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明報專訊】貧血,總令人聯想到弱不禁風的女生,但原來大隻佬、後生仔,一樣有可能貧血。衛生署的健康調查顯示,本港15歲或以上人口中,有3.1%經確診貧血(包括地中海貧血)。按此估算,香港最少有20萬人患有貧血,數目可不少。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貧血類型有很多種,但臨牀上,大部分貧血患者,都屬於缺鐵性貧血。(編者按: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以下4個貧血指數,除了較多人認識的血紅素濃度外,還有哪些呢?貧血可令患者易攰、頭暈、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背後更可能隱藏着其他健康警號,不得不防!) 貧血令人易攰頭暈 了解缺鐵性貧血4個指數 貧血,不單是飲杯紅棗水或鋸塊牛扒就能解決,背後分分鐘隱藏着健康警號,必須找出原因,究竟是「入」不夠,還是「出」得太多。 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黃至生說,除了紅血球中的血紅素濃度外,要進一步確定是否屬於缺鐵性貧血,還要再看3個指數︰ 血紅素濃度:成年男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3.5g/dL,成年女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1.5g/dL,就可界定是貧血了。 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 血鐵(serum iron)含量 總鐵結合能(TIBC) 「TIBC主要用來評估血液中有能力和鐵結合的蛋白質有多少,缺鐵性貧血患者,這個數值會偏高,而血清鐵蛋白和血鐵指數就會偏低」。正常值範圍會因實驗室不同有所分別。 相關閲讀:【貧血原因】缺乏鐵質致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 逾80%港人攝鐵不足 貧血忌亂吃補充品(附含鐵質食物) 輕微貧血病徵不明顯 嚴重可致心臟衰竭 缺鐵性貧血,就是體內沒有足夠鐵質,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血紅素把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黃至生指出,輕微缺鐵性貧血病徵或不明顯,但隨着病情加劇,患者會感到容易疲倦、食慾不振、運動耐量下降,也會引起睡眠障礙,例如出現不安腿綜合徵,或有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心悸,甚至胸口痛等情况,「假如一直忽視,紅血球無辦法提供適當養分給身體各個器官,最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為什麼缺鐵?腸道有問題難攝鐵質 香港人普遍三餐溫飽,為什麼會缺鐵呢?說到底,就是長期「入不敷支」的結果。鐵質儲備量不足,常見於過度減肥的女士、懷孕婦女和素食者外,愛喝酒的人士,同樣是高危一族,黃至生解釋︰「酒精會阻礙鐵質、葉酸和維他命B12吸收,這些都是製造血紅素最基本成分,有些人『酒當水飲』,容易有缺鐵性貧血。」另外,腸道有問題的人,例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由於小腸機能下降,較難吸收到食物中的鐵質或其他微營養,罹患缺鐵性貧血機率較高。 30歲嗜辣愛喝酒 長痔瘡招貧血 不過,就算「入」得夠,若「出」得多,同樣會導致缺鐵。月經量多的女性,固然容易流失大量鐵質,形成貧血,但困擾不少男士的痔瘡,一樣是「幫兇」。而痔瘡亦不是「熟男」專利,註冊中醫何慧潔診治過數名患痔瘡而招致貧血的年輕人,「這幾個病人都是30歲左右,因為痔瘡大量出血而導致貧血,他們的共通點是喜歡吃辣,也愛喝酒,所以表現有『血虛』、『陰虛』和『濕熱』」。 內出血或暗藏大病 須揪出元兇 除了看得見的出血,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內出血,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腸道腫瘤所引致的出血!「所以不是單純補鐵就可以解決問題,更重要是找出貧血背後原因,有需要時,或要照胃鏡、大腸鏡或做大便隱血測試,偵測出血源頭。」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提提你:奶茶咖啡送飯阻攝鐵 外食一族,午餐或晚餐都習慣以咖啡、奶茶、檸檬茶作餐飲,原來這個配搭,會妨礙鐵質吸收。