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你:解構手腕 力從何來?

【明報專訊】手腕,一個窄小的位置,卻有8塊骨頭、9條屈肌腱、1條神經和1條腕橫韌帶,主宰着手的感覺和力量。 面對主攻手部外科和血管顯微外科的葉永玉,鄭志文一口氣拋出4條問題! 「腕管是由什麼組織構成?管道裏面有什麼通過?腕管附近有什麼重要組織?還有,手腕有8塊骨頭,分別叫什麼名字?」鄭問。 葉教授顯然不需任何準備,舉起手掌當作模型,就給大家講學。「我們的手腕,面層就是腕橫韌帶,底層就有8塊骨頭。管道裏面,除了有正中神經線,還有5隻手指的屈肌腱。拇指有1條屈肌腱,其餘每隻手指各有2條;即是合共9條屈肌腱。」 最後,她更逐一數出人類腕管底部的兩排骨頭。「接近前臂,近側開始就是舟骨、月骨、三角骨,細細粒的是豌豆骨;接近掌骨,近大拇指就是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跟着是頭狀骨,近尾指是鉤骨。」就是這樣,教授作出最完美的教學示範。

Read more

手機打機 影響腕管嗎?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葉:葉永玉醫生 觀:Facebook Live 觀眾 觀﹕經常用手機打機,會否導致腕管綜合症? 葉﹕使用手機打機,視乎什麼動作。如果只是拇指活動較多,容易令拇指勞損。如果需要用到每隻手指,手指的屈肌腱也容易勞損。腕管內的屈肌腱一旦發炎腫脹,正中神經線就會受到卡壓,導致腕管綜合症。 ■平放雙手打字 每15分鐘休息 觀﹕工作需要經常打字,會否導致腕管綜合症? 葉﹕手指打字,屬於重複性動作,容易出現勞損。切勿採用手腕、手掌懸空的姿勢打字。打字時,前臂和手腕應該平放、處於自然舒服位置。打字時間不宜過長,每隔15至20分鐘,需要休息1至2分鐘。另外,配合簡單的上肢伸展運動,減低肌肉張力和關節壓力。 鄭:因為上肢活動是整體性的,其實不單止打字姿勢,我們也要注意使用電腦的事項,包括:環境、光線、工作台的設計、座椅高度等。使用電腦,應當採用自然和放鬆姿勢。即使如此,長時間保持着同一姿勢,也可導致筋肌勞損。因此定時休息和伸展運動,十分重要。 ■肌腱轉移 恢復拇指功能 觀﹕我的媽媽83歲,雙手確診腕管綜合症。做過物理治療,也戴了手托半年,但效果不太理想。她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葉﹕病人的麻痺得不到紓緩,十分困擾。除了感到不適,也會影響晚間睡眠。是否需要手術,先要探討病情。例如:活動功能有否受損?有否影響日常生活? 病人83歲,如果生活上有家人照顧,可以選擇簡單的鬆解手術,改善麻痺。但如果她需要增進手部功能,則要進行肌腱轉移手術。簡單來說,醫生會從病人手部其他位置取出肌腱,取代原來失去功能的大魚際肌,令到拇指功能得以恢復。不過,因為病人年紀大,加上手術比較複雜,她先要經過專科醫生評估是否適合進行全身麻醉。 ■媽媽手、滑鼠手、彈弓指、網球肘點分? 觀﹕媽媽手、滑鼠手、彈弓指和網球肘,有什麼分別? 葉﹕它們都是手部因為勞損引致的病症。 ‧拇指腱鞘炎(俗稱媽媽手):拇指經常需要用力,過度勞損,導致控制拇指的兩條肌腱與外圍的腱鞘發炎疼痛。 ‧扳機指(俗稱彈弓指):手指腱鞘或滑液囊出現炎症,令到手指的活動不暢順。患者有時需要藉助外力才能把手指伸直,並感到「咔」響聲。 ‧腕管綜合症(俗稱滑鼠手):腕管內的正中神經線受到擠壓,導致拇指、食指、中指和半邊無名指麻痺;嚴重更會令到拇指力量減弱。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肘部外側骨膜及肌腱因為勞損或受傷引致發炎。當手指、手腕或手臂用力,患者就會感到前臂肌肉疼痛。

