6導航刀,更可即時追蹤腫瘤位置,不受肺部呼吸時腫瘤移位所影響。他說希望肺癌病人能夠明白現時有很多很好的治療方案,只要選擇合宜,大部分人都可以有正常的生活,享有不俗的存活時間及質素。 文:張意宇 圖:受訪者提供、勞耀全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了解肺癌】問醫生:戒煙15年 肺癌風險降九成

  【明報專訊】譚: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譚文蔚醫生 邱:臨床腫瘤科專科邱振中醫生 譚:肺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的第二位,但死亡率在各癌症中最高。二○一五年有逾四千宗死亡個案。近年有較多女士,特別是年輕及非吸煙者患上肺癌?有何成因及預防方法? 邱:近年的確較多非吸煙年輕女士患上肺癌,原因未明。不過,肺癌的最主要及重要成因是吸煙,過去一百年的研究也可見到,吸煙量愈多或吸煙時間愈長,患肺癌的風險就愈高。其他風險因素還包括接觸輻射、石棉、化學物質,或肺部纖維化等。 預防肺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不要吸煙或盡早戒煙,長期吸煙者罹患肺癌的風險較非吸煙者高數十倍。只要肯戒煙,十五年後患肺癌的風險可以降低八至九成,風險只較從未吸煙者稍高,因此預防方法最重要就是戒煙。   療法選擇多 檢查後度身訂做 譚:現時很多新的治療肺癌方法。醫生會如何為一個新症選擇最好和有效的療法? 邱:現在治療肺癌多了很多選擇,例如標靶治療及最新的免疫治療。病人確診肺癌後,醫生首要確定病情,例如利用X光、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為癌症分期,亦要抽取腫瘤組織檢測EGFR、ALK、ROS1基因或PD-L1蛋白,從而了解腫瘤有否基因突變,是否適宜用一些針對性治療。 醫生得到所有資料後便可全面評估,若病人可以做手術便最好,或有根治的機會,即使手術後發現有淋巴擴散或風險高,可以安排化療及放療;若病人無法做手術,需要紓緩治療,也可根據檢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如標靶治療或化療,個別病人更可考慮免疫治療。   老病人難捱刀 放療標靶控病情 譚:一個七十多歲病人是長期吸煙者,並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最近發現肺部有個細陰影,確診肺癌,雖然可手術切除。但他肺功能差,手術風險大,有其他治療方法? 邱:這是常見情况。很多肺癌病人是長期吸煙者,年紀不輕,確診時身體狀况不太好,要他們做大手術,切整邊肺葉挑戰很大。 在這情况下,我們會研究手術是否真的需要切除整邊肺葉,有些病人肺功能不太好但身體好,外科醫生有時可嘗試範圍較小的局部切除,也有一定功效。 若手術不可行,病人仍可考慮放射治療。新一代放射技術容許醫生在細小的範圍使用較高的輻射劑量,例如精確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過程中利用準確的X光檢查,確定腫瘤影響範圍,集中高劑量輻射,而附近如相隔一兩公分距離的輻射則減至很低。此外,M6導航刀可以追蹤腫瘤的位置,將治療對肺部的影響減至最低。 即使無法做手術或放療不太見效,病人仍可以考慮做標靶治療,即使是七八十歲的病人也能夠承受標靶治療的副作用。很多病人就算不能根治,也可以透過這些治療令病情受控,壽命維持數月甚至數年。   標靶治療 不大影響抵抗力 譚:標靶治療對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有效。標靶治療比傳統化療有什麼好處?可否取代傳統療法? 邱:標靶治療副作用相對小,而且控制效果理想。如果檢測到有相關基因並選擇適當藥物,腫瘤可以在數星期內有很好的反應,顯著減少不適徵狀,例如有病人本來很易氣促,接受標靶治療後可以回復正常生活。新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小,病人毋須住院,不大影響抵抗力,感染風險亦低,也不會有胃口差或作嘔作悶等情况。新藥的副作用相對易處理,如皮膚問題、腹瀉等。 不過,標靶治療不能取代傳統治療,如手術、化療及放療;對醫生和病人來說,標靶治療只是增加治療選擇。事實上,治療肺癌需要由不同專科醫生,包括外科、胸肺科及病理學家等定期討論,為每一個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方案,例如有些病人可能最需要手術,有些則可能需要標靶治療,亦有部分人可能需要放療及其他治療。 Read more

