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孤獨傷身=日吸15支煙?

【明報專訊】科技日益進步,過去十多年間,互聯網和手機發展迅速,社交網絡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偏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愈來愈遠。2018年有大型普查顯示,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同感覺與別人疏離,更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偶爾感覺到極孤獨,結果比十多年前之同樣研究為差。更有研究指出,孤獨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堪比每日吸15支煙。 Read more

【精神健康】醫賢心事:近日你的情緒有沒有差了?

【明報專訊】有些朋友問我,近日是否多了病人?確實,近日病人整體的情緒狀態是差了。當然不一定每個人也會嚴重到變成情緒病,但無可否認,充滿衝突、紛爭的社會,喚起了很多人內心的批判、憤怒,情緒變差是人之常情。有些病情原本已經穩定下來的病人,也因為近日的社會氣氛使病情變得不穩。 當我們擔心的事情持續地無法解決,便會消耗精神,使我們不安、焦慮、產生無力感。如果這些壓力帶着很重的情緒成分,例如見到同伴受苦,又或是持續很久,日積月累便會影響情緒。近日的社會衝突已經維持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大家的心也愈來愈累,這使社會的整體情緒狀態轉差。你可能會發現身邊的朋友也變得較為暴躁,而在衝突中各方失控的情况愈來愈多,亦可能跟情緒狀態有關。 近日的社會衝突是因政治問題而起,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才,沒有靈丹妙藥。但有些生活上的習慣可以注意,使自己在這段時期過得輕鬆一點。 減接觸負面資訊時間 暫關即時通知 現在人人手機隨身,我們一打開手機,不知不覺間接觸到很多即時資訊。可能我們只是習慣打開手機,希望輕鬆一下,但因為近日的資訊負面情緒太重太多,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情緒負荷很大。而這些資訊因為情感成分很重,所以很吸引眼球,我們會愈看愈多,而且會重複地看。這段時間,可以考慮提醒自己減少接觸這些資訊的時間,例如一天只看兩次。如果發覺自己不能看少一點,便要研究一下手機裏面是否有程式會不時「彈出」即時資訊,可以考慮把這些通知暫時關掉。 保存精神力打持久戰 從新聞裏看到社會衝突的消息,已經會增加我們的精神壓力;如果這些衝突蔓延到我們家中、WhatsApp群組裏、同事或同學,甚至伴侶之間,我們的壓力便會大大增加。我們每人也想別人明白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大家立場不同,大家互相試着改變對方,便是衝突的開始。所以如果想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建議找一些跟自己立場、看法相近的朋友傾訴,而這些往往是年紀、背景相近的人。 相信近日的社會紛爭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大家開始要考慮保存實力去打持久戰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練「靜觀親職」 修補世代撕裂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踢走電子奶嘴 低頭族從小杜絕

