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醫事:罵我的教授

讀醫學院時,與一眾同學在門診部觀察教授看症。那時是「非典型肺炎」(SARS)期間,學生們必須穿上整套保護衣:頭套、口罩,還有又寬又長的塑膠衣袍,不但醜,而且極不方便。我身材矮小,膠袍長及足踝,走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避免踏着袍角跌倒。 這位女教授是出名嚴厲的,大家戰戰兢兢地走進診室。忽然,教授把我從二十多個學生中抽出來,大聲斥喝:「你,你過來!你是怎樣穿衣的?看,袍子全都反了出來!」 我嚇了一跳,低頭察看,發覺原來腰繩繫得不緊,膠袍在背後張開來了,非常難看。手忙腳亂地整理時,聽着教授充滿威嚴地責罵:「你連衣服都穿不好,病人見到你會怎樣想?你這樣子哪裏像個醫生?怎可能如此粗心大意……」 我緊張得滿頭大汗,羞愧得雙頰通紅,幸好臉被頭套和口罩遮住了。也許我的臉皮特別薄,但我自小在學校乖巧順從,從未被師長罵過半句;作為大學生,竟被教授當眾批評,這件事真叫我心裏極不舒服,對教授的恐懼和戒心更是大大增加。 事隔多年,我與那位教授已經熟絡,恐懼之心也早散去。回想起來,我實在很感激她當年的責罵。那時候,她可以選擇不罵我,讓我繼續去犯同樣錯誤,不懂注重醫生的專業形象。可是,她願意花精神指正我、警醒我,即使需要當眾斥罵也在所不惜。 愚蠢制度 教師不敢「得罪」大學生 現今肯罵人的老師、教授和上司,真是買少見少。一來是因為愚蠢的「教師評估制度」,包括醫學院,每上完一課,竟然不是老師去評估學生,而是學生填問卷去評估老師的表現,可以不記名的恣意批評;有些極端例子,當老師給的分數低,就直接衝去教員室爭論指罵,有點紅衛兵批鬥老師的味道了。既是如此,老師不敢「得罪」大學生,遇到學生出錯時不敢指正,能裝作看不到就最好,倘若不得不教時也盡量婉轉溫和。於是,學生們便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做錯了。 二來,當事浮於人、學位和職位不被珍惜時,學生或實習生一個不高興,就能夠隨時轉去另一個部門。下屬犯錯,上司懶得罵人,既擔心罵走員工請不到新人,同時心裏又想:反正你遲早都會離開,我又何必做黑臉,去「教精你、教你如何做人呢」?於是,年輕人愈發不懂人情世故了。 醫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換下手術袍後隨手拋在地上、得罪了護士而不自知、約好了教授卻全體不出現、用粗言穢語去評估講師、到其他醫院學習時要求安排專車接送……都沒有被人責罵。到最後,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呢? 文:許嫣(病理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伊人醫事:玻璃片上的喜怒哀樂

【明報專訊】當我把玻璃片放上顯微鏡,在目鏡中一望,一顆心登時向下沉。三十七歲女性咳嗽發燒,頸部淋巴結腫起,吃了抗生素後稍微收縮。主診醫生跟我說,估計是呼吸道細菌感染,不過為安全計,在淋巴結抽取樣本讓我看看,卻竟是實實在在的癌腫擴散! 為癌症擴散病人擔憂 是肺癌?甲狀腺癌?乳癌?鼻咽癌?我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定。不管如何,對於這位年輕的病人來說,必定是晴天霹靂,因為擴散到淋巴的癌症是非常難治的,她將會面對艱辛的療程,經歷無數考驗;工作、家庭與手上的計劃必須暫時放下,原來充滿憧憬的未來突然變成未知的恐懼和擔憂。我不禁為這名跟我年齡相仿的病人唏噓不已。 下一個病人,三十二歲男性,三年前確診第三期肺癌,接受了手術、電療與化療,現在感到肋骨痛楚,究竟是否癌病侵蝕?我仔細觀看玻璃片上的骨頭組織,只見到電療的後遺症,卻沒有癌細胞,心中替他感到萬分慶幸。我想像他這些年來勇敢地面對疾病,跟癌細胞奮戰到底,內心除了敬佩,還有默默的祝福。 代入角色想辦法 四十歲女性,下體不定時流血,婦科醫生抽取了子宮內膜組織給我檢驗;玻璃片上的細胞,全都是子宮內膜癌;一般情况是盡快切除子宮,再根據嚴重程度進行相應的電療或化療。然而,她結婚多年,一直希望能生個孩子;倘若子宮被切除,就永遠沒有懷孕的希望了。可是單靠藥物未必能夠治好,即使暫時控制病情,也不一定可以懷孕生子;反而有可能因延誤手術,而使病情惡化至不能挽救的地步。究竟該當如何處理?我嘗試代入角色,替她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最理想的辦法。 「只有肺癆」鬆口氣 然後是四十七歲的外籍男病人,有鼻咽癌的家族史,不久之前曾患肺癆;上周的PET Scan顯示,鼻咽位置有不正常的活躍。我懷着無限的惋惜,將他鼻咽活檢組織的玻璃片放在顯微鏡上。起初一怔,接着緊張地反覆細看,發覺竟然是肺癆菌感染了鼻咽,卻沒有半點癌病的證據!我馬上撥電話給耳鼻喉科醫生:「太好了。病人鼻咽只有肺癆,沒有癌腫!」醫生大喜過望:「真的?那我要馬上告訴他好消息!」 我們病理科醫生,雖然不會直接接觸病人,但並非對他們漠不關心。冷冰冰的玻璃片,其實代表一個個重要的生命,盛載着不同的故事,每天影響着我們的喜怒哀樂。 文、圖:許嫣(病理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伊人醫事:禿頭

