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徵狀:突然呼吸困難、胸痛及咳血 殺人不留痕(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急性心肌梗塞、急性缺血中風、急性肺栓塞,在西方國家堪稱血管病「三大殺手」。第一和第二位相信大家都常常聽到,第三位「殺手」的名字似乎聽來有點陌生,但大家千萬不可輕視,因此病往往「殺人不留痕」。在西方國家,急性肺栓塞十分常見,單是美國,每年有超過10萬人死於此症。內地一項大型研究顯示,中國人病發率約是西方國家的四分之一,惟此病在香港較少受關注,針對華裔病人的研究寥寥可數。 Read more

心臟衰竭四大病徵: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  逾九成人忽略夜咳

【明報專訊】有組織調查發現,港人對心臟衰竭認識嚴重不足,分別有六成及逾九成受訪者未知疲憊及忽略夜咳為心臟衰竭病徵。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現時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組織希望政府能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及加強教育。 一成人知傷風流感可致心衰竭惡化 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於6至7月做問卷及網上調查,訪問301名市民。結果顯示,只有一成受訪者能夠辨認傷風或流感為導致心臟衰竭迅速惡化的原因。組織指出,心臟衰竭四大病徵為氣喘、水腫、疲憊和咳嗽,調查中六成受訪者未知疲憊為病徵、逾九成忽略夜咳是病徵,在天氣漸轉秋涼時患者容易混淆病徵,延遲診治。 四大病徵:氣喘 水腫 疲憊 咳嗽 同時,逾九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心臟衰竭支援不足,尤其於治療經費、康復服務和新型藥物資助等方面。「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表示,政府已為患者提供治療和支援,但不足以應付需要,希望政府及早改善相關配套,如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復康支援、重新檢視藥物名冊、及早將新一代藥物列入名冊等,使患者接受更好治療。組織亦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教育,讓市民與患者攜手面對疾病。 調查亦發現,逾六成受訪者低估心臟衰竭導致死亡的機率,逾七成高估65歲以上者患心臟衰竭機率,或誤以為心臟衰竭是年邁者病症。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表示,心臟衰竭有年輕化趨勢,近年臨牀個案有40多歲市民。董光達認為,不同年齡市民都應該關注心臟衰竭,提高警覺,亦應增加對疾病的認識,於患病初期迅速求醫;家屬亦應掌握疾病知識,多關心及照顧身邊患者。 明報記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眼腫腳腫 提防腎病綜合症

【明報專訊】媽媽發現8歲兒子小明突然雙眼浮腫,雙腿並且有水腫現象。檢查結果顯示,小明的尿液含大量蛋白,最後確診「腎病綜合症」(Nephrotic syndrome)。 「腎病綜合症」患者經尿液排出大量「蛋白質」,每日超過3.5克,主要是「白蛋白」(Albumin),因此使血液的白蛋白水平下降至30g/L以下(hypoalbuminemia);這令血液「滲透壓」(Osmotic pressure)下跌至低水平,大量水分因而從血管流失至周邊組織,導致全身出現水腫現象(Oedema)。     兒童成人病因有別 「腎病綜合症」的常見病因是「急性腎小球發炎」,屬「自體免疫系統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的一種。兒童的病理變化多是「最小變化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成人個案則三成屬「繼發性」情况(Secondary disease),本因包括「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及「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aematosus)等毛病。「腎穿刺活檢」(Renal biopsy)有助診斷。   「腎病綜合症」的主要病徵是「蛋白尿」(Proteinuria)及水腫,大量蛋白質經尿液流失,主要是「白蛋白」,其他還有「血凝固抑制蛋白」(Clotting inhibitors)、「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及各種「激素攜帶蛋白」(Hormone carrier proteins)。缺少白蛋白,可引致「低血量」狀態,最後誘發「急性腎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其他併發症還包括「激素流失」及「高血脂」(Hyperlipidaemia),「動脈粥樣硬化」(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風險亦增加,並且容易出現「靜脈或動脈血栓」(Venous or arterial thrombosis)及「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患者相對較容易受感染。   戒鹽有助減少水腫 治療「腎病綜合症」,可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降低「腎小球內血壓」(Intraglomerular pressure),有助減少蛋白經尿液流失,紓緩水腫;又建議戒鹽,加上小心使用「利尿劑」(Diuretic),亦可減少水腫。個別病者或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或用其他免疫系統抑制劑(Immunosuppression),或可加速腎臟康復;其他還有抗血凝藥物,可減少血管栓塞的機會。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問醫生:高血壓孕婦 留意蛋白尿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減肥修身迎夏日 分辨不同類型水腫 營養師教你三招 輕鬆踢走水腫

