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里斯跟腱在哪?跟腱斷裂原因?術後護理、復康訓練4階段

易傷肌腱——跟腱承受人體最高負荷,奔跑、跳躍產生的張力,可達體重10倍,是最常受傷的肌腱。(設計圖片,staticnak1983@iStockphoto) 【明報專訊】阿基里斯跟腱(Achilles tendon)是人體最強壯和最大的肌腱,連接着小腿後肌和跟骨。小腿後肌與跟腱一起負責足踝關節蹠屈的動作(plantarflexion)。跟腱承受人體最高負荷,動作如奔跑、跳躍、單腳跳和跳繩所產生的張力,可達到體重10倍。高負荷的工作令跟腱成為最常受傷的肌腱。【編者按:跟腱斷裂(Achilles tendon rupture)通常發生在30到40歲運動員身上,男女比例為10:1,哪些原因會導致發生跟腱斷裂呢?復康訓練又是怎樣的呢?】 阿基里斯跟腱斷裂有原因  突然加速、轉向、過度拉伸 阿基里斯跟腱源於小腿中部,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融合形成的跟腱(見圖),以螺旋形排列方式連接跟骨後側。螺旋形肌腱纖維讓跟腱有更好的延展度,運動時能儲存更多能量。阿基里斯跟腱主要由第一型膠原蛋白構成,肌腱內細胞主要是由腱母細胞(tenoblasts)和腱細胞(tenocytes)組成。跟腱血液供應可以簡單地分為3部分,中段由腓骨動脈供血,近端和遠端由脛後動脈供血。距離跟骨連接處約2至6厘米區域相對缺乏血液供應,故大部分傷患都在這區域發生。 跟腱斷裂(Achilles tendon rupture)通常發生在30到40歲運動員身上,男女比例為10:1。跟腱相對缺乏血液供應的中間部分(mid portion)就是大多數患者斷裂的位置。跟腱斷裂通常發生在突然加速和改變方向時,足踝關節被迫在小腿肌肉正在收縮向背屈方向移動時斷裂。根據肌腱機械性質,肌腱可以承受4%拉伸,但是當拉伸水平在4%到8%之間時,分子間的交聯會被破壞,導致膠原纖維相互滑動。如果拉伸水平超過8%,就會發生宏觀斷裂,導致跟腱斷裂。 手術治療再斷機率 比非手術低 治療跟腱斷裂,可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接受手術治療,跟腱再斷裂的風險比非手術治療低。手術治療後跟腱再斷裂的機率約2%至3%,而非手術治療跟腱再斷裂的機率約13%。然而手術治療伴隨術後併發症的風險,如傷口感染和黏連。一般而言,醫生通常建議年輕且活動水平高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而對年長或活動水平較低的患者,推薦非手術治療。總括而言,決定採用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是基於對患者情况和期望作全面評估,才可確保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術後穿特製靴 固定後腳踝 手術後,患者一般可以立即完全負重,不過需要穿上特製靴,並把後腳踝固定在30°背屈位置,以避免過度牽扯跟腱。 術後0至2周,康復目標是控制發炎(紅、腫、熱、痛)。冰敷、磁療和超聲波療法是控制發炎的有效療法。 術後3至6周,患者可開始做足踝活動幅度訓練(詳見「復康運動」),例如足踝關節蹠屈運動(ankle pumps),要注意此階段踝關節還未能背屈(dorsiflexion)超過0°(見上圖)。術後7周,患者不再需要穿上特製靴,足踝關節活動幅度不受限制,復康訓練正式開始。 復康運動:復康初避過度拉伸 閉鏈、伸展運動循序漸進 復康訓練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恢復足踝關節活動度,特別是背屈的活動度。患者可以開始主動背屈運動,例如坐式腳跟滑動(seated heel slide,圖A)。 按摩熱敷電療 助足踝關節活動 按摩、熱敷和電療等輔助手段也能幫助恢復足踝關節的活動。康復治療早期階段應避免對小腿肌肉做被動拉伸(passive stretching),以防止跟腱過度拉伸。跟腱過度拉伸可能導致功能缺陷,例如末端背屈時的力量不足。 輕量負重運動 促膠原蛋白增生 第二階段是強化小腿後肌和跟腱。當患者足踝關節活動已回復正常水平,便可以開始輕量負重運動。研究指出,負重運動能促進肌腱膠原蛋白增生,以及改善整體組織排列和強度,所以負重運動是跟腱康復重要一環。 在康復治療早期階段,建議採用負荷較小和速度較慢的運動,避免跟腱因負荷過大而再次受傷。患者可以做閉鏈運動(closed chain exercise)來逐漸加強小腿後肌肌力和跟腱的韌度。閉鏈運動保持腳與地面或設備接觸,比不保持腳部接觸的開鏈活動更安全。 以下是閉鏈運動例子: 1. 坐式提踵(seated heel raise,圖B) 2.雙腳提踵(double leg heel raise,圖C) 3.單腳提踵(single leg heel raise,圖D) 患者可以通過增加額外負重、運動速度、活動度和平衡力的需求來增加訓練強度。 12至16周可重新慢跑 第三階段是改善整個下肢的力量和協調。在這個階段,可以將功能練習添加到康復訓練中,重點是將小腿和跟腱單元與整個下肢融合起來運用,例如是三關節伸展的運動(triple extension),以下是三關節伸展的運動例子: 1. 前跨弓箭步(lunges,圖E) 2. 弓箭步跳躍(reverse lunge and hop,圖F) 第四階段是回歸運動。基於個人運動需求而自訂的訓練,幫助患者逐漸回歸運動。運動訓練通常包括速度、敏捷度、心肺功能、爆發力和肌耐力等元素。 通常在術後12至16周,便可以重新引入慢跑到日常鍛煉中;16至20周回歸非接觸運動;20至24周回歸接觸式運動。 時間表僅供參考,回歸運動時間應基於個人康復進展。如有任何疑問應諮詢物理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衍晞(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膝痛】跑步姿勢不當3原因 肌肉不平衡?扁平足致膝關節內旋?正確跑姿話你知 (姿錯能改)

