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 (Psoriasis),不但可引致皮膚炎症,令患者出現痕癢及脫屑等徵狀,還可誘發其他共病,例如多達四分一患者會有銀屑病關節炎,影響範圍可由脊椎到手指,甚至是全身大大小小的關節,病情嚴重時更可帶來蝕骨之痛!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提醒,銀屑病患者應盡早接受適當治療,勿半途而廢,以目前使用的生物製劑為例,不但有助緩解皮膚症狀,亦可處理及預防關節炎等併發症,有助控制病情,維持生活質素。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銀屑病的成因是遺傳?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炎症:遺傳是銀屑病的主要病因, 加上後天因素如吸煙、飲酒、肥胖、壓力、局部創傷及感染等,便可誘發銀屑病,有部分患者便是在確診新冠病毒後導致銀屑病復發。」男女的患病風險均等,30至50歲是發病的高峰期。 銀屑病在香港並不算常見,發病率約為0.3%-0.5%,但張醫生認為實際情况有可能被「低估」:「歐美的發病率高約10倍,單是種族因素並不能解釋為何兩地發病率有如此龐大的差異。 銀屑病可出現在頭皮中, 或只是影響指甲, 如病情輕微可能常被病人忽略。」 相關閲讀: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銀屑病會傳染嗎? 皮膚紅腫、痕癢及脫屑等都是銀屑病常見的症狀。張醫生指這些症狀不但會引起生理不適,更會影響外觀而窒礙社交,原因是異樣的皮膚、皮屑等,容易予人「不潔」的觀感,甚至誤以為患者有具傳染性的皮膚病。張醫生強調,銀屑病沒有傳染性,但由於皮膚炎症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會引發全身性的紅皮症等,令病情變得更嚴重。 銀屑病只會影響皮膚?會有併發症嗎? 由於銀屑病是源於免疫系統失調,除了皮膚之外,身體其他器官和組織亦可能受到影響,例如引起關節炎、眼睛發炎或慢性腸炎等共病,亦會間接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痛風、代謝綜合症及骨質疏鬆等風險。 張醫生指出,每4名銀屑病患者便會有1人患上銀屑病關節炎,這類關節炎的表現千變萬化,猶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椎炎的「混合體」,無論是大關節或小關節,以至手指等遠端關節、脊椎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有機會引起筋腱發炎及手指、腳趾炎症,最罕見和嚴重的是出現侵蝕骨骼的膿皰型關節炎,會令患者劇痛及骨骼變短。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生物製劑大幅改善病情控制 銀屑病難治療嗎?「過去治療銀屑病並不容易,因為照紫外線燈及口服免疫抑制劑的傳統治療方法成效不甚理想,導致很多患者中途放棄治療。直至生物製劑出現,打破了銀屑病『難醫』的限制,有效改善症狀之餘,更可同時治療關節炎及其他共病。」張醫生解釋。 目前治療銀屑病的生物製劑有3類,包括:第一代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以及較新的白介素(IL)-17抑制劑和白介素(IL)-12/23抑制劑。 張醫生表示,愈新的生物製劑, 除了成效更好,對抵抗力的影響亦較少。患者一般需每2星期至每3個月注射一次生物製劑,其中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有機會減低抵抗力,增加患者感染風險,注射次數亦較為頻密,使用兩至三年後,其療效或會下降,但價格相對另外兩種便宜。 除了藥物治療外,他強調病人合作亦是控制銀屑病的關鍵,因為銀屑病就如高血壓等慢性病,若置之不理可以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積極治療及控制有望停藥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縱然未能「斷尾」,但積極接受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更重要的是可減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當病情轉趨穩定後才可以考慮減藥或停藥。若任由銀屑病病情惡化而不理會,代表免疫系統失調的情况會更嚴重,出現關節炎等共病的風險亦會愈大,「斷尾」機會更為渺茫。 張醫生亦建議患者調整生活模式,包括遠離煙酒、控制體重及恆常運動,尤其是多參與戶外活動接觸紫外線,對病情控制及預防共病均有幫助。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Read more

【類風濕關節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知多啲 生物相似劑是什麼?為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Read more

