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備戰】譚談健康:日行一萬步 好過跑馬拉松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渣打馬拉松,超過6.2萬人參加。跟往年一樣,有數名參賽者要送院留醫,更有一人不治,令人開始反思到運動原來也有風險和副作用。 近年,很多地方都提倡人們要多運動。運動固然之有很多好處,可增強心肺功能,消耗多餘的卡路里,對於體重、膽固醇、血壓、糖尿,都有良好的影響。跑步所需要的資源和額外裝備並不多,但是全馬要跑42公里,一般人的體力應付不來,一定要賽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充足的準備才適宜參賽;即使是半馬,也需要經過訓練和準備,沒有充分準備下參加,風險不小。 最近,有些專家認為過分劇烈的運動可能對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例如長途賽跑後,病人可能因缺水而引起腎臟功能問題,缺水嚴重者會引致橫紋肌溶解症。也有研究認為體能要求高的運動,對平時沒有運動的人來說,可能更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當然我們鼓勵運動,但不是一次過做非常長時間的劇烈運動,而是應該每天循序漸進,例如一個星期做五天,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對身體健康最有好處。而不是只集中在一天中跑40多公里。而且運動並不止局限於馬拉松長途賽跑,不要忽略運動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打高爾夫球、踩單車、園藝、步行等。所以現時建議,人們每天步行最少10,000步,大約是個半小時,對促進身體健康更有效,而不是在一周內只集中在一兩天做非常非常劇烈的運動,因為這樣身體可能負荷不來,反而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運動沉溺症 不做運動會焦慮不安 另外,最近也有一個現象稱為運動沉溺症,病人可能過分迷戀或沉迷運動,影響到自己的日常工作,這種情况在外國開始出現。患者可能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身去做強烈運動,而且覺得如果運動減少或運動量不足,會渾身不舒服;如果那天不運動,病人就可能覺得焦慮和煩躁不安,連病人都心知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歡聚的時間和關係,這些都告訴我們病人可能已經患上了運動沉溺症。病人如果有以上徵狀,應盡快尋找醫生協助。 總的來說,運動固然好,可以提升我們的心肺功能,預防心臟病,減少高血壓、糖尿病風險,但是如果運動不得其法,可能會適得其反,運動過量或不適合,可能會令身體健康受損。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長跑備戰】周日渣馬 料氣溫濕度污染「三高」

【明報專訊】香港渣打馬拉松將於周日(21日)舉行,渣打馬拉松籌委會主席高威林昨表示,今年報名情况十分踴躍,合共7.7萬人參賽,根據天文台預測,比賽當日天氣較暖,介乎17℃至21℃,略高於最舒適溫度14℃至17℃,希望當日濕度不會太高,以免影響跑手狀態。天文台表示,比賽當日除了天氣較暖,相對濕度最高達90%,加上當日會有煙霞,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濃度較高。換言之,參賽者有可能面對「三高」即溫度、濕度及懸浮粒子濃度高的惡劣環境下作賽。 17℃至21℃ 濕度最高90% 浸大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較理想的長跑天氣是5℃至15℃、相對濕度約50%,若天氣潮濕,跑手較難散熱,如不能在短時間內釋放體內熱能,體弱跑手容易中暑,嚴重者或會誘發隱性疾病,建議跑手要有充足睡眠,開跑前分階段飲水,比賽期間如有需要可淋濕身體,有助散熱。 