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明報專訊】出門去旅行,有人喜歡參觀名勝,有人主力shopping,有人偏愛行山遠足。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路線,行足一天後雙腳肯定疲累不堪,隨時出現小腿痛、腳跟痛,甚至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如何紓緩?物理治療師和中醫教預防及紓緩腳痛貼士,出發前、旅程中都合用!(附:揀鞋貼士和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相關文章:【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旅行行山常見小腿痛 活動量突增易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 紓緩腳痛3貼士 行足一日,最常見是小腿痛或腳跟痛。「平時身體習慣較靜態作息,例如每日坐8小時,出行時卻步行8小時,肌肉柔韌度、肌肉力量及筋膜組織彈性等,未能承受一下子增加的活動量,可能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郭志恒表示,長時間步行,小腿肌肉要不斷收縮放鬆造成疲勞,導致小腿疼痛。 患處紅腫熱痛 或拉傷肌肉快求醫 「運動後出現痠痛很普遍。」郭志恒表示,因訓練不足或超出肌肉負荷而引起的肌肉疼痛,稱為遲發性肌肉疼痛,以痠痛為主,程度較溫和,一般隨着休息,約2至3日就會紓緩,但如1星期都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若患處有紅腫熱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和肌肉控制,可能是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等急性炎症,應盡早求醫。想旅程行得舒適、避免腳痛,郭志恒教授3大貼士。 一、揀鞋貼士 視乎地點、步行時間 出遊時穿著的鞋會影響「戰鬥力」,應視乎旅行地點、步行時間及距離,揀選適合鞋款。如郊外觀光的路較崎嶇,又或需要登山,可選擇防滑和抓地功能較佳的行山鞋;相反,市內觀光路面比較平坦,就選避震較佳的鞋,減少足部因長時間行走所承受的壓力。 出遊寒冷地方,不少人會穿靴,郭志恒認同要注意保暖,「尤其血液循環較差的人,如糖尿病人、長者,避免出現凍瘡」;惟靴的形狀跟行山或運動鞋設計不同,或限制踝關節活動,小腿肌肉推動能力下降,令步速減慢、步行耐力降低,「身體為了配合步行需要而增加其他肌肉負荷,如髖關節肌肉,或造成不適」。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運動鞋宜透氣輕身 毛靴要散熱 此外,鞋的質料亦要考慮。郭志恒建議運動鞋「鞋面物料要透氣,盡量輕身」;選毛靴要注意會否散熱不足令足部出汗,同時要避免過度摩擦引致水疱。至於襪子要在保暖和透氣之間取得平衡,不吸汗物料令水分停留,增加起水疱風險;加上水分會加速皮膚表面溫度流失,「所以襪子濕了就要考慮更換」。保暖襪比較厚,選擇鞋時要預留足夠空間。 鞋形腳形匹配 後側板固定腳跟 旅客亦要注意鞋形與腳形是否匹配,若鞋的後側板(heel counter)未能穩妥固定腳跟,長時間步行會令腳跟着地時間及壓力增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腳跟痛。若鞋頭空間不足,步行時產生熱力令足部膨脹「頂住」鞋頭、鞋面或造成腳前掌疼痛。 二、行程編排 首兩天勿太密 平日少運動、體能較差者,頭1、2日行程不要編得太密集。另外,身體機能和狀態隨時間變差,體能要求較高的行程可編排在早上,較輕鬆的可編排在較晚的時間;需長時間步行的行程宜有中途休息。 三、伸展鍛煉 改善肌肉柔韌度 如安排了較有難度的行程,出行前可鍛煉肌肉,減低腳痛風險,「如果旅程途中覺得肌肉不適,可在每日行程完結後都做伸展,有助改善肌肉因繃緊而造成的痠痛」。