【明報專訊】「沒有手機或平板電腦播着卡通,真的很難令孩子合作地吃飯。」一個幼兒的家長無奈地說。 「現在的小學生對玩具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參加課外活動,整天只顧着打遊戲機。」 「考試過後已很少看到學生結伴去玩,反而更多的是各自趕回家跟同學聯網打機。」 以上的情景,在現今香港社會已是見怪不怪。究竟家長如何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學習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實在是一個難題。   (yaoinlove@iStockphoto)   電子奶嘴——家長為求孩子合作,以手機或平板電腦作「催吃劑」,貪一時之利卻種下「電子奶嘴」的種子。   不得不承認,智能手機平板似乎已變成了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的出現,取代了不少生活用品:相機、計算機、錄音機、字典……還有層出不窮的Apps,為人帶來不同的影音體驗、社交網絡、消閒娛樂等。 雖然這些智能產品為人類帶來不少方便,但其實也一直在削弱人類的智能,例如記憶力,大部分人都已經倚賴電話記着親人朋友的電話號碼、約會日期等。此外,智能產品的出現也侵佔了人類的思考、社交、親子等方面的空間和時間。漸漸地就連自己也不再懂得和自己相處,少了很多靜下來思考的時間,也愈來愈難忍受沉悶的感覺。當人類開始覺得被這些智能產品弄得愈來愈不智的時候,又出現了很多呼籲「放下手機」的溫馨提示。但現實卻是:「拎得起,但放唔低」。   打機不是洪水猛獸 自律是關鍵 在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下,不得不承認,就連兒童玩具也漸漸被智能Apps代替。如果家長能把這些產品看成是玩具的進化版,就不會把「打機」當作洪水猛獸,關鍵只在於怎樣訓練孩子學習控制遊戲的時間,這跟孩子玩實體玩具的道理一樣。究竟家長如何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學習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這實在是現今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的一個難題。   幼兒篇 唱歌餵飯 好過播卡通 先從幼兒說起,一般家長對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有較高的警覺性。由於幼兒仍然對實物玩具感到好奇,家長相對上較容易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但是有些家長會在一些「非常時刻」,例如吃飯時為求孩子合作,便在手機或平板電腦播放卡通當「催吃劑」,在孩子看得入神的時候,就一口一口飯塞進他們的嘴裏。也就是貪這一時之利,種下了「電子奶嘴」的種子。試問有多少家長能夠堅持,無論孩子哭得怎樣,鬧得多狠勁,也能堅定地用其他方法「招呼」孩子?   (kiankhoon@iStockphoto)   對幼兒來說,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也新奇有趣,不是智能裝置可以代替。   是的,家長需要有很大的耐力和持續的創造力,才能抵擋這種比「鎮定劑」更快更有效收服孩子的「魔法」。但是只要家長(或家傭)繼續堅持,最終也會成功,因為幼兒期的孩子都能透過「訓練」培養出合適的行為。與其每次吃飯都給他們電子產品,倒不如換上一些快樂的親子活動,例如唱一些他喜歡的兒歌,用一兩件簡單的玩具創作一些故事……只要父母夠創意,孩子就會期待每餐飯跟父母互動,不再倚賴手機上的卡通伴吃。 幼兒期是一個探索的時期,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和親子感情的最好時間。家長值得花多點時間陪伴孩子探索世界,對小朋友的社交溝通和心智發展十分重要。大自然中的一樹一木、自然景色和現象,以至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對幼兒來說也是知識的來源和新奇有趣的玩意,絕非手機Apps可以代替。 小學篇 訂時間表 讓孩子學自律 到了小學階段,家長與孩子在電子產品的使用和控制方面,就愈來愈容易產生分歧和爭執。其實這個時期,正是孩子學習自律的好時機,與其由父母完全控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倒不如培養子女學習「收放自如」的技巧。尤其對於高小子女,因為他們升中在即,學好拿揑控制,並在學業和娛樂之間取得平衡,對青少年期的發展十分重要。   (資料圖片) 小學生要學習「收放自如」,拿揑控制使用電子產品,在學業和娛樂之間取得平衡。   策略 一同訂立使用智能產品之目的和時間,並以時間表列出來,例如逄周五、六、日有打機時間,每天半小時,可以累積。 遊戲時間要合理,例如15分鐘就太短了,因為遊戲剛開始就差不多要結束。一般來說半小時較合理,寧願在次數方面酙酌。 跟孩子商量,每星期列出在「無機時間」可以選擇做什麼愉快的活動。讓孩子明白手機遊戲只是眾多娛樂活動的其中一項,而非唯一選擇。 在議訂的打機時間內,家長盡量避免囉嗦孩子,例如不宜說:「你要玩就快啲玩,唔好等陣間夠鐘你又唔肯擺低部機!」 如果孩子能在預定時間停止手機遊戲(可以有幾分鐘寬限期,讓他完成手頭遊戲部分),應以口頭讚賞他們的控制能力;甚至給予獎勵,例如下節遊戲時間可增加5分鐘。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同打機,從中分享他們在遊戲中的樂趣,讚賞他們的能力,例如手眼協調、反應敏捷、創造力等。另外,在陪伴孩子的過程,家長可以理解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的信息,從而作出適當的引導。切記不要在遊戲時段教訓孩子,以免掃興。 中學篇 放下手機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在年幼和小學階段已建立了使用智能產品的好習慣,到了中學階段,就更能掌握收放自如的技巧。反之,在中學以前如果只是家長作出單方面的控制,到了中學,孩子就如「甩繩馬騮」,因為自小沒有學習過自律技巧,加上中學生對智能產品的需求更大,不止在消閒娛樂、社交聯繫方面,更多時間是用於學習上,家長就更難控制。 在「提醒」子女不應「成日打機」之前,必須了解清楚他們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除了跟他們分析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的利弊外,有時需要讓他們承擔過度使用的害處,讓他們從失敗中學習,遠較每天跟他們糾纏更奏效。畢竟他們已經長大,學習處事要取中庸之道,才是他們生命中要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   (Tomwang112@iStockphoto)   中學生對智能產品的需求大,除消閒娛樂、社交聯繫,還有用於學習,所以家長必須了解清楚他們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在管教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同時,作為家長也要不時檢視自己能否做到好榜樣。當孩子做功課的時候,如果家長可以拿出一本書閱讀,而非拿着手機,在管教孩子方面就更具說服力。 為人父母,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經歷,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放下手機,增加親子時間,讓孩子感受到手機遊戲以外的快樂。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陳志暘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小朋友手機上癮 精神科醫生:父母應先自我檢討 【有片】溝通技巧差,失眠,坐立難安-「無手機恐懼症」症狀!醫生教5階段治療手機成癮 【睡眠與疾病】你有失眠嗎?安睡貼士:養成好習慣KO失眠 抄寫慢 讀漏字 只因懶? 雙眼唔合拍 孩子食死貓 Read more

睛靈貼士:用電腦30分鐘 遠望30秒唞唞

【明報專訊】不少「打工一族」上班時,需使用電腦及手機,到底如何保護雙眼健康?任卓昇及梁子榮「教路」,可由日常生活習慣入手。 ▲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抗藍光貼好過抗藍光鏡片 任卓昇指出,暗黑模式有助減少光度,藍光貼則可過濾藍光,減少刺激眼球,讓雙目更為舒適。不過,早於電子產品發明之前,藍光已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故不建議佩戴抗藍光鏡片,完全避開藍光。 戴太陽眼鏡 梁子榮表示,陽光中有藍光,過量藍光會傷害眼睛,因此日間戶外活動時,應佩戴太陽眼鏡,減少患上黃斑病變的風險。 勿摸黑用手機 不少人愛摸黑用手機,梁子榮提醒,此舉會令瞳孔放大,增加射入眼睛的藍光。他建議晚上使用手機時,不要關掉所有燈,保留光線。而在不同光源下,應適當調校屏幕亮度,「如果用日間相同的屏幕光度,於晚間關上所有燈來看手機,那會太光,會覺得不舒服及刺眼」。 保持適當距離 梁子榮表示,用家每使用電子產品約30分鐘,可遠望30秒,讓眼睛充分休息。使用手機時,屏幕與眼睛保持約一個前手臂的距離。另外,家長宜安排子女適當使用手機,防止近視度數增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