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多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Read more

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明報專訊】香港人普遍對小米有點陌生,毫無「煮意」!營養師教做沙律增加蛋白質,中醫建議用來煲粥,不但健脾開胃,甚至有「代參湯」美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今年訂立為國際小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別看小米一顆顆十分細小,其營養價值高於白米、小麥;升糖指數(GI)比白飯低,但蛋白質和纖維較高,有助控制血糖水平、增加飽腹感,亦幫助排便。(編者按:有營養師指出,烹煮小米時加入愈多水及煮愈長時間,小米愈軟和容易消化,如小米粥,適合消化力弱人士,例如長者。有哪些營養新「煮」意呢?做沙律、煮粥品、焗鍋巴、蒸肉餅都得?)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小米升糖低過白飯 高纖高蛋白質 飽腹兼助控血糖水平 「小米是一類穀物的統稱,品種繁多,有不同顏色及大小。」仁安醫院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指,小米在惡劣環境下仍可耕種,在亞洲和非洲國家十分普遍。根據FAO資料,小米包含黃小米(foxtail millet,又稱小米)、珍珠粟(pearl millet)、穇子(finger millet)和福尼奥米(fonio)等品種,它們均是全穀物,提供多種人體必需營養素。 在香港最常見的是foxtail millet(下稱小米),外形比白米細小,圓滾滾,呈金黄色 。雖然它不是香港人主糧,但亦非餐桌新丁。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姜小舟表示,中國傳說中神農「嘗百草,辨五穀」中的五穀,普遍指「稻、麥、黍、稷、菽」5種糧食,「稷又稱粟,去殼後就是常見的小米」。在北方,小米又稱為穀子,「它原產於中國北方,在約8000年前內蒙古境內,已發現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粟」。小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補腎氣,清虛熱,利小便,治煩渴,是治療脾胃虛弱、體虛、精血受損、產後體虛、食慾不振的良好食品」。 相關閲讀:【1份水果】中型蘋果營養有多少?膳食纖維助穩定血糖 鉀質助降低血壓中風風險(附食譜) 煮小米時間愈長愈軟 小米粥適合消化人弱人士 從營養角度看,方敏琪指小米含豐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素及礦物質,包括磷質及鎂質;亦含有天然抗氧化酚類化合物,例如酚酸、類黃酮,「由於小米比白米含較豐富纖維素(生小米每100克含8.5克膳食纖維;白米含極少膳食纖維),以及升糖指數較低,所以適合關注血糖人士食用。用小米代替白米飯,不但可以減低餐後血糖升幅,亦可同時攝取額外纖維素,增加飽腹感」。她鼓勵以全穀物例如小米、糙米、紅米等,代替加工碳水化合物(河粉、腸粉、粥等),「未經大量加工打磨的穀物類,保存了天然維他命、礦物質及纖維素,其中維他命B雜有助釋放能量;而且全穀類一般升糖指數較低,對於控制血糖及保持能量水平有很大益處」。 糙米、紅米要預先泡水再煮,口感比較粗糙,並非人人能接受,方敏琪表示,「小米很小,所以快熟一些,容易烹調,口感也不太粗糙,較易讓人接受」。但看着陌生的小米,毫無「煮意」?她建議可用小米做沙律,亦可代替白飯,「如果吃不慣,可以混入白米中煮飯,起初白米與小米比例可嘗試3:1」。烹煮小米時加入愈多水及煮愈長時間,小米愈軟和容易消化,「所以消化力弱人士,例如長者,可選擇煮小米粥」。 相關閲讀:【膳食纖維】白紅黑三色藜麥高纖 營養價值有不同 哪種抗氧化能力高?奧米加3脂肪酸、維他命E含量多? 黃色食物補脾胃  小米煲粥浮「精華油」勿浪費 姜小舟亦指,「黃色食物可補脾胃」,因此小米有助健脾開胃,煮粥就適合病後體虛的人在嘔吐、腹瀉及產後食用;失眠人士也適合吃小米,「中醫學中,失眠有多種證型,其中一種是『胃不和則臥不安』,即是腸胃差導致睡眠不佳,用小米調理腸胃有助改善失眠」。此外,煮粥時粥面會浮現薄薄一層黏稠物質,俗稱米油,「有些人以為有層油不好,千萬不要浪費,其實是精華」!小米油有滋補功效,甚至有「代參湯」美譽。 