郭志恒推介簡易3招(見「簡易3招 伸展強肌」),引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每組肌肉伸展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周至少做2至3次,可改善肌肉的柔韌度。 簡易3招 伸展強肌 .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伸展 左腳前,右腳後,作弓箭步姿勢,右膝保持挺直伸展腓腸肌;右膝微屈伸展比目魚肌,換邊再做 .足底筋膜伸展 用手將前腳掌向上屈,換邊再做 .小腿三頭肌強化 雙腳與肩同寬,慢慢抬起腳跟,再緩緩放下,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重複8至12次為1組,初訓練時做1組,待肌肉力量提升後可加至3組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紓緩貼士:急性炎症冰敷忌按摩 鎮痛貼小心成分 「長征」一整天,怎樣紓緩腳部壓力和疼痛?按摩、足貼有效嗎? 郭:郭志恒(物理治療師) 嚴:嚴耀堅(註冊中醫) 郭志恒(受訪者提供) 嚴耀堅(受訪者提供) 問:按摩有效嗎?要不要用按摩膏? 郭:研究顯示按摩對於處理遲發性肌肉疼痛有少許益處,建議出行後肌肉不適,排除嚴重情况,可按摩痛處,有助改善。定點按摩不需要按摩膏,但若想促進整個腿部血液循環或紓緩大面積肌肉不適,可配合按摩膏來增加潤滑作用,減少摩擦受損。但若出現急性炎症徵狀,不宜按摩,否則可能加重損傷;如徵狀輕微,可冰敷患處紓緩疼痛和消炎。 問:按摩膏選熱感還是凍感? 郭:未有研究顯示哪種按摩膏較有效,因此取決於個人喜好。發熱產品一般含辣椒成分,冷凍則有薄荷成分;讓皮膚感到灼熱或冰冷,可分散痠痛感覺。但這些成分未能滲透深層組織,對於改善深層肌肉血液循環的效果並不顯著。 問:鎮痛貼有用嗎? 郭:使用含有消炎藥成分(如水楊酸)的鎮痛貼要小心,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問:足貼有用嗎? 郭:暫時未有足夠研究數據證實足貼有助改善身體不適。 嚴:有些足貼聲稱祛濕排毒,但效果未必顯著。因為腳底會排汗,環境中也有濕氣,而足貼內的成分通常遇水或溫度變化就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變黑。因此,足貼變黑不一定是因為體內濕氣及毒素。另外,肌肉疲勞導致腳痛不一定與濕氣有關。 而一些傳統膏藥貼或足貼,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乳香、沒藥、當歸、薄荷等),則有助緩解疲倦、過勞引起的不適。 紓緩貼士:暖水泡腳按穴鬆一鬆 去旅行浸溫泉,一身「鬆晒」!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用暖水泡腳能紓緩小腿、腳底疼痛。只要膝蓋以下浸入暖水中,放鬆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完成後緊記盡快擦乾腳部。另外,按摩以下穴位(圖)也可放鬆雙腿。 嚴耀堅建議,如果小腿勞損嚴重,經常腫脹、疲倦,可接受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徵狀。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肥胖久站密密行 腳板底求救 足底筋膜炎 伸腿踩波紓緩

【明報專訊】疫下封關不便外遊,周末假期,大家改為投入行山、跑步,但數月下來,部分人開始腳痛。腳部是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要部分,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長時間活動時或會出現疼痛,當中以足底筋膜炎最常見。早期足底筋膜炎,透過簡單的家居運動,有一定紓緩作用。 Read more

【有片】腳板痛 睇位揪元兇!