Read more

【有片】打字、拖地、扭毛巾 手腕累壞了 麻痺不求醫 當心廢手指

【明報專訊】上肢筋肌勞損包括近端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以及遠端的拇指腱鞘炎、腕管綜合症。當中以俗稱滑鼠手的腕管綜合症最常見。經常用電腦的上班族,或是經常要扭毛巾、扭地拖的家庭主婦,手腕不斷重複動作,就容易勞損。 當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壓,拇指、食指、中指和半隻無名指就會出現麻痺;情况嚴重時,拇指肌肉萎縮、喪失功能。 「腕管位於手腕摺痕之處,由腕橫韌帶和腕骨組成的一個狹窄空間,好像一條隧道。前臂有一條正中神經線,經過腕管,伸延到手掌。當正中神經線受到卡壓,可能引起腕管綜合症。」骨科專科醫生葉永玉說。 滑鼠手警號:3隻半手指痺 腕管綜合症的早期徵狀是手指麻痺。正中神經線負責拇指、食指、中指和半邊無名指的感覺神經,一旦受壓,這三隻半手指就會感到麻痺。隨着神經卡壓愈來愈嚴重,活動神經也會受到影響。「如果神經長期受壓,可以導致拇指基部的肌肉(大魚際肌)萎縮;拇指力量減弱,甚至影響拇指的功能。」她說,連拿筷子、扣鈕等也有問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重複動作惹禍 中年女性常見 腕管綜合症十分常見。大部分都是因為重複及過度使用手腕關節,導致勞損而引起。病人以中年女性居多;主要從事清潔、護理工作,或是家庭主婦。葉永玉解釋﹕「重複的手部或腕部動作(例如:洗滌、擦抹、扭毛巾)導致腕管中的肌腱出現炎症反應。肌腱滑膜腫脹,令到神經受壓。」其他病症也可導致腕管綜合症,包括:甲狀腺功能失調、腎病、類風濕關節炎等。 針對腕部勞損而引起的腕管綜合症,最重要是生活上的調節。「適當休息,避免手掌和手腕關節過勞。此外,適當和適量的手部伸展運動有助紓緩不適。」因為管內組織發炎令到神經受壓,消炎止痛藥物對於初期的腕管綜合症具有療效。如有需要,醫生也會建議使用手托加強保護,令到手腕關節保持自然放鬆狀態。一般藥物或護具療程,約4至6個星期。 休息伸展 服藥戴手托紓緩 若保守治療不理想,或者病情嚴重(拇指肌肉已經萎縮),醫生就會考慮手術治療。由於麻痺是主觀感覺,病人的承受能力各有不同。診斷過程,醫生會替病人做一個神經線傳導檢查。葉永玉比喻:「把身體的神經線看成電線,可以傳電。若在神經線的一點給予微量電流刺激,沿着神經通路,在另一點可以接收電流。」通過電流刺激測試傳導快慢及強弱,可以得知神經線的受壓程度,這個客觀數據,可用作術前評估。 割韌帶鬆解 即日可出院 手術治療,分為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目的都是把腕橫韌帶切斷,令到正中神經得到鬆解。「開放式的鬆解手術,醫生會在病人手腕位置開一個刀口(大約一吋),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切斷腕橫韌帶,不會傷及正中神經。至於微創手術,切口較小,放入內窺鏡至腕橫韌帶底部,伸出切刀割斷韌帶。」不過,微創方法要從韌帶底部落刀,有可能碰傷正中神經。而文獻記載兩種方法的長期效果沒有差別。如何選擇,主要視乎病人偏好和需要。 她補充,一般鬆解手術只需局部麻醉,病人可即日出院。傷口癒合約需兩個星期;其間不宜提舉重物、不能沾水。術後初期,握力較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如在工作或運動上需要較強握力,只要透過短期物理治療,可以逐漸恢復。 「家庭醫生經常都會遇到因為手部麻痺前來求診的病人。手部麻痺不一定是腕管綜合症,還有其他可能性。」家庭醫生鄭志文提出。頸椎退化、臂叢神經受壓,也可以導致上肢麻痺;而由糖尿病併發的周圍神經病變,可以造成指尖麻痺。 葉永玉回應:「很多年長病人,往往未必單一病症。他們可以腕管勞損,同時頸椎退化,加上糖尿影響神經病變,所以麻痺位置未必典型。醫生需要問及病史和病徵,臨牀檢查,方能準確斷症。」 採訪:鄭寶華 文:麥穎姿 圖:黃志東、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