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解釋,「一般人午餐和晚餐都吃得較豐富,亦主要是靠這兩餐吸收鐵質,所以不適宜在這兩餐飲咖啡、奶茶或紅茶,因這類飲品含咖啡因,會令鐵質吸收得較差」。如想飲用,可選擇在餐前或餐後2小時,待身體把所需鐵質吸收後,影響就相對較小。 中醫意見:貧血不一定血虛 食療補益氣血 西醫指的貧血,是血液中的血紅素過低,但中醫並無「貧血」的病名。「中醫將現代醫學『貧血』,按病人症狀,分別列入『眩暈』、『心悸』、『虛勞』等病名內。『貧血』多為虛症,但不獨指血虛,按患者不同表現及症狀,還可歸納入氣虛、陰虛及陽虛等範疇內。」註冊中醫何慧潔說。 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貧血的人一定是血虛,或是血虛的人一定有貧血,何慧潔強調,兩者有較大關連但並無必然關係,「部分病人即使有血虛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經常頭暈、心悸、失眠等,但驗血顯示沒有貧血;相反,檢測到有貧血的病人,又不一定有血虛的症狀,因此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補益心肝 健脾和胃 另外,在中醫學說,貧血病機與心、肝、脾胃等臟腑關係最為密切,何慧潔解釋︰「中醫的概念,『心主血脈』、『肝藏血』,貧血與心肝關係顯而易見;脾胃與血液化生有關,『脾胃是後天之本』,我們透過脾胃,把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轉化成為氣血,假如脾胃不好,氣血化生不足,亦會導致貧血。因此,治療應按需要補益心肝,健脾和胃,益氣補血。」 根據不同證型用藥 用藥則根據不同證型,針對血虛者,常用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至於氣虛者,會表現得疲倦乏力、臉色蒼白、頭暈氣促、聲低懶言等,常用北芪、黨參配伍當歸、紅棗;陰虛常見於女性更年期的月經量多及崩漏,她們經常有潮熱、手心足心熱、口乾舌燥、便秘、失眠、多夢等情况,多使用龜甲、知母、旱蓮草、女貞子等藥材;陽虛者,一般會在氣虛症狀上,再有明顯畏寒怕風、手足冰冷、精神不振和嗜睡,可使用附子、乾薑、肉蓯蓉等藥材調理。「不過,這四虛未必是獨立,有些人氣血兩虛,有些人則氣陰兩虛。因此,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而且不會使用單一種用藥,往往要配伍和使用複方,加強療效。」 相關閲讀:【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兩款湯水助補益氣血 要醫治貧血,除服藥調理,亦可採用食療輔助,何慧潔推介兩款湯水,有助補益氣血。 菠菜豬膶湯 補血養肝 材料(3至4人分量)︰ 豬膶200克,菠菜160克(或4両),杞子、薑絲、麻油各1湯匙,鹽、生粉和米酒適量 做法︰ 1.豬膶切片,以清水洗淨血水,用少許鹽、生粉和米酒醃30分鐘 2.菠菜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3.湯鍋加入4碗半清水,大火煮滾 4.把豬膶放入,轉細火煮5分鐘,加入菠菜、杞子和薑絲,再煮5分鐘,用鹽和麻油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 備註︰豬膶及菠菜含豐富鐵質,適合缺鐵性貧血的人食用。月經量較多的女性,建議可於經後連續飲用2天,連湯渣進食。豬膶屬於動物內臟,高膽固醇人士不宜食用過量 黑豆黨參牛𦟌湯 健脾益氣 材料(3至4人分量)︰ 牛𦟌300克、黑豆100克、乾淮山60克、黨參20克、紅棗6粒、桂圓6粒、薑2片 做法︰ 1.牛𦟌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2.黑豆、乾淮山、黨參、紅棗、桂圓洗淨,浸泡30分鐘 3.湯鍋加入12碗清水(約2公升),大火煮滾 4.把所有材料放入,轉細火煲1.5至2小時,用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安神,尤其適合氣血兩虛型貧血人士飲用 備註︰飲湯連牛𦟌食用,補血效果更佳。此湯藥性屬溫補,傷風感冒期間不宜飲用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貧血原因】缺乏鐵質致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 逾80%港人攝鐵不足 貧血忌亂吃補充品(附含鐵質食物)

