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外遊注意】更頻密驗血糖?出發前、旅遊期間要做足準備(附手提行李清單一覽)

疫情放緩後不少港人已計劃整裝或已多次外遊,相隔三數年沒有離港,對於部分需要服藥控制病情的長期病患者而言,去旅行難免會感到不安心。例如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定時「篤手指」驗血糖和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出埠外遊時除了需帶備足夠藥物外,也應增加量度血糖的次數和注意飲食,避免血糖水平「樂極忘返」。還有手提行李清單一覽! 出發前 ── 攜帶病歷證明書、充足藥物 養和醫院糖尿科專科護士梁仲怡表示,糖尿病人可於出發前先請醫生寫一封註明患有糖尿病的病歷證明書,並簡述病况和所需藥物。除了可用於證明所攜帶的糖尿藥物和胰島素以通過出入境安檢,萬一有需要在目的地求醫時,亦能供當地醫護人員參考。 糖尿病患者出發前亦應準備充足藥物,避免因言語不通而無法購買相同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如需注射胰島素,應事先向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諮詢用藥劑量安排。 飲食方面的安排較易被患者忽略,她提醒糖尿病患者在出發前,最好先了解及認識當地飲食文化、烹調用料及食物成分,有需要亦可向營養師查詢,在計劃餐廳時不妨多花心思留意餐牌有否合適的食物選擇,以免因一時開懷而過量攝取糖分,令血糖上升。預訂航班時,也可事先向航空公司預訂糖尿病餐,並隨身帶備適量小食及糖果,以應付突發低血糖時的需要。 相關閲讀: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外遊期間 ── 頻密驗血糖、注意飲食 梁仲怡表示,糖尿病患者在出國旅遊期間不但要定時監測血糖指數,更要比平日頻密,因為旅行時情緒興奮、作息飲食有變,都會影響血糖值,提醒患者謹記攜帶血糖機,量度並記錄血糖變化,按血糖值調整胰島素劑量及用餐分量。如有頭暈、手震、心跳加快、冒汗等低血糖徵狀或任何不適,應立即檢測血糖度數。 此外,糖尿血管病變患者在坐長途機或長途車時,要特別注意脫水問題,應多伸展關節和四肢,保持血液循環,避免血管栓塞;如果外遊目的地天氣極端,要注意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徵狀:尤其到寒冷地區,要注意手指及足部皮膚的保暖和保護,以免凍傷。 外遊期間患者應盡量定時定量進食,多選高纖、低脂、低熱量的食物及蔬菜,並多喝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或代糖飲料,避免飲用高糖分飲料。 藥物方面,部分患者或需要攜帶胰島素注射,她提醒胰島素不可以放在寄艙行李中,因為高空飛行時貨艙溫度會降至攝氏零度以下,令胰島素凝固,影響功效。胰島素在高溫下亦容易變質,因此應避免把藥物暴露在高溫下。未開封的胰島素應保存在攝氏2至8度的環境中;已開封的胰島素應放在隨身手提包內,用毛巾或手巾捲起來,或用胰島素保冷袋保存,保持於溫度攝氏15至30度,一般可以保存28天。 糖尿病患者外遊小貼士 出發前向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諮詢藥物處理和用藥劑量 攜帶病歷證明書 帶備充足藥物:準備兩倍或以上的藥量(口服藥或胰島素),並隨身攜帶於手提袋內;後備藥物應避免放在寄艙行李,以方便取用,亦應分開放置避免遺失 旅遊期間,不可擅自停用藥物,每天要按醫囑定時服藥或注射胰島素 勤驗血糖指數 乘坐長途飛機或長途車時,注意脫水問題,多作伸展活動 到寒冷地區要注意手指及足部的保暖和保護 了解當地食物的文化及烹調用料 定時定量進食,不要暴飲暴食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糖尿病患者手提行李清單一覽 醫療證明書:由主診醫生說明現時病况、所需藥物或針劑治療 處方:註明藥物名稱及劑量,萬一遺失藥物,可嘗試在當地購買,但要注意不同國家售賣藥物的單位或有所不同 糖尿病識別卡:此卡註明你是糖尿病患者、病人姓名、緊急聯絡人的姓名及電話,以及正在服用的藥物及藥物過敏病歷 血糖機、酒精紙、針刺、試紙及血糖自我監察記錄簿:旅行期間盡可能更頻密地監測血糖,按血糖變化調整藥物劑量 注射胰島素物品(如需要):胰島素針筆、刺針、酒精紙、胰島素保冷袋 糖尿病藥物(如需要) 隨身帶備小食:如餅乾、糖果等,以便在進餐延誤時進食,避免血糖下跌,或出現低血糖時立刻食用 旅遊保險:出發前應購買符合自己需要的旅遊保險,並了解承保範圍,把收據正本交託在港親友保管,只帶收據副本外遊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談笑用兵」及時辨識中風病徵  應對危機減患者後遺症