夏日炎炎,又是減肥修身的時候。到底胖胖的位置是水腫或是肥胖?是否飲水過多都會水腫?即看營養師教你分辨不同類型的水腫,還有輕輕鬆鬆學會三招與水腫講拜拜!   養和醫院營養師鄭智俐指出,人體的皮膚與血管之間存在一些空隙,而水腫正是指在這些地方積聚異常的組織液,而導致腫脹。(網上圖片)   水腫兩大類:全身性與局部性 養和醫院營養師鄭智俐指出,人體的皮膚與血管之間存在一些空隙,而水腫正是指在這些地方積聚異常的組織液,而導致腫脹。 水腫有分為全身性及局部性兩類,全身性主要與疾病、藥物副作用或營養不良有關,而局部性則再分為淋巴水腫、靜脈阻塞及體質性水腫三大類。   局部性水腫分三類 部分與疾病有關 其中,淋巴水腫通常與疾病相關;靜脈阻塞是靜脈血管中出現血栓,令血液不能順利地回流到心臟,導致下肢水腫,而腫脹通常在黃昏及晚上時間最為嚴重;至於體質性水腫則是源於血液循環不良,血液及水分回流速度緩慢,引致水分積聚,這種情况在孕婦與運動不足的人士中較為常見。   飲食攝取過多鈉質積聚、身體缺水致水腫 鄭智俐指出,如水腫的原因並非病理性引致,大多是因為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若平日較多外出吃飯或喜愛濃味食物的人士,容易攝取過多鹽分,而多餘的鈉質會積聚在細胞的空隙位置,令組織液積聚而水腫;而身體需要有足夠水分才運作正常,若水分不足,身體會減少排尿,從而減少排走體內的鈉質。   久坐活動量不足 影響血液循環 另外,如果日常生活長時間坐着或站立,活動量又不足,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變差,更易導致水腫。   注意飲食、運動量 三招去水腫 針對上述原因,鄭智俐建議以下三個妙招,助你輕輕鬆鬆去水腫: 1. 減少吸收鈉質/增加排走鈉質:平日飲食避免太鹹或濃味、進食高鉀質食物,有助身體排走多餘的鈉質,如吃香蕉、奇異果,或將紅豆和薏米一同煮熟後連渣一同進食; 2. 補充足夠水分:每天要飲用八至十杯水,有助平衡身體鈉質水平; 3. 恆常運動: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減少水分積聚。   相關文章: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營養要識】台日韓泰歐美 營食攻略 【營養要識】食大咗,點算好? Read more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明報專訊】祛濕食療,除了芡實外,亦會用上赤小豆、黑豆、薏米等材料。4種食材中,究竟哪種祛濕能力最強?「這4種常見食材都是中藥。赤小豆具有利水解熱的作用,若進食過多,由於利水能力強,會容易令人消瘦。至於黑豆則主要針對水腫、腎虛等問題,祛濕效果與芡實相若,薏米則具有利水健脾的作用。」施德享表示,根據4種中藥的藥性,赤小豆的祛濕能力最強,但亦由於藥性強,不建議自己亂用;相對而言薏米是較安全的祛濕中藥,但要留意由於薏米都有一定的利尿能力,並不建議孕婦使用。坊間不少祛濕湯方會將上述4種中藥混合使用,期望達到最佳效果,但這個做法可能過分祛濕,反而會令身體出現更多問題。 ▲赤小豆(資料圖片) 誰忌用芡實? ‧感冒前後 ‧食滯、消化不良、肚脹 ‧氣鬱 ‧產後婦女 ‧細菌導致的肚瀉 ‧便秘   Read more

