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特徵:乳房有腫塊、疼痛 多見20至40歲女性 中醫針藥結合治療(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乳房疾病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很多人不知道乳房也可以針灸,加速乳房周圍血液循環,令胸部氣血旺盛,乳腺疏通,從而令乳房得到充分營養。臨牀上,針灸乳房可治療乳房疾病。 相關文章:【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乳腺增生多發於20至40歲女性  乳房腫塊可疼痛至影響睡眠 不少女士受乳房疾病困擾,或對乳房脹痛、硬塊掉以輕心。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這既非炎症又非腫瘤的良性增生,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屬中醫「乳癖」範疇,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腫塊一般大小形態不一,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高。中醫以針藥結合,標本兼治,臨牀效果不錯。 陳小姐,21歲,雙側乳房脹痛3年餘;今年初情况加重,曾求診西醫,超聲波檢查顯示雙側乳房均有乳腺增生,激素治療後緩解。最近1個月乳房脹痛甚,睡覺時會痛醒。每當生氣激動及經前1周,均感覺脹痛加劇,甚則不能觸摸。經後脹痛稍緩解,但仍脹滿疼痛。她平素易怒,常無故煩躁不安,睡眠欠佳。經期不準,月經量較少,色暗紅。納少不欲食,舌淡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觸診發現患者雙側乳房脹硬,可摸到多個大小不等、圓形質韌結節樣塊,推之移動,壓痛拒按,雙腋下淋巴無異常。根據徵狀,訂立針灸結合中藥治療,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 針灸以乳房為主,配合手足陽明經、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標本兼治。取穴有(雙側):阿是穴(乳腺增生處)、膻中、乳根、屋翳、天溪、期門,配合手部穴位天宗、外關、合谷,足部胃經穴位足三里,肝經穴位三陰交、太衝,隔日針灸1次,每次留針20至30分鐘。 以中醫經絡來說,乳房屬胃經,肝經上達乳頭。因此選穴除了以局部(乳房、乳腺)為主,也配合遠端穴位疏通肝、胃經的經絡,調節全身整體氣血對治療也很重要。 同時針對患者乳房脹痛甚,肝鬱脾虛血瘀的體質,處方7日中藥,每月經前10天開始服藥,至經期停藥。每日2次,每次1劑,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使用加味消遙散作為主方,並加香附和海藻等以理氣、散結,乳香、沒藥活血止痛。 此類疾病由七情內傷引發,尤其是失眠、月經失調及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故問診時應詳細了解患病經過,給予心理疏導,適當消除緊張情緒,提升睡眠質素,有利加強療效。 治療1月餘,陳小姐最初半個月隔日針灸1次,每日服藥;待有明顯改善後,每周至少1次覆診針灸及服中藥。雙側乳房逐漸變柔軟不痛,月經期前後情况也穩定,睡眠胃口都不錯。 每日沐浴後按壓穴位 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每日按摩乳房周邊穴位及肝經、胃經穴位,局部刺激乳腺,增進乳房的氣血循環,促進乳房周邊組織的淋巴循環及全身氣血的調整。用拇指腹按壓針灸穴位,每個穴位深壓揉按30下,每下深壓停留3秒,按壓時會有明顯痠脹感。每天按摩,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飯後半小時較不建議按壓穴道,在沐浴後全身血液循環較好時按壓效果更好。 每人體質及情况不同,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乳房不適,出現腫痛、硬塊,應及早診治。 相關文章:【經期】月經周期不準、流量多少和顏色深淺 反映身體有問題?中西醫:紓緩經痛6招傍身 文:李騫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註冊中醫) Read more

