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留意胸痛警號?了解冠心病、心律不整成因、徵狀和治療 及早預防併發症

香港著名編劇及導演羅啟銳昨日傳來因突發性心臟病離世,據消息指他前日黃昏在家中感到心臟不適,乘救護車前往醫院途中離世,終年69歲。心臟病屬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3位,根據衛生署的數據顯示,2020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以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 71300人,而因心臟病而死亡人數有 6561人,佔2020年總死亡人數約13%。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佔心臟病死亡人數 58.8%。心臟病是一統稱,包括:冠心病、心律不整等。突然胸痛是否心臟病發的先兆?可以預防嗎?醫生和不同專家逐一解說心臟病的成因、併發症和治療,最重要是怎樣才能維持心臟健康? Read more

世界中風日 | 慎防中風來襲 了解中風徵兆、成因、高危因素與治療 把握復康黃金期 預防有法做足3件事

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藉此讓公眾對中風(Stroke)這疾病殺手有更多的關注,更重要的是減低中風對健康的風險和威脅!不少人都會聞此「風」色變,事實上這疾病確實可以來得突然,成因和高危因素也不少,但卻非不能預防。 Read more

微創左心耳封堵術 助房顫患者除「心」患

六十多歲的黃伯數年前因為中風而發現原來患有心房顫動(房顫),需要服用薄血藥以減低中風風險,但用藥一年後卻發生腦出血的情況,停藥兩個月後又再次中風,幸好安然渡過,惟重新用藥後又再次出血。黃伯陷入兩難之中:不服薄血藥會中風,但用藥就出血,究竟用藥還是不用藥呢? 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指出,對於部分不適合服用薄血藥的房顫患者而言,近年引入本港的微創左心耳封堵術是另一治療選擇,不但能有效預防中風,更可避免因服用薄血藥帶來的出血風險,帶給病人較好的生活質素,好像黃伯接受手術後,不用怕中風來襲亦毋懼出血威脅,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步伐。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年紀愈大患病機會便愈高,並且會帶來較高的中風風險。 陳良貴醫生表示,房顫可致心跳紊亂,令血塊容易在心臟內形成,一旦游到腦部便可引致中風,因此有中風風險的患者需長期服用薄血藥,以降低中風的機會。但傳統抑或新式的薄血藥都可能導致出血,如腦出血、胃出血、小便有血及身體瘀傷等等,生活亦或多或少受影響,例如要避免進行可引致出血的行為和活動。 如病人無法接受薄血藥治療或拒絕服藥,又或者屬於出血高危一族的患者,例如因工作性質或進行高撞擊性運動易有碰撞,或平衡力較差而容易跌倒,可考慮接受左心耳封堵術。陳醫生解釋,左心耳是位於左心房末端的組織,本身並無功能,但房顫產生的血塊大部分在左心耳形成,故此封堵它便能預防血塊出現以預防中風。 他續稱,此手術並不複雜,做法類似通波仔,只需從病人大腿的靜脈放入導管,進入心臟右心室後穿過心房間隔,到達左心耳出入口時打開合金製堵塞器,將其封閉,便可阻隔血液進出左心耳。過程中醫生會利用造影技術和超聲波協助,確保導管走向正確無誤。 醫學界估計,全港現時約有300名病人接受過左心耳封堵手術,手術預防中風的功效與用薄血藥相若,而安全性亦高,手術後出現出血及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約為2%至3%。 陳良貴醫生強調,最重要是手術前進行詳細評估,當病人清楚了解手術詳情、好處和風險,並且準確量度左心耳出入口的大小,從而選取適合尺碼的堵塞器,而術後薄血藥便可停服,病人只需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以減少血塊在金屬堵塞器積聚,日後則只需服用阿士匹靈便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