【明報專訊】食物安全中心於2014年的研究指,逾80%香港成年人從膳食攝入的鐵質低於建議攝取量,以20至49歲女性為例,每日攝取量僅達建議的四成。而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於2018年做過統計,顯示超過一半捐血人士需要暫緩捐血,原因都是血紅素不達標,部分是缺鐵性貧血所致。缺乏鐵質可導致貧血、頭暈、心悸、乏力和免疫力下降等!香港物質豐富,為何仍會缺鐵?進食補鐵補充品是否可行?攝入過多,或引致肝臟、心臟問題?此外,近期網上流傳,有港媽將鐵片放入飯煲,聲稱可為米飯增加鐵質!以為這是毫無根據的偏方?原來有研究證實可有效補充微量鐵質。不過,選鐵不對、料理不對、時間不對,都會影響鐵質吸收和食物味道! Read more

腎病患者要戒口?控制蛋白質、鈉質攝取量 減腎臟負荷

腎臟負責平衡人體內水分,協助排走體內新陳代謝後的廢物。腎病患者的腎功能較差,令廢物不斷在體內累積。慢性腎病會導致貧血、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除了接受治療外,適當控制飲食亦是重要一環。患者是否什麼都要戒口呢?怎樣才能夠有效控制蛋白質、鈉質等的攝取量呢?哪些食物要少吃為妙呢?早期腎病病人嚴控飲食-注意蛋白質、鈉質-減病情惡化-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余思行表示,腎病病人並非什麼都要戒吃,應要按照病人的身體情况及病情,配合不同的飲食餐單。當早期病人未需要洗腎、單靠藥物及飲食控制時,需要非常嚴謹,避免病情惡化;當醫生確認病人腎功能已經衰退,開始要洗血和洗腎後,飲食則可以稍為放寬一點,因為洗腎可以洗走體內的廢物,此階段的病人飲食可以與健康人士相若。 Read more

素食等同健康?素肉添加油鹽碳水化合物?高血壓、糖尿病人注意隱藏健康陷阱

素食主義愈趨普及,部分人或將素食與健康劃上等號,然而註冊營養師提醒,部分素肉在生產期間添加不少油分及鹽分,加上可能會額外加入碳水化合物,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士需留意。此外,不進食雞蛋及奶類的全素食者,亦有機會缺乏蛋白質及維他命B12,可能會引致貧血、疲倦等問題,在每餐的食物配搭上需下功夫。 Read more

【海味營養一覽】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營養豐富 注意烹調慎防高鈉高脂陷阱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人已開始辦年貨,可能會考慮購買參茸海味用來送禮,或是作為新年飯的烹調材料。常見海味例如海參、花膠、鮑魚、瑤柱等均含有豐富營養,然而不少賀年菜式較常加入不同調味料來烹煮,隱藏高脂、高鈉陷阱,因此在烹調時應留意。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及服用特定藥物人士,未必適合進食部分海味或需注意分量,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常見海味:鮑魚、花膠、海參、蠔豉、瑤柱、冬菇營養一覽 養和醫院營養師高咏梅指出,大部分海味其實非常健康,屬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礦物質,以及多種不同微量營養素。以下是部分海味的營養資訊及特色:   鮑魚: 鮑魚肉質細嫩、低脂、高蛋白質 含豐富鐵、碘、硒、鈣等微量營養素,增強免疫力 含有鮑靈素和鮮靈素,研究發現有機會有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相關文章:拆解車仔麵高脂、高卡健康陷阱 營養師教你慎選餸菜、麵底、湯底   花膠: 魚鰾曬乾後所製成 含豐富膠原蛋白 含鈣、鐵、鋅等多種微量營養素 花膠會增加母乳的稠度,餵哺母乳的媽媽切忌在產後馬上食用,會增加塞奶風險   海參: 高蛋白質、低脂及低膽固醇 含豐富鈣、磷、鐵、維他命B及多酚類抗氧化物 研究指出其生物活性成分及黏多糖,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有助降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肉質細嫩,較易消化   蠔豉: 低膽固醇 含豐富維他命B12、鋅、碘和鐵質 有助提升免疫力 預防及改善貧血   瑤柱: 即乾扇貝,能作為天然調味料增加餸菜鮮味 含豐富維他命B12、硒、鋅及奧米加三脂肪酸   冬菇: 蔬菜中的較高蛋白質的選擇 含豐富纖維及鉀質,有助控制膽固醇和血壓 含多醣體,有助調節免疫反應,減低罹癌機會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海味營養陷阱?高鈉調味 高脂配料 害處多 高咏梅強調,海味的營養陷阱通常在於製作和調味過程,不少人或會加入過多調味料,令賀年菜式變得高脂及高鈉。她解釋,賀年菜式常見會加入蠔油、鹽、豉油、辣椒油或南乳等調味料作炆煮,惟本身海味已有豐富鮮味,上述濃味及高鈉的調味未必需要,建議可選用薑、蔥、蒜、洋蔥、芫茜等天然佐料來調味,如果有瑤柱及魚等鮮味的材料,亦可考慮利用浸泡瑤柱的水及魚湯來烹調海味。 此外,由於海味容易吸油,如果跟高脂、高鈉的肉類一起烹調,例如臘味、豬手、豬腳、腩肉、動物皮層等,食物脂肪量會隨之增加,容易攝取超標。她建議,海味適宜配合相對低脂的食材,例如去皮雞腿、豆腐等,以及適量的高膳食纖維的蔬菜類,以蒸、炆、燉、焗的方法烹調,避免以高油煎炸等高脂方式烹調。   部分病人、服藥人士要注意 患有部分疾病及正服食某種特定藥物的人士,需注意海味進食量,甚至應完全避免。對某些海鮮敏感的人士,應避免進食該海味。若屬以下疾病患者,亦要注意:貝殼類的海味通常有高含量普林(Purine),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宜進食;而含有豐富蛋白質、磷質和碘質的海味,肝病、腎病及甲亢患者進食後可能會影響病情,亦需小心。藥物方面,高咏梅指出,由於海參具抗凝血功效,服用薄血藥人士不宜過量進食。 由於花膠和冬菇等海味較難消化,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消化力較弱的人士及兒童應適量進食,亦建議在烹調這類海味前應徹底浸發,同時需煮熟透。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貧血飲食】預防貧血的關鍵微量營養素是什麼?營養師:肉食/素食鐵質攝取飲食手冊