蛋白質豐富 可加入蒸肉餅 上班族想炮製健康午餐盒,除可用小米作主糧,方敏琪建議將小米浸軟瀝乾後,加入蒸肉餅、漢堡扒等,代替部分動物蛋白質,從而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及增加纖維量,提升飽足感之餘亦幫助排便。「每100克計算,生白米含6.6克蛋白質,生小米則含11克蛋白質。」建議純素食者在主糧中加入小米,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惟不能單靠一款食物來攝取蛋白質,「要選擇多元化植物性食物,如黃豆、藜麥、果仁等,才可滿足蛋白質和必需胺基酸的需要」。 北非小米不是小米 近年流行的古斯米(couscous)外表與小米相似,因而有「北非小米」的別稱,其實它是由粗粒小麥粉(semolina)製成,並非小米一員。古斯米與藜麥也經常被當作主食,跟小米、白米比較,營養價值有什麼不同? 「小米、藜麥、couscous與常吃的白米相比起來,白米含較少蛋白質、纖維素、礦物質,升糖指數亦較高。藜麥的蛋白質、脂肪及鐵質最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則最低。」 方敏琪表示,小米、藜麥、古斯米都是代替白米的好選擇,可按個人口味選擇,但三者與白米熱量相若,吃過量同樣會增磅!另外,白米、小米及黎麥均不含麩質,惟古斯米含麩質,不適合麩質過敏人士食用。 食譜推介:香辣小米沙律 清新飽肚 追求健康,不少人選擇以沙律充飢,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指出,只吃蔬菜營養不均。「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會導致低血糖,令人很疲累、很快肚餓!」建議沙律中加入小米,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礦物質等營養,同時增加飽足感。她推介DIY「香辣小米田園沙律」,以香辣咖喱粉和黑椒調味,為濕悶春天添上刺激又清新的滋味。 ●香辣小米田園沙律 材料:小米半杯、中型番茄1個(切粒)、小青瓜1條(切粒)、芝麻菜半杯、鷹嘴豆半罐(瀝乾並冲洗乾淨)、蔓越莓乾2湯匙、初榨橄欖油2茶匙、咖喱粉1湯匙、鹽及黑胡椒適量 做法: 1.半杯小米加入1杯水煮滾,轉細火煮約20分鐘,熄火焗10分鐘備用 2.小米、蔬菜粒、鷹嘴豆、蔓越莓乾及芝麻菜放在大碗中,加入橄欖油及咖喱粉,攪拌均勻,用鹽和胡椒調味,即成 貼士:可選用其他水果乾 ■小米粥焗鍋巴 補中益氣 小米有健脾和胃功效,除可在病後調理身體,也可用於日常保健。註冊中醫姜小舟表示,小米粥可搭配不同食材,令味道更豐富,這次她推薦南瓜,「同樣是黃色,可跟小米一起補脾胃」。而小米鍋巴則可當作零食,「在工作忙碌時餓了,也可以吃2、3塊,保養脾胃」。兩款食療均有補中益氣,健脾和中的效用。 ●小米南瓜粥 材料:小米100克、南瓜500克、蜂蜜適量 做法: 1.南瓜洗淨去皮去籽,切成小塊,與小米一同放入鍋中,加入800毫升水,武火煲滾後轉文火半小時 2.食用前加入適量蜂蜜調味 註:特別適合身體和脾胃虛弱、沒有食慾的人 ●小米鍋巴 材料:小米100克、麵粉80克、雞蛋1隻、鹽1茶匙、香料粉1茶匙、食油適量 做法: 1. 小米浸泡2小時後隔水蒸20分鐘 2. 雞蛋打發後,倒入蒸好的小米中,加鹽、香料粉及麵粉,混合成麵糰 3. 將麵糰擀成薄片,切成大小一樣的方塊,用叉子戳上小洞,均勻塗上油 4. 放焗爐以180℃烤焗20分鐘,放涼後即可食用 文: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病發率愈來愈高的高尿酸症及糖尿病,原來與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失調有關。雖然尿酸和血糖過高未必完全只跟飲食有關,但不良或失衡的飲食習慣對於兩病的控制及預防影響深遠,不想因為「食」之過而墮入致病陷阱?有註冊營養師教路,要多加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飲食習慣,例如不少人愛喝的老火湯水、果汁、日常會吃的粥粉麵飯等,都有可能是尿酸與血糖失控的肇因,必須慎防這些飲食陷阱! 相關閲讀:【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高尿酸症:多吃高普林食物之過? 要了解飲食與高尿酸症的關係,首先要認識形成尿酸的機制。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指出,尿酸是普林 Purine(又稱「嘌呤」)的分解物,約八成是由新陳代謝產生,餘下兩成則由日常飲食而來。