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分享此內容:

中風是嚴重腦科疾病,不但是香港第四大殺手,也是導致成人永久傷殘的最常見原因。每4個成年人之中,就有一位患上中風。有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提醒,小中風是一個重要的危險信號,事關在高危的「小中風」病人群組中,會有高達兩成在3個月內發生「真中風」!若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痛楚有如五雷轟頂般,或頭暈至感覺天旋地轉,或可能是中風引起的徵狀,應馬上求醫。

【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頭痛是中風病人的常見徵狀,若突然頭痛得如五雷轟頂般,應馬上求醫,切勿掉以輕心。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約八成中風成因是血管栓塞,當一條主幹腦血管出現栓塞,每分鐘便會有約200萬腦細胞壞死,因此「時間是治療急性中風的關鍵」(Time is Brain)。醫學界多年來亦一直推廣「談笑用兵」口訣,教育公眾認識中風的徵狀。


相關閲讀:中風後遺症及併發症多跨專科團隊助復康 讓患者重拾自主生活


「談笑用兵」 急性中風

「談」:說話困難或無法表達自己

「笑」:當笑起來時,兩邊面部表情不對稱或嘴歪

「用」:單邊手腳無法用力或麻痺

「兵」:當發現以上問題很可能是中風的先兆,立即請救兵協助,盡快入院求醫

吳醫生提醒,當病人出現「談」、「笑」、「用」的徵狀後,應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接受評估和治療,把握中風治療的「黃金3小時」,因為溶栓劑的治療效果是愈早愈好。雖然對於部分大血管栓塞中風的病人而言,其治療窗的期限可以較長;但要獲得最好的療效,病人仍應在病發後馬上趕往醫院接受血栓溶解治療,以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讓腦組織盡快恢復供血。

約兩成初期輕症中風病人的情况會在72小時內轉差,所以即使中風徵狀輕微,也絕不可掉以輕心。

小心「小中風」變「大中風」

部分中風患者在中風前其實曾有過「小中風」,即是暫時性腦缺血,由於小中風病徵會於1小時內完全消失,患者到達醫院門診時大多已無徵狀,臨床檢查也找不出任何異樣,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然而,小中風是一個重要的危險信號,因為在高危的「小中風」病人群組中,會有高達兩成在3個月內發生「真中風」。近年臨床研究顯示,若小中風或輕微中風患者在病發初期接受雙血小板抑制劑治療,可有效減低中風復發的風險,增加完全康復的機會。

頭痛頭暈病因繁多 不能一概而論

頭痛是中風病人的常見徵狀,吳醫生表示,如頭痛是突發且劇烈,有如五雷轟頂般(Thunderclap Headache),便應馬上接受腦部掃描,以確定是否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若屬其他腦科疾病,例如可逆性腦血管收縮性候群(Reversible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則需再作深入檢查方能確診。

另一方面,很多有頭暈的病人都擔心自己中風,但頭暈的病因繁多,絕不能一概而論。吳醫生解釋,中風引起的頭暈大多會令病人感覺天旋地轉(Vertigo),同時持續的時間較長,很多時會令患者有強烈噁心、嘔吐和步履不穩等情况。頭暈較多由後腦中風引起,經詳細臨床檢查,有機會找到伴隨的視野缺損,或腦幹及小腦功能失調的徵狀,以達致正確診斷。


相關閲讀:【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掌握臨床資訊準確診斷

其他中風常見徵狀包括失語(Dysphasia)、失用症(Apraxia)、嗜睡或精神混亂等,則取決於腦部受影響的位置及範圍。吳醫生續稱,臨床上也會遇過一些中風疑似症(Stroke Mimics)的病人,他們出現類似中風的徵狀,卻不是真的腦中風,因此醫生需要先排除低血糖症,尤其是糖尿或酗酒病人,方可作出正確診斷。一些比較複雜的病症,如局部性腦癇發作後的偏癱,偏頭痛發作時的運動性先兆(Motor Aura)等,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有時亦未必能夠即時作出正確診斷。

要得到正確診斷,醫生不但需要考慮患者的病史,同時亦要了解他們是否有中風高危因素,即三高、吸煙、心房纖顫等,再加上驗血報告和腦部掃描,權衡各項治療方案的利弊,盡快為病人提供最適當的治理。

救治中風刻不容緩 結合AI爭取復康機會

養和早於2016年推出中風急救治療計劃,於院內提供24小時血栓溶解治療(IV Thrombolysis)服務,提高缺血性中風病人的痊癒機會;近年更結合AI人工智能分析急性中風病人的腦血管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灌注造影,快速地計算病人剩餘可挽救腦組織的數量和比例,協助醫生判斷病人是否適合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以微創手術方式利用導管取走堵塞腦部血管的血塊,進一步提升康復的機會,讓中風治療不再局限於病發黃金3小時內。

(世界中風組織將每年10月29日訂為「世界中風關注日」,希望提升大眾對中風的關注和預防。)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