【明報專訊】剛任眼科醫生的師妹問:「有男病人來治眼疾,想我『順便』醫治脫髮禿頭的問題,我該怎辦?」 師兄回答:「做血液測試,驗甲狀腺素、免疫系統指數、睾酮、鐵、鋅等等,然後轉介至皮膚科。」 群組中的各專科醫生,便開始討論男性脫髮的療法。其中一人道:「這幾款藥我用在自己身上,完全無效。另一種新藥聽說效果不錯,但會令人陽痿,精子亦有生產畸形胎兒的風險,我是不會用的。」 禿頭,自古以來都是男性的夢魘。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將刺蝟的刺燒灰,混合油、蜂蜜、石膏和指甲縫的污垢,作為治禿配方。智慧睿智如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以鴿子糞塗勻頭頂;權傾天下如羅馬凱撒大帝,研碎老鼠、馬牙及熊脂作膏藥;可是不論他們怎樣努力,額頂之上依然寸草不生。 什麼導致男性禿頭?撇除其他疾病、像甲狀腺問題、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貧血、頭皮不健康、壓力和藥物等,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遺傳性的雙氫睾酮(DHT)過盛,隨着年歲增加令頭髮逐漸減少。西醫的治療主要是靠藥物,如雄激素或血管擴張類,但各有限制和副作用,而且不保證成效,完全因人而異。最好的處理方法,始終是接受自己的外貌、培養健康自信。 調查顯示,九成半男士認為「髮線上升」和「地中海」是他們對年老最害怕的事;在治療脫髮上,全世界每年平均花掉35億美元!但是,禿頭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正所謂「十個光頭九個富」,研究指出社會對禿頭男性的整體印象,是「比較聰明、知識淵博、社會地位高、有影響力」,代表者有達爾文、莎士比亞、哥倫布、邱吉爾、甘地、畢加索、喬布斯……禿頭不見得對他們的魅力有影響。一個充滿自信、精光發亮的頭頂,總比留長腦邊稀疏頭髮、拚命的側梳上頭頂、千方百計掩飾的髮型吸引好看吧? 文:許嫣(病理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伊人醫事:動物的病理科醫生

【明報專訊】我現在工作的化驗室,偶然會接收動物的身體組織做病理分析。那次我收到一個「海豚食道黏膜」的活檢組織,起初十分惶恐﹕自己未曾受過獸醫訓練,如何懂得?但是我翻閱獸醫書本和研究報告,再在顯微鏡下細看之後,很快就有頭緒了。 原來動物身體的細胞組織,跟人類十分相似,幾乎可說是一模一樣!組織同樣是分為上皮、結締、肌肉、神經等幾大類;細胞的排列雖然有些分別,但每個的構造、外貌、大小,以及在各個內臟擔任的職責,卻與人體病理學大同小異。我看了十多年人類病理,第一次看動物的顯微結構,感覺是既新鮮又熟悉。 全港僅兩三人 收生較醫科嚴 像我這般,做(人類的)病理科醫生本就屬於少數,做動物的病理科醫生更是少之又少,據說全香港就只有兩三個,其中一位是我的朋友。她先在英國的大學修讀獸醫課程,成為正式獸醫後再進修病理學專科,解剖了許多動物,學習天下各種鳥獸魚類的疾病原理,花了十多年才滿師畢業。 大學收錄獸醫學生,一向比收錄醫學生嚴格,因此專門病理學的獸醫更是精英中的精英,道路漫長而孤單;若非對動物及醫學擁有無盡的熱情和理想,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是什麼讓人類如此不同? 我發現動物和人類的細胞構造如出一轍,便衍生了下一個疑問﹕究竟是什麼,令人和動物如此不同?兩者最大的分別,是人類會使用工具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火、耕種、織布、房屋、金屬、電器、語言和文字;而動物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卻仍然是動物。同樣的細胞,同樣的碳、水和物質構築,是哪裏造成這個差異呢?還是,其實我們是地球的「外來者」,無論做些什麼,都注定要破壞這個星球的生態平衡? 作者簡介:病理科專科醫生,工作上接觸死亡,故更珍惜生命的善與美 文:許嫣

Read more

伊人醫事:癌症病人年輕化?