【明報專訊】天氣雖然炎熱,但隨着防疫措施放寬,好動的朋友已漸漸恢復日常運動。跑步是最方便的運動,無論身處何方,只要穿上跑鞋及輕便裝備,就可以成行。然而,不少人練習跑步一段時間後,便因為膝痛而暫停,痛症原因多是跑步姿勢不當及肌肉不平衡。 跑姿不當3原因 肌肉不平衡 大腿向內旋 X形腳致膝痛 如果落地腳的膝關節內旋,會導致關節外側壓力加重(俗稱X形腳),容易引起跑步膝頭痛。跑姿不當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髖關節內的股外旋肌力不足,導致整個大腿向內旋。腳落地時膝部內塌,拉開膝內側韌帶及加重半月軟骨的壓力(圖)。 2.扁平足導致膝關節內旋。扁平足的足弓高度不足,令足底承受過大壓力,足底筋膜缺乏彈性與伸縮,延伸到膝部令內側韌帶過分伸展,加重半月軟骨的壓力。 3.四頭肌及股肌肉力量不足或不配合,引起髂脛束綜合徵(即大腿外側一條筋膜,把髕骨外旋及拉緊)。每次用力伸直膝關節時,即腳着地受力時及向後用力蹬直時,都會引起痛楚。 正確的跑步姿勢很重要,落地腳的膝蓋要對正第二及第三腳趾,膝蓋亦不能超過腳趾(見右圖)。另外,一對好的跑鞋要支撐腳板足弓,維持雙足落地時的姿勢,減輕跑步膝蓋痛。 練肌力改善跑姿 要改善跑姿,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鍛煉股外旋肌,增強四頭肌、股巨肌力,以及加強足底的支撐力。以下動作每組8至10次,做3至4組。 訓練股外旋肌 1.側身躺地,雙腳曲起,把練力帶圍在雙膝上(圖A) 2.向上的腳打開外旋,維持10秒,然後返回原位(圖B) 註:如可以找同伴或對鏡練習,留意腳形及姿勢,效果更佳 增強四頭肌、股巨肌力及足底支撐力 1.背靠牆,雙腳打開至肩寬 2.慢慢坐下,雙腳同時向前移,直至腳趾在膝蓋前方,膝關節呈90°,維持10秒(圖C) 3.身體向前,蹬起腳尖身體向上並維持10秒(圖D) 對跑姿有疑問,應諮詢跑步教練。如出現膝關節痛,要盡快尋求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協助,及早治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劉嘉祈(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 物理治療師) 示範:任穎斐(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 復康助理) Read more

