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寒露泡腳養生 吃四寶潤秋燥

【明報專訊】昨天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這節氣是剛過中秋的節氣,廣東民間有「中秋過後夜夜涼」之說,而養生諺語提醒「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雖然現在日間仍然炎熱,但建議繼續遵守「寒露腳不露」這一民間習慣,同時配合時令食材,為秋天養生做準備。 吃生冷損陽氣 冬來易病 現今的秋天,氣溫偏高,但四時養生所強調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原則仍適用。若因為覺得炎熱未退而進食太多生冷食物,損害了體內陽氣,到冬季遇上急劇轉變的氣候時,身體陽氣不足,便易生大病。若受風寒入侵,輕則外感咳嗽,重則可誘發哮喘、慢性咳嗽等肺系疾病。而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更是秋冬季節時常威脅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的生命。 睡前暖水泡腳 加快血流 雙腳是離心臟最遠的組織,血液供應一般較少,加上腳部的脂肪層比較薄,特別容易受到寒冷刺激,當人體正氣不足時,病邪就會乘虛而入。寒露過後,除了要穿著保暖鞋襪外,最好每晚養成睡前暖水泡腳的好習慣,每次泡20至30分鐘即可。暖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加快血流,只要持之以恆,可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的營養,又能緩解下肢關節疼痛,對於紓解一天的疲勞,提升身體抵抗力,是很好的養生方法。所以,我們仍然要把陽氣收藏好,留待冬季之用。養生就是要使體內的生理活動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作息要有序,情志要平和,確保體內的陰陽繼續處於良好的動態平衡。 寒底手腳冷 煮魚菜落薑 俗語有云:「一年之內,秋不食薑;一日之內,夜不食薑」,我認為這個說法只有一半正確。從時令角度說,秋天時節,燥邪當令,所以需要少吃辛辣、燒烤等水分較少的食品,如生薑、葱、辣椒、花椒、蒜等。這些都是辛溫、燥熱食物,食後會令身體容易上火、更燥。這個原則更適合屬性陰虛內熱的體質應用,因為對於陰不足的體質,養陰更顯重要。但這不是絕對,如果你是寒性體質、陽虛體質,生薑仍然是合適的食材。 根據《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的理論,寒底人士可以用溫性方法去改善體質,如果你容易四肢冰冷,時常怕凍,秋天仍然可以進食生薑,但當然不是暴吃。生薑性辛溫,十分適合寒底人士,尤其當進食魚類、海鮮、青菜時,加生薑一起烹調,是十分合適的做法。 ■潤燥四寶 當造蓮藕 滋補安神 在寒露中養生,推薦以下四種食材: ◆芝麻小事 潤燥大利 芝麻分黑和白兩種,食用常以白芝麻為主,補益則以黑芝麻藥用較好。芝麻既可食用又可作為油料,可炒製或磨碎成芝麻醬。芝麻味甘,性平,有滋養、補益、強身的功效,能生津、潤膚、潤燥滑腸、補血、明目、補益精血等功效。適合因肝腎不足所致的脫髮、皮膚乾燥、便秘、眩暈等徵狀食用,亦適合中年人或老年人作保健之用。 ◆百搭蓮藕 生熟皆宜 俗語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滋補。」秋令時節,正是鮮藕應市之時。寒露過後天氣乾燥,吃鮮藕有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現代營養學亦表明,蓮藕含豐富微量元素如鐵、鈣等、植物蛋白及維他命。食用方法可生食、煮食、曬乾後磨粉煮粥或搗汁飲用,最好挑選外皮呈黃褐色、肉肥厚而白為佳。烹煮蓮藕時,切忌運用鐵器,以免發黑。如未食用的新鮮蓮藕切口處需覆蓋保鮮膜,冷藏保鮮。若把蓮藕煮熟後,性質會轉為溫性,失去了涼血止血的功效,卻能補益脾胃、養胃滋陰、益血止瀉。和糯米、蜂蜜同蒸煮,是秋令絕配小菜。蓮藕亦可煲湯,與豬?或排骨一起煲,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 ◆清心百合 定膽益智 性寒味甘,無毒,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是滋潤肺陰的佳品,單味百合煎服或與炒食均可。例如百合湯、八寶飯之類的甜食,進入金秋,正是上佳的菜餚。百合屬於百合科植物,夏天開花,秋季結實,挖出其鮮莖的鱗葉,即可供食用。鮮百合清而不膩,而製作成名方百花膏、百合固金湯有養陰止咳的功效。除了滋潤肺陰,百合亦有清心安神的妙用,《日華子本草》曰:「安心,定膽,益智,養五臟。」 ◆好「營」蜂蜜 止咳通便 古籍記載,蜂蜜味甘,性平,歸肺、脾、大腸經,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滑腸通便的功效。《本經》指:「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所以晚上喝點蜜糖水,能有效滋潤內臟,又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是秋天優良的食物選擇。根據現代研究,蜂蜜營養價值豐富,它成分天然,七成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還含有氨基酸、蛋白質及多種維他命,有強健體魄、抗衰老的功效。但糖尿病患者則宜少食。 ■中醫食療 百合雪梨粥 滋陰合時 寒露進補,推介以下兩款食療:百合雪梨粥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紫薯百合羹則養陰潤肺。 ◆紫薯百合羹 材料:紫薯1個,乾百合15克、冰糖適量 做法:紫薯去皮,切小塊。百合分成小瓣,清洗後浸泡水中。將百合、紫薯加水煮開,加冰糖一起煮3至5分鐘即可 ◆百合雪梨粥 材料:乾百合15克,雪梨1個,糯米50克,冰糖適量 做法:把百合、糯米、雪梨清洗;雪梨切成小塊,百合分成小瓣。梨和百合放入鍋中,加適量開水煮,再把糯米倒進去,定時攪拌以防糯米黏鍋。煮開後,轉文火煮15分鐘。最後加入冰糖拌均,煮約3至5分鐘即可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圖:robertprzybysz、hemarat@iStockphoto、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收斂陽氣迎冬 養肺減秋燥 遠離咳嗽痕癢