孕婦旅遊小貼士

農曆新年前後都是旅遊旺季,不少人都會一家大細趁此機會去旅行,有些孕婦亦不避嫌挺着大肚子同行。其實如果孕婦身體健康,一樣可以乘搭飛機出埠,最重要是做好出門準備,緊記以下的孕婦旅遊小貼士! ▲(網上圖片)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建議,孕婦上機後要多活動手腳,旅途中由於孕婦可能會出現水腫,宜穿上鬆身和舒適的衣服。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其實現時未有規定孕婦懷孕多少周才能或不能乘搭飛機,反而是視乎孕婦的身體狀况而定。當然懷孕周數愈大,航空公司拒絕孕婦上機的機會愈大。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過後的孕婦出示近期的醫生證明,即約一星期或十天內的醫生紙。所以孕婦在安排行程時,緊記在出發前進行產前檢查,亦要留意回程時間,以確保醫生證明在回程時依然有效,否則可能要在當地做產檢以取證明。 出發前做好產前檢查 飛機上要多活動手腳 孕婦順利上機後,有些細微地方同樣要多加注意。例如避免進食飛機餐中的冷盤;每30分鐘至一小時便要起身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多飲水,防止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坊間有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這是謬誤,反而孕婦有機會因氣壓導致水腫,使中耳或耳膜感到不適。 旅途中切忌進行高強度活動 小心人多碰撞 到埗後,孕婦要小心活動,避免搬抬重物,搬行李等粗重工作就請同行的人代勞;當然不能進行高強度、撞擊、刺激和高溫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浸溫泉等等;如果要到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方必須小心碰撞。 穿着鬆身衣服 切忌生冷食物  另外由於孕婦可能會出現水腫,穿衣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乘車時安全帶應扣在肚的下方;不應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部分海鮮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慎重選擇才可進食。 Read more

