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88):疾病,你可以多狂傲?

【明報專訊】上星期六我剛從海外回來,第二天便跑往醫院探望我的一位摯友。他年紀與我相若,不幸地他早年患上大腦腫瘤,短短數年間他已接受了多次開腦的大手術。由於腫瘤生長於腦幹,儘管醫生團隊手術精湛,也無法把腫瘤完全割除。他曾經接受放射治療及化療,也不能夠把殘餘的腫瘤清除。最近一次的大手術後更出現了一些後遺症,令他半邊身體不能活動,就連說話和喝水也十分困難。 疾病,你竟然把一個本是健康、快樂、正直的人折磨至這個地步!看着他,我的眼眶也忍不住紅起來…… 折磨身體 奪不去求生意志 多年來病魔纏身把他大好的事業都摧毁了,每次開腦手術都帶給他更多的後遺症。但我這位摯友卻是異常的堅強,縱然疾病不斷地折磨他的身體,疾病卻奪不去他的尊嚴、消磨不了他的求生意志。 行醫三十年,我見盡不少與病魔鬥爭的戰士。疾病,你可以恥笑我們行醫者如斯無能,但你可以向患者有多狂傲?也許你有能力奪去我們的健康、事業、財富和生命,但你永遠不能令我們屈服。 至於我的摯友,他從不認命,他也絕不讓愛護他的家人失望。每天他都是咬緊嘴唇,去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療程。還記得電影《洛奇》,當洛奇面對着世界拳王,當全世界都認定他會三個回合內被擊倒,但他從不信命,無論他吃了無數的重拳,他還是爬起來屢敗屢戰。見他變得血肉模糊,就連他的教練也不忍心而勸他投降,但他堅持至敲響大鐘,最終也是屹立不倒。他輸了拳賽,在眾人眼裏他卻徹底地贏了。 我信,奇蹟總會留給那些不甘心被擊倒的人。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87):前世的情人

執筆這夜,正是大女兒最後一晚在家中度過,明天大清早她便獨個兒遠赴海外升學。一個人呆坐在沙發,沒有什麼可以幫得上,只好默默地倒數…… 千里可「相見」 時光留不住 從此,家中便少了一個蹦蹦跳、喜愛大叫大嚷的小女孩。以往我享受孩子睡覺後寧靜的晚上,可以獨個兒一邊聽着音樂、一邊工作,直至深宵。今晚之後,我忽然有點兒憂慮夜闌人靜的感覺。以往女兒好像一個管家,不喜歡我無心睡眠。從今以後,再沒有人管我這隻貓頭鷹,因為女兒的房間已是空空的,她再不會從房間中走出來檢查我是否睡了。人,本來就是這般矛盾的動物。 現今科技先進,任何時間都可以用FaceTime或WhatsApp傾談和見面。科技似乎把人與人的關係拉近,可惜不能夠把時光留住。過往十多年,除了公幹或應酬的日子外,其實每天都可以見到女兒。屈指一算,究竟自己花了多少時間與女兒閒話家常,或聆聽她成長的心路歷程?以往不太在意這個傻孩子的天真話語,如今孩子長大了,那些孩子話已不再。科技,可以把千里以外的影像傳回家,但留不住當年的天真爛漫。人,本來就是不懂得珍惜手上所擁有的幸福。 父女同遊 挑戰歲月神偷 過去數月,我嘗試挑戰歲月神偷,要把美好的光景留下,企圖尋回已失去的回憶。於是,只有我和女兒兩個跑到首爾去重拾父女情。雖是寥寥數天,但日子過得異常開心。從大清早於明洞喝咖啡,直到深夜還流連於弘大的街上。 美中不足的,就是我不懂得把工作完全放下,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已分不清究竟是工作太繁忙,還是自己太執著、放不下。人,本來就是營營役役、浮浮沉沉於苦海卻不能自拔。 曾聽說過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今世到來是向你討回未了緣。看着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極大的安慰,但看着她漸漸遠去、留不住的背影,鼻子總是酸溜溜,還是帶上了墨鏡,把眼睛藏於看不透的鏡子背後……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85):什麼是痛?

