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先兆】痱滋、口腔內白斑逾兩星期未癒?留意5S風險因素 及早發現提升存活率

口腔內出現白點或凸起物,一般都會被認為是痱滋而未有理會,然而這些「痱滋」如果超過兩星期仍未痊癒或好轉,就應該要特別留意,因為可能是口腔癌的先兆。至於口腔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以下5 S不得不知!養和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頌偉醫生表示,口腔內其實分為不同部分,佔最大面積的是舌頭,其次是腮(即口腔黏膜的左右兩側),上顎、下顎(即口腔黏膜的上下兩側),以及牙根和牙床。上述位置都有機會癌變,統稱為口腔癌,當中最常見的是舌癌,佔整體口腔癌患者一半。在本港,口腔癌並非十大常見癌症,平均每年約有400宗口腔癌新症,當中一半,即約200宗為舌癌。 Read more

【頭頸癌】留意4大警號 口腔癌、喉癌較常見 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

除腦部、眼部、鼻咽及甲狀腺之外,在頭及頸部位置出現的惡性腫瘤,一般會歸納為頭頸癌,當中相對較常見的頭頸癌為口腔癌及喉癌;較為隱蔽的下咽癌則較多是晚期才能發現,增加治療難度。醫生一般會按腫瘤生長的部位及期數,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此外,若能愈早發現腫瘤並治療,愈可提升存活率,因此建議大眾需多留意頭頸癌的4大警號,如有疑慮應及早求醫。 Read more

【口腔癌】跟痱滋有不同?口腔潰瘍、無痛白斑、無故出血逾兩星期未痊癒要留神 口腔癌成因、治療你要知

口腔生痱滋、小瘡,很多人會以為是平常的事,但如果長時間都未消退,甚至出現白斑,就要特別留意,因為口腔內的一粒白點,可能是口腔癌(Oral-cancer)的先兆!究竟口腔癌的主要成因是什麼呢?口腔癌患者大多會出現口臭、口腔內長出小瘡,跟生痱滋又有什麼不同?口腔癌跟痱滋有不同-成因:長期吸煙、喝酒-口腔組織受損易致口腔癌 Read more

健康熱話:「痱滋」長期不癒 小心舌癌來襲

【明報專訊】舌癌並非常見的癌症,不過近日接連有藝人患上,分別有廖麗麗和洪朝豐,前者已病逝,後者可能要切去部分舌頭,或會影響日後說話。 舌癌其中一個徵狀是潰瘍,初期似口瘡(俗稱「痱滋」),若長期不癒,就可能是患癌先兆。 舌癌在本港並不常見,2015年新症人數235人。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指出,男女患病比例為2︰1,普遍發病年齡在60歲或以上。 舌癌並不難發現,始終是外露器官,大多很快察覺有潰瘍、痛楚等徵狀,不少患者於早中期已求醫。一名40多歲的男士,本身任職財經界,工作壓力大,食煙飲酒兼食無定時。舌尖偏左位置生了粒6至7毫米的痱滋,引起痛楚影響進食,他本身經常「熱氣」生痱滋,習以為常,起初不以為意,4個月後,發現仍然未痊癒,心知不妙便求醫。「正因患者及早發現,在早期時求診,只需切除部分組織,初期有些影響說話及吞嚥,但習慣後整體影響不大,康復近5年沒有復發。」經此一役,他也注重健康,戒煙戒酒。 假牙傷脷1年 長出腫瘤 另一個70多歲獨居長者,有吸煙習慣,因假牙不合過鬆,無錢求醫處理,不斷弄損舌側近底部的位置,出現潰瘍整整1年,在舌邊位置下長出一個3至4厘米的腫瘤,阻礙舌頭活動。老翁病情嚴重,醫生建議切除整條舌頭,但他怕手術後無人照顧,拒絕開刀。又因年紀大不宜化療,最後只作放射治療作紓緩病徵,病情獲短期改善。不過始終舌頭有腫瘤,影響進食,營養欠佳,身體較虛弱,最終兩年後離世。 舌癌沒有明確成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吸煙及飲酒 2. 咀嚼檳榔 3. 同一位置重複受損,例如佩戴不合適的假牙,弄傷舌頭,長期重複性損傷,增加癌症風險 4. 感染HPV病毒 診斷時會先以活組織檢測,查看屬良性或惡性腫瘤,再配合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了解病情。可按腫瘤的大小及「深入程度」分辨期數,癌細胞會由淺入深地進入舌頭組織,入得愈深,病情愈嚴重。另外,亦要留意擴散情况,有可能擴散至兩邊頸淋巴及口腔其他位置,「舌癌是局部性疾病,較少擴散去頭頸以外位置」。 醫生會根據病情採用不同治療: 早期︰手術局部切除或近距離放射治療(電療) 中期︰腫瘤較大或擴散至淋巴時,便需手術配合化療與放射治療 晚期︰擴散至頭頸等或大範圍淋巴,主要靠化療,若舌頭嚴重潰爛,可以作紓緩性放射治療或紓緩性手術。 晚期患者出現擴散,也可考慮採用免疫治療作控制病情及紓緩作用。人體免疫系統可監察及攻擊不正常的細胞,但癌細胞會發出特別信號扮成健康細胞,免疫治療主要是阻截癌細胞發出這些偽裝信號,啟動免疫系統作出反應,控制病情及起紓緩作用。 舌頭的功能涉及咀嚼、吞嚥、發音及味覺,手術切除後,功能上自然有所影響,程度視乎切除多少。「如腫瘤較小或可作微創手術,切割範圍細,影響也較小。」若切割範大,嚴重影響功能,需要轉介職業治療師,進行吞嚥及發聲訓練。有些長者手術後甚至要依靠導管飲食。另外,如患者需切除整條舌,可從身體其他部位如股四頭肌等,取出肌肉重建舌頭,但始終對說話能力有影響。 早期發現 治癒率達九成 早期舌癌治癒率有九成。及早醫治,有望全面康復,潘智文建議若發現舌部出現潰瘍超過1個月,便應求診。另外,日常奉行低壓生活,減少煙酒及食檳榔,安全性行為,注意口腔衛生,多食水果有助吸收足夠的維他命A及C,增加黏膜的自癒功能,避免潰瘍,有助減低患舌癌風險。 ■5大徵狀揪出舌癌 舌是外露器官,舌癌徵狀容易察覺: 1. 痱滋潰瘍,不能自癒 2. 吞嚥有困難 3. 舌頭有點痛 4. 舌頭出現白色或粉紅色的斑塊,不痛不癢 5. 說話困難 文︰許朝茵 圖︰資料圖片

