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你要知】齊心抗疫 吃出免疫力

天氣乾燥,忽冷忽熱,易令人患上傷風感冒以至流感,加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除要戴上口罩、做好個人衞生及注意家居清潔外,也應從飲食著手,攝取充足營養,增強身體免疫力,為健康打好基礎,遠離病菌。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精油能否抗病毒 芳療師話你知

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認為芳香療法(芳療)及精油在身、心及情緒方面均能帶來保健及平衡作用。及至最近,坊間出現了很多以芳療精油對抗病毒及預防肺炎之說,究竟在專業的芳療角度,那些信息是否正確及可行?記者找來芳療師孫子然(Jenny)為讀者解答,並分享一些具有保健及紓緩作用的配方。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無時無刻都活在壓力之下,導致身體出現各種健康問題。近年流行以精油及芳療(即香薰治療)等作為減壓方式。Jenny表示﹕「芳療已有過千年歷史,採用擁有芳香分子的植物萃取的精油作為治療媒介。精油並非正規藥物,多用於輔助治療,然而在情緒層面來說,芳療卻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尤其是對於焦慮、憤怒、悲觀、沮喪及恐懼等負面情緒,幾乎所有精油都能有效作出紓緩和平衡。」 錯誤理解 雖然以往有報告指出某些精油在殺菌消毒方面有一定成效,但未有證據顯示能對付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不能輕率地推斷精油能有效預防。 Jenny認為芳療在身心靈層面的確能帶來平衡和療癒作用,但對於在疫症期間以精油來進行消毒就有保留。她續指﹕「就坊間很多資訊都指出某幾種精油針對改善呼吸道感染,有些甚至可以消滅病毒及細菌,令很多人誤會以為使用這些精油有助預防疫症。此外,最多人提及的,要算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結果,確認茶樹和天竺葵精油可在實驗室環境下即時殺死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但細菌和病毒是有分別的,能殺菌不代表能殺病毒。再者,無論細菌或病毒,都可能會出現變種,現階段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也就是新型變種病毒,拿一份2004年的研究報告去推說精油能對抗肺炎病毒,也許有點兒戲。」 在情緒及能量層面來說,精油是非常有效的治療媒介,尤其是這段期間不少人因疫情產生焦慮、憤怒、悲觀、沮喪及恐懼等負面情緒,幾乎所有精油都有效作出紓緩和平衡;而情緒與身體的免疫系統亦息息相關,因精油有助維持情緒平衡,間接亦加強了身體的抵抗力。當然,多做運動、多吃新鮮有益的蔬果、有足夠休息和睡眠,亦非常重要。 與其對抗病毒,不如提升自身免疫力更為實際。情緒與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確使用 另外,坊間推介把精油滴在口罩上以增加預防功效,這是錯誤的做法。精油是高濃度物質,會壞口罩表層或過濾網的結構,因此絕不可在口罩上添加任何精油,這只會削弱口罩的保護功能,而且長時間近距離吸入高濃度精油,會造成過敏或不適反應。正確做法是將精油滴於小棉花球或紙巾上,然後放入精油頸鍊或領口袋內,建議要與呼吸道保持最少15厘米的距離。 另外,多少用量和濃度才能達致抗病毒的作用?這些坊間資訊都無法拿出證據,而芳療界亦欠缺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及臨床實證,大家不能輕率推斷這些精油能有效作出預防。況且若不正確使用精油,它的副作用及風險亦相當高,尤其是有些精油如丁香、肉桂、迷迭香等成分,有可能對過敏體質、小孩、孕婦、蠶豆症患者或家中寵物造成中毒風險,在使用之前最好諮詢專業芳療師意見。 芳香療法歷史悠久 芳香療法(Aromatherapy)是一種着重身、心、靈調合的治療藝術,可追溯至西元前3000年古文明,埃及人及羅馬人從植物萃取出精油,以按摩、泡澡、薰香等方式運用在身體上,以達到紓緩精神壓力及增進身體健康。 自調配方 精油除了有助平衡情緒,亦能幫助暢通呼吸道、抑制細菌滋生及淨化空氣,可以作為紓緩焗促感之用,例如把檸檬、尤加利、茶樹、檸檬草(檸檬香茅)、葡萄柚及冷杉類精油混合後使用。   撰文:曾劍華、王文斌、麥懷諾 攝影:陳國良、黃永昌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齊齊接種疫苗 提升免疫力抗病

每年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免疫周」,藉以呼籲人們接種疫苗。養和醫院駐院醫生郭業東醫生表示,接種疫苗是抗病的重要一環,而按時間表及建議適時接種適當的疫苗,有助提升免疫力,減低患病機會。 疫苗面世多年,多種傳染病因為疫苗的廣泛應用而逐漸減少甚至消失,例如天花(small pox)及又稱為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等。 郭醫生解釋,疫苗的作用在於刺激身體針對某病原製造相應的抗體,從而令免疫系統「記住」這病原,一旦再次接觸到該病原時,身體便可快速反應作出攻擊,避免病原造成感染。當社區內大部分人接種疫苗後,會對該傳染病產生免疫力,有助減低該病在社區擴散的風險,從而建立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 除了衞生署推行疫苗接種計劃內涵蓋的疫苗之外,醫生有時亦會因應病人的狀況和需要,建議額外接種其他疫苗。 「例如小朋友或成人本身的免疫力較差,或有較高感染風險,便可能需要接種額外的疫苗,以提高防護能力。」郭醫生舉例,適用於初生嬰兒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減少相關病毒引起的腸胃炎,兒童則可接種水痘及子宮頸癌疫苗,以預防相關疾病。至於成人可按需要接種肺炎鏈球菌,50歲以上人士更可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俗稱「蛇針」),以預防「生蛇」,即帶狀疱疹感染。 他續稱,疫苗的種類及特性各有不同,有些只需打一針,有些則要分階段注射,有的則可能要每年接種,例如乙型肝炎便需接種三針,以幫助身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對抗乙肝病毒威脅;如果傷者的傷口嚴重污染,首次接種破傷風後,則需要在在十年後再打加強劑,身體才能夠適時作出免疫反應。至於流感針則每年因應當年流行的病毒株而製造,因此需要每年注射才能得到保護。 有些人或因擔心疫苗的安全性,拒絕為自己或子女接種疫苗。郭醫生表示,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常見副作用主要有輕微發燒,針位痛及敏感,但抽筋及嚴重過敏等嚴重副作用並不多見。 「若小朋友或大人接種疫苗後出現抽筋、胃口變差、高燒等應立即求醫處理。」郭醫生指疫苗急性敏感反應則通常在短時間內便會出現,故建議市民在接種疫苗後,最好先在診所休息十五分鐘,確保沒有過敏情況才離開,並提醒市民要妥善保留疫苗接種記錄,方便醫生日後跟進和追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