【了解肺癌】知多啲:煙民肺癌風險高數十倍 早戒早甩難

【明報專訊】每年有逾四千人死於肺癌,數字比大腸癌及肝癌相加還要多,如何才能預防和及早發現?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表示,吸煙是引致肺癌的主因,尤其是吸煙時間愈長、吸煙量愈多,患上肺癌的風險便愈高,更較非吸煙者高數十倍。雖然明知吸煙禍害大,但有些煙民以為吸了數十年,即使戒煙亦無助降低患癌風險便繼續吸食;但邱振中強調只要盡早戒煙或減少吸煙,都可降低患癌風險,例如有研究顯示,戒煙十五年後患肺癌風險可以減低八至九成,因此「好值得戒,戒不到都要盡量食少一點」。   (圖:勞耀全)   早期徵狀不明顯 暫無有效普查 至於檢測方面,肺癌的早期徵狀不明顯,病人發覺時可能已經擴散到骨、淋巴,無法做手術根治。邱振中說暫時沒有十分有效的普查方法,例如定期照X光肺片,可以找出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就很低,就算同時檢驗痰液中是否有癌細胞,亦不能助肺癌患者避過死亡。而數年前美國曾有研究,揀選一些高風險人士,如吸煙超過三十年、每日吸食多於一包煙的煙民,每年接受低輻射電腦掃描,這類掃描的輻射量不比照X光肺片高,但結果顯示可以減低這類高風險人士長遠死於肺癌的風險。不過,他不建議低風險人士接受掃描,因為檢查可能會有假陽性結果,導致這些人士接受很多不必要檢查及擔驚受怕。另外,邱振中說亦要考慮經濟、身體狀况等因素,最好與醫生磋商詢問意見。 Read more

問醫生:5類腎囊腫 分良性惡性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楊:楊協和醫生 觀:Facebook Live觀眾 記:記者 觀:腎水囊會不會變癌? 楊:一般我們會將腎囊腫分為5大類,Type1和2屬良性,不會變成癌症;Type2F有5%可能變癌,病人必須跟進覆診,建議定期(半年至1年)做超聲波或電腦掃描觀察病情。Type 3的變癌可能性有50%,而Type 4幾乎全屬惡性,建議Type3和4患者立即做手術處理。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楊:楊協和醫生 觀:Facebook Live觀眾 記:記者 觀:腎水囊會不會變癌? 楊:一般我們會將腎囊腫分為5大類,Type1和2屬良性,不會變成癌症;Type2F有5%可能變癌,病人必須跟進覆診,建議定期(半年至1年)做超聲波或電腦掃描觀察病情。Type 3的變癌可能性有50%,而Type 4幾乎全屬惡性,建議Type3和4患者立即做手術處理。 ■腎石不會變癌 觀:如果有腎石,會不會增加患上腎癌的風險? 楊:腎石不會增加患上腎癌的風險。 鄭:腎石可能會導致血尿、痛症或其他徵狀出現。病人去看醫生做檢查,反而有可能在檢查時及早發現腎癌。 ■腎有事 搵邊科? 記:懷疑腎臟出問題,應該前往腎病科專科或泌尿外科專科求診? 鄭:簡單來說,腎病科是內科,而泌尿科是外科。如果是糖尿病引起腎病、多囊腎、腎小球腎炎、腎衰竭等,就屬於腎病科的範疇。如果是腎石、腎水囊切除、腎癌等,就屬於泌尿外科的範疇。 ■血尿不一定見血 觀:身體檢查發現血尿,應該前往腎病科還是泌尿外科求診? 楊:要視乎所謂血尿的情况,看看是肉眼見到或用試紙驗到。概括來說,如果目測可見,可能是生腎石,腫瘤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如果是用試紙驗出,可能是腎小球腎炎等引發。不過,初期的腎臟腫瘤也可以由試紙測到血尿,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宜先向家庭醫生求助。 鄭:不少人自行前往化驗所體檢,報告欠缺醫生解讀。當發現血尿,最簡單可能是膀胱發炎,也有可能是女士受月經影響。不要胡亂猜測,建議由家庭醫生探討有否其他徵狀。如有需要,再作轉介。 ■腎虧≠腎病 觀:腎病是否等同腎虧? 楊:所謂「腎虧」,可以包含很多東西。如果所指的是腎臟功能衰退,需前往腎病科求診,但如果所指的是性功能障礙,則由泌尿外科處理。建議先向家庭醫生求助,作出適當轉介。 鄭:其實家庭醫生遇上不少所謂「腎虧」個案,我們要先深入探究病人口中「腎虧」的意思。有些人是指尿頻,有些人是指性功能問題。另外亦有些人純粹覺得疲倦、面色蒼白,身邊朋友說他腎虧,他就擔心起來。醫生會先了解清楚求診者的意思和狀况,才診斷和治療。

