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理中學多方支援新生 增輔導員 經營一雙雙聆聽耳朵 讓學生安心紓懷

【明報專訊】今天是開學日,有學校為照料學生的精神健康做了各樣準備工夫。曾借500元給陌生考生搭的士赴考的衛理中學校長藍正思指中一生最感壓力的是社交,故舉辦非補課的中一適應班,透過活動及遊戲助新生認識新朋友;校方又額外聘請多半個社工和兩個輔導員,「人盯人」分層級照料不同學生的需要。 教育局長楊潤雄在致中學校長信件提到,希望學校多注意剛升上中一和中四的學生,指他們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課程要求,都需時適應,盼學校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援,助學子順利度過。 校長藍正思:中一生最大壓力源自社交 曾任16年訓育主任的衛理中學校長藍正思指出,五六年前留意到患情緒病的學生有年輕化趨勢,「中一都未正式上課,就說不想上學,有的升中時已有兒童精神科跟進」,故他認為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要由初中生做起。本港大部分中學也有為中一新生舉辦迎新或銜接活動,藍正思說社交是中一生最大壓力來源,故該校暑假已為他們設一星期的暑期銜接,目標是讓新生認識朋友、師兄師姐和老師等,「升中後,不止學習環境改變,以往小學不用處理的『識人』都要兼顧,學生很怕沒有人跟他們吃午餐、自由時間有什麼做……故先紓緩這部分壓力」。 該校宗教課不止閱讀聖經,而是變成「分享課」,每課均有兩名教師和6名輔導員或助理教師等作「導師」,引領學生說出感受。藍正思相信,學生「有事」的那一刻是否願意跟人傾訴,在於有沒有「那一個」平日聆聽他、值得學生信賴的人,課堂這樣設計,正想讓學生可慣性跟導師吐出心底話,萬一「有事」也願意開口。 善德中學「陽光電話」了解學生 不過,藍正思最怕的是平日笑臉迎人、遇事卻「收收埋埋」的學生,「我有一位學生,他畢業後10年,才跟我說中學有段時間好傷心,因為家中有事,但沒有跟我說」。他執教鞭多年,經歷過學生自殺,「如何猜也猜不了是他,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好了解學生,老師見到的部分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也設有暑假迎新活動,校長何滿添說,開學三周後,班主任會向家長撥「陽光電話」,了解新生的學習情况、家庭需要等,有助提早發現學生需要。該校又為高中生設每月一次的「糖水日」,為在校溫習學生提供家長煮的糖水,為學生打氣減壓。 明報記者 黃津琪

Read more

媽媽陪女兒購物 「食好嘢」助減壓

【明報專訊】悠長暑假後,學生都要收拾心情上學,升中三的蔡同學說因中三要讀生物、化學及物理科,以往幾未曾接觸,加上將來要考文憑試,「有一點緊張」。 蔡同學仍未清楚自己對什麼科目特別有興趣,有點擔心選了不合適科目,但現時壓力不算大。對於近年時有學童想不開,蔡母說會和女兒談天,多了解她的想法,亦會想方法助女兒減壓,「會叫她有壓力便多打波,也會和她『食好嘢』和購物」。蔡母稱希望女兒可以選到自己喜歡及擅長的科目。 蔡同學昨日尚未買齊書本,昨與母親一同到書局作「最後努力」。蔡母說有感新書太貴,合共需2000多元,故買了部分二手教科書,花費逾千元。 今年升讀中一的陳同學說,獲派第二志願中學,十分高興,未為開學感到緊張,反而「有點興奮」。他說早前參與學校開學簡介活動時,知道學校提供不少課外活動,他已計劃好參加數學班和象棋班。