腳趾甲太厚、嵌甲非小事 甲溝發炎致紅腫痛化膿 及早處理足部「小問題」

腳上看似普通的小傷口,很多人大多不會特別注意,但其實足部的問題五花八門,除了常見的香港腳、雞眼、灰甲等之外,還包括嵌甲、腳趾甲太厚等,腳部的一個小傷口,若未有妥善處理及拖延求診,或有機會發炎,最嚴重可以導致腳部組織壞死,需要切除。常見嵌甲-甲溝發炎徵狀:紅腫痛或化膿-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鍾雪玲表示,較常見的足部問題,與皮膚相關的包括生繭、雞眼、腳癬(香港腳),還有糖尿病人因周邊血管病變而導致潰瘍;結構問題包括扁平足、大拇趾外翻;也有與腳趾甲相關的如甲癬(灰甲)、嵌甲等。其中嵌甲,又稱甲溝炎,即是趾甲周圍組織包括兩側和底部的甲溝發炎,一般徵狀為紅、腫、痛,嚴重時或會化膿。 Read more

【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明報專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常見的勞損性傷患,在運動員中十分常見。長時間站立、步行、負重、穿高跟鞋,肥胖、扁平足等都會令足底筋膜長時間伸張和受壓,可造成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除了導致日常走動疼痛,重複發炎會令筋膜留下傷疤,甚至鈣化,如一條已硬化的橡筋,當遭到突如其來的外力,可引致足底筋膜撕裂。 Read more

肥胖久站密密行 腳板底求救 足底筋膜炎 伸腿踩波紓緩

【明報專訊】疫下封關不便外遊,周末假期,大家改為投入行山、跑步,但數月下來,部分人開始腳痛。腳部是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要部分,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長時間活動時或會出現疼痛,當中以足底筋膜炎最常見。早期足底筋膜炎,透過簡單的家居運動,有一定紓緩作用。 Read more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一年容易馬拉松,可惜今年2月的渣馬(渣打馬拉松)賽事,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無奈取消。近年跑馬拉松成為人氣打卡活動,吸引不少年輕選手參賽,由於缺乏經驗在短時間催谷練習,無疑增加雙腳筋腱、膝蓋、腰椎受傷的機會,嚴重更可能猝死!作為長途賽,跑友宜恒常練習,在長課或負重訓練前跟Barry Sir先做這三個預防跑步創傷(Injury Prevention)的熱身運動,為2021馬拉松備戰! Read more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明報專訊】跑跑跑,臨近馬拉松大賽,參賽者也在加課操練。但如果你腳跟每踩一步便痛一下,當心已經患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勞損傷患,綜觀所有運動員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跑友便佔約76%。 Read more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作惡 長站勞動族高危