【有片:運動消閒】踢走水腫 美腿生輝

夏日炎炎,又是時候出動短裙短褲,對抗攝氏30多度高溫。不過,很多明明不算肥胖的女生,卻為雙腿浮腫粗壯而煩惱。不妨齊齊動一動,多做美腿工夫,今期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美腿操,中醫則建議自製消腫茶及按摩手法,讓大家以結實美腿踢走暑氣。 ■物理治療師說:「要改善首先要「郁」,基本上無論是企或坐,每隔半小時便要郁動,有助紓緩水腫。」藍芳(註冊物理治療師) ■久坐久站易腳腫 問:為何會水腫?無病無痛都會水腫? 答:水腫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兩種,前者主要是腎、肝、心臟或腫瘤等疾病,或手術後引起的併發症;若下肢同一位置持續不尋常的腫脹,可能是受傷或病變。另外,單邊腳腫也可能是病變的先兆,例如靜脈栓塞或嚴重關節炎引起的血液不流通。而一般女士所說的雙腳水腫,並非病理成因導致,主因是久坐及久站,運動量不足;加上少做伸展動作,導致淋巴系統循環欠佳或新陳代謝率緩慢,血液及身體水分回流速度減慢,體液容易積聚在下肢,經常感到下肢很重及腫脹。腳腫不單影響外觀,肌力也會變弱及容易疲勞,可能行兩層樓梯已覺困難。 ■蹺腳坐致水腫 問:淋巴系統如何影響水腫? 答:生理性水腫主要受淋巴系統或新陳代謝影響: 血液循環:心臟經動脈泵出血液,再透過微絲血管將血液供給細胞、內臟及軟組織,之後經靜脈將代謝物帶回心臟。動脈的血液輸送由心臟提供動力,靜脈則主要靠肌肉收縮來運行,當活動量少,肌肉缺乏收縮,靜脈循環自然較慢,尤其是下肢體液受地心吸力影響,更難回流。 淋巴循環:淋巴管道生長在靜脈血管附近,主要的淋巴結集中在腋下、腹股溝、膝後及大腿內側位置,協助排走靜脈內的廢物,淋巴系統同樣靠肌肉收縮帶動,少活動會減慢循環。另外,蹺腳坐亦會阻塞淋巴循環,令代謝物積聚,引起下肢水腫。 因此要減少生理性水腫,首先要「郁」,基本上無論是站或坐,都要每隔半小時郁動一下,或在桌下伸直雙腳,腳掌上下擺動或打圈,或小腿上下搖擺,都有助減輕水腫。 ■3式美腿操練肌力 問:哪些運動可以加強肌力、加速血液循環? 答:介紹以下3組肌力訓練,有助鍛煉下肢肌肉,強化臀部及股四頭肌等身體最大的肌肉,加速全身血液循環,減少體液積聚下肢,令雙腿線條變得堅實。做完3項動作為1組,每次共做3組。完成後,翌日若沒有明顯的肌肉痠痛,可每日鍛煉。連續2至3星期左右,雙腳水腫問題會明顯改善。完成後應不會覺太疲勞。 1.撐腳提臀 雙手伸直及以雙膝四點撐地,手臂與軀幹、驅幹與大腿保持90度角,先提起左腳保持90度屈曲向後踢起,落下後保持左腳屈曲及懸空,然後向外打開髖關節,做10次後換邊再做為1組。 注意:手臂與肩同寬撐地,收緊下巴及腹部,頸與背部成一直線 目的:增強臀大肌及臀中肌的肌力 2. 橫向鍛煉 雙腳分站與肩同寬,微微蹲下,提起右腳向橫踏出,左腳保持伸直並將身體往下壓,然後回到起始動作,換邊再做,每邊20次為1組。 注意:蹲下時膝蓋不可超過腳尖,注意平衡別跌倒 目的:舒張及收縮大腿內側的淋巴系統,提升股四頭肌、膕繩肌及腹肌肌力 3. 側身提腳 橫躺地上,側身以右手踭支撐上半身,雙腳屈起,待姿勢穩定後抬起腰臀,僅以右手踭及右外膝撐地。伸直左腳,凌空畫半圓,腳尖及腳踭輪流向前及向後觸地,做10次後換邊再做為1組。 注意:別縮起肩膀,保持軀體穩定 目的:提升臀部、股四頭肌、大腿外側及腰腹肌力 ■物理治療師:去腫貼士 「淋巴按摩」效果僅一兩天 坊間不少美容療程提供「淋巴按摩」,聲稱可以去水腫,但這種按摩手法主要作用是加速淋巴系統循環,雖然可以紓緩水腫,但效果不持久,只能維持一兩天。鍛煉肌肉,則可透過肌肉收縮而提供動力,強化淋巴系統運作,以及提升新陳代謝率,才是長遠之選。 很多女生擔心做運動容易變成「女漢子」,其實女性受荷爾蒙影響,要練出渾身膨脹肌肉,並非易事,必須配合運動及飲食兩方面。提提大家,運動後緊記做伸展動作,否則會令肌肉繃緊,線條欠柔和感。 ■中醫說:「下肢水腫大多因脾胃虛,未能有效運化水液,體內積累過多水分。」彭淑儀(註冊中醫) ■脾胃虛寒下肢積水 問:中醫角度,為何有水腫?與飲食有關嗎? 答:一般女士所講的下肢水腫,並非病理性的水腫。大多與脾胃虛寒有關,因脾胃其中一個功能是運化水液,把多餘水分排走,如果脾胃弱,體內有可能積聚過多水分並流至下肢。尤其是臨睡前飲水,翌日早上起牀時情况會較明顯,其後會因身體活動而有所改善。 濕氣重,主因常吃生冷、甜食、少運動、排汗少、血壓偏低、便秘及夜睡。濕重人士亦會出現大便不成形、肚脹及易累等問題。 ■簡單泡茶健脾去濕 問:水腫出現,持續不理有問題嗎?有湯水可去水腫嗎? 答:水腫代表脾胃有毛病,若不理會,脾胃持續損耗會影響其他臟腑。中醫角度,腎是負責推動水液的臟腑之一,脾胃持續差會牽連腎氣導致腎虛,較易衰老,亦會有夜尿多、易累、精神差、手腳冰冷及腰痛等情况。若持續不處理,水腫會愈來愈嚴重,眼、面,甚至全身也會腫,可能會持續1至2日才消退。 建議飲用下方食療改善,但有傷風感冒則不宜飲用。 ●太子參3錢,茯苓5錢,白朮3錢,放入保暖壺加入80℃至100℃熱水,泡40分鐘 功效︰健脾去濕利水 備註︰寒底人士宜飲用,傷風感冒咳嗽者不可加太子參 ●生薏米3錢,淡竹葉2錢,通草2錢,放入保暖壺加入80℃至100℃熱水,泡30至40分鐘 功效︰清熱去濕利水 備註︰熱底人士宜飲用 ●赤小豆2錢,荷葉1錢,北芪2錢,放入保暖壺加入80℃至100℃熱水,泡30至40分鐘 功效︰去水補氣 備註︰大部分體質人士均宜飲用,尤其是精神差、易累、全身水腫人士為佳 ■浸腳按穴改善血氣 問:除了食療,可用按摩或其他方法改善? 答:雙腳有不少穴位,可以透過熱水浸腳刺激,加速下肢血液循環,對易累、怕冷、氣血差人士甚為有效。可於睡前將少許鹽加入40℃至42℃熱水中,浸腳15至30分鐘,有助促進去水功效。 虛寒體質人士容易手腳冰冷,可放一茶匙薑粉加強驅風驅寒效果,浸至身體微微發熱出汗。留意浸腳時別開冷氣,一來會影響出汗,同時有可能因毛孔擴張,令寒濕入體而感冒。浸腳時未必要一次過添滿水,過程中可以不停添加,保持水溫。 另外,建議日常多按摩,可以刮痧板、按摩棒,或雙手握拳以第二節指骨按摩。按摩時可先塗些潤膚油於小腿,雙手由腳踝開始於內外兩側向上推至膝蓋,其間可稍為刺激足三里穴,再由膝蓋向上推至大腿,然後再按小腿後方及左右位置。每日每邊各按5至10分鍾,按摩毋須太用力,只需感到痠軟及輕微發熱。按摩及浸腳有養生作用,有助去濕及增加血氣運行,不妨多做,虛寒人士更可每日進行。另外,可按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見圖1)3至5分鐘,同樣有助改善水腫。 ■中醫:去水貼士 瀉藥去水傷脾胃 提醒大家,別以為瀉藥有助去水,反而有可能愈飲愈傷脾胃。有一個30多歲OL,身形肥胖。她曾用了很多方法減肥,包括飲減肥茶及瀉藥,當中包括含有決明子等較寒涼成分的產品,長期飲用會傷脾胃,反而更易令人肥胖。她本身常吃生冷食物如壽司、沙律等,導致濕重,有胃氣、胃脹、食慾不振、便秘及精神差等徵狀。最後要用中藥調理身體加浸腳,約1星期後,便秘有改善,同時提升睡眠質素。預防水腫,要奉行低鹽飲食,少食濃味甜味食物,多飲水,少食辣及生冷食物。 文:許朝茵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醫徹中西:中西醫看水腫(一)