Read more

知多啲:腎癌「一刀切」過時 新法愈切愈小

【明報專訊】鄭志文說,不少人從未聽過腎癌,對這種病症非常困惑。楊協和回應說腎臟是一個複雜器官,「我常會用『濾水廠』作比喻,通常都是濾水管(腎小管)有腫瘤,不正常增生,然後入侵周圍水管,甚至坑渠(腎盂)」。   (圖:劉焌陶)   切整邊腎 較易心臟病腎衰竭 「懷疑(Type 3)和確定(Type 4)惡性腫瘤,處理方法有否不同?」鄭志文問。 Type 3和4做法相同,都是把整個囊腫切除。人類有兩個腎,一左一右,分擔工作。楊協和說:「從前的做法是把整邊腎臟切除,一了百了;餘下那邊可以繼續工作。後來研究發現,整邊腎臟切除的病人比切除部分腎臟的病人較易患上心臟病和腎衰竭。」因此,現今的治療方案是「愈切愈小」,盡量保留腎臟組織和功能。   機械臂操刀 縫合止血效果佳 切除手術,可以分為開放式、微創和機械臂。「傳統開放式手術,在背部一刀開落去,傷口大、疤痕長。而微創手術在縫合過程(特別是轉彎位置)欠缺靈活。」他特別提到,機械臂手術的特點是精細和準確。「機械臂的末端是仿真手腕,等同於醫生的雙手進入腹腔。對於保留腎組織的腎腫瘤切除手術,機械臂在縫合和止血方面效果非常之好。」 他補充說,除了手術,細小的腎腫瘤亦可施以冷凍治療或者導管射頻消融術處理。腎癌痊癒率高,「切除惡性囊腫,復發風險極低。一旦癌細胞擴散,現在也有最新的標靶治療」。 Read more