【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Read more

夏天濕疹易發作兼變差?專家教你做足3招預防濕疹

夏天持續高溫令人汗流浹背,加上經常出入冷氣地方,原來都會誘發濕疹發作,甚至變差。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醫生指,汗水、陽光、冷氣都可能是誘發濕疹惡化的「元兇」,不過,只要做足三項簡單措施,已可以預防濕疹發作,一旦病情轉差則宜盡早求醫。現時有新的針劑藥物,可以短時間內改善皮膚狀况,紓緩濕疹患者的痕癢程度和恢復皮膚外觀。 Read more

【有片】類風濕黃金期求醫 九成人阻關節變形

【明報專訊】體檢報告「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是否等於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關節會否變形?是不治之症嗎? 長者持續膝關節痛一段時間,就是年老退化嗎?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徵狀相似,如何分辨? 今時今日,類風濕關節炎並非棘手病,只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九成病人病情可以緩解,不會出現關節變形、侵蝕情况。     問醫生 康:康天澤(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余:余嘉龍(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手指晨僵逾30分鐘要留神? 問:病人因手指腫痛而求醫,如何診斷? 康:手指關節痛成因眾多,醫生會根據病歷、檢查判斷屬何種類型,大致分兩類: 創傷性:可能因骨折或韌帶撕裂等受傷引致痛楚 非創傷性:可再細分為發炎性及非發炎性 發炎性:可以是感染發炎、免疫性關節發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病人會有紅、腫、熱、痛及晨僵等徵狀;晨僵即朝早關節僵硬,尤其超過30分鐘,並伴有疲倦、貧血、體重下降等徵狀。 非發炎性:可以是勞損、退化引 起,沒有紅、腫、熱、痛,晨僵時間較短。   不止在小關節作惡? 問:如懷疑病人屬發炎性關節炎,需做什麼檢查? 康:首先,臨牀檢查病人有否其他徵狀,如皮下結節、皮膚轉變、關節變形等情况;亦會檢查發炎關節的分佈,類風濕關節炎多於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對稱發展,但長者則可能於膝關節等大關節發生,此外亦會檢查有否相關的器官疾病。   如懷疑有類風濕關節炎,會抽血檢測發炎指數,常用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如發炎指數高,會轉介至風濕病科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需要驗血檢查免疫因子,亦可憑X光影像檢查關節有否出現初步侵蝕或變形情况。   類風濕因子陽性≠確診? 問:身體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超標,等於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嗎? 余:人體內免疫系統,有白血球分泌抗體對付細菌和病毒。正常情况下,這些抗體負責保護身體對抗外敵,但當免疫系統出現紊亂,身體會產生一種抗體對付自己,叫自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就是這些自體抗體的其中一種。當這些抗體攻擊身體任何器官,身體便會發炎 。   5%人口帶有類風濕因子而不會病發,所以身體檢查如發現類風濕因子呈陽性,不用太擔心。醫生可藉抽血檢查,檢測發炎指數有否增高,或透過影像掃描(如超聲波)觀察滑膜有否發炎,從而判斷是否類風濕關節炎。如病人有類風濕因子,並導致關節滑膜發炎,才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如體內帶有類風濕因子,亦要留意因子的濃度。低度陽性類風濕因子,10年之內發病率高約5倍。如度數很高,10年內發病風險則升至20倍。   不能根治 靠藥緩解? 問: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根治嗎? 余:類風濕關節炎跟其他免疫系統病,如皮膚敏感、鼻敏感一樣,不能根治。但不代表不能控制,現時利用藥物治療,很大機會能令病情緩解,即於臨牀、驗血及影像上,都偵測不到發炎。   類風濕關節炎發展過程需時,由一開始只有抗體,至其後關節發炎,引致關節侵蝕,最後變形,需要一段時間。如能及早用藥物控制病情,便能停止關節侵蝕、預防變形。目前很多藥物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按輕微至嚴重,藥物分類如下: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止痛消炎,但治標不治本 類固醇:能有效控制病情。在醫生監察下短時間使用,既安全又可改善病情。但長時間服用,易患上骨質疏鬆症 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使用多年的免疫系統藥物,用以減低免疫系統活躍度,多年來不少研究證實藥物能控制病情;但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脫髮 生物製劑:18年前面世,已發展出18種生物製劑,跟其他藥物相比,較具針對性,副作用較少,近年更推出了口服劑型。費用較昂貴,每月約1萬元   把握6個月至1年內求醫? 問:什麼是治療黃金期? 余:近20年,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有新突破,發現這病有治療黃金期。雖因應每人惡化速度不同,黃金期有長有短,但平均為6個月至1年。如能在黃金期內及早治療,有把握令病情受控,停止發炎,甚至緩解,即完全沒有發炎,病情不會惡化,關節不會變形,並防止其他併發症出現。及早治療,病人對藥物反應佳,用藥量較低、時間較短,亦有可能在停藥後減低復發風險。根據研究顯示,早期治療的病人,於停藥後不復發的機率達30%。如延遲治療,錯過黃金期,機率則減半。   以往藥物治療會由輕微、中等至嚴重,慢慢加重,現時新式治療方案,醫生或寧可先開較重藥物,令病情快點緩解後再慢慢減藥。     文:吳穎湘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不當 禍及眼、心、骨 認清類風濕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手臂密密揮 手肘勞損痛 延誤求醫 開門鎖扭毛巾也難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Read more

