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非腫瘤 劇烈頭痛是警號 血泡隨時爆破 致蛛網膜下腔出血 患者嚴控兩因素

可有想過自己的大腦可能有動脈瘤存在嗎?這種隨時會爆破猶如計時炸彈的「瘤」,原來並不是腫瘤,而是由血管變異所形成的血泡,未爆破前可以毫無徵狀,一旦爆破則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殘障甚至死亡!若出現類似「五雷轟頂」的劇烈頭痛,服食止痛藥仍未見紓緩,或睡覺時都會「痛醒」,便是警號!有專科醫生指,患者接受治療與否,都必須嚴控兩個因素:血壓和戒煙。 Read more

【了解中風】把握首年復康黃金期 改善中風後遺症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每年有超過2萬人中風,導致約3000人死亡。養和醫院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醫生提醒,中風會破壞神經系統,後遺症是影響病人的活動、理解、說話及吞嚥等能力。建議病人抓緊病發後首年的「復康黃金期」,透過密集式復康訓練,有助預防併發症及改善活動功能,重投正常生活。 根據1996年發表的哥本哈根中風研究,指出中風後首3個月是復康的黃金期,故此以往一般的復康治療,只着重在病發後三個月進行。不過周志平醫生指出,隨着治療技術和藥物不斷進步,病況只要處理得宜,6個月至1年後仍有進步空間,「曾經有任職律師的病人,中風後首3個月完全喪失思維和自理能力,經過兩年的循序漸進及跨專科復康治療,情況持續有改善,現時已可自行走動,計劃重新投入工作。」 復康治療講求分秒必爭,可惜比起北美洲和新加坡等地,香港的復康發展相對落後,不少病人都得不到最適切的復康治療。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在2011年成立了集合8個專業,包括復康科專科醫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義肢矯形師、足病診療師、營養師及臨床心理學家的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是全港首間及唯一設有全職駐院復康團隊的私家醫院,復康科專科醫生及其團隊為病人提供一站式全面及度身訂造的復康服務。 「一般而言,病人確診中風、完成急救治療後,就應立即諮詢復康科醫生,透過復康科醫生之病況評估,包括病人活動能力、說話能力、吞嚥能力、記憶力、社交能力等,制定合適的復康治療方案。」周醫生補充,復康治療不但能改善病人的功能,另一重點是減少併發症出現,「對於一些情況較嚴重,需長期臥床、手腳關節無法活動的病人,大有機會引發深層靜脈栓塞、肩關節半脫位或肌肉關節攣縮等併發症,所以最早期的治療目標是預防併發症。例如以矯形肢具承托患肢,或配合物理治療、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等,透過減低肌肉的張力,以防止手腳關節收縮變形。」 當病人回復清醒,適合接受復康治療,就可因應活動能力的受損情況,提供密集式訓練。他提醒,善用中風後首3個月至1年的「復康黃金期」,對提升病人的復康進度有很大幫助,「尤其是有多方面功能喪失,包括活動、言語、吞嚥及自我照顧能力均有問題的病人,團隊會提供每星期5至6天,每天最多可達4小時的一對一復康治療。當中包括1至2小時的物理治療,1小時的職業治療和1小時的言語治療。」 周志平醫生強調,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目標。而成效主要取決於腦部受影響程度、年齡、身體狀況、醫療團隊的無縫配合和家人的支持等,「臨床經驗,接受復康訓練的病人,功能上都有一定的改善。有病人完成首3個月密集式治療後有明顯進步,有望在6至12個月的門診復康訓練後達至預期目標。所以關鍵是不要過早放棄治療,否則就很難有進一步改善。」 中風復康儀器 練「壞手壞腳」 重拾生活 大血管栓塞中風 港大AI 20秒斷症 臉龐動不了 不是中風是面癱 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建立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 減低腦中風及眼中風風險 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治缺血中風 瑪麗用導管吸血塊 突感身體麻痹 或屬中風警號 養和推中風治療套餐 最快47分鐘可用藥 養和設中風急救先導計劃 縮短時間近半 問醫生:兩大抗血栓藥 分別對應動靜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風講座特稿】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55歲的姚先生,本身已是三高人士(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但他從沒想過,中風來得這麼無聲無息。