【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明報專訊】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壓力過大、憂思過度?原來都可以導致胃酸倒流,中醫稱此為「吐酸」,在臨牀上常見。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刺痛、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慢性咳嗽、口苦等。病機主要與五臟中的肝、脾失調有關,以致影響飲食運化功能。通過內服中藥,調整飲食作息,理氣和胃,可改善胃酸倒流帶來的不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胃酸倒流6個症狀 飲食不節 壓力過大 肝胃不和 胃酸倒流的具體病理,主要涉及連接胃與食道的賁門過度鬆弛、關閉不緊,以致胃液和胃中未消化的食物很容易通過賁門往上逆流;以及由於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或因肥胖、懷孕等導致腹脹、腹壓過大,胃酸及胃內容物就可能被推擠出胃部,進入食道,形成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年齡增長、吸煙、飲酒、精神壓力、高脂或高糖飲食等,都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中醫認為吐酸其中一種常見病因與肝胃不和有關,屬實證。由於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或情志不舒,如壓力過大、憂思過度等,可導致食滯胃腸或肝氣鬱結。當肝臟負責調暢氣機的功能受影響,肝失疏泄,氣機運行不暢,便可形成氣滯,妨礙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胃氣以降為順」,若因氣機阻滯引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便可出現噯氣、呃逆、反酸、嘔吐等問題。患者會出現胸悶、腹脹、惡心、食慾不振、身體兩側脹痛(脅痛)、時常唉聲嘆氣、舌色暗、舌面上可見瘀斑瘀點等。 要改善因肝胃不和而引起的吐酸,需要疏肝、理氣、和胃,減輕脹氣,幫助消化。常用的中藥包括柴胡、枳殼、厚朴、佛手、陳皮、炒麥芽等;中藥方劑則包括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 過食生冷 脘腹受寒 脾胃氣虛 另一種常見吐酸原因是脾胃氣虛,屬虛證。由於年老體衰,或過食生冷、脘腹受寒等,以致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能力欠佳,即使正常飲食也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當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增加,便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脘痞腹脹,增加吐酸風險。而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可引致肌肉鬆軟,升提乏力,患者不僅會感覺體力不支、肌肉不實、易倦乏力,如果消化道的肌肉也因氣虛而變得鬆弛無力,也會增加胃氣上逆造成吐酸的機率。 脾胃氣虛者在臨牀上的典型症狀,包括神疲體倦、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身體浮腫、語聲低微乏力、食少、容易腹瀉等。診舌時可見舌體腫脹或胖大,以致舌邊滿佈齒痕,舌苔質地潤滑。 要改善因脾胃氣虛而引起的吐酸,需要健脾補氣,輔以行氣,促進消化功能,增加氣力,升提舉陷。常用的中藥包括黃芪、黨參、白朮、砂仁等;中藥方劑包括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對應貼士:改善坐姿 預防吐酸 要預防胃酸倒流,飲食要定時,不要暴飲暴食。食物選擇方面應少吃油膩、太甜、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如肥肉、甜點、辣椒、凍飲、咖啡、濃茶等,以及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如米粉、即食麵、果仁、薯仔、豆製品、奶製品等。也建議患者少食多餐,多吃瓜類及深綠色蔬菜,戒煙酒。用餐時不要狼吞虎嚥,要慢慢進食,把食物充分嚼碎才吞下,可減輕腸胃的負擔,幫助消化。晚餐不宜吃得太急太飽,用餐後最好等2、3小時才上牀睡覺,以免在睡覺時因胃氣脹及消化力減慢、肌肉放鬆,加上平臥的姿勢而誘發胃酸倒流。 相關文章:哮吼症初期症狀如感冒 狗吠般的咳嗽聲嚴重影響兒童呼吸 了解哮吼症的5個常見警號 亢奮動怒焦慮 肝火上炎 除調整飲食習慣外,調暢情志對防治胃酸倒流也十分重要。精神過於亢奮、動怒、焦慮緊張,易引起肝火上炎或氣機鬱滯。根據五行「木剋土」的規律,肝木過盛將會過度遏制脾土的功能,造成胃酸過多、脹氣、胃腸動力減慢。因此對平日容易焦慮緊張的人來說,鼓勵他們學習鬆弛減壓,檢視壓力源頭,並嘗試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以紓緩精神壓力。用餐後不宜馬上做緊張的活動,如埋首工作、玩電子遊戲等,建議可輕鬆散步15至20分鐘,配合深呼吸、輕柔按摩腹部的動作,促進消化。 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就是要注意日常的姿勢。如經常坐在太軟的椅子、沙發、睡牀上,或者長時間寒背、躬身、收腹,因為下腹的壓力增加,或會妨礙消化,有可能引起脹氣和胃酸倒流。因此平日應留意坐着時要把腰板挺直,以理順氣機。而坐墊硬度亦宜保持適中,不宜太軟,避免坐下時身體過於凹陷,影響筋骨和腸胃健康。 拆解迷思:胃酸過多直接湧出? 很多人以為當胃酸過多時,胃酸便會直接湧出胃部而造成胃酸倒流,其實並不正確。真正原理是當胃酸過多時,會刺激胃壁黏膜導致炎症反應,除可引起痛楚外,更會妨礙消化功能,造成脹氣。當消化道的壓力過大時,胃內的胃液、氣體及內容物便有可能通過賁門逆流到食道,甚至造成惡心、噯腐吞酸等。 中醫認為胃酸過多主要與「肝旺脾虛」有關,治療宜清瀉肝火,兼理氣和胃,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或由中藥浙貝母、海螵蛸(烏賊骨)組成的偏方「烏貝散」,有安胃制酸的功效。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醫食因緣:憂染疫 長者困家身心失調(附食療湯水食譜)

【明報專訊】踏入炎夏,疫情並沒有因氣溫升高而消失,大家仍然要堅守各種防疫措施,提高個人衛生意識,希望可減少接觸致病原的風險。長期抗疫,不少人因過度憂慮、缺乏運動或社交、作息規律混亂等原因,導致身心失調。 Read more

【人生下半場】醫食因緣:從調整臟腑入手 滋陰潤膚踢走秋乾痕癢

【明報專訊】皮膚是身體最大器官,隨年齡增加,皮膚也會出現老化。老年人皮膚往往較粗糙而且乾燥。如果加上天氣乾燥,或受長期病患影響,皮膚乾燥、痕癢的問題便會惡化。中醫認為年老皮膚乾燥與陰虛、津液不足有關,通過藥物、食療,以及適當的皮膚護理,有助滋陰潤膚,擺脫秋乾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