不知道是否年紀愈來愈大,身體的小毛病漸漸浮現出來。先前是背脊的膿瘡,最近便輪到腰痛發作,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其實我多年來都有腰痠背痛的情况,第一次發病已是廿多年前了。我相信很多腸胃科專科醫生都有類似的問題,因為我們由早上到傍晚都經常站立着進行內窺鏡的工作。不少位置刁鑽的大腸腫瘤,都需要扭着身彎着腰去把它切除。長年累月姿勢不正確,腰痛的問題便時有復發。 腰痛復發 腸胃專科醫生「職業病」? 今次腰痛的日子特別長,以往三兩天便復元,可是今次連續服用了一個多星期止痛藥也沒有好轉,我唯有請骨科的同事幫忙。腰痛的滋味一點也不好受,於病發的日子我不能仰卧睡覺,彎腰穿襪幾乎是不可能;每當咳嗽時更要撐着腰背,否則便要痛得眼淚直流。 其實香港不少人都患上不同形式的痛症,我的經歷比起那些嚴重痛症的患者,只是小巫見大巫!曾經有患上三叉神經痛的病人,因為忍受不了分分秒秒不斷的劇痛而輕生。也有不少慢性痛症的病人因長期受折磨而患上抑鬱病,令治療痛症更見複雜。 痛症弱勢社群 需要社會支持 只是現今的醫療服務遠遠追不上痛症龐大的需求。市民一般需要輪候數月才能得到治療。痛症跟其他的疾病不一樣,例如大多數血壓高的病人可以每隔三至六個月才覆診,重點是要經常自我量度血壓。可是患上痛症的病人卻需要經常覆診去調整藥物分量,部分病人更需要物理治療及情緒支援。可惜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下,我們往往把着眼點放在「嚴重疾病」,例如癌症、中風、心臟病等。痛症雖未致命,但患上痛症的弱勢社群也正面對着十分困難的情况,極需要社會的支持和關注。 重病固然需要及早醫治,但嚴重痛症也同樣是一日也嫌太長。我也要暫且擱筆、伸展一下了。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79):假如明天多了800個醫生

【明報專訊】昨天一個病人向我訴苦,說我的轉介信幫不了她。這位女士最近遷往九龍,要求我介紹她到附近的專科診所,奈何新症輪候至2019年12月,我只有愛莫能助。 假如……明天我們的公營醫療多了800名醫生,香港市民的日子會如何呢? 如果這「800壯士」即時進駐各聯網的龍頭醫院的話,則每間醫院便多了近100個醫生。那麽病人不再需要在急症室苦苦等待大半天。雖然暫時沒有更多的病牀,病房可能仍然逼爆,但多了醫生分擔工作,他們便可以花更多時間照顧病人,而不只是派藥或「掃症」。至於專科診所,相信上述的病人也不用苦苦等候至2019年尾吧。 也許我是在發白日夢,但這也是近期非常熱門的話題。但哪裏來這800個醫生? 仿效新加坡 海外醫生免試? 增加醫學生名額?從第一天入讀醫學院計起,最快13年才能成為專科醫生。歲月雖然漫長,但這是必須堅持的長遠策略。 可以降低海外醫生執照試的門檻嗎?其實執照試的深淺程度與本地兩所醫學院的專業考試相若,只是本地醫科生用6年時間循序漸進地完成多項專業試,而海外醫生執照試卻是一次過評核考生多項專科的臨牀經驗。那些能夠過五關斬六將的考生,也必須要完成一年「on call 36小時」的實習。所以大部分投考執照試的海外考生都是年輕力壯、畢業不久的醫生。對於那些已在海外工作多年的資深醫生,較少會到香港從頭開始。 香港是否可以仿效新加坡的做法,毋須考執照試以吸納海外醫生?現時,新加坡醫委會給予全球約150間醫學院畢業的醫生(本港兩所醫學院也榜上有名)有條件註冊,於指定的醫院提供服務及接受培訓。若然表現合乎要求,便可以申請正式註冊。放眼香港,不少社會人士對引入海外醫生十分憂慮,例如怎樣確保醫療質素、如何融入本地醫療體制、擔心成為引入內地醫生的藉口、如何平衡各方持份者的關注和利益等等。以上種種既複雜又敏感的議題,各界持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需要有很多的討論,尋求共識。 明白到在現今社會的氛圍下,任何動作或言論都有可能招致極大迴響,甚至弄巧反拙。但每當病人及醫護人員出現水深火熱的情况時,我也會與大家一樣,不期然發着這個 「800壯士」的白日夢。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77):杏林?森林?