  【明報專訊】腳跟痛,一定是骨刺?腳前掌痛,肯定是扁平足?加個鞋墊或換對新鞋就無事? 站立時,一雙腳掌承受全身重量;每行一步,腳掌所受的衝擊力更大。一個痛點,可由不同問題引致,一對鞋墊未必能解決問題。   生骨刺未必痛? 問醫生 楊:楊揚(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問:腳痛,一定是骨刺作怪? 鄭:腳痛成因很多,首先,從結構上看,可能是骨折或骨腫瘤;或關節問題如尿酸;或皮膚、肌腱和肌肉等軟組織出問題,如皮膚發炎、筋膜發炎和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等。或可從病理分析,辨別出細菌性感染或非細菌性發炎。基於以上原則,醫生會嘗試找出痛症原因,跟進檢查,如X光、掃描、驗血等,並為病人處方藥物治療或臨時紓緩。   病人照X光發現有骨刺,以為是腳痛原因,但其實骨刺未必導致痛楚。生骨刺是因骨骼受壓增生,反映周遭組織十分緊張,若不伸展紓緩,筋膜愈痛愈繃緊,愈緊又會愈痛,造成惡性循環。   腳跟正中最脆弱? 問:很多人受腳跟痛困擾,常見原因為何?   楊:最常見是足底筋膜炎,痛點在腳跟正中,屬足底筋膜和肌腱連接位置,最為脆弱。因工作或運動勞損,缺少伸展運動,導致筋膜和肌腱緊張。   腳跟痛困擾不同年齡的人,年輕人常因運動,如練習長跑,沒有適當休息而令筋膜勞損;中、老年人多因老化而慢性勞損。長期勞損會導致筋膜發炎,而重複發炎會導致筋膜纖維化,常見情况是早上起牀時,第一步踏在地板,腳板就感刺痛。   約略統計,足底筋膜痛的病人中,95%經保守治療,即肌腱伸展,一至兩星期已可紓緩。   但較嚴重個案,需要用消炎止痛針或藥,減輕痛楚,或接受物理治療。如接受上述治療半年仍沒改善,便需要再檢查,看看是否神經線受壓,如是者需要注射類固醇紓緩,有少數個案需要手術鬆解筋膜。     尿酸痛風腳趾當災? 問:腳趾痛,一定是尿酸引致痛風?   楊:腳趾痛是指腳前掌範圍的痛症。常見原因是痛風和慢性退化性關節炎。醫生會抽血檢查是否痛風,有需要亦可照X光檢驗骨退化情况。 尿酸是身體多出的殘餘物不能排走,常積聚於腳趾關節,造成紅腫疼痛。腳趾關節退化的病人,關節會漸漸變緊和腫脹,甚至會有骨增生,走路時因關節受阻而做不到腳掌推前的動作。     20%人有扁平足? 問:前掌起繭,一定是扁平足所致?   楊:世界上逾20%人有扁平足,但扁平足定義仍未十分清晰,不能妄下判斷。一般是指站立時,足部內側足弓下塌;亦有另一種內反足,除足弓扁平外,從後看會發現腳掌向內偏側。   正常的腳掌有3個壓力點,包括腳跟、前掌近大腳趾及尾趾,剛好呈三角形。當壓力偏向任何一點,就可能引起痛患。若前掌近大腳趾位置起繭,反映該處反覆受壓,可能是扁平足或大腳趾外翻引起。   腳板壓力「偏心」易拗柴? 問:懷疑因扁平足導致腳掌痛,用足弓墊就可以解決問題?   楊:我們每天要行3000至5000步,有跑步訓練的人每天更達1萬至2萬步。假如腳掌三角形壓力點偏一邊,就會導致足底筋膜組織慢性勞損。再加上每走一步時,腳掌向兩邊擺動的幅度增多,影響走路的穩定度,容易「拗柴」。   選擇足弓墊,要注意承托力是否足夠,會否太硬,穿起來是否舒適。同時要視乎扁平足或內反足的嚴重程度,如果病人日常多走動或多做運動,建議度身訂做矯形鞋墊,由腳跟開始承托,把腳掌固定至中位,減少勞損。   4歲以下不宜檢查扁平足? 問:小朋友有扁平足,要盡快治理?   楊:1至2歲幼兒的足弓一般都是扁平,隨着慢慢發育,腳部運動增多,情况會改善。所以,建議家長在孩子4至5歲懷疑有問題才去做檢查,毋須過早擔心。   即使有扁平足,不一定出問題。當然有小部分嚴重個案影響走路,引致膝痛、腰痛,甚至腰板不能挺直,需要及早治療甚至做手術矯正。   粗略估計,需要接受手術矯正的人只佔1至2%,他們大多是40至50歲,因從小就有嚴重扁平足,導致長期勞損,肌腱韌帶開始磨蝕。但我們也會先建議保守治療,包括使用鞋墊,同時改變生活習慣,例如運動由跑步改為游泳或踏單車,減少勞損。如情况沒有改善,嚴重至日常走路也疼痛,檢查發現肌腱撕裂或近乎斷裂,便需要手術。   曾有一個扁平足病人,熱愛長跑,訓練頻密,而且訓練時採用腳跟落地跑姿,導致勞損性腳板痛,出現筋膜纖維化,需要做手術鬆解筋膜,經治療康復後可以再次投入馬拉松運動。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知多啲:鞋跟高1吋 寬緊適中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男性健康】伊人醫事:男人做家務會長壽?  