【明報專訊】有個年輕朋友,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大病,但近年雙腳總是反覆水腫,找不到原因。醫生斷定為特發性水腫(idiopathic edema),即找不到特別原因引起的水腫,用了各種方法亦不能緩解。近來發現,不少人受水腫困擾,希望藉這幾期文章談談水腫的形成和治療方法。第一篇先說基本理論。 水腫不是病,是一種徵狀。心臟衰竭或腎病病人都會有水腫。不同病引起的水腫表現都不同,或頭面首先水腫,或雙腳先腫;另外,亦有病人因為淋巴受阻而水腫,可見於淋巴切割手術或乳癌病人電療後遺症;亦有不少在西醫看來健康的人無故水腫,或長期站立後雙腳輕微水腫,情况普遍。 要明白水腫,先了解身體的水液循環。 從西醫理論看,身體各處都有血液流通。心臟搏動透過大小動脈,將血液運輸到細胞中。養分和水液會從微細血管流出,慢慢滲透到細胞組織外圍。細胞浸淫在這些液體中吸收養分。正如一棵植物要透過泥土中水分,支撐生存。 這些細胞外的水液,除了供給養分,亦把細胞新陳代謝的廢物帶走,這些液體重新回到細微血管,經過靜脈回流心臟循環,周而復始。 簡單比喻,就如家中自來水系統。供水相當於人體動脈,當中有水壓,若沒有水壓,就供應不了自來水。水壓和血壓道理一樣,沒有血壓,身體亦不能供血。高血壓是常見病,但血壓過低亦有問題,細胞會缺乏供血。自來水由供水站和大廈水箱,流到家中的水龍頭或花灑,作我們日常生活所用,就正如身體的微細血管。 水用過之後變成污水,必須有去水處,如洗手盆或浴缸去水位,這就如靜脈。另外,有一些如坐廁旁的去水口,是一個較為細的備用去水位,就好比淋巴系統。 當供水(血)和排水(血)兩者沒有問題,循環暢通,身體才能正常工作。身體水腫就好像家中水浸一樣,不外乎幾個問題。 身體水液循環不暢通引致 第一是去水位阻塞。靜脈血塊阻塞(血栓,thrombosis)會引起局部水腫;但有時靜脈沒阻塞,但靜脈壓力過大,令血液回流速度減慢,就會引起雙腳水腫。這情况常見於長者,或心臟病、糖尿病人,嚴重可致肺部積水。情况如家中去水位,雖沒有阻塞,但去水速度非常慢,可能是下游渠道淤塞,或下排水渠負荷過重,壓力過大,超過了本身的承載力。 此外,血蛋白不足亦會導致水腫。原因可能是嚴重營養不良,腎臟問題引起尿液中大量流失蛋白,或是腸胃問題令到長期肚瀉,流失蛋白,或肝功能減退(例如肝硬化)減低蛋白製造。血中的蛋白有一樣特別功能,就像一塊吸水海綿,有一種吸力(oncotic pressure)把血管外的細胞液吸回血管。假如這種回流速度減慢,就會引起局部阻塞,形成水腫。打個譬喻,就如家中企缸,去水位沒阻塞,但冲涼後去水緩慢;問題是出於企缸斜度不足,水流向去水位的速度慢,造成水浸。 從上可見,身體結構和運作原理,與簡單機械和物理原理相同,並不複雜。古代視醫生為「醫工」,其實某些方面和工匠分別不大。 下期從中醫角度再談。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