肺腑之言:「個人化」治療愈趨普及

【明報專訊】「個人化」服務在現今十分普遍,行銷商品個人化,銀行和投資服務也個人化,目標在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去提供更貼身和稱心的服務。那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又有沒有「個人化」服務呢? 哮喘治療——除肺癌外,哮喘亦開始有個人化治療,生物製劑配合傳統藥物可以改善病情。(資料圖片)   答案是肯定的。隨着醫學科技近年急速發展,對於很多疾病的成因和特性都有更深入的認識,無論是診斷和治療都有更多選擇,可以根據不同病人的個人因素與其疾病特質,提供類似「度身訂做」的治療。其實,個人化治療(Personalized Medicine)在某些疾病已經開始普及。   根據個人基因變異 匹配肺癌標靶藥 肺癌的個人化治療較為大衆熟悉。傳統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會根據患者的癌症細胞類別、分期、腫瘤位置和患者的整體健康而選擇。從前,治療晚期肺癌只有化療可用,部分年長或身體狀况欠佳的患者,未必接受到化療的副作用。幸而,近年「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可以對抗由若干基因突變引起的肺癌,尤其是帶有EGFR和ALK基因突變型患者,如服用匹配的標靶藥作為一線治療,效果會比化療理想。然而,我們除了要用一般病理測試去確診癌症與其類別外,還要透過細胞組織樣本做基因測試,找尋患者體內是否有突變基因(如EGFR、ALK等),去匹配適合的標靶藥物。除標靶藥外,近年醫學界亦發現「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可以藉着提升病人自身免疫能力去對抗癌細胞。由於治療效果亦頗理想,可以給沒有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治療的另一選擇,但是醫生也要進行「PD-L1」指數測試,去看看免疫療法是否適合患者。   港產研究改寫抗癌史 晚期肺癌 療法多元個人化   生物製劑 治哮喘新貴 除肺癌外,個人化治療在哮喘亦開始冒起。儘管傳統治療哮喘的藥物如吸入式類固醇、吸入式長效氣管舒張劑和白三烯受體阻斷劑等,已可以穩定大部分病人的病情,但仍然有小部分哮喘患者經常急性病發,需要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和大量短效氣管舒張劑控制和紓緩病情。 由於引起哮喘慢性氣道炎症的途徑十分複雜,多年來的科研都希望找尋一些「位置」,可以讓藥物堵塞炎症的發生和蔓延。近年在外國及本地註冊和引入的生物製劑(Biologics)就是這些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對「抗免疫球蛋白E」(Anti-IgE)和靶向IL-5或其受體的藥物,皆證實有效減低氣道炎症有關的IgE及嗜酸白血球(Eosinophil)水平;配合使用傳統藥物,令病情得到改善。當然,我們要先測試一些指標(如IgE和嗜酸白血球水平),去判斷這些藥物是否適合個別患者。而現時這些生物製劑不但需要注射,價錢亦十分昂貴,其臨牀使用經驗亦較傳統藥物淺。 簡單來說,醫學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對於不少疾病都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可以針對不同病人的特質和需要去提供個人化治療,達至更佳的效果。   肺腑之言:哮喘藥,可以減嗎? 【有片】勿依賴咳水 分清傷風、敏感 哮喘跳崖式惡化可奪命! 【過敏系列】哮喘「斷尾」有機?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減少發作 【過敏系列】知多啲:三分二哮喘兒 5歲後自然痊癒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知多啲:脊椎遭侵蝕 須用生物製劑