【明報專訊】某朝起身落牀時,雙腳着地一刻腳跟一陣刺痛,痛徹心扉,有被電擊的感覺。痛楚過了一會逐漸緩解,但情况反反覆覆,幾乎每天都會發作! 這是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常見徵狀,是成年人腳跟痛症的主因之一,多見於需要長期站立、行走及勞動多的職業族群,如:侍應、銷售人員、教師、護理人員等。         足底筋膜是一層覆蓋腳板的堅韌纖維狀薄膜,主要連接足後方跟骨及前方蹠骨,其功能是承托足部內側的足弓。足弓是用作承托步行時身體的重量,由肌腱、肌肉及骨互相協調,來作避震及平衡身體之用,也能在運動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如足底筋膜因長期過分伸張而引致勞損,或重複受傷而引起炎症,就有可能感到腳底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如步行、工作或運動。     著錯鞋 運動過度 加劇勞損 扁平足、高弓足(又稱「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或穿著不適當的鞋,如:過高的高跟鞋、夾腳拖鞋、鞋身太窄、鞋低太硬等,可能改變正常步態生物力學,加劇足底筋膜之張力,產生足底刺痛。另外,退化、運動過度亦會導致足底筋膜有不正常拉力,使其相連之肌肉、肌腱與韌帶不堪負荷,足底筋膜就承受更大衝擊力,甚至使足底筋膜纖維化,血液不易進入,漸漸出現「足底筋膜炎」徵狀。         痛點為何多在腳跟?原因是人體約60%的身體重量落在腳跟,這也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損的地方。臨牀徵狀包括: 足跟周圍(尤其是內側)腫脹及壓痛 腳掌或大腳趾向上扳時,足跟疼痛 早上起牀或久坐後起步踩地時,足跟瞬間刺痛、疼痛或觸電感覺,但痛楚會逐漸紓緩 日間久站或行走一段長時間後,痛楚再度浮現或增強 通常是一側足跟先出現徵狀,不久後兩側都會有徵狀   治療足底筋膜炎,首先經醫生診斷,如有需要,會處方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病情嚴重可能要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減輕臨牀徵狀。在患病初期及炎症活躍時宜多作休息,並適當地減少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因應足跟疼痛程度而酌量減少活動量,減輕足部承受的壓力。應選擇舒適、軟硬適中及吸震能力較佳的鞋子。調整鞋帶的鬆緊度,保持鞋子緊貼足部,維持良好的腳部功能結構,同時避免穿著高跟鞋。適當的鞋墊(insole)或足跟墊(heel pad)能改善足弓承托及足部各關節的力學結構,有效紓緩病情。     減足部負擔助預防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檢查所得之病徵,推斷病因,並選取適當的治療。一般而言,冷/熱療法、超聲波治療、運動繃帶貼紮治療、脈衝電磁波治療及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等,均能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炎的徵狀;最重要的是透過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配合適當運動,減低日後重複勞損或創傷的風險。   要預防及紓緩足底筋膜炎,關鍵在於減少足部負擔及紓緩足底筋膜,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鞋墊,須完整包覆足部;先天性結構異常者,可向醫生諮詢後穿著矯正鞋 減少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如馬拉松、登山 減少對足部高衝擊的運動,如排球、籃球;運動前應妥善熱身 控制體重,避免提重物   文:冼有榮(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靜脈曲張夾擊 足底筋膜炎更難治 伸展 + 鍛煉 對付炎症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養和醫療集團醫學/健康講座 (2019年7月)

  題目:矯視及老花手術新發展 講者︰吳彤醫生 日期:10/07/2019(星期三) 時間:6:00pm – 7:00pm 地點: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1樓眼科中心 報名熱線:2855 6699   題目:激光白內障手術及老花視力矯正新趨向 講者︰梁裕龍醫生 日期:15/07/2019(星期一) 時間:6:30pm – 7:30pm 地點:養和醫院李樹培院七樓演講室 報名熱線:2835 8890   題目:足拇指外翻與扁平足 講者︰麥勤興醫生 日期:16/07/2019(星期二) 時間:6:30pm – 7:30pm 地點:養和醫院李樹培院七樓演講室 報名熱線:2835 7890   題目:牙齒美容系列講座 – 美白牙齒 講者︰養和醫院牙科醫生 日期:24/07/2019(星期三) 時間:6:30pm – 7:30pm 地點: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2樓牙科中心 報名熱線:2855 6666   題目:矯視及老花手術新發展 講者︰張叔銘醫生 日期:25/07/2019(星期四) 時間:6:00pm – 7:00pm 地點: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1樓眼科中心 報名熱線:2855 6699 Read more

【有片】腳板痛 睇位揪元兇!