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尿酸都會經尿液排走,但遺傳、病患及藥物等,都可能影響身體處理尿酸的能力,導致尿酸濃度上升。 他補充,男性、有家族病史、年長及肥胖等均是高危一族;經常食用高普林食物的人士,亦會增加患高尿酸症的風險。 相關閲讀: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高尿酸症患者的飲食陷阱及建議 「一般而言,食物都含有普林,難以完全避免,惟不同食物的普林含量高低不一,故高尿酸症患者及高危族群,應該盡量減少進食高普林食物,例如紅肉、內臟、貝類及蝦蟹等。」羅銘駿提醒,不少人愛不釋手的老火湯,由於肉類湯料經長時間烹煮,會隨時間不斷釋放普林進入湯水中,因此喝得愈多,尿酸上升的機會愈大。 他建議,喜歡湯水卻害怕尿酸高,又或是已知的高尿酸症患者,應該以滾湯或素湯代替老火湯,若非「肉湯」不可,則應減少湯水連同肉類一起烹煮的時間,提早取走,有助減少湯水內的普林水平。 每日飲用足夠水 排走尿酸防結石 除了注意普林的攝取量,每日飲用兩公升水亦是不可或缺,因為足夠的水份有助身體排走尿酸及預防結石形成;若因為患有其他疾病或藥物限制等因素需要限水,則應遵從主診醫生指示。 糖尿病:吃糖太多/嗜甜所致? 羅銘駿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一般是由先天因素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而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則是後天因素所致,如肥胖、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令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令血糖上升,當中肥胖是最大的風險因素。 「嗜糖的確可引致肥胖,不過若說『吃糖太多引致糖尿病』,則並不完全正確。」他解釋,因為影響血糖的因素不僅涵蓋一般人所認識有甜味的「糖」,而是包含所有碳水化合物,也稱為「醣」類,而「醣」類的攝取量是有效控制及預防糖尿病的關鍵。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對付糖尿病  戒糖抑或戒醣? 很多人認為控制或預防糖尿病的方法,只需完全戒糖便萬無一失,但羅銘駿強調,其實很多食物都含有天然糖份,如穀物類,水果及奶類製品等。若完全戒掉糖份,或會影響飲食均衡及導致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其實糖尿病人毋須完全停止進食所有糖份,反而應避免在飲食中添加額外糖份,更重要的是嚴謹控制碳水化合物(醣類)的攝取量。 「粗糧及全穀類屬低升糖指數食物的首選 ,而粥等稀爛食物屬易吸收及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應可免則免。此外,建議每餐應先進食蔬菜,盡量細嚼食物,有助提高飽肚感及避免進食過量;還要注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如屬患有糖尿病人士,在餐後兩小時應檢驗血糖值,以了解自己有否進食過量碳水化合物。」羅銘駿說。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陷阱和建議 他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對飲食陷阱提高警覺,例如部分長者或為了飲食清淡而少吃肉類,卻因而多吃飯麵等碳水化合物,這反而令血糖飇升;年輕人亦有機會誤以為運動飲品及果汁必屬「健康」之選,但卻忽視了高糖陷阱;至於湯水亦可能是血糖失控的元兇,部分常見的煲湯材料,如根莖類蔬菜,包括南瓜、淮山、薯仔,以至其他豆類食品等,均會令湯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餸菜的醬汁亦不得不防,因大部分均屬高糖、高油、高鹽,應可免則免。 預防尿酸及血糖過高要有法 高尿酸症及糖尿病都是慢性代謝疾病,兩者更是息息相關。有研究顯示,尿酸過高的人士,患糖尿病的機會比健康人士高兩倍;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不佳,會影響腎臟功能,繼而令尿酸過高。 羅銘駿強調,兩病有着共同的風險因素:因飲食過剩導致肥胖問題,故控制飲食是重要一環,他鼓勵大眾不妨從年輕時開始養成均衡飲食習慣,並且每周要做150分鐘中等程度的帶氧運動,有助消耗熱量,以預防肥胖,同時亦對控制尿酸和血糖有莫大幫助。 Read more