Read more

【有片】腰椎管收窄 行一陣腳痛 壓住神經 嚴重致失禁

【明報專訊】人到中年,步行時間一長就腳痛,站得太久臀部痺痛,果真「年紀大,機器壞」? ▲metamorwork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神經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的典型徵狀。腰椎神經管道狹窄,令脊髓神經受壓,引發腳痛腳痺,或麻痺痛楚由下背、臀部伸延至腳;嚴重影響走路,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腰椎管狹窄症由退化勞損引起,經常站立的教師,經常彎腰的牙醫,經常提重物的建築工人,甚至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都是高危群。 問醫生: 郭:郭業東(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黃:黃仕雄(骨科專科醫生) ▲黃志東攝 腰椎管為何變窄? 問:什麼是腰椎管狹窄症?成因為何? 郭:腰椎位於下背,腰椎管包裹着脊髓神經,當腰椎管內壁收窄,或會令脊髓神經受壓,引發不同徵狀,如腳痛、神經痛或麻痺,影響腸道或膀胱可引致失禁。腰椎管狹窄症分為先天及後天,前者非常罕見,少於1%,其中唐氏綜合症患者患上的機率較大。後天則因勞損退化引起,多為50歲後出現,常見成因包括椎間盤突出、脊椎關節炎、黃韌帶肥厚、脊髓腫瘤、外傷等。 痛楚會走位? 問:腰椎管狹窄有何病徵? 郭:早期未必有病徵,但當腰椎管狹窄壓迫到脊髓神經,才會引發痛楚。常見病徵是神經性跛行,病人走路一段時間會腳痛或抽筋,坐下休息一會就可回復正常,但再度行走時又會腳痛。因神經受壓迫位置會隨活動而有輕微浮動,故病人痛楚也會轉變,左右腳也不時出現痛楚。 其二是放射性痛楚,病人臀部疼痛,痛楚一直延伸至腿部下方,可以發生在單腳或雙腳。初期痛楚為間歇性,但當神經受壓情况愈趨嚴重,無論怎樣調整姿勢,疼痛持續。 其三,病人可能患上馬尾神經綜合症,影響膀胱及腸道功能,引致大小便失禁。一旦出現此情况,就要盡快接受手術。此外,病人會出現肌肉萎縮、雙腳失去知覺等。 ▲明報製圖 痛腳慢慢變差要留神? 問:如何診斷腰椎管狹窄症? 黃:首先要了解病情變化,病人的腳痛如果是慢慢變差,就可能是因腰椎管逐漸收窄而引起。臨牀檢查時,醫生會檢查病人的腰椎、腿部神經及肌肉、脈搏等,其後做X光檢查,觀察有否嚴重的腰椎退化或移位。如醫生確定病人腰椎出現問題的位置,會再安排腰椎磁力共振測試,此測試長30分鐘,可徹底檢查腰椎組織,包括神經是否受壓及其受壓情况。 游水消炎兼強肌? 問:如何治療腰椎管狹窄症? 黃:一般來說,如病情並無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建議採取保守治療。方式視乎病情而定,如病人仍可應付步行1小時以上的路程,醫生會處方特效藥如非類固醇消炎藥、神經線止痛藥等。如病人年紀較大,特效藥或會影響胃及腎功能,醫生會另外處方消炎藥膏或藥貼,以助紓緩痛症。 物理治療方面,會着重於消炎治療及強化肌肉等,其中游泳能同時達到以上效果,故醫生會鼓勵病人多游泳。如運動和物理治療有效,可逐步減輕藥物劑量。 但若保守治療效用不大,而病人年紀較大,不適宜做手術,醫生會建議病人注射類固醇,它可強效消炎、紓解痛楚,但無法解決腰椎管的結構問題,「治標不治本」。 微創手術翌日可出院? 問:腰椎管狹窄症有何手術選擇? 黃:傳統會採取「脊椎後路減壓及融合術」,病人全身麻醉,從背部開刀取出變厚的黃韌帶、突出的椎間盤或增厚的骨等。傷口約5至10厘米,由於手術傷及肌肉,病人需要住院3至4日。 新的微創手術,病人全身麻醉後,背部開一個約1厘米傷口(圖1),伸入腰椎內窺鏡,打磨並取出有問題的結構。手術中,病人雙腳貼上多個探測器,實時監控其神經接收信號的時間,故手術途中已可觀察病人神經受壓迫情况有否改善。受損的神經線需慢慢生長恢復,但麻痺感可即時減輕,病人手術翌日可出院。 風險方面,由於內窺鏡可穿過肌肉纖維,故不會對肌肉造成創傷;而傷口較小,感染風險也較低。 ▲圖1, 受訪者提供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中藥泡足 防冬日咳喘腳痛