Read more

【中醫治療】熱氣痱滋靠蜂蜜撲火 愈痛愈燥 不痛較難痊癒

【明報專訊】口瘡,俗稱「痱滋」,通常三數天便不藥而癒。不過,其間卻食不下咽,連說話也會痛。 生痱滋,一般認為是熱氣、上火,偏方流傳,將滋潤的蜂蜜敷在痱滋上,可加快痊癒。是否真有效? 中醫提醒,秋風起,蜂蜜潤燥,但非人人合用。 口瘡,可生於唇、舌、面頰內及上顎等位置,黃白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爛,可單獨或多粒出現。註冊中醫徐澤昌指出,痱滋通常只是伴隨徵狀,普遍連帶其他問題。有名男士外遊期間吃了不少煎炸美食,回港後不單生痱滋,更有喉嚨痛等問題,向中醫求助。 「如果只是因熱氣而生痱滋,較易處理,只要調節飲食,吃得清淡及減少捱夜等,數日內熱氣或消走,痱滋也會自行痊癒,毋須看醫生。」但如不改善飲食,痊癒後亦可能復發。 壓力大+重口味 痱滋不斷尾 不過,並非所有患者都喜好煎炸食物。有名二十多歲的女士,本身飲食已很「清淡」,謝絕煎炸燥熱食物,仍不停生痱滋,痊癒不久又再長,求診時口內有多粒痱滋,苦不堪言。原來她工作壓力大並習慣晚睡,加上偏好濃味食物導致內熱增加。「其實燥熱食物不獨是煎炸及辛辣,濃味食物也屬熱氣,例如很多人以為清湯不太熱氣,但若味精重,味道濃郁也會增加內熱。」最後她服藥個多星期,調理身體後,痱滋及失眠等問題也告改善。 生痱滋時具明顯灼痛感或受刺激時疼痛,程度視乎口瘡的大細、深淺及數目,初期的痱滋未潰爛時,是凸出來,但潰爛後則會凹下去。痱滋嚴重時會吃不下、笑不到,連說話也有困難。此類徵狀通常是急性發作,即身體的燥火旺,例如本身是陰虛火旺,內熱已很盛,但又經常食燥熱食物煎炸及辣等,不停加重內熱,燥熱攻上口腔成為痱滋。 改善潰瘍 非人人合用 痱滋愈痛代表愈熱,不過會較快康復。有些口瘡相對不太痛,但較難痊癒,這類患者通常正氣較弱。因正氣夠代表抵抗力好,相反則較難康復。香港一年四季都有人生痱滋,但冬天很多人愛進補,加上少出汗,隨時「補過龍」爆痱滋。徐澤昌強調用藥後,亦同時要改善生活習慣,才可禁絕口瘡翻發,若同一位置反覆生痱滋逾月,便要求醫,因擔心是惡性疾病。 坊間有不同類型的蜂蜜,中醫角度而言,全是蜂蜜類,至於用蜂蜜敷痱滋,徐澤昌表示會有一定作用,「蜂蜜有生肌功效,敷在痱滋表面有助癒合,改善潰瘍,達紓緩作用。如病情輕微,只因熱氣引起的痱滋,敷上後再配以清淡飲食,也可能於兩三日後康復。」不過對於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口瘡就沒有治療功效。  ■中醫食療 ◆4種痱滋 起因大不同 中醫角度,痱滋分為四個辨證,每個辨證的徵狀與治療各有不同。 1. 大量群生+口臭——心胃火盛 痱滋數量多或會長在一起,可長在舌底、唇、舌、牙齦等。痱滋帶紅腫,表面有黃膜、疼痛,胃感灼熱或胃痛,心煩,伴有口臭面紅,口渴,經常想飲冷及便秘等。治療要清熱瀉火。 2. 只生幾粒+喉乾——陰虛火旺 痱滋數量未必很多,患處四周有紅暈狹圈,表面有淺黃色「偽膜」(壞死組織組成的膜)。手足心熱,口乾喉乾。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 3. 