【明報專訊】在香港,每1000人當中有3名銀屑病患者,每年超過600個新症,估計現時有逾2萬名銀屑病患者。 銀屑病還未有根治療法,目前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病情。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表示,要視乎病情、多少關節及哪些關節受影響,加上每名病人的工作需要、社交需要及對自身外觀要求也不同,因此,每名病人的治療方案也是度身訂做。 未能根除 治療度身訂做 若病情較輕或只有4個以下關節受影響,醫生一般會先用消炎止痛藥控制病情。若過了6至8星期效果也不太好,就可能需要使用改善病情的藥物(Disease Modifying Agent),以改善周邊關節如手指及腳的病情,如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來氟米特。若周邊關節的關節炎得不到改善,或是中軸關節如脊椎、胸椎及骶髂關節(脊骨與盆骨的接位)出現銀屑病關節炎或被侵蝕,就要使用進階藥物生物製劑,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白細胞介素抑制劑、介素23抑制劑、口服激酶抑制劑等。生物製劑是針對發炎的路徑,治療病情的根本,一個月花費約6000元至1.3萬元不等,但不適用於患有脫髓鞘疾病、愛滋病、肺癆、肺炎、過濾性病毒及過去5年內曾患癌症的病人。 另外,病人亦需要改變生活習慣,作息定時有助強壯免疫系統,而且不要吸煙飲酒,以免加劇病情。運動亦有幫助,例如游泳,有助紓緩關節炎,而陽光及海水(鹽水)亦可改善病情。飲食方面,少紅肉多蔬菜、多吃乳酪及益生菌,因益生菌有助腸臟健康,增加免疫力。一般來說,銀屑病病人較易肥胖,亦較容易患上糖尿病、脂肪肝及尿酸高,因此,病人的飲食要較清淡。

Read more

其他療法:生物製劑抗過敏哮喘

【明報專訊】對於使用高劑量吸入式類固醇或其他哮喘藥,仍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患者,可考慮其他輔助治療例如生物製劑,包括針對過敏性哮喘的皮下注射Anti-IgE療法。 香港胸肺學會董事、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盧浩然指出:「在本港嚴重哮喘患者中,有一半屬過敏性哮喘,大部分過敏性哮喘是由病原性的免疫球蛋白E(IgE)引致,患者吸入致敏原後,身體會自動製造過多IgE,引致過敏反應及哮喘發作。」藥物進入體內後,中斷IgE發出信號外,更會減少IgE的數目,從而減少發炎及致敏情况。外國研究指出成效可令哮喘發作風險減少四成,入院次數減少四成。 皮下注射Anti-IgE療法是長期性,平均2至4周打一次,以病人IgE水平及體重去評估療程,每月費用大約數千元。有研究指出停藥後約一年,病情會漸漸回復原狀,但不會令病情惡化;副作用是周身骨痛、針位紅痛或頭暈。嚴重過敏反應風險低於0.1%,故第一次注射後需觀察2至3小時,香港未出現過嚴重過敏反應個案。 屬輔助治療 有望減用類固醇 不過,有部分病人對藥物沒反應,因此通常會先觀察3至6個月,看效用才決定是否繼續接受治療。此藥於2006年引入香港,適合對傳統療法效果未如理想者,每年約有20至30名病人使用,通常作為輔助治療,而不是代替現有藥物,但有機會可減少口服或吸入式類固醇,甚至停藥。不過要病人自費,未必每個合適病人也願採用。 另一種剛於今年初在港推出的皮下注射anti-IL5治療,針對由IL5細胞因子引發的嗜酸性細胞型嚴重哮喘。IL5是發炎因子,在發炎過程中會發出信號,此藥可以中斷信號,阻止由嗜酸白血球主導的發炎機制。外國臨牀研究指出,有助增加患者肺活量,急性發作減少五成。想知道是否適合使用此藥要先驗血,盧浩然說:「病人如在用藥前,每微克血液含嗜酸白血球多於150粒,或過去一年曾驗出每微克多過300粒,或哮喘徵狀非恆常維持一個水平,合乎以上其中一項已可接受。」 此藥劑量不用跟隨病情及體重調整,每月注射一次,費用暫時未定,同樣是輔助治療,但有望減藥。副作用除了是打針位置有紅腫反應、喉嚨痛或腰痛,也有可能生蛇,建議接受新藥前先注射蛇針疫苗。由於藥物剛在香港推出,現時仍未有病人採用。