【明報專訊】不少人由於夏季貪涼,又或秋季赤足時受到寒氣侵襲,所以要趁天氣欲寒未寒之時盡快排出,避免寒邪蓄積於體內,引發秋冬易犯的咳喘、腰腿足痛等症。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以中藥泡足,而中藥泡足的種類繁多,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1. 艾葉泡足方 艾葉是一種中藥,《本草從新》認為,艾葉「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具有多種治療作用。夏秋季氣溫高,微生物繁殖快,飲食稍有不慎即會引起腹瀉,除了就醫服藥,用艾葉泡腳也可緩解腹痛腹瀉。方法是將100克乾艾葉(現時已少有新鮮艾葉,可到中藥房購買),放入淨水中,煮開後倒進足浴盆,待水溫降低至約40℃左右,就可浸泡雙腳20至30分鐘。艾葉泡足也是預防秋冬風寒感冒、咳喘的常用方法。 2.老薑泡足方 老薑50克洗淨,水煮30分鐘,倒入足浴盆,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浸泡30分鐘。生薑功擅解表,老薑溫性更強,祛風散寒,活絡通脈,溫中暖胃,益氣養血。用於治療凍瘡、胃寒及血液迴圈不暢造成的四肢冰冷,特別有效。 3. 治腳底皴裂泡足方 桂枝15克、銀花15克、紅花5克,用紗布包裹,加水煎煮後倒入足浴盆內,冷卻至40℃左右泡腳30分鐘,每日1次。 4. 治足跟痛泡足方 尋骨風3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上藥用紗布包裹,加水煎煮後倒入足浴盆內,冷卻至40℃左右泡腳30分鐘,每日1次。 文:甘君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問醫生:腳痛特徵 突然而劇烈

【明報專訊】郭:郭業東醫生 廖:廖崇瑜醫生 郭:有一個六十歲的印籍男士,由美國搭飛機返港後,小腿疼痛及紅腫,情况愈來愈嚴重,懷疑是深層靜脈血栓。 廖:深層靜脈血栓是指靜脈有血塊,患者一般有紅、腫、痛等徵狀,而痛是突然及非常劇烈的,患處腫脹,而患者並沒有遭受碰撞或做過特別的事情。最常見發病在小腿,其次是肺部,除了痛楚,患者亦會有氣促及心跳快等情况,初時可能走幾步才氣促,嚴重時坐下不動,呼吸也會非常急促。 ■高危因素 懷孕、肥胖、吸煙 郭:有何方法確診深層靜脈血栓?哪些人屬高危一族? 廖:使用超聲波檢查靜脈是否有血塊,若有便可以確診。深層靜脈血栓的高危族有很多,乘搭長途機便是其中一個高危因素,例如左文患者經常要飛到美國,西岸機程要十一二小時,東岸更要十五六小時。另西方人受基因影響,風險亦比華人較高。至於第三類高危人士為孕婦,剛剛懷孕及剛分娩也會有較高風險。其他高危因素包括癌症患者、肥胖、少運動、吸煙及服用高劑量女性荷爾蒙等。 ■稀釋血液解救 新藥免戒口 郭:如確診深層靜脈血栓,有何治療方法? 廖:治療方針為盡快處方薄血藥稀釋血液。傳統治療會先用針劑薄血藥,然後再轉用口服的華法林(Warfarin)。華法林屬舊式薄血藥,患者須經常驗血,檢查血液稀薄程度,同時患者要注意飲食,以防某些食物影響藥效,而華法林亦與很多藥物相冲。近年有新式薄血藥,毋須經常驗血及戒口,部分更毋須先打薄血針。一般來說,患者需要用藥三至六個月,但視乎高危因素,或需較長的治療期。 ■腳變粗易潰爛 托高腳預防 郭:深層靜脈血栓可引起什麼併發症? 廖:併發症可分為短期及長期。短期影響是血塊可能阻塞肺部血管引起肺栓塞,屬於較嚴重情况,足以威脅性命。至於長期影響方面,由於血塊阻塞導致血液滯留在腳,延長血液回流心臟的時間,可導致受影響的腳變粗,膚色也會較深,甚至較易出現潰瘍。一般預防併發症的方法包括縮短站立時間,並盡量托高雙腳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