【大隻奶粉】拆解蛋白粉成分、類型 要增肌蛋白質有幾重要

【明報專訊】大家愈來愈重視健康,運動健身風氣盛行,24小時健身中心成行成市。健身室內總會看見身邊有人手握一個搖搖杯,發出「啪嗒啪嗒」聲音,搖勻杯內冲泡的蛋白質補充劑。這類健身奶粉/大隻奶粉,不少人會用來輔助運動訓練,市面產品林林總總,到底有何分別?為何蛋白質對人體如此重要?是否只有飲用蛋白粉才能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相關文章:維持良好免疫力 4類營養素不可少 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鐵質和鋅質食物知多啲 練大隻?增肌?蛋白粉主要成分:乳清蛋白和酪蛋白 乳清蛋白(whey protein)和酪蛋白(casein)都是構成牛奶的蛋白質,亦是運動人士常用的蛋白粉的主要成分。 乳清蛋白佔總蛋白質含量的20%,容易消化及含豐富的支鏈胺基酸,尤其是亮胺酸,對於肌肉生長和修復起關鍵作用。除了牛奶,紅肉也是天然富含亮胺酸的食物。研究指出,2至3克亮胺酸可以最大程度地刺激肌肉的合成,建議選擇每份含有20至25克優質蛋白(見知多啲)的蛋白質補充劑。 分離/濃縮乳清蛋白 增肌效果相若 市面上乳清蛋白主要有3種類型: 1. 濃縮乳清蛋白 whey protein concentrate 一般含有70%至80%蛋白質,以及小量碳水化合物(乳糖)和脂肪 2. 分離乳清蛋白 whey protein isolate 蛋白質濃度較高,通常佔90%,而碳水化合物(乳糖)和脂肪的含量更低 3. 水解乳清蛋白 whey protein hydrolysate 來自上述兩種蛋白,只是蛋白質已被分解成較細小的分子,原則上會更快被消化和吸收,然而這對增肌有無更顯著幫助,仍有待考究。 當蛋白的純度愈高,所涉及的加工程序便會愈多,因此分離乳清蛋白比濃縮乳清蛋白昂貴。然而研究顯示,兩者對改善肌肉大小與力量並無顯著差異。 另一種蛋白粉酪蛋白,佔總蛋白質含量80%。由於它會在胃部凝結,需要較長時間消化,一般較常在睡覺前使用,所以較少出現在辦公室或健身房。 補充劑雖方便但不全面 除了健身人士會飲用蛋白粉外,食量較小、胃口長期欠佳、蛋白質吸收能力減弱、蛋白質需求增加的銀髮族或營養失衡人士,亦有可能需要攝取這類含豐富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這類型的蛋白粉常在藥房和醫療用品店找到,內裏主要蛋白質成分與運動人士常用的同屬乳清蛋白,至於所採用的乳清蛋白類型就因品牌而異。 與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相比,蛋白質補充劑固然方便,但並非提供全面營養,如總熱量與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即使大量增加蛋白質攝取,身體都會運用蛋白質來產生能量,有可能削減其功效。 因此,蛋白質並非愈多愈有效,亦需要考慮其他營養需求。若時間充裕、環境許可、胃口容得下,從均衡飲食中攝取足夠蛋白質才為理想之選。 文:邵嘉晞(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註冊營養師) 編輯:朱建勳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知多啲:肉類大豆 提供優質蛋白 蛋白質在身體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用作促進生長發育和修補組織,如修補肌肉、參與製造酵素和荷爾蒙,以及維持免疫系統、頭髮與指甲的健康;蛋白質亦是提供能量的3大營養素之一。一般成年人的蛋白質每日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約需0.8至1克。以一名60公斤成年人為例,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48至60克。常見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有肉類、 家禽、魚類、奶品類、雞蛋、堅果和豆類等。一隻雞蛋和一杯牛奶各提供6至8克蛋白質,100克熟牛柳則有約30克蛋白質。 除了留意蛋白質的攝取量外,質素亦極為重要。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如食物含有所有身體無法製造的必需胺基酸,便是高生物價值蛋白質,又稱「優質蛋白」。大多數優質蛋白都來自動物,大豆是少數的優質植物蛋白。如未能從飲食中獲取所有必需胺基酸,會影響肌肉生長及修復。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疤痕修復】改善疤痕、傷口癒合 拆解飲食須知(附8種營養素食物來源和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受傷很常見,但若果處理不當令傷口癒合欠佳,可能會留有明顯、面積大的疤痕,甚至提高感染風險。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鄭智俐指出,平日除了保持均衡飲食外,可特別注意部分營養素的攝取,有助促進傷口癒合理想,改善疤痕。立即了解8種營養素的食物來源和功效。蛋白質-蛋白質是一種能協助構建和修復全身肌肉組織的營養素,人體攝取蛋白質後,會分解成氨基酸,當中精氨酸(Arginine)和麩醯胺酸(Glutamine)在傷口癒合上有重要角色,有助增加修復性膠原蛋白的數量,幫助白血球細胞抵抗細菌感染等。此外,膠原纖維有助修復傷口;惟一旦缺乏蛋白質,傷口修復會受阻礙,疤痕隨之而增生。至於膠原蛋白則是體內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對維持皮膚彈性有重要作用。 Read more