鐵質是一種礦物質,為人體必須,身體一旦缺乏鐵質,有機會導致缺鐵性貧血,患者容易出現疲累、乏力、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要補充鐵質,從食物吸收可謂其中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然而,由於海鮮、肉類與植物類食物中所蘊含的鐵質結構不相同,導致吸收成效有異,加上部分蔬菜中獨有的元素,會阻礙人體腸道吸收鐵質,因此素食者需分外留意鐵質攝取量。究竟哪些是高鐵質食物呢?怎樣做才能更有效攝取鐵質呢? Read more

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根據統計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5600宗新症,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要治療大腸癌,醫生會透過一系列的檢查為病人的癌症期數,即使病人已屆第4期,仍有最新的治療方法可供選擇,有部分情况亦有望可以治癒。要避免大腸癌發展至嚴重階段才發現,除了密切留意5大病徵外,適時接受大腸癌篩查尤其重要。 Read more

醫路同行:無創「海扶刀」 超聲波殺死子宮肌瘤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是十分普遍的婦女疾病,超過一半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都會患上,當子宮平滑肌因經期、懷孕或分娩受創,人體幹細胞會修復,但當基因變異,細胞不受控生長,便形成子宮肌瘤。幸好絕大部分子宮肌瘤屬良性,七成患者沒任何徵狀,醫生通常建議觀察而毋須接受治療。 Read more