【明報專訊】秋天來臨,隨陽氣漸漸下沉,燥氣徐徐上升,氣溫漸降,較容易出現與乾燥有關的問題。 香港屬嶺南地區,地理近海,不及北方地區乾燥;但溫度忽高忽低的轉變,卻容易令人致病,如感冒、咳嗽等問題會較多。由於季節已由陽轉陰,人體沒有了夏季陽氣充足這個天然保護屏障,抵抗能力會相對較遜。 若你夏季過食生冷、貪涼冷氣,踏入秋冬便會容易生病;一旦得了感冒,痊癒較其他人慢,咳嗽時常纏着,這反映了你自身恢復能力不足,即陽氣弱了,如這刻仍不注意保護陽氣,把陽氣收斂好,冬天更不堪設想。 從屬性上來說,秋天不止單單與肺,而是整個肺臟系統關係密切。肺司呼吸,是人體防禦病邪的第一道關口,如咽喉、鼻、氣管等;肺亦主皮毛,因此入秋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等問題。秋屬肺,五行屬金,肺氣充足則保證夏秋陽氣交接順利。金生水,亦有利冬天腎臟的運作。所以養好肺臟,腎氣便能充足,抵禦能力便增強。故此做好秋季的養生,十分重要。 早睡早起 保持心情平穩 先談睡眠養生,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秋天的睡眠時間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早睡覺,早起牀,不要熬夜,要早休息,起牀時間與晨起的雞鳴時間差不多。早起可令肺氣得以舒展,加上適當的活動能使各器官靈活起來,身體動力徐徐上升,人會更加精力充沛、精神爽利。 在情志養生方面,《黃帝內經》在秋季對精神的調攝之中,有特別的描述。其中《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的法則,這樣才能減少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在秋季萬木凋零、悲情肅殺的季節裏,要保持情緒時常處於平穩,生活在節奏急速的香港中,有時會覺得困難。 中國古人有「佳人傷春,才子悲秋」之說,文人曹雪芹也有「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的詩句,描述了秋季的悲涼,而這種悲涼的情境,有時容易影響人們的情緒。秋季大地陽氣漸降,萬物開始凋零,這時提倡保持情緒的平穩、收斂與淡泊,平靜心志渡過秋天。而《黃帝內經》亦道出「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情緒的收斂與情感的淡泊,能帶動體內陽氣的內收,這就是情志養生使陽氣收斂的重要方法了。《黃帝內經》提到我們要「恬淡虛無,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既要控制情志的變化,同時要減少欲望,心境便愈能平靜。 而老人家的情緒方面,也要多加注意。陽氣本已漸衰的老人,當踏入秋冬季節,病痛漸多,身體不適時情緒也會大為不穩。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老人家陽氣已虛,不耐秋季寒涼,家人的關心及慰問,更勝千萬種藥物,當心情怡悅,就可以減少憂鬱情緒的產生,對老年人順利渡過秋季至關重要。 忌洗澡過多 不用鹼性肥皂 到了深秋,天氣逐漸轉涼。受秋燥侵襲的人,尤其是陰虛的女性及老年人,會比較容易出現全身瘙癢不止,夜間尤甚,癢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這種瘙癢症,瘙癢雖嚴重,但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皮疹。究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氣候乾燥,加上體內血虛陰虧,皮膚失於滋養所致。而發病原因除了皮膚乾燥粗糙以外,還和洗澡次數太多、使用鹼性肥皂有關,過食辛辣煎炸及魚腥發物亦是主因。 皮膚瘙癢往往先發生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以後轉移到身體的另一處或波及全身。瘙癢的性質也多種多樣,有的像火燒火燎,有的像蟲走蟻爬,有的像蚊虱叮咬。瘙癢多是陣發性的,以晚上睡覺前最為嚴重,常會因瘙癢的鑽心而難以入睡。時間長了,不僅影響睡眠,還影響精神狀態。若有此狀况者,洗澡時要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沐浴後使用潤膚霜保濕,可避免皮膚更乾燥。 ■中醫食療 戒辛辣煎炸 多吃酸甜滋養 乾燥天的飲食應偏於滋潤,不可太過油膩,以免阻礙脾胃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秋天的養生原則是「收」,而不能「散」,應避免食用辛辣煎炸食物,因其辛辣會令陽氣向外散越,不利秋天「收藏」的養生原則,而燥熱傷津,如咖啡、煎炸食物、葱、蒜、辣椒等要少吃,應嚴禁煙酒。酸味有收斂作用,有助肺臟收斂陽氣。酸甘可化陰,可多用酸甜之品如酸梅汁、話梅、佛手果、藏青果、檸檬汁等生津止渴食品,亦能提升肺臟「收」的功能。梨是很好的生津水果,秋天可多吃梨子,它能生津止渴、滋養肺胃、滋潤皮膚。 ◆玄麥甘桔茶 材料﹕麥冬4錢、玄參4錢、桔梗3錢、甘草1錢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1升水煎至400毫升去渣取汁即成 用法﹕每天2次,每次200毫升 功效﹕潤肺利咽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