【明報專訊】早前醫學研討會,坐在我左側是位分子病理學專家,右邊是位腫瘤科醫生,對面是位胸肺外科醫生。談起近年經驗,感嘆疾病的年輕化日趨嚴重。 分子專家對我說:「那天你轉介來化驗腸癌基因的男士,只得十九歲,實在太過不幸!」 「這個年頭,二十多歲患鼻咽癌、甲狀腺癌、乳癌、卵巢或子宮頸癌的,可見得多了;發病年齡比以前讀醫所學的,整整早了十多二十年。有時看到癌症病人年紀比自己小,不禁慄然心驚。」我說。 豐衣足食惹的禍? 「肺癌也是;不僅患者愈來愈年輕,種類也不同。」胸肺科醫生說:「以前書上明明說鱗狀細胞癌最常見,而吸煙是主要誘因;可是現今我每天做手術的,幾乎全是患上腺癌、不煙不酒的中年女性。」胸肺外科醫生說:「是因為遺傳基因變化嗎?」 「只不過短短幾十年,不足以令人類基因出現如此巨大的轉變。」分子專家說:「一定是環境因素,例如輻射、污染、化學物之類。」 「是因為太過豐衣足食的生活啊。」腫瘤醫生開口了:「我的病人遺傳了家族性腸癌基因,未到四十,整條大腸就長滿幾百顆瘜肉、生了幾處毒瘤,要做結腸完全切除手術;他的祖母有着一模一樣的基因,九十多歲卻只得幾顆無關要緊的小瘜肉。上代人經歷戰禍艱苦,吃得少,勞動多,癌症基因很遲才發作出來。現代人則太過營養豐富,油鹽醬糖、煙酒啡茶,全都是半世紀前難得的奢侈;生活方便而節奏急促,晝夜顛倒,潛伏在體內的疾病基因就提早運作了。」 疾病基因提早運作 「現代生活令疾病基因提早表現,雖然仍有許多未能解釋的地方,可是我們天天看病,難道還觀察不出來嗎?」大家都深深的嘆一口氣。 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對我們的DNA發出不同的信息,從而影響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s);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未嘗不是個鼓舞的消息。有癌病家族史的年輕人,該努力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簡樸,作息定時,運動身體,調節情緒,便有機會推遲基因發作的年齡,甚至可能減少疾病的嚴重性。 文:許嫣(病理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伊人醫事:閃亮的眼睛

【明報專訊】朋友在社交網站上發出相片,炫耀美麗的外甥女兒。小女孩是中英混血,只得四、五歲,卻是高鼻深目、皮膚白皙,十足的美人胚子。 大家紛紛留言:「好可愛的女孩,笑容像安琪兒!」「頭髮是黑色,但完全是外國人般的輪廓。」「那雙眼睛尤其圓大,美得毫不尋常,像星星般閃閃發亮。」 每次拍照都雙目反光 有人提出:「誰拍的照片?眼睛反光得厲害。」朋友回答:「我也不知道為何,她每次拍照都雙目反光,相中其他人卻沒有這個情况……是否因為她是混血兒的緣故?」 一個眼科醫生見狀,馬上留言:「叫她去驗眼,緊急!」另一個醫生也說:「最好去看看眼科……」 朋友不解:「有什麼問題嗎?我平素見她真人眼睛漆黑,沒有不妥的啊。」 眼科醫生再用大字打出「緊急」。朋友忙說:「明白了,明天就帶她去看醫生。」 原來,兒童的眼睛有異常反光,有機會是得了「白瞳症」(leukocoria),即原應黑色的瞳孔出現白色閃光。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脫落、視網膜血管異常、眼內感染、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總之全都會嚴重威脅視力,甚至會影響到性命的危險疾病,必須盡快檢驗治理。 眼科醫生經驗豐富,對眼疾徵狀特別敏感,故從幾張照片就發現了不妥;可是許多時候病徵並不明顯,父母親友未能及早察覺,幼兒自己亦不懂表達視力的問題,結果延誤了治療。 停電發現兒子「雙眼反白」 有個案例,一位母親在家裏停電時,驀然看見三歲的兒子「雙眼反白」,像鬼怪一般,嚇得半死,及後才知道男孩雙眼都患了極度危險、可以致命的視網膜母細胞癌(retinoblastoma),黑暗中瞳孔散大,在電筒光下隱約映出眼球內的腫瘤,才無意發現了此病。 拍照時,正常的眼睛應該反映紅光;若是反光呈黃白顏色,就要留意一下了。雖然如此,我仍衷心希望那位的混血女孩沒有大礙,雙眼的閃亮只是虛驚一場啊。 作者簡介:病理科專科醫生,工作上接觸死亡,故更珍惜生命的善與美 文:許嫣(病理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