醫言有理:易倦無力?小心自體免疫溶血症

【明報專訊】50歲的陳太,近日感覺非常疲倦,走兩步路即氣促。驗血發現陳太有嚴重「貧血」(Anaemia),最後確診「自體免疫溶血症」(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屬「免疫系統毛病」,血液內有針對紅血球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y),令紅血球溶解(Haemolysis),因而導致貧血。     成因不明 或疾病藥物引致 「自體免疫溶血症」大多成因不明,已知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綜合症」(Systemic lupus erythaematosus)、「淋巴細胞增生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以及「藥物反應」,例如青黴素(Penicillins)。   如果體內抗體水平不高,患者可能只有輕微貧血,甚至沒有任何貧血現象。相反,大量抗體可引發嚴重貧血,病徵包括氣促、心跳及全身無力,病者面青唇白、眼白發黃,甚至脾臟脹大,屬高危情况。 驗血檢查顯示患者「血紅蛋白」(Haemoglobin)水平下降,即出現貧血現象。血液內的「網細胞」(Reticulocyte)乃較未成熟的紅血球,數量上升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在增強,補充血液內紅血球不足的情况;溶血導致骨髓加快造血,令體積較大的「網細胞」數量增加,令血液「平均紅血球體積」同步上升。   「抗球蛋白測試」(Antiglobulin test)又稱「庫氏測試」(Coombs test),陽性反應有助確診「自體免疫溶血症」;血液內的「抗紅血球抗體」令碟形的紅血球細胞膜變形,形成「球狀細胞」(Spherocytes)。   溶血又令紅血球內的「血紅蛋白」從細胞泄出,與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蛋白」(Haptoglobin)結合,目的是保護腎臟不致受到破壞;「血紅素結合蛋白」水平下降至零,有助確斷「溶血症」。其他生理變化還包括「間接膽紅素」(Indirect bilirubin)及「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水平上升。   治療「自體免疫溶血症」,首選「類固醇」(Steroids);如效果欠理想,可考慮使用「抗B淋巴細胞單克隆抗體」(Anti-B cell monoclonal antibody)、「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或進行「脾臟切除手術」。其他選擇還有「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s),如「硫唑嘌吟」(Azathioprine)、「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及「環孢素」(Cyclosporine)。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明報專訊】40歲的陳小姐任職空中服務員,近月出現「貧血」(Anaemia)病徵,包括喘氣和心跳急促,驗血發現「血紅蛋白」(Haemoglobin)水平下降,即患有貧血症,進一步檢查確診「冷凝集素病」 (Cold agglutinin disease),這病症屬「自體免疫溶血症」(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中較罕見的一種,「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攻擊患者體內「紅血球」。在低溫狀態下,抗體特別活躍,令紅血球「結集」,並誘發「溶血現象」(Haemolysis),引致貧血。如天氣冷,陳小姐的貧血現象會較嚴重。她在飛機工作,機艙溫度偏低,有可能令病情惡化。 「冷凝集素病」大多誘因不明。「支原體感染」(Mycoplasma infection)導致肺炎,可同時引發「冷凝集素病」;某些「低毒性淋巴癌」(Low grade lymphoma)分泌「副蛋白」(Paraprotein),亦可引發此病症。   可致貧血——冷凝集素病患者在低溫狀態下,抗體特別活躍,令紅血球結集,誘發溶血現象,導致貧血。(maroke@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貧血 易倦 氣促「手指腳趾發紫」 「冷凝集素病」病徵包括貧血、易倦、氣促及「手指腳趾發紫」(Acrocyanosis),甚至遇冷出現「雷諾現象」(Raynaud phenomenon),即手指變白,然後轉藍,最後變紅。病情嚴重,或出現「血管內溶血」(Intravascular haemolysis),即「血紅蛋白」從「紅血球」泄出,經腎臟排出尿液,形成「血紅蛋白尿」(Haemoglobinuria),令小便呈深紅色,甚至黑色。患者病徵在寒冷天氣尤其嚴重,遇上發燒、創傷或手術後,亦有令溶血情况加劇的風險。 驗血驗骨髓有助診斷「冷凝集素病」,血紅蛋白濃度下降,「網狀紅細胞」(Reticulocyte)數量上升,顯示骨髓增加製造紅血球,補充溶血引致的損失。血液發現高濃度「冷凝集素抗體」(Cold agglutinin antibody),可確診。 若病情溫和,患者或不需要任何特效藥物治療,但要注意寒冷天氣,小心保暖。慢性溶血症消耗大量「葉酸」(Folic acid),須服用補充劑。如需要接受輸血,應該先把血液加暖至體溫,即攝氏37度。若病情嚴重,可考慮施行「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治療,因類固醇治療的效果一般欠理想。   注意天氣 病情溫和或毋須服藥 如「冷凝集素病」的病因是「支原體感染」,應用合適的抗生素治療,例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Macrolides),包括「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 或「紅黴素」(Erythromycin);「多西環素」(Doxycycline)乃另一選擇,還可考慮用「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Fluoroquinolones),後者包括「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及「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治癒肺炎之後,「冷凝集素病」一般數月後自然痊癒。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醫言有理:檢查點抑制劑 抗癌新一頁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