【有片】超聲波見腎囊腫 空心虛驚 實心多癌變

【明報專訊】公司入職或人到中年,接受身體檢查,做一個最方便簡單的腹腔超聲波,報告發現腎「水囊」。 水囊,聽落似良性,立即鬆一口氣?超聲波檢查腎臟,發現水囊影像呈現黑色圓圈,代表水囊「空心」,多屬良性;但如果超聲波照出灰或白色的「實心」陰影,就有很大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即時施手術切除。   (圖:endopack@iStockphoto)   實心只有一成屬良性 腎臟的初步檢查,主要會照超聲波;而在超聲波檢查時,有可能會發現影像出現不正常的陰影。如果已排除了遺傳病多囊腎,應該如何處理?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楊協和解釋:「醫生會先辨別陰影是『空心』或『實心』,空心多屬良性水囊,而實心則多是惡性腫瘤,但也有一成是良性的腫瘤,包括:血管肌肉脂肪瘤、腎嗜酸細胞瘤。」在超聲波影像中,空心會以黑色圓圈呈現;實心影像代表腎臟裏面含有組織,多會呈現灰色或白色。   再做電腦掃描 辨清種類 不過,楊協和強調超聲波檢查不能準確辨別良性或惡性囊腫,醫生會建議病人多做一個電腦掃描檢查。如有需要,更會替病人注射顯影劑。他舉例:「血管肌肉脂肪瘤屬良性,但它在超聲波影像呈現實心,好像腫瘤。再做電腦掃描,醫生就可清楚辨別囊腫性質,將它分類再決定治療方案。」 超聲波檢查主要依靠醫生或者技術人員的經驗去判斷,相比之下,電腦掃描較為客觀。「電腦掃描影像清晰、分析力強;它能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幫助醫生斷症。」楊協和解釋,腎臟囊腫的分類非常複雜,「簡單來說,腫囊完全空心,裏面沒有『間房』(隔膜)或鈣化物,就可以較為放心。腫囊裏面愈多『間房』、鈣化物或固體成分,就愈大可能屬惡性。」 注射顯影劑,不單可以清晰顯示血管情况,而且可以增強不同組織之間的對比。家庭醫生鄭志文補充:「由靜脈注射顯影劑,透過血液循環帶到腎臟。假設腫囊屬於惡性,理論上它裏面會有血管,亦即是有血液流量。醫生可以憑着顯影劑的集中程度和濃度,評估囊腫的性質。假如只是簡單水囊,就完全不會增強顯影程度。」     良性小於4cm 毋須跟進 根據Bosniak分類系統(Bosniak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enal cystic masses),腎臟囊腫可分為5類。「Type 1和Type 2屬良性。如果不超過4厘米,毋須跟進。」楊協和說,除非有些水囊體積很大,病人感到痛楚或者出現排尿問題,就有可能需要施手術,否則不用任何治療。 Type 2F有5%變癌的可能。楊協和說:「介乎Type 2和Type 3之間,Type 2F需要跟進;建議大約6個月至1年再做(超聲波或電腦掃描)檢查,看看有否病變。」 至於Type 3及4,情况較嚴重。「Type 3有一半可能變癌,風險較高,Type 4則可確診為癌症,建議立即手術切除。」     體檢普及 腎癌早發現 近年腎癌個案新症愈來愈多,鄭志文說與市民的健康意識提升,定期檢查身體有關。「簡單的小便常規檢查已可以驗出隱性出血,從而跟進。而上腹超聲波除了檢查肝、膽、胰、脾,也可看到兩邊腎臟。」接受體檢的人增多,發現腎臟囊腫的個案也相應增多。 楊協和認同:「不少病人都是體檢過後,拿着有陰影的超聲波報告前來求診。相比從前,腎癌個案的確多了,但大部分都屬於早期發現。」他說,及早發現和治療,即使患上腎癌,前景也相對樂觀。     文:麥穎姿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endopack@iStockphoto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問醫生:一般不建議檢測基因

