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賢心事:拜年有壓力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快到了!節日期間親友相聚,原本是快樂的事情,但原來好一部分人會在相聚期間感受到壓力,甚至因而外遊避年。   好意關心惹尷尬反感 長輩出於關心,在見面時免不了會關心一下年輕人的近况,熱門問題圍繞着年輕人的事業和感情。新工好唔好做?人工好唔好?近來有沒有拍拖?相信大家對這些問題心裏亦有一番感受。這些表面上是很「皮毛」的話題,但裏面其實牽涉很多個人感情。這些個人感情有時候連自己也未及好好處理,更不要說在各親戚面前「交代」了。 除了話題本身的敏感程度,當長輩「關心」了某人,大家的耳朵也自然地「豎起」,注意力瞬間落在「受訪者」身上。即使話題不是特別敏感,面對這種被聚焦的感覺,很多人也會覺得尷尬,變得表情僵硬,不知怎樣應對,有時甚至會產生不滿、憤怒的情緒,覺得長輩在侵犯其私人生活。   敏感度不足 初一變赤口 再者,近日社會氣氛撕裂,親友在社會問題上的看法可能分歧頗大。當某個親友在眾人面前以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其他人也得被動地接收信息。這時候,張力便漸漸累積,輕則是大家不願溝通,重則引起爭論,使氣氛緊張尷尬。 不同年紀的人,對透露自己近况、想法等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大家即使是親友,我們亦很難預計對方是否願意跟我們討論自己的事情。其實查問親友近况,原意是表達關心,但如果沒有注意對方的接受程度,便會被誤解為「八卦」,弄巧反拙。而不同年紀的人,因為成長背景不同,價值觀不一樣亦是十分正常。即使每人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但若選擇了錯的場合或錯的對象,便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情况。 農曆新年本是讓親友相聚的好時機,但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便要考考大家對別人感受的敏感程度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e代精神:集體歇斯底里

上世紀初,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提出,創傷會在人的潛意識裏,造成某種心理「情意結」。所謂情意結,是指藏在人的心理狀態中,一種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即使相隔多年,只要有任何資訊出現或提示,哪怕是極少的相關度甚或是牽強的解讀,都可能觸發極端情緒和行為。這些情緒和行為有時可以是一股正面推動力,比如童年時受虐待,長大後對受欺凌的事情特別關注,最後投身相關社會工作,這些情意結便是正面。當然,當情意結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曾經受傷害的人,長大後把負面經歷發泄在別人身上,這便是心理病。 Read more

【精神健康】陪伴孩子 齊擺脫無力感籠罩 聆聽接納真實感覺

【明報專訊】柔柔和媽媽也感到十分無力。這份無助感,近來一直籠罩着我們這個都市。無論是青春期的孩子或成年人,實在非常困難,有很多恐懼和不安。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感到無奈、無力、無助,是正常心理反應。我選擇陪伴,聆聽和接納她們真實的感覺。 Read more

【精神健康】「你是什麼顏色?」 立場掛帥 不敢講真心話

【明報專訊】近幾個月見過很多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人,有學生、家長、教師、新移民、專業人士、家庭主婦……不少人坐下不久就會問:「你是什麼顏色?」「什麼立場?」他們不是帶着挑戰的態度來提問,反而很多是出於憂慮和恐懼:「我現在很害怕講錯話,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坐在你身邊的人是否跟你同一立場,會否接受不同意見。」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