中風目前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而它更通常是突然出現,往往對病人及其家人殺個措手不及。要減低中風機會,日常應提高警覺,留意有否出現可疑病徵,而中風的病徵可以用「談笑用兵」口訣來緊記,如有懷疑應及早尋求醫生的幫助。隨着中風的治療方法不斷進步,如能把握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的時間接受適當治療,可以降低中風對患者的傷害。 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曾振邦醫生解釋,中風泛指一些源自腦血管引致的疾病,大致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的成因可能是腦或頸部血管出現狹窄而導致阻塞;又或是因房顫凝成血塊,血塊剝落並流動到腦血管造成栓塞。出血性中風則有機會是由高血壓引致,或是本身有腦血管問題,例如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型血管等。 「談笑用兵」辨識中風病徵 要在中風來襲時及早察覺,曾醫生提醒應緊記「談笑用兵」口訣,以便辨識出可能的中風病徵並及時求助: 「談」:說話口齒不清 「笑」:臉部不對稱 「用」:一邊身體手腳乏力 「兵」:找救兵,當出現上述其中一個病徵便應盡快求助 除以上病徵外,如屬出血性中風的病人更可能會出現突發性頭痛,嚴重情况甚至會影響神志或引致昏迷。 相關文章:急性中風治療 黃金3小時?愈早診斷計算可挽救腦細胞和功能 加快病人康復進度 合適檢查判斷中風類別  制定治療方案 病人出現急性中風後應盡快送院,醫生會為病人安排合適的檢查,以判斷是屬於缺血性中風,抑或是出血性中風,兩者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曾醫生表示,如屬缺血性中風,治療目的是盡快打通阻塞的血管,醫生會考慮透過溶血藥將血管打通或以介入治療將阻塞血塊取出。至於出血性中風則是需控制血壓,防止血塊持續增大,從而減低顱內壓上升的機會;惟當顱內壓上升至特定臨界點,便要考慮利用外科手術將血塊取出,以紓緩顱內壓。 相關文章:急性中風施救要及時 辨別徵兆「談笑用兵」 把握「黃金3小時」提高日後患者自理機會 曾醫生強調,及早治療中風非常重要,如果能把握「黃金3小時」,即是缺血性中風病人若能在3小時內接受到溶血治療,其日後能自理的機會有望大大提高;而隨着治療科技的進步(腦灌注掃描和介入治療)並在特定情况下 ,部分患者治療「黃金3小時」可延長至6-24小時不等,惟愈早治療,效果會愈好。 Read more

【通波仔】引入藥物塗層支架20年 助冠心病患者打通血管減復發 適時介入治療成關鍵

俗稱「通波仔」的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是心臟科最常用的經導管介入治療。由面世至今,幫助不少冠心病患者打通阻塞的血管,而在20年前引入的藥物塗層支架更已取代裸金屬支架現成為治療標準,加上有愈來愈多儀器配合,令手術日臻成熟,而由心臟科團隊根據病人個別病况在適當的時間進行介入治療,為病人謀求最適切的治療成效。本港每年進行逾萬宗通波仔手術,養和醫院心臟科中心主任郭安慶醫生指出,手術目的是擴闊收窄的血管,並植入支架,以改善心臟血液供應,達到改善心絞痛及缺血情况,並減低冠狀動脈阻塞造成的風險。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情况下,通波仔更是分秒必爭,務必在最短時間內令血液重新運行,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Read more

【管理糖尿病系列】糖尿病人外遊Tips 勿吃過量 藥物隨身帶

為了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糖尿病人每天需定時「篤手指」驗血糖和服藥。平時的生活作息時間穩定,病人容易遵從。但如果出埠外遊,他們應如何處理? 養和醫院糖尿科專科護士劉鎂然建議病人在出發前,宜向糖尿病科專科醫生諮詢藥物處理和用藥劑量,並請醫生發出病歷證明書,方便病人攜帶藥物和針藥出入境。藥物應隨身攜帶,最好帶兩倍分量並分開擺放,以防一旦遺失其中一袋,仍有後備可使用。胰島素使用者應預備胰島素保冷袋儲存針藥。 出發前做足準備 旅途中頻密監測血糖 出發前,建議病人除了購買適合自己的旅行保險外,也因為到外地旅遊,心情容易興奮,作息和飲食也會改變,這些均會影響血糖值,病人需要比平時更頻密監測血糖。此外,最好先了解及認識旅遊目的地的飲食文化、烹調用料及食物成分,以免一時開懷而吃太多,令血糖上升。病人亦可在旅遊前向營養師查詢,盡可能定時定量進食,多選高纖、低脂、低熱量的食物及蔬菜,並多喝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或代糖飲料,避免暴飲暴食。 還有在預訂航班時,宜先向航空公司預訂糖尿病餐,並隨身帶備適量小食及糖果,以應付突然出現低血糖時的需要。有糖尿血管病變患者,若乘坐長途飛機時,應注意脫水問題,多作舒展關節和四肢的活動,保持血液循環,以防血管栓塞。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搭長途機 防患經濟機艙症候群有法