Read more

【開學系列】指尖陀螺減壓效用短 不如笑「騙」快樂 呼走煩惱

【明報專訊】近期大熱,可以在手指上不停轉動的玩具「指尖陀螺」,紅遍多國,不單瘋魔中小學生,同時迷倒不少成年人,演變出多種不同玩法。好玩之餘,有報道指它幫助減壓、降低焦慮並有加強專注力等神奇功效,是否可信?找來精神科專科醫生拆解傳聞,並教授真正有效的減壓方法——「放鬆三部曲」。 指尖陀螺簡單易玩,用兩隻手指夾住中間的軸承,然後輕撥葉片令其快速旋轉,再用一隻手指頭頂着轉動。坊間不少高手可以將高速旋轉的指尖陀螺拋高再接回,或轉換手指輪流承托,玩法變化多端。有外國網站聲稱,指尖陀螺可以幫助專注力有問題人士,例如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患者,提升他們的專注度。此外,有指具減壓及紓緩焦慮等功能。 改善ADHD? 邊玩邊學更分心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現時未有醫學研究證明指尖陀螺有助改善ADHD專注力不足問題,有些ADHD患者知道自己難以集中精神,故會自行找方法加強注意力,例如不時郁動身體如搖腳等,或者一邊溫書一邊行來行去,但這些指尖陀螺則未必有幫助。他解釋︰「正在玩的時候當然可以專注在玩具上,但之後可否令做功課時更加集中呢?如果一邊玩一邊學習,更可能會分心,曾經有位病人家長說兒子溫書時玩指尖陀螺,反而更分心。」英國已有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指尖陀螺回校,擔心學習分心及引起危險。 集中玩可暫時抽離 有助減壓 指尖陀螺除受小朋友歡迎,亦吸引不少成年玩家,網上不少片段教授各式玩法,究竟它是否真的有助減壓?麥永接解釋,對一般人來說,當集中在一件事情時,可以暫時抽離,有助減壓,就如之前大熱的填色簿Secret Garden。而指尖陀螺同時可以視為社交活動之一,投入一個熱門玩意,與其他人多了話題,生活增添趣味。他補充︰「不過一般人玩這個陀螺,每次大約玩數分鐘,時間短,相對減壓時間亦短。而且指尖陀螺欠缺獨特性,不是唯一減壓方法,亦未必好過其他方法。」麥永接教路可以「放鬆三部曲」作短時間減壓。 ◆醫生教放鬆三部曲 第一步:意境鬆弛法 緊張時,找一個寧靜的環境,幻想自己身在一個舒服環境,例如在沙灘上享受着海風,聽海浪聲等,可平靜心情。 小心「過度換氣」致頭暈手痺 第二步:腹式呼吸法 一邊幻想時,可一邊作深而慢的呼吸法,放鬆自己。他說︰「掌握呼吸方式很重要,對於緊張、壓力大甚至焦慮症人士亦有幫助。」深而慢的呼吸可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減慢呼吸及心跳,紓緩緊張感覺。他強調,呼吸一定要夠慢,否則一旦緊張時,錯用快而急的深呼吸,隨時弄巧反拙,變成「過度換氣」,即吸入太多氧氣,呼出過多二氧化碳,腦部血管因而收縮,導致頭暈;同時亦會影響血液內的酸鹼值,出現輕微電流感覺至手腳麻痺、針拮感覺甚至抽搐,這些生理反應隨時令人更驚恐。 如何正確地作出深而慢的呼吸?麥永接建議大家用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腹部凸起,相反呼氣時腹部則凹下去,與平常的呼吸剛好調轉,大家未必一時三刻可掌握到,因此需要花些時間練習,可以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至10分鐘。但在緊張關頭下要呼吸多久才有效?麥永接說因人而異,普遍3至5分鐘已可改善情况,有些人可能呼吸幾下已見效果。 第三步:靜觀技巧 最後學習靜觀技巧,靜觀即是有意識地及不加批判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上。例如:不妨在繁忙的生活中加入慢食元素,在食飯時先以2至3分鐘,享受食物的色香味,之後細心慢慢咀嚼,好好地欣賞食物,「雖然食飯時間可能好短,但如果每日可以抽2、3分鐘,讓自己進入專注的狀態,已經可以有助紓緩緊張情緒。不過,這個技巧多鍛煉才可熟能生巧,因為緊張時未必記得怎樣做。」麥永接補充大家每日都會吃飯,可以每日選一餐來作訓練,技巧愈純熟,功力愈深,愈快可以進入專注的狀態。 文:許朝茵 圖:勞耀全、曾憲宗、nikoniko_happy@iStockphoto、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有片】雞年必看! 七招催旺健康運

