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養和醫院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養和醫院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對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又有多少認識呢? 肝硬化是很棘手的疾病,一旦發生,若不及早處理,可引致肝衰竭,甚至肝癌。根據臨牀數據,每年約1%至3%肝硬化患者會發展成肝癌。丙型肝炎(簡稱「丙肝」)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繼而造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因此,避免或減低病毒對肝臟損害是非常重要。一旦確診肝硬化,必須定期監察,必要時盡快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慢性丙肝不及早處理 增肝硬化風險 早期多無明顯病徵 肝硬化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病徵,肝功能檢測也可以接近或完全正常,因此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病,這階段稱為「代償期」肝硬化。直至出現腹水、食道出血和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已經相當嚴重,肝臟喪失大部分功能,此階段稱為「失代償期」肝硬化,治療變得較為困難,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代償期」肝硬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2年以上,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只有2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現時有非常有效針對丙肝的藥物,只要依從醫生指示,盡早服藥,慢性丙肝絕對可根治。 全口服藥 療程短成效高 丙肝病毒經由血液傳播,高危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過往亦有由紋身、穿耳、輸血和洗腎而感染,但近年已少見。治療丙肝需要及早確診和用藥。傳統藥物面世近20年,採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來抑制病毒,療程約1年,成效約有五至六成;近年出現全口服抗病毒藥,能清除體內病毒,治療目標是完成療程12星期後體內檢測不到丙肝病毒。 全口服抗病毒藥療程約8至12星期,95%至99%患者可根治,副作用較傳統藥物低。醫生選擇口服藥時,會因應病人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感染丙肝基因型和過往治療等作考慮。須注意,個別藥物不可用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即已出現併發症如黃疸、腹水、肝腦病變)的病人,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單學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明報專訊】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日公布本港最新癌症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新症再達新高,錄得超過3.5萬宗,按年上升3.1%,其中肺癌新症按年增加6.2%,是自2012年以來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且57%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是香港最致命的癌症。致命癌症排名首三位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及肝癌,合共佔癌症死亡總數逾半。至於有「沉默殺手」之稱的胰臟癌新症個案在本港顯著增加,2019年已躍升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該年錄得946宗新症,按年增10.6%,而過去10年新症累積升幅達九成,升幅比乳癌更大。 Read more

【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過去數十年,香港人的飲食漸趨西化,令中央肥胖、糖尿病等問題愈來愈普遍,而這些情况都與脂肪肝有密切關係。大部分脂肪肝病人沒有病徵,但如果沒有適當介入處理,有機會引致肝臟發炎、纖維化,長遠會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風險。然而,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大部分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模式預防惡化,改善病情。脂肪肝風險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酗酒 Read more

乳腺癌|女性40歲後患癌風險增 乳腺癌新症10年急升76% 港大學者料與體重增加減少生育哺乳有關

【明報專訊】本港癌症新症以往男士佔大多數,但近年比例漸收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發表2018年癌症數據,發現女性新症已接近追平男性,相信因愈來愈多女性踏入患癌風險高的壯年期,又預料來年公布的數據或現首次歷史性逆轉。以女性患者為主的乳腺癌新症10年間急升76%,港大已發展一種計算患乳癌風險的方程式並已交港府,料會用作篩選高風險者以接受乳癌篩查,目標更早找出患者。 Read more

【消委會.乾香料】9款乾香料含可致癌物 白胡椒粉、薑粉、咖喱粉、蒜粉 榜上有名

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測試市面上37款乾香料樣本,包括胡椒、薑、蒜、咖哩及混合香料,發現9款樣本含有可致癌物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及或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Read more

中期肝癌有望根治 兩招夾擊 先縮後除

【明報專訊】本港原發性肝癌每年約有1800多宗,是第三號癌症殺手。手術切除或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惟事實上,僅三成病人適合根治治療,餘下七成人只能接受介入治療或以藥物來控制腫瘤。換言之,大部分肝癌病人都活在腫瘤陰影下,無法痊癒。 Read more

【有片】快狠準 脫離癌痛苦海

抗癌路上,「癌痛」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一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有550萬名末期癌症患者遭受中度至重度疼痛折磨。癌痛是否無得醫?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否上癮?一旦使用嗎啡是否等同「死刑」?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