香港人喜愛旅遊或因工作需要,經常乘坐飛機。一趟長途飛機,除有可能會腰痠背痛外,長時間坐着不動亦有機會出現「經濟機艙症候群」,若出現小腿腫脹、發熱等情况,就要提高警覺。大家坐飛機時不妨記着物理治療師的建議,以防患上此病。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馬健庭指出,「經濟機艙症候群」是指深層靜脈血管栓塞,若人長期坐着不動,腳部較深處的靜脈的血液或會形成血塊,阻礙了血液從腳部回流到心臟,造成血管栓塞,而血塊有機會流入肺部,導致肺栓塞,嚴重可導致死亡。除了坐飛機人士外,需要長時間坐着工作人士、剛接受手術後或長期卧床的病人亦有可能患上。 馬健庭表示,年紀愈大、吸煙及肥胖亦會增加患上此病之風險。此外,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靜脈曲張或癌症患者、曾有深層靜脈血栓的病人、家人曾患有血栓的人士、正在懷孕、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補充治療的婦女,坐長途車或飛機時亦要特別小心。 在乘坐長途車或飛機時,要預防出現經濟機艙症候群,馬健庭建議以下的小貼士: .衣物要鬆身,保持血液循環; .選擇坐近通道或出入口位置,讓雙腳有足夠空間,及方便在機艙走動; .途中按摩小腿及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如伸直雙腳以腳掌帶動打圈、雙手抱膝拉向胸前、雙腿平放後輪流向上彎曲腳掌及腳尖觸地; .緊記「二多一少」,除了多做伸展活動,亦要多喝清水補充水分、少飲用咖啡因或酒精飲品,令身體有足夠水分,保持血液循環通暢。

Read more

大血管栓塞中風 港大AI 20秒斷症

本港每年有逾900宗急性中風個案出現大血管栓塞,需於病發後的黃金6小時內將血塊取出。香港大學與醫管局合作,首次用大數據研究300個急性中風個案,再以人工智能(AI)判斷是否大血管栓塞,發現系統20秒內可作出判斷,正確篩出95%大血管栓塞個案,料有助醫生加快確診時間達兩小時。 港大醫學院臨牀神經科學教授梁嘉傑表示,大血管栓塞中風是急性中風最嚴重情况,佔中風個案13%,死亡率達四成,患者需在病發6小時內治療,才有存活機會。現時普通電腦掃描難以診斷此類中風,醫生僅透過臨牀判斷,安排病人接受血管造影檢查,但每個檢查需一至兩小時。 確診可快兩小時 準確度95% 醫管局2016年約有7000宗急性中風個案,其中約980宗涉大血管栓塞。港大及醫管局去年合作,首次用大數據研究2016年的300名中風病人資料,透過AI分析病人病歷、放射影像等數據,結果正確篩出95%大血管栓塞中風病人。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副教授楊良河表示,AI在20秒內便可分析病人患有大血管栓塞的風險,有關數據可助醫生迅速作出臨牀判斷,下階段會將研究擴至約7000名病人。 梁嘉傑表示,AI有望加快三分之一、即約兩小時診症時間,死亡率可減至兩成,並增加手術後回復正常生活的機會。他解釋,等候電腦掃描及血管造影結果各需兩小時,即共等4小時才可確診做手術,AI可省等候報告時間。 醫管局今年底將設立大數據分析平台,該局總行政經理(統計及人力規劃)徐麗卿表示,屆時會按今次研究結果,進行多個先導計劃,利用大數據和AI分析不同專科資料協助診斷。 5院更新ICU電腦系統 整合病人紀錄 另外,醫管局今年6月更新博愛醫院深切治療部(ICU)電腦系統,與現有臨牀管理資訊系統、iPad系統及深切治療部系統整合,以便醫護可在一個系統了解病人的醫療紀錄。屯門、仁濟、瑪嘉烈及東區醫院的深切治療部隨後亦會更新相關系統,5間醫院的系統更新費用合共少於2000萬元。 (創科x醫健) 中風復康儀器 練「壞手壞腳」 重拾生活 臉龐動不了 不是中風是面癱 把握首年復康黃金期 改善中風後遺症 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建立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 減低腦中風及眼中風風險 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治缺血中風 瑪麗用導管吸血塊 突感身體麻痹 或屬中風警號 養和推中風治療套餐 最快47分鐘可用藥 養和設中風急救先導計劃 縮短時間近半 問醫生:兩大抗血栓藥 分別對應動靜脈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