Read more

【有片】齋運動戒口 難治「壞膽」 嚴重高膽 一針見效

【明報專訊】驗血驚覺膽固醇超標,很多人都抗拒食藥,以為戒口加運動就可以控制?其實七成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自行製造,戒口成效有限。尤其對於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或曾經心臟病發甚至中風的高膽固醇患者來說,需要把壞膽固醇水平降至低於1.8mmol/l的理想水平,戒口、運動,再加上他汀藥類藥物三管齊下,還可能需要出動終極降膽固醇針劑。 很多人以為年長、超重、體型肥胖才會有高膽固醇,但即使是正值壯年且有標準身形,也可能膽固醇超標。好像43歲的李先生,十年前已經因為膽固醇過高,令心臟動脈栓塞而出現急性心肌梗塞,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但十年後血管又被膽固醇阻塞,需要再做手術。 這十年間,李先生一直乖乖聽從醫生吩咐,按時服用高劑量他汀類藥物及輔助藥物,降低血液的壞膽固醇,但成效未見十分理想,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數值始終徘徊在3mmol/l左右(註﹕理想水平,一般成年人應低於3.4mmol/l;中風、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應低於1.8mmol/l),而檢查更發現血管有大量膽固醇積聚,導致血管嚴重收窄,增加心臟病及中風風險。 心臟科專科醫生繆建文指出,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有助維持血管健康,相反壞膽固醇與動脈硬化有關,可以積聚在血管壁,令血管硬化及收窄,隨時引發心血管疾病。因此降低壞膽固醇至理想水平,將有助降低血管鈣化,從而減低患病的風險。 約九成人用傳統藥收效 傳統的他汀類藥物是沿用多年的降膽固醇藥物,能抑制肝臟製造壞膽固醇。繆建文稱,約九成病人使用他汀後達到所需的治療效果;但對於一些嚴重個案,或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傳統藥物未必帶來理想療效,需要考慮使用針劑PCSK9抑制劑。 研生物製劑 降六七成壞膽 他解釋,PCSK9是一種酵素,會減低肝贜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能力;而針劑是一種生物製劑,能抑制PCSK9,藉此促進回收壞膽固醇。一項為期三年的臨牀研究顯示,他汀加入針劑,可以令病人的壞膽固醇水平降低六至七成,部分人的壞膽固醇更由研究前的1.8或以上,降至0.7,其間心臟病發個案減少15%。 雖然膽固醇過多不是好事,但太少也不利健康,因為膽固醇是細胞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缺乏膽固醇令人擔心會影響腦部功能,或導致腦退化。繆指出,根據有關藥物的臨牀研究跟進,暫未發現病人用藥後認知能力下降,至於長期會否有影響則仍需監察。 適合家族性高膽、心血管病人 他強調,並非所有病人也需要使用PCSK9抑制劑,它只適合一些用盡傳統藥物後仍未達標,或出現嚴重副作用,又或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而又未能把壞膽固醇降低理想水平的病人採用。例如個案中的李先生,在第二次通波仔後開始使用針劑藥物,一個月後壞膽固醇由3.2降至0.6。 事實上,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通常也沒有徵狀,很多時早至三四十歲已患上心血管疾病。繆建文表示,這類病人往往到血管栓塞而導致心臟病發甚至中風才發現,部分人眼皮可能會有黃斑瘤。他建議市民要多留意自己的膽固醇水平,尤其是近親中的男或女分別在55及65歲以前出現高膽固醇血症併發症,更需要注意及控制膽固醇。 採訪:鄭寶華 文:張意宇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