「發病那天,我只感到半邊身突然無力,初時還以為自己太累便睡一會,及後醒來發覺左邊身不但無力,更不能動彈,這才懷疑已中風。」入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缺血性中風,由於他由病發至確診的時間,已超過黃金治療時間,所以姚先生康復時間較長,進度亦不太理想。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李頌基醫生指出,治療中風患者必須分秒必爭,因為急性中風可以在短時間內,令患者的腦組織缺乏氧氣及養分從而受損,最終壞死。嚴重的更有可能構成永久殘障,甚至死亡。 所以最佳的黃金治療時間,是患者病發後的首3小時內,如能及時送院及接受適切治療,康復效果最為理想。 中風併發症影響日常生活中風是本港疾病當中第四位殺手,每年約有3000人因此而死亡。中風即是腦血管疾病,這是由於腦部的血液供應減少或中斷,無法輸送血液及養分給腦部,導致腦細胞死亡,使腦部機能受到破壞。後遺症更會影響患者日後的生活,包括部分身體機能會受到影響,如身體失去平衡、說話困難,甚至半身不遂等等。 中風分為兩大類、包括「缺血性中風」,佔中風患者的八成,這是由於血管壁硬化,導致血塊在腦血管內積聚,阻礙腦部的血液流通,使腦部缺血而中風。另一種為「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主要是由於血管異常或破裂,使血管出血以致輸往腦部的血液中斷,或流出的血液壓迫周邊的腦部組織,因而出現中風現象。 黃金治療3小時 李頌基醫生強調,中風初期先兆可不太明顯,而到病徵明顯時可能已較嚴重。病徵包括其中一邊身體突然麻痺或失去知覺、半邊臉變歪、說話或表達能力出現困難等。他又指,中風後施救時間很重要,如果在腦細胞死亡前能夠恢復血液供應,以及透過治療及護理,以免出現併發症,都對日後患者的活動能力有深遠影響。 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已於4月起全面推出「中風急救治療ASAP計劃」,這計劃主要是在懷疑中風者當中,經初步診斷為 急性中風後,即時啟動ASAP機制,患者會優先進行腦部電腦掃描、驗血等。一旦患者確診為急性缺血性中風,並在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內,患者會被安排注射血栓溶解劑,以疏通被堵塞的腦血管,減低中風造成的傷殘情況。有大型研究顯示,若患者在發病1.5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治療,較相隔3小時後才接受治療的病人,受影響的腦神經的康復能力高出一倍。 眼中風亦不容忽視 及時與適切的治療不但適用於腦中風,眼中風同樣要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智安醫生指,眼中風是指眼部內的視網膜動脈、靜脈阻塞,或視神經動脈出現阻塞,而令到視網膜或視神經細胞受到破壞,甚至壞死。因而影響部分視力、甚至完全失明。 有研究指出,若視神經細胞缺血超過1.5小時,對視力造成的傷害非常大。故鄭智安醫生強調,如發現一隻眼睛突然視野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突然喪失視力,都必須盡快求醫。「曾經有一位病人,左眼突然一黑,幾乎看不見。但他認為過兩天便沒事,最後拖延數天才做檢查,確診為眼中風,但左眼已永久失明。」 眼中風,一般較為常見的是視網膜動脈或靜脈堵塞,以及視神經動脈堵塞三種。三種眼中風的典型病徵都是一隻眼睛的視力突然變得模糊。而視網膜動脈堵塞時,患者更會感到眼前猶如加了窗簾般,黑影由上而下阻擋視力,最後變成全黑。一旦確診患者是視網膜動脈堵塞,會即時提供治療方法,包括按壓眼球,這樣能間斷增加及減低眼球壓力,使堵塞的血塊盡快沖走。另外亦可用口服藥物,以降低眼壓,目的同樣是加快血塊流走。但鄭智安醫生表示,如果患者在眼晴中風後一星期才求診,基本所有治療亦沒有太大幫助,所以發覺眼睛突然看不清,就應盡快求醫。至於視網膜靜脈堵塞,如有黃斑水腫現象,可以在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因子,減少黃斑水腫。 其實無論腦中風或眼中風,成因都與吸煙、血壓高、糖尿、高膽固醇有關。所以要預防中風,必須從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戒煙、控制體重、定時量血壓,及做適量運動等。 「腦中風及眼中風診療新趨勢」講座 日期:2017年6月22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00至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報名:www.mingpaohealth.com/seminar112.htm 查詢電話:2595 3023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