【明報專訊】「家庭醫生睇醫生」 雞年第一擊,向身、心健康出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只是沒有病痛,還要包括體格、精神和社交三方面都處於安康狀態。體格健康,一般較受重視。精神健康,我們又了解多少? 擁有快樂人生,除了強壯體魄,我們還要發掘潛能,自我增值,訂立目標;建立良好人際網絡,懂得分享和感恩。還有,培養正向的生活態度。 「新的一年,不少人都關注自己流年運程,祈求平安大吉。作為醫生,其實我們也有一些增強健康運勢的錦囊。」家庭醫生鄭志文說,全人健康,除了體魄強健,不可忽略心理、心靈、社交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立即分享了七個令人精神滿足、心靈快樂的要訣: 1. 生理健康 生理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保持身體強健,需要充足休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預防疾病 2. 良好人際網絡 與家人和朋友和諧相處,他們是生活上重要的情感支援 3. 靈性健康 宗教信仰和靈性生活可幫助心靈得到依靠,心境平靜,建立正面情緒;此外,宗教社群提供強大網絡和支援 4. 學習分享 當擁有充足資源,應學習分享,所謂「施比受更為有福」;通過幫助別人,培養愛心和慈悲心 5. 認識自己優點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發掘自己的潛能,好好發揮和善用自己的長處,優化自己 6. 設定目標 訂定明確目標,包括短期長期;有計劃地進行,活得充實和有意義 7. 保持正念 時刻覺察身體、思想、情緒、感受的變化,不作任何批判,專注當下 呼吸大法 安頓心神 正念,源自佛學。簡單來說,正念就是「覺察」;覺察心中生起的念頭和周圍發生的事情。「我們日夜忙碌,身和心總是沒法停下來。我們會想着過去的事,也會擔心未來。」修畢佛學碩士課程的鄭志文解說,「老師教導,『念』字是由『今』和『心』兩個字組成;意思就是把我們的心帶回現今的一刻」。換句話說,專注當下一刻,讓身和心和諧一致,感到安樂自在。別執著過去,或過分憂慮將來。 黃宗顯補充,近年,世界各地興起「正念」(Mindfulness),在教育、醫療、企業領導等領域備受關注。依據西方醫學和心理學,修習正念可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不少研究指出,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可以提升專注力,也可以安定和平穩情緒。「而事實上,正念減壓已經應用在治療情緒疾病(如:抑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等)及處理疼痛、疾病和壓力。」 修習正念,「正念呼吸」是基礎練習。黃宗顯即席示範:「收斂心神。合上雙眼。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覺察氣息在鼻孔的進出。吸氣的時候,我們注入能量;呼氣的時候,我們可以默念:放鬆。不用刻意控制呼吸,不論深淺長短,自然、如實覺察就好。當我們情緒不安,或者面對壓力,可以進行五至十分鐘呼吸運動,安頓心神。」 鄭志文補充:「對於初學者來說,其實五至十分鐘是很長的時間。我要強調一點:在專注呼吸過程,我們可能會多次被各種思緒帶走;不要緊的,別怪責自己而引起負面情緒。因為難以專注是常態,只要重新整理,安然地把專注力帶回在呼吸上,繼續練習。」 讚美大法 人人變貴人 兩位醫生亦不忘提醒大家要學懂「欣賞」,可以令自己和別人得到快樂。鄭志文舉例:「我有一個女病人,她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很高。她經常挑剔女兒,導致相處出現問題。我於是鼓勵她每天都想一想女兒做得好的地方,並說一句讚美的話。」 黃宗顯接着說:「鼓勵媽媽讚賞女兒,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媽媽稱讚女兒,她先要欣賞女兒;從中領略和享受美好,其實包含感恩。同時女兒的行為是一面鏡子,有助媽媽反省和了解自己的情緒。」 文:麥穎姿 圖:黃志東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知多啲:遺傳、壓力增發病風險

【明報專訊】銀屑病令皮膚出現紅、白屑,但不會嚴重痕癢,當事人未必第一時間察覺患病。余嘉龍指出,銀屑病與遺傳及壓力有關。「如果家族史中有銀屑病患者,病發風險較高。其次,後天環境亦會影響免疫系統失調。」研究顯示,飲食失衡、過量食肉導致腸道益生菌組合差,較容易發病;另外,感染和壓力亦增加銀屑病風險。「所以,注意飲食及減壓,可減少銀屑病發病。」 生物製劑雖有效控制銀屑病的病情,惟藥費高昂,每月約1.2萬元,「所以要根據病情考慮用藥。病情嚴重或傳統藥物失效,就要考慮生物製劑。當病情改善就減少甚至停用,減輕經濟負擔」。 病人可透過醫院的醫務社工申請藥費減免,若通過經濟審查便可獲得資助,注射生物製劑。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