難以痊癒+疲倦——脾胃虛寒 以長者居多,痱滋難以痊癒,多長於唇、喉部及舌下,痱滋色澤偏淡,四周帶有水腫,個人感疲倦乏力,胃痛,怕冷,唇淡。治療以溫中健脾為主。 4. 時多時少+經痛——肝氣鬱滯 患者主要為女性,多於經前或情緒欠佳時發作,數量時多時少,普遍長在面頰內,口乾口苦,心煩易怒,乳房脹痛,月經不順或痛,經前有腹脹。治療以疏肝行氣解鬱為主。 ◆心胃火盛煲竹葉粥 陰虛火旺飲馬蹄湯 徐澤昌醫師推介兩款分別適合心胃火盛及陰虛火旺人士的食療,作紓緩痱滋之用。 ●竹葉粥 適合︰心胃火盛 材料︰竹葉1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竹葉煮汁隔渣,加入粳米煮成粥,可早晚服用 功效︰清心熱及利小便 注意︰孕婦及大便溏薄者(大便不成形但未致稀爛)不宜服用 ●馬蹄茅根湯 適合︰陰虛火旺 材料︰鮮馬蹄60克,鮮茅根50克,適量白糖 做法︰將馬蹄及鮮茅根洗淨,馬蹄去皮攪拌成汁,鮮茅根加水煮半小時後隔渣,加入馬蹄汁及白糖再調勻 功效︰滋陰降火生津 注意:脾胃虛寒者、血寒者及孕婦服用前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各人體質有異,上述食療只供參考,服用前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中醫教路 ◆喉痛飲蜂蜜水谷感冒 蜂蜜基本上均為性平,只是採集植物不同,會稍為偏溫或偏涼,如荔枝蜜、龍眼蜜、枸杞及黨參蜜是輕微偏溫;銀杏、菊蜜、枇杷及百花蜜則輕微偏涼。 很多人喜歡飲用蜜糖水作保健,是否所有人都適合飲用呢? 「蜜糖水可作平時保養用,因內含多重營養素,具補中解毒以及健脾作用,有助改善大便較硬或口乾等問題。蜜糖水適合秋冬乾燥季節,春夏則較濕有可能加重濕氣,但始終要視乎個人體質而飲用。如果做教師等容易喉嚨乾,或覺自己皮膚乾等,可以適量飲用,但如果感到有些飽滯或有些痰,則可能『潤過龍』。」中醫有謂「中病即止」,要適可而止。 脾胃濕重不宜飲 不過,如出現感冒有喉嚨痛就要避免食蜜糖,因感冒代表受外邪入攻,若此時食滋補食物,令原本要趕走的外邪,困在體內。另外,脾胃濕重,易肚瀉及經常飽飽滯滯沒胃口人士,均不宜飲蜜糖水。另外,感冒高峰時出現的喉嚨痛,體內熱氣要對症下藥,需要疏風清熱,蜜糖作用不大。不過,蜜糖水對感冒初癒仍帶有的乾咳、輕微喉嚨痛、少痰及大便乾硬等徵狀,有潤燥及滋潤的作用。 ◆亂灌祛濕茶 濕上加濕 一步入春夏,很多人也自覺濕重,不停尋求祛濕食療,但隨時愈食愈濕。徐澤昌說︰「香港人喜冷飲,而且在華南地區,工作忙運動少會加重濕,很多人覺得疲累及頭痛等,便以為是濕重,但這些徵狀的原因可以是濕或是虛,甚至是感冒。」若常飲祛濕茶,利濕會損正氣,正氣不夠體內更加濕;同樣地如體內濕重,只是不停祛濕,又不補正氣,會令代謝功能弱,導致惡性循環加重濕。濕有分外濕及內濕,外濕即氣候環境;內濕即指脾胃功能差,脾主運化,水分是靠脾胃作運化,水濕不化,因此水分積聚。究竟是否濕重,最好是靠中醫診斷。 文、圖:許朝茵 插圖:鍾錦榮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