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致癌?】認清「丙烯酰胺」莫恐慌

編者按:消委會測試了市面上49款不同種類的咖啡產品,包括10款咖啡豆、9款咖啡膠囊、16款咖啡粉及14款即溶咖啡粉,當中47款樣本驗出含有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消委會指出,未成熟的咖啡豆含有大量的游離天冬酰胺,高溫烘焙下會形成丙烯酰胺,雖然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較其他煎炸食物,例如薯片、薯條等為低,而所有樣本均符合歐盟訂立的基準水平,但仍需多加留意咖啡的飲用量和頻密程度,以減少攝入丙烯酰胺的機會。究竟丙烯酰胺是什麼?   咖啡是許多上班一族的提神佳品,習慣每天總呷上一杯的人為數不少。早前美國加州洛杉磯法院裁定咖啡公司在咖啡產品上必須貼上「含有致癌物質」的警告標籤,令一眾咖啡愛好者擔心不已,喝咖啡會否致癌?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這說法源自咖啡含有一種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 「丙烯酰胺」是一種常見的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時產生的副產品。當含有糖或澱粉質的碳水化合物食物經過煎、炸或烘焙等高溫烹調方法處理時,都會產生「丙烯酰胺」。其實在日常飲食中經常會攝取到這種化學物質,但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極低,可以放心繼續飲用。 於咖啡而言,由於咖啡豆內含有碳水化合物,當經過烘焙後亦會產生丙烯酰胺。陳勁芝解釋,在即磨咖啡方面,有研究指出烘焙度愈深的咖啡豆,丙烯酰胺的含量會愈低。但即溶咖啡卻剛相反,若即沖粉末顏色愈深的,丙烯酰胺的含量則愈高。這與大部分即溶咖啡需要在烘焙後再用不同加熱方法烘乾有關。兩種咖啡比較,若以同樣160毫升的分量計算,一杯即溶咖啡含有0.93微克的丙烯酰胺,比即磨咖啡的0.45 微克為多。   至於一些常吃到食物如炒菜、薯片、炸薯條、餅乾以及黑糖等等,由於均含有碳水化合物,所以經烹調後均含有不同程度丙烯酰胺。陳勁芝引述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報告指出,香港人每天主要從炒菜中攝取丙烯酰胺(最多每千克含有360微克),其餘是從穀物類。另外,一些零食的丙烯酰胺含量更高,如梳打餅、消化餅及薯片,其中一款薯片每千克更含有3000微克的丙烯酰胺,遠多於同樣分量的液體黑咖啡(少於3-13微克),所以在日常飲食中,這種化學物質無處不在。 陳勁芝指出,平日飲食含有丙烯酰胺並不等於直接致癌,亦需要看含量有多少。根據歐洲食物安全局計算,以體重60公斤人士為例,每天攝取10200微克丙烯酰胺,患病風險會增加大約10%。然而日常飲用咖啡所攝取的丙烯酰胺量並不多,遠低於其他油炸、烘焙食物。因此,陳勁芝建議,若要減低丙烯酰胺攝取量,平日少吃炒菜、油炸食物會較為可行。 Read more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明報專訊】人人留家抗疫,主要售賣包裝食品的超市,遂成為「入貨勝地」。但在琳瑯滿目且包裝吸引的食品中,暗藏不少健康陷阱,即使食物包裝寫明低糖、低脂、高纖也不一定較好,「魔鬼」細節盡在產品成分表中。想食得有營,可以參考營養師意見,即使腸仔、即食麵、餅乾或罐頭,在超市一樣可以挑選到好食物。 Read more

知多啲:自家炸用米糠油 避免釋致癌物

【明報專訊】想一展身手,親自下廚炸油角、炸芋蝦,送禮自奉?註冊營養師萬侃表示,自家炸或買現成,食物脂肪含量都不會相差太遠,不過自行烹調可以選擇用「好油」。首先要考慮食油中的脂肪酸,大量生產的油炸食物,不少用上椰子油、棕櫚油,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影響心臟健康。而米糠油、葵花籽油和橄欖油則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可提高好膽固醇水平,同時降低壞膽固醇。 Read more

增廣健聞 – 做唔到10下掌上壓 要小「心」

【明報專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本月中刊登一篇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報告。於2000至2010年間,研究團隊追蹤美國印第安納州1104名消防員,分別在2000年及2007年,以掌上壓檢測他們的體能,然後分為5級,最高級別可完成超過40下掌上壓,最低級別只能做0至10下。 ▲Tomwang112@iStockphot 至2010年,當中37人出現心血管病。研究員發現,掌上壓次數與心血管病發生率呈明顯反比;做到超過40下的人,只有1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相比只能做0至10下的人,心血管疾病的病發率少96%。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雜誌 紅酒護心?滴酒不沾最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於1988年已把「酒精飲品中的乙醇」,包括啤酒、紅酒、白酒、烈酒等,確認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可引致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及肝癌;於2007年確認酒精可引致大腸癌及女性乳癌。 2018年8月,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發表一項就1990至2016年進行的研究報告顯示,酒精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風險因素,死亡率和癌症的風險隨飲酒分量增加而提升,而最健康的飲酒分量是滴酒不沾。 資料來源:衛生署監測及流行病學處 ▲gomita007@iStockphoto 電子煙及食物過敏知多啲 電子煙、加熱煙​與煙草有何分別?食物過敏有什麼最新資訊​?香港大學醫學院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育醫造才:探索醫學世界」免費公開講座,邀請專家分享醫學研究最新發展。 講題1:電子煙和加熱煙 講者:王文炳(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講題2:食物過敏最新資訊 講者:莊俊賢(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 日期:3月16日(周六) 時間:上午10:00至中午12:0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 查詢:3917 9212、3917 9994   Read more

醫言有理:病毒細菌感染可致癌

【明報專訊】癌症乃疾病的頭號殺手,科學家不斷努力尋找病因。某些病毒(viruses)及細菌(bacteria)可誘發癌症,估計與15%癌症個案有密切關係。 「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引發「胃癌」(gastric carcinoma)及「胃淋巴癌」(gastric lymphoma),後者一般屬低毒性「邊緣區B細胞淋巴癌」(low grade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但可轉化成高毒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high grad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與多種癌症有關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大多經性接觸傳染,可誘發「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亦與多種其他癌症有關,包括「陰唇」(vulva)、「陰道」(vagina)、「陰莖」(penis)、「肛門」(anus)、「直腸」(rectum)及「口咽」(oropharynx)。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皆可引致「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及「肝硬化」(cirrhosis),有機會誘發「肝癌」。酒精增加患癌機率,肝炎病毒帶菌者切忌飲酒。「丙肝病毒」亦同時與多種淋巴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低毒性及高毒性淋巴癌。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又稱「人類疱疹毒第四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4),與多種癌症有關,尤其淋巴癌,包括在非洲較多見的「伯基特淋巴癌」(Burkitt’s lymphoma)及西方國家常見的「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在亞洲地區,上述兩種淋巴癌皆不多見,EB病毒卻與「鼻腔NK細胞淋巴癌」及「鼻咽癌」有極密切關係,科學家在癌細胞中找到EB病毒基因。 作者簡介: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文:梁憲孫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