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病患口難言 另類溝通 掌握微表情 至親做代言人

【明報專訊】晚期病患者的身體功能逐漸下降,他們反應變慢、意識似醒似夢、目光呆滯,甚至思想行為紊亂;溝通能力逐漸減弱,愈來愈難清楚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說話,家人無法明白他們的意思或感受,雙方感到十分沮喪。怎麼辦? Read more

醫生意見:安寧照顧……從來不是一份工

【明報專訊】照顧晚期病人的工作殊不簡單,照顧者往往面對不同的挑戰及壓力。 在安寧照顧工作中,專業照顧者全心全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照顧晚期病人,你又有沒有想過,其實他們也需要關懷和照顧? 非親非故情緒也會受困 翻查文獻,照顧者經常面對的壓力有三種:專業哀傷、悲憫疲憊及創傷後壓力。 「專業哀傷」是照顧者因為晚期病人的離世而出現哀傷反應,包括不捨、傷心、憤慨等。不要以為哀傷反應只限於自己親人離世時才出現,照顧者在日常工作和貼身照顧中,亦與晚期病人建立起深厚感情,當院友步向死亡,哀傷反應是最自然不過。 「悲憫疲憊」主要來自與晚期病患者接觸。在生命晚期,病患者或多或少受到疾病及各種徵狀的困擾。面對這些困擾,照顧者很多時候是感同身受,想出手相助卻束手無策,感到無助、孤獨、焦慮及抑鬱,甚至出現身體不適。 對部分照顧者來說,目擊晚期病人或院友過身可以是一個創傷經驗,尤其是當死亡來得突然,事前沒有太多心理預備。不少照顧者都提及,曾經在晚期病人過身後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包括失眠、情感麻木、重複想起院友過身的畫面等。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站在安寧照顧服務最前線的照顧者,他們的身心社靈健康亦需要適切支援。這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1、教育照顧者自我關顧的技巧(詳見右表),並鼓勵他們在工作及生活中實踐 2、在工作環境中建立支援小組 3、建立互相信任及支持的工作環境 4、提供培訓,提升照顧者知識及技巧,讓他們更有信心照顧晚期病患者或院友 5、引入紀念儀式,為同事提供宣泄情緒的渠道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正依從以上五大方向,為參與計劃的安老院舍制訂培訓教材,並提供培訓,提升安老院舍的安寧服務質素。 文: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香港老年學會會長)

Read more

「送死」之後 照顧者需減壓

【明報專訊】當晚期病人身體逐漸變差,離死亡愈來愈近,家人朋友固然不捨和難受,負責安寧服務的照顧者,包括醫護人員、社工、護理員等,心情同樣受影響。哭泣難過是否代表不夠專業?沒流淚沒傷心是否代表冷酷無情? 照顧晚期病人,也需要顧及家人和安寧服務照顧者(下稱照顧者)的壓力及不安情緒,才能夠生死相安。 「當時見到院友連續三天進食量大約只得六十毫升,而且小便持續減少,好似完全進入昏睡狀態,叫極都不太醒,覺得院友應該離死亡好近了。不久,院友便進入『安寧房間』接受臨終照顧。」院舍一名前線護理員於院友離世後的解說會上訴說。 三個多月前,一位患有末期腎衰竭、晚期認知障礙症的院友參加了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家屬選擇讓院友留在院舍接受照顧至離世一刻。院友離世後一星期,計劃團隊為院舍照顧者進行解說會,讓他們分享體會及感受,以作情緒支援。 見病人身體日差感無力 「我當時心情很矛盾,本來以為,能夠於院舍提供臨終照顧服務,為院友人生最後一程送上祝福、關懷及照顧是好事,但想深一層,其實亦代表着又有一位院友將要離世,很是不捨。」 「覺得有種無力感,見到院友身體健康狀况一直轉差,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些什麼協助。」 「知悉家屬的意願是希望能早些送院友往醫院,但見院友數次出入醫院才離世,感到很不舒服。但聽到家屬對院舍同工的讚賞及了解到家人的意願,明白面對死亡時,需要多從家人方面考慮及予以尊重。」 建立關愛環境適時支援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照顧臨終病人時,照顧者、院友和家人一樣,一步一步走近死亡。大部分照顧者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與院友及其家屬建立了感情,他們盡心盡力確保病人的意願得到尊重,最後一程走得舒服安詳。不過,當病人離世,照顧者少不免經歷種種的哀傷、不捨和無力感。因此,協助院舍建立關愛的工作環境,讓照顧者知道自己可隨時得到支援,對於減低照顧者的壓力及倦怠尤其重要。 不哭泣不等於冷酷無情 要建立關愛的工作環境,讓照顧者互相支持,首要的條件就是學習處理情緒。眼見熟悉的院友離世、與家人朋友道別、回憶以往生活細節等場面,照顧者很多時會有所感觸,甚至傷感落淚。我們要明白面對生命的流逝,有情緒是自然不過,專業照顧者也不例外,傷心哭泣不代表不夠專業。院舍應該開放平台,鼓勵照顧者在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中分享照顧經歷及感受,互相理解和支持。當然,也要尊重每位照顧者的個別需要和步伐,不勉強未有準備的照顧者分享,也不應該將沒有傷心哭泣視為冷酷無情,要明白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不盡相同。當情緒得到適當的處理,每位院友過身的經歷都會成為照顧團隊一次反思學習的機會,院友及家屬的生命故事,讓照顧者學會與悲傷共處,坦然接受死亡。 文:馮廣榮(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專責社工) 編輯:蔡曉彤

Read more

照顧自己:停一停 鬆一鬆

【明報專訊】正在照顧晚期病人的家屬或從事安寧照顧服務的人,可從身體、心靈、思想及社交等層面自我關顧多一點︰ ■身體上 ‧定時作簡單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 ‧作鬆弛練習 ‧參與休閒的活動(如茶道、種花、烹調) ■心靈上 ‧讓自己停一停(安靜/退修) ‧寫心靈札記 ‧從安寧照顧中尋找意義 ‧多接觸大自然 ‧嘗試尋找靈性上的支持 ■思想上 ‧設立合理的期望 ‧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認清和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接受不可改變的,將注意力放在可改變的 ■社交上 ‧嘗試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和傾訴對象 ‧在工作與家庭間尋找平衡點 ‧參加支援團體或同路人小組,減低孤獨感 ‧與家人保持良好溝通

Read more

實用錦囊:病人「長氣」 張開耳朵勿打斷

【明報專訊】「靈性關懷」並不關乎宗教信仰,亦不如想像般抽象和遙不可及,以下的三項實用方法,可以讓大家實踐「靈性關懷」。 1. 尊重接納,陪伴同行 病患中的人身體面對各種辛苦情况,不但外觀受影響,心靈也變得脆弱敏感,故此尊重和接納至為重要,用心陪伴病人,跟隨他們的步伐。盡量不在態度、言語或處事上造成傷害,這是中國人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便是最好的關懷表達。 2. 真誠關懷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乎真誠,真摯的關懷和相處容易令病人在心中產生共鳴,能促進彼此溝通了解。 3. 聆聽和實務幫助 耐心聆聽,不要有意無意打斷病人的分享,例如:「你不要這樣想」、「食多點,好快無事」。讓病人有機會表達自己,即使病人重重複複,甚至沉默不語,陪伴和聆聽也能使病人感到被愛護。實務幫助,例如送上暖湯,協助購買日用品也是暖心的協助。 文:李瑞昌(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註冊社工)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