  【明報專訊】腳跟痛,一定是骨刺?腳前掌痛,肯定是扁平足?加個鞋墊或換對新鞋就無事? 站立時,一雙腳掌承受全身重量;每行一步,腳掌所受的衝擊力更大。一個痛點,可由不同問題引致,一對鞋墊未必能解決問題。   生骨刺未必痛? 問醫生 楊:楊揚(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問:腳痛,一定是骨刺作怪? 鄭:腳痛成因很多,首先,從結構上看,可能是骨折或骨腫瘤;或關節問題如尿酸;或皮膚、肌腱和肌肉等軟組織出問題,如皮膚發炎、筋膜發炎和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等。或可從病理分析,辨別出細菌性感染或非細菌性發炎。基於以上原則,醫生會嘗試找出痛症原因,跟進檢查,如X光、掃描、驗血等,並為病人處方藥物治療或臨時紓緩。   病人照X光發現有骨刺,以為是腳痛原因,但其實骨刺未必導致痛楚。生骨刺是因骨骼受壓增生,反映周遭組織十分緊張,若不伸展紓緩,筋膜愈痛愈繃緊,愈緊又會愈痛,造成惡性循環。   腳跟正中最脆弱? 問:很多人受腳跟痛困擾,常見原因為何?   楊:最常見是足底筋膜炎,痛點在腳跟正中,屬足底筋膜和肌腱連接位置,最為脆弱。因工作或運動勞損,缺少伸展運動,導致筋膜和肌腱緊張。   腳跟痛困擾不同年齡的人,年輕人常因運動,如練習長跑,沒有適當休息而令筋膜勞損;中、老年人多因老化而慢性勞損。長期勞損會導致筋膜發炎,而重複發炎會導致筋膜纖維化,常見情况是早上起牀時,第一步踏在地板,腳板就感刺痛。   約略統計,足底筋膜痛的病人中,95%經保守治療,即肌腱伸展,一至兩星期已可紓緩。   但較嚴重個案,需要用消炎止痛針或藥,減輕痛楚,或接受物理治療。如接受上述治療半年仍沒改善,便需要再檢查,看看是否神經線受壓,如是者需要注射類固醇紓緩,有少數個案需要手術鬆解筋膜。     尿酸痛風腳趾當災? 問:腳趾痛,一定是尿酸引致痛風?   楊:腳趾痛是指腳前掌範圍的痛症。常見原因是痛風和慢性退化性關節炎。醫生會抽血檢查是否痛風,有需要亦可照X光檢驗骨退化情况。 尿酸是身體多出的殘餘物不能排走,常積聚於腳趾關節,造成紅腫疼痛。腳趾關節退化的病人,關節會漸漸變緊和腫脹,甚至會有骨增生,走路時因關節受阻而做不到腳掌推前的動作。     20%人有扁平足? 問:前掌起繭,一定是扁平足所致?   楊:世界上逾20%人有扁平足,但扁平足定義仍未十分清晰,不能妄下判斷。一般是指站立時,足部內側足弓下塌;亦有另一種內反足,除足弓扁平外,從後看會發現腳掌向內偏側。   正常的腳掌有3個壓力點,包括腳跟、前掌近大腳趾及尾趾,剛好呈三角形。當壓力偏向任何一點,就可能引起痛患。若前掌近大腳趾位置起繭,反映該處反覆受壓,可能是扁平足或大腳趾外翻引起。   腳板壓力「偏心」易拗柴? 問:懷疑因扁平足導致腳掌痛,用足弓墊就可以解決問題?   楊:我們每天要行3000至5000步,有跑步訓練的人每天更達1萬至2萬步。假如腳掌三角形壓力點偏一邊,就會導致足底筋膜組織慢性勞損。再加上每走一步時,腳掌向兩邊擺動的幅度增多,影響走路的穩定度,容易「拗柴」。   選擇足弓墊,要注意承托力是否足夠,會否太硬,穿起來是否舒適。同時要視乎扁平足或內反足的嚴重程度,如果病人日常多走動或多做運動,建議度身訂做矯形鞋墊,由腳跟開始承托,把腳掌固定至中位,減少勞損。   4歲以下不宜檢查扁平足? 問:小朋友有扁平足,要盡快治理?   楊:1至2歲幼兒的足弓一般都是扁平,隨着慢慢發育,腳部運動增多,情况會改善。所以,建議家長在孩子4至5歲懷疑有問題才去做檢查,毋須過早擔心。   即使有扁平足,不一定出問題。當然有小部分嚴重個案影響走路,引致膝痛、腰痛,甚至腰板不能挺直,需要及早治療甚至做手術矯正。   粗略估計,需要接受手術矯正的人只佔1至2%,他們大多是40至50歲,因從小就有嚴重扁平足,導致長期勞損,肌腱韌帶開始磨蝕。但我們也會先建議保守治療,包括使用鞋墊,同時改變生活習慣,例如運動由跑步改為游泳或踏單車,減少勞損。如情况沒有改善,嚴重至日常走路也疼痛,檢查發現肌腱撕裂或近乎斷裂,便需要手術。   曾有一個扁平足病人,熱愛長跑,訓練頻密,而且訓練時採用腳跟落地跑姿,導致勞損性腳板痛,出現筋膜纖維化,需要做手術鬆解筋膜,經治療康復後可以再次投入馬拉松運動。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知多啲:鞋跟高1吋 寬緊適中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男性健康】伊人醫事:男人做家務會長壽?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