【明報專訊】觀:Facebook Live 觀眾 何:腎病科專科何仲平醫生 鄭:家庭醫生鄭志文醫生 觀:家族有多囊腎病,我要去做基因檢查嗎?費用又是多少? 何:基因檢測其實並不是百分百準確,而且需要送往外國分析,所以收費要過萬元。如果家族成員有多囊腎病,建議家庭成員(年輕開始)定期檢查,監察腎臟健康。除非是特殊情况,例如要捐腎、接受人工受孕等,否則我不會特別建議去檢測基因。 鄭:檢測基因與否,視乎個人情况和需要。由於多囊腎病可以遺傳給後代,考慮結婚或生育人士需要注意,最好跟醫生商討。 ■40歲沒發病多沒事 觀:家族有多囊腎病,如果一直沒有發病,要到何時才可確定無事? 何:多囊腎病有PKD1和PKD2兩種。我們可以根據家族的發病年齡來推斷屬於哪個類型。如果是PKD1,到了35歲也沒發病,就多數不會有問題。如果是PKD2,我們會觀察多5年,到了40歲也沒發病,就多數沒事。 ■「新」腎不會再中招 觀:多囊腎病病人,如果換腎過後,會否再次發病? 何:絕對不會。對於多囊腎病病人來說,換腎是最佳治療方案。由於「新」腎並不存在基因問題,所以不會發病。唯一擔心的是,我們不知細胞異常有否造成腦血管瘤。即使換腎,對於血管瘤也沒有幫助,不過很少會出現這種情况。 ■年紀大也可能出現腎水囊 觀:為什麼一般人的腎臟也會出現水囊? 何:撇除多囊腎病,隨着年紀增長,一般人的腎臟也可能出現水囊,原因不明。如果病人做超聲波檢查發現腎臟囊腫,醫生或會建議多做一個電腦掃描,目的是清楚分辨是囊腫抑或腫瘤。如果確定沒有癌變,就毋須作任何治療。大部分腎囊腫都不會引起任何徵狀,除非囊腫太大,引致腰部疼痛或其他問題,醫生才會考慮插針抽取水分或用手術處理。 ■小便檢查便宜 莫看泡亂猜 觀:小便有泡,是否代表腎臟出現問題? 何:小便有蛋白質就一定有泡,但小便有泡不一定代表有蛋白質。小便有泡,未必有問題;關鍵在於它有沒有蛋白質。如果小便只是有泡,原因很多(例如:尿液濃縮、發燒等)。一般情况下這些泡會較少且不會持續。如果是蛋白尿,泡會持續較久。 鄭:一旦發現小便有泡,其實毋須過分擔憂。小便常規檢查(圖)既簡單又便宜(約幾十元)。醫生可以使用尿液試紙初步診斷有否蛋白尿。比較準確一點,把尿液送往化驗所化驗,1至2天就有結果。

Read more

3招延緩腎功能惡化

【明報專訊】多囊腎病暫時沒有根治方法,但何仲平強調:「我想帶出一個重要信息,雖然目前未能治癒先天性多囊腎,但我們是有方法可以防止或者減慢腎臟功能惡化。」 (1)健康飲食控血壓 腎臟細胞受壓,遭受破壞,血壓就會上升。血壓上升,又會破壞腎臟。若要停止惡性循環,必須好好控制血壓。 何仲平說防高血壓,可由生活(戒煙、適量運動)及飲食習慣入手。美國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中心(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推廣DASH(得舒飲食),建議多吃蔬果、低脂奶類食品及高纖食物;少吃脂肪、紅肉、甜食及添加糖的飲料。如果能夠減少鹽分攝取,降血壓的效果會更佳。 (2)重視蛋白尿警號 如有蛋白尿,代表腎臟功能開始衰退。如果只屬初期,配合控制飲食和藥物治療可以穩定病情。如果不加理會,病情可能一直惡化。 (3)配合檢查治療 現時已有外國研究證明有新藥物可以減慢囊腫增長,不過何仲平說﹕「醫生不會建議一個30歲、發現一個水囊的病人立即用藥。視乎個別情况,在適當時候用藥以減慢病情惡化。」病人必須遵照醫生指示,定期監察腎臟囊腫狀况,也要配合相關檢查和治療,從而減低腎臟功能衰退的速度。 鄭志文表示,行醫多年,察覺病人對於多囊腎病的認知不足。有些病人並不了解它有遺傳特性。有些病人未能察覺問題,引發日後腎衰竭。2月4日將會有一個多囊腎病認知日,有興趣人士可以瀏覽Facebook專頁(@PCKDHK)。 ■香港多囊腎病認知日 日期:2月4日(周日) 地點:浸會醫院D座9樓禮拜堂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1:00 內容:講座介紹多囊腎病、病患者需知及飲食資訊、病人互助分享及展覽 查詢:2339 8786

