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風】把握首年復康黃金期 改善中風後遺症

分享此內容: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每年有超過2萬人中風,導致約3000人死亡。養和醫院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醫生提醒,中風會破壞神經系統,後遺症是影響病人的活動、理解、說話及吞嚥等能力。建議病人抓緊病發後首年的「復康黃金期」,透過密集式復康訓練,有助預防併發症及改善活動功能,重投正常生活。

根據1996年發表的哥本哈根中風研究,指出中風後首3個月是復康的黃金期,故此以往一般的復康治療,只着重在病發後三個月進行。不過周志平醫生指出,隨着治療技術和藥物不斷進步,病況只要處理得宜,6個月至1年後仍有進步空間,「曾經有任職律師的病人,中風後首3個月完全喪失思維和自理能力,經過兩年的循序漸進及跨專科復康治療,情況持續有改善,現時已可自行走動,計劃重新投入工作。」

復康治療講求分秒必爭,可惜比起北美洲和新加坡等地,香港的復康發展相對落後,不少病人都得不到最適切的復康治療。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在2011年成立了集合8個專業,包括復康科專科醫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義肢矯形師、足病診療師、營養師及臨床心理學家的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是全港首間及唯一設有全職駐院復康團隊的私家醫院,復康科專科醫生及其團隊為病人提供一站式全面及度身訂造的復康服務。

「一般而言,病人確診中風、完成急救治療後,就應立即諮詢復康科醫生,透過復康科醫生之病況評估,包括病人活動能力、說話能力、吞嚥能力、記憶力、社交能力等,制定合適的復康治療方案。」周醫生補充,復康治療不但能改善病人的功能,另一重點是減少併發症出現,「對於一些情況較嚴重,需長期臥床、手腳關節無法活動的病人,大有機會引發深層靜脈栓塞、肩關節半脫位或肌肉關節攣縮等併發症,所以最早期的治療目標是預防併發症。例如以矯形肢具承托患肢,或配合物理治療、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等,透過減低肌肉的張力,以防止手腳關節收縮變形。」

當病人回復清醒,適合接受復康治療,就可因應活動能力的受損情況,提供密集式訓練。他提醒,善用中風後首3個月至1年的「復康黃金期」,對提升病人的復康進度有很大幫助,「尤其是有多方面功能喪失,包括活動、言語、吞嚥及自我照顧能力均有問題的病人,團隊會提供每星期5至6天,每天最多可達4小時的一對一復康治療。當中包括1至2小時的物理治療,1小時的職業治療和1小時的言語治療。」

周志平醫生強調,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目標。而成效主要取決於腦部受影響程度、年齡、身體狀況、醫療團隊的無縫配合和家人的支持等,「臨床經驗,接受復康訓練的病人,功能上都有一定的改善。有病人完成首3個月密集式治療後有明顯進步,有望在6至12個月的門診復康訓練後達至預期目標。所以關鍵是不要過早放棄治療,否則就很難有進一步改善。」

中風復康儀器 練「壞手壞腳」 重拾生活
大血管栓塞中風 港大AI 20秒斷症
臉龐動不了 不是中風是面癱
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建立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 減低腦中風及眼中風風險
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治缺血中風 瑪麗用導管吸血塊
突感身體麻痹 或屬中風警號
養和推中風治療套餐 最快47分鐘可用藥
養和設中風急救先導計劃 縮短時間近半
問醫生:兩大抗血栓藥 分別對應動靜脈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0-8.jpg養和醫院周志平醫生建議,中風病人抓緊病發後首年的「復康黃金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