【營養】豆類蛋白質、膳食纖維豐富 不含膽固醇 DIY墨西哥蔬菜卷抗氧化兼護眼

【明報專訊】每天要面對疫情,不斷更新抗疫資訊。食物供應不穩的憂慮,超市貨品被搶購一空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大眾為糧食儲備擔心,並意識到罐頭或急凍食物的重要,紛紛購買罐頭魚類、肉類、蔬菜等,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其中有一種食物常被忽略,今日就詳細介紹——豆類。相比起肉類,豆類不含膽固醇外,其中枝豆、鷹嘴豆、紅腰豆、黑豆,哪種的蛋白質、膳食纖維、鐵質成分最多(見圖)呢?不妨DIY一款健康的墨西哥蔬菜卷,餡料豐富更提供了不同種類抗氧化物之餘,更可維持眼睛健康呢! Read more

腎病患者要戒口?控制蛋白質、鈉質攝取量 減腎臟負荷

腎臟負責平衡人體內水分,協助排走體內新陳代謝後的廢物。腎病患者的腎功能較差,令廢物不斷在體內累積。慢性腎病會導致貧血、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除了接受治療外,適當控制飲食亦是重要一環。患者是否什麼都要戒口呢?怎樣才能夠有效控制蛋白質、鈉質等的攝取量呢?哪些食物要少吃為妙呢?早期腎病病人嚴控飲食-注意蛋白質、鈉質-減病情惡化-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余思行表示,腎病病人並非什麼都要戒吃,應要按照病人的身體情况及病情,配合不同的飲食餐單。當早期病人未需要洗腎、單靠藥物及飲食控制時,需要非常嚴謹,避免病情惡化;當醫生確認病人腎功能已經衰退,開始要洗血和洗腎後,飲食則可以稍為放寬一點,因為洗腎可以洗走體內的廢物,此階段的病人飲食可以與健康人士相若。 Read more

【蛋白尿】小便有泡 同時配合特定徵狀 腎功能或已受損 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應提高警覺

小便後一看尿液若浮着一層泡沫,或會懷疑是蛋白尿,甚至腎臟健康有問題?尿液有泡未必一定是疾病引起,但確實有可能是腎功能受損而引起的蛋白尿,特別是出現泡泡尿及同時有手腫、腳腫等明顯徵狀,即有機會是反映腎臟發生病變,甚至是腎衰竭等徵兆,需要盡早接受適當跟進和治療。其中糖尿病及高血壓病人更是高危族群,一旦延誤有可能要洗腎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 Read more

吃魚有什麼好處?醒腦防心病 海魚淡水魚皆有營養(煮得smart)

【明報專訊】健康飲食中,低糖低鹽低脂及高纖等飲食原則,很多人會想起多吃蔬菜水果;其實魚在健康飲食中也佔重要一席,並且受各地飲食指引推崇。根據英國膳食指南(The Eatwell Guide)建議,成人每星期應進食2份魚類(每份熟魚肉是140克,約相等於5隻麻將牌大小),其中1份應是富含脂肪的魚(oily fish),如鯖魚、馬鮫、三文魚、虹鱒、沙甸魚等。澳洲膳食指南也指出,成人每星期進食280克魚有益健康。 Read more

肥胖也可患肌少症?非長者獨有 女性更年期後肌肉流失速度更快(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什麼是肌少症?肥胖也可以患有肌少症?是否長者才會有呢?更年期後的女性肌肉流失速度更快?最近見了一名70多歲伯伯,家人發覺他整個人看起來瘦弱了,手腳肌肉比之前減少,步行速度變慢,平衡力變差,最近還跌倒了,他很有可能患上肌少症。肌少症(sarcopenia)是與肌肉相關的健康問題。隨人口老化,不少長者機能日漸衰退,近年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介乎60至70歲的長者,平均約一成患有肌少症,而年過80歲長者,患病率更可高達五成。肌少症並非老年人獨有,隨年齡漸長,30歲過後肌肉每年流失大概1%;50歲後,特別是女性更年期後的流失速度更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