Read more

【有片】控血壓減換腎風險 遺傳泡泡腎 千人一中招

【明報專訊】多囊腎病屬遺傳病,患者腎臟出現水囊增生,除了併發高血壓、腎結石、尿道感染等問題,更會導致腎功能衰退,最嚴重更要洗腎或換腎。 多囊腎的發病率為1/1000,父母有一方患病,更有50%機率遺傳給後代。雖然暫時無法根治,但如能及早發現,絕對可以通過控制血壓,防止病情惡化。 多囊腎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是一種遺傳病,患病數字相當驚人,「平均每1000人就有1人患病,男女機率相同。以香港700萬人口計算,即約有7000名患者,在遺傳病中屬於多」。腎病科專科醫生何仲平說,多囊腎病可分為兩種:嬰兒型及成人型。 成人型多囊腎 30至40歲發病 嬰兒型多囊腎病於嬰兒或幼童時期發病,何仲平說較為罕見。「曾遇過極端個案,替孕婦照超聲波檢查時,已確診胎兒有多囊腎。這情况比較惡劣,有可能胎死腹中。」至於成人型多囊腎病,腎臟通常在30至40歲開始出現水囊,「水囊不單會愈來愈多,而且會愈來愈大」。他解釋發病後,水囊不斷增生,腎臟因而逐漸變大。正常腎臟(視乎男女)的容量大概300cc至400cc,而多囊腎可以大到1000cc至1200cc。 」 水囊壓死細胞 腎變大腰痛 「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囊會擠壓正常細胞,令它們慢慢壞死。隨着時間過去,腎臟功能逐漸衰退,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洗腎或換腎。」何仲平指洗腎病人當中,約5%患有先天性多囊腎。他有一個病人因為腎臟變得太大,腰側疼痛,就連站立也需依靠。由於病情迅速惡化,需要洗腎,最後更要換腎續命。 目前已知有兩個基因缺陷導致多囊腎病:PKD1及PKD2。何仲平說PKD1的病人比PKD2的病人有較早惡化的傾向。「如果病人在50歲左右惡化至需要洗腎,就是PKD1。如果到了60、70歲才惡化,就屬於PKD2。而85%病人屬於前者,餘下15%屬於後者。」 肝、胰、心、腦血管或現囊腫 診斷先天性多囊腎,家族病史相當重要。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多囊腎病,下一代的患病機率高至50%。「除了基因檢測,其實根據家族腎臟病史及影像檢查,醫生已可確診。」何仲平表示很多時候,病人未必清楚家族病史,確診時往往已出現後期徵狀,甚至已有併發症。「他們可能感到肚脹、上腹疼痛;臨牀檢查時,醫生已經摸到。」他補充,經常尿道感染、腎結石都可能是多囊腎病引發的問題。 家庭醫生鄭志文特別提到:「因為基因缺陷導致細胞出現變異;多囊腎病病人除了腎臟出現囊腫,身體其他器官(包括:肝臟、胰臟、心瓣、腦血管等)也有可能出現水囊。」 部分病人可能出現肝臟囊腫、胰腺囊腫;何仲平指出,最令人擔心的是腦內的血管壁出現瘤腫。「我有一個多囊腎病病人,情况穩定,腎臟功能良好。有一天他在開會期間忽然頭痛,然後手部動彈不得。原來他的先天性多囊腎伴有腦血管瘤,而腫瘤在開會期間爆裂,導致中風出血。」所以醫生會根據先天性多囊腎病人的家族病史評估風險,如直系親屬中曾在身體其他位置出現囊腫,就不單止要跟進腎臟,還需要進一步檢查。 文:麥穎姿 圖:黃志東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