【明報專訊】上星期一位相識廿載的醫生朋友向我道別,他決定返回英國執業。臨別時他慨嘆道:「香港的醫療市場有如一個森林,我始終不適合在這種環境生存,希望你多多珍重!」 這位醫生朋友,我給他起了一個化名叫「阿牛」。 隨着阿牛離開,香港又少了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 阿牛當年於英國畢業後便回港行醫,在公營機構服務十年後便轉投私營市場。多年來,阿牛曾轉介一些病人給我,在病人心目中,他是位不折不扣的仁醫,不會讓他的病人接受多餘的檢查或手術。茶餘飯後,他經常告訴我在「森林」行醫的故事。 「怎可能這樣頻密地照胃照腸?我們大可以告訴病人沒有這個需要呀!」每當談及這些故事,這位老朋友都是憤憤不平。 互相轉介病人 製造更多「商機」 阿牛經常與一些「行家」爭辯,多年來他堅持寧可少賺一點錢,也要守護自己的良心。但他的行家不時冷言「回敬」:「即使你不賺那些錢,也不代表問題解決。當病人踏出你的診所,心裏還是感到不安,也會再找其他醫生求取second opinion。其他行家也有可能游說他檢查。『正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大部分病人的心態都是如此,寧願花錢求個心安。成件事你情我願,有生意主動找上門,卻之不恭呀!」 阿牛很有個人見解,始終堅持行醫宗旨。他曾慨嘆說:「所謂『杏林』,其實更像一個『森林』。大家有自己的據點,也會努力不斷擴充。有多少人會講原則?」 阿牛不願意「埋堆」,他認為很多轉介都不必要,只是互相製造更多生意機會而已。他憶述一位中年男病人,本來是患上腸胃功能失調及焦慮症,卻先後接受了胃鏡、大腸鏡、磁力共振、膽囊切除手術以及心血管「通波仔」。經過這一切,他的腸胃不適不但沒有改善,焦慮反而變得更厲害。 我們的杏林真的像個森林嗎?我肯定行內還有很多好醫生。只是一些人性的軟弱和陰暗面,不會因為我們的職業而必然改變,我們不會因為披上醫生袍而出現「性格突變」。可以再加強醫德的培訓嗎?頭腦上的知識未必一定能夠改變個人價值及行為。當遇上試驗時,有多少人會像「阿牛」一樣,死牛一面頸地堅守原則呢? 「阿牛」,但願你返回英國的森林後,能夠繼續你牛一般的堅持去行醫。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74) 癌病的世代

【明報專訊】「陳教授,我患了乳癌……」 「陳教授,我患了肺癌……」 一日之內,兩位同事分別告訴我這些壞消息。他們都比我年輕,生活健康正常,也沒有家族病例。生命,本來就是如此無常。 七成癌病純屬「不幸」 不知不覺,我們都進入了患癌病的高風險期。以往我們認為癌病大多是由於家族遺傳或生活放縱,例如如飲酒抽煙所致。近年一些研究卻發現高達七成的癌病是純屬「不幸」,只有三成的癌病是由遺傅、環境或人為因素所導致。 以肺癌為例,其實肺癌是有不同種類。以前常見的肺癌都是吸煙所導致,現今愈來愈多人患上另一種類的肺癌,大部分患者卻從不抽煙。當然,有不少理論嘗試解釋這個現象,例如二手煙、污染、輻射等,但這些理論還是欠缺科學數據支持。肺癌的侵襲仍然是無聲無息,明天不知道又有多少不幸者中招。 縱使我們知道一些生活習慣可以改變患癌的風險,但成效卻受質疑。例如,多吃高纖維食物真的可以減少患上大腸癌的機會嗎?綜合所有研究數據,只有從小開始養成健康飲食習慣才可以略為降低患大腸癌風險。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鼓勵大家暴飲暴食,但以為單靠健康飲食便可以預防大腸癌卻有點兒不切實際。 健康飲食 作用未必如想像大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段漫長的患癌病高風險期,以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不幸者? 第一、不應心存僥倖,逃避有效的預防方法。不少人以為自己沒有病徵、飲食健康便不需要檢查大腸。現今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就只有百分之二十適齡人士參加。同樣地,很多女士沒有定期檢查子宮頸癌。其實透過這些有效的篩查,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非常重要。 第二、我們也不應矯枉過正,接受一大堆不必要的化驗。坊間流行一些聲稱可以檢查多種癌病基因的化驗,這些測試往往缺乏大型臨牀數據支持。不少健康市民因為一些模稜兩可的化驗報告而焦慮不安。 第三、我鼓勵健康飲食,但絕不迷信或誇大飲食的影響力。那些被列為一級致癌食物,例如煙肉、「中國式鹹魚」等,並非洪水猛獸,不應過分緊張。相反,一些聲稱可以抗癌的健康食品往往言過其實。我相信均衡飲食、經常做帶氧運動及控制體重,比起刻意選擇或避開某些食物更重要。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平常心。既然大部分的癌病到目前仍然是防不勝防,我們盡了本分去保持身心健康,便是對自己及親人最好的交代。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還是留不住你

【明報專訊】「陳教授,多謝您多年來的教導和支持!我雖然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容易,但覺得是時候離開了……」又一位年青有為的醫生向我道別,我還是留不住他。 「明日之星」看不到出路 這位年青醫生追隨了我的團隊十多年了,學習和領悟能力都很高。這些年來,他已從一個實習醫生變成獨當一面的專科醫生,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待人接物,無論面對病人或同事,都顯出親和力。醫院高層覺得他是可造之材,給他當行政的機會,眾人都認定他是明日之星,未來接班人。 然而,這麼難得的人才亦是外面市場搶奪的對象,兩至三倍薪酬的吸引力的確很難抗拒,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家庭負擔的年青醫生更甚。我這位同事,他家中有兩個孩子,小朋友們漸漸長大,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以前二人世界的小單位已不夠容納好動的孩子了。另外讀私校的開支也真不少,他告訴我孩子每月的開支已遠遠超越他個人的生活費。我知道某名校幼稚園,校方鼓勵家長聘請司機接送子女往返。 對於我這位同事來說,金錢並非離開的主因。他深深覺得公營機構所面對的死結是解不開的。他對我說﹕「病人愈來愈多,為了縮短急症室輪候時間,病房病牀不斷加開,但人手沒可能增加,我唯有逼我的兄弟頂硬上。那邊廂,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太長,為了向上頭交數,令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達標,我又要逼迫我的兄弟再頂硬上。以前我們大塊兒一起工作、一起玩樂,現在我覺得自己愈來愈不受歡迎。我不怕工作辛苦,但我看不到出路……」 深覺公營機構死結解不開 我勉勵他說﹕「政府已增加了醫科生學額,相信再過幾年後環境會有所改善。」他搖頭嘆道﹕「我覺得遠水救不了近火,現今的醫療制度不變的話,我們只會繼續成為『價廉物美』服務的犧牲者。」我仍不甘心,希望再嘗試打動他留下來﹕「你若然留守在公營機構,我相信你很有潛質成為醫管局的未來領導層,也許到時你可以改變這個情况,你可有想過嗎?」他笑道﹕「當了領導便會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這麼遠大的夢想,我始終沒有共鳴。陳教授,我知道你有你的理想,但我還是決定了要跑到外面去,找尋屬於自己的世界!你自己不要放棄,多多珍重!」 這番對話似曾相識,我也忘記已聽過多少遍。我知道我留不住他,但我相信即使他跑到外面,仍然會是一個好醫生。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醫學教育是什麽?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中學文憑試即將放榜,多年來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都選擇讀醫。去年全港成績最好的五百名學生,八成選擇升讀本地兩所醫學院。當中四位立志投身醫療界的文憑試狀元,港大及中大各取錄了兩名。 為什麼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都選擇讀醫?我相信一定程度是由於香港大學生的出路比較狹窄。香港長期鬧「醫生荒」,加上「醫生」這個專業一向備受社會尊重,讀上醫科的都被視為「叻仔叻女」、「天之驕子」,是向上游的標誌,所以每年醫學院都吸引了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 可是每當面試,絕少同學會用以上的理據作為個人選擇讀醫的原因,可能他們擔心這些答案過於現實,甚至乎有點功利。於是大部分同學在面試時的「標準答案」總是什麼「拯救生命」、「貢獻社會」,或因為家人曾患重病而深受感召等等。當然,我相信部分同學的答案是出於肺腑之言,對行醫充滿理想和熱誠,但我更希望同學深思醫學教育究竟是什麼。 不是職業先修訓練 首先,醫學教育不等同職業先修訓練。不要以為醫學院只是着重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教曉你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大國手。現今資訊發達,醫學知識都可以從互聯網中唾手可得;加上醫學研究日新月異,以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很快便會被取代了。所以醫學教育,主要是為着我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醫學教育強調批判思考及創意思維。西方有一種說法「think out of the box」,意思就是要跳出因循思想的框架。很多來自香港的醫學突破,都是新思維再加上不斷努力,將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才有如此驕人成績。所以我希望同學不要誤以為讀醫就只是死念書,記憶力好的同學未必有優勢。 以人為本是核心價值 第三,醫學也是人文科學。很多人以為醫學只是人體結構、功能,以及尖端科技的專業培訓,卻忽略了醫學更是人文科學。我曾經在網上找尋人文科學的定義,普遍的意義是重視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和人在世界的角色; 而人文精神的本質乃在追求「真、善、美」三者的和諧。這不就正是我們行醫的核心價值嗎?所以中大醫學院一直強調生命倫理教育、專業操守、人與人溝通及同理心的栽培,就是因為我們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 很多人問我如何挑選合適的學生讀醫?有沒有什麼甄選方法是百發百中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有志從醫的年青人清楚了解醫學教育的重點,以正確的態度學醫。我沒有水晶球助我挑選仁醫,我知道的只是為師者應以「春風化雨」的志向,潛移默化立志讀醫的學生,幫助他們成為未來的仁醫。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