天文台科學主任梁恩瑜表示,周日偏東氣流緩和,風力3至4級(風力級數為緩和),較易積聚污染物,部分地區能見度下降。另據天文台的自動分區天氣預報,周日早上天文台位於尖沙嘴總部的氣溫為17℃,相對濕度高達90%。 設42醫療站 800醫護候命 高威林又指出,今年賽事沿途設有42個醫療站,較去年略增,與去年有跑手死亡無關;醫療輔助隊會提供10輛救傷車和4輛電單車,亦有逾800名醫生及護士提供協助,相信人手足夠。 警方與運輸署昨公布,由於舉行馬拉松賽事,周六晚上11時半至翌日下午2時實施分段封路,警方指出,今年的封路安排與去年相同(見表)。比賽當日有240條巴士路線及40條小巴專線會改道或暫停服務。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長跑備戰】渣馬備戰 物理治療師教路 賽前熱身「扮跑」更有效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長跑盛事渣打香港馬拉松將於周日(1月21日)舉行,不少參賽跑手都選擇在比賽前後停跑數天,賽前為養精蓄銳,賽後則為全面休息,然而這做法真的合適嗎?聽聽註冊物理治療師怎麼說。 文:許朝茵 圖:黃志東、Standard Chartered Hong Kong Marathon提供 ■賽前 單靠靜態拉筋反減肌力 賽前3至7天別再練跑 還有幾天便開賽,註冊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說,應該乖乖停操。「賽前3至7天別再練跑,應保留體力,讓身體『叉足電』才比賽。」把賽前7天的運動量減至三成,逐步遞減,賽前一天不跑,就算非常想跑,也應只是短距離訓練,若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反而會影響比賽表現。 不少人都會在起跑前做伸展運動熱身,認為可放鬆肌肉減少抽筋,但歐陽健不建議做靜態伸展,「靜態伸展雖然可以拉伸肌肉,但研究發現未能預防受傷,更會減低肌肉力量」;他建議熱身時做動態伸展,例如模仿跑步動作的原地提腿和弓步向前行等,之後再做靜態伸展,讓肌肉盡快進入運動狀態,比賽後再做靜態伸展,放鬆肌肉。 忍痛落場 傷上加傷 不少初哥參加長跑賽事,都是由10公里開始。歐陽健指,對於有跑步習慣的人來說,跑完10公里並非難事。「半馬及全馬賽事則需充足訓練,否則會增加受傷風險。」他說馬拉松賽後常見的不適包括小腿、大腿肌肉痠痛及繃緊等;另外,亦有可能因過度訓練、肌力不足、重複動作受壓、跑姿問題及跑鞋不合等,引起各種痛症。如賽前已發現徵狀(圖),應盡快求醫,勿強行落場,否則只會令病情惡化。 ■賽後 跑後5天仍痛 可能受傷 不少人認為,運動後三兩天出現的肌肉痛,與乳酸積聚有直接關係。不過,歐陽健說近年有文獻指出運動時所產生的乳酸,會在運動後1小時內被代謝至正常水平。肌肉持續痛的真兇,其實是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原理是運動強度過高引致肌肉纖維撕裂受損,身體修補期間,會令肌肉痠痛、腫脹及活動僵硬。這種感覺會於賽後約12至24小時出現,「通常3至5天後逐漸消失,如不適感持續,就有可能是身體組織受傷而引發的痛症」。如有任何擔心和問題,最好諮詢相關專業人士。 「恢復跑」帶走乳酸? 不如按摩20分鐘 坊間有說賽後1天作恢復跑(recovery run)可增加血液循環,加快帶走乳酸,令肌力更快恢復。不過,歐陽健解釋此舉對延遲性肌肉痠痛未必有幫助,「坊間的恢復跑指以個人最大運動量的三成慢跑,但有研究指這樣無助肌力恢復」。 他說延遲性肌肉痠痛通常伴隨短暫的肌肉力量減弱,此時不適合做劇烈運動,「有研究顯示運動後穿著壓力襪1至2天,或在運動後4天內,每天數次20分鐘以內的按摩,有助減輕肌肉痠痛」。另外,亦可自行徒手或用按摩滾筒(foam roller),按摩痠痛肌肉,促進身體局部血液循環,可加速肌肉纖維的修復。 新推出的智能手表可根據用家輸入的年齡、體重等個人資料,自動計算運動後理想的休息時間,到底有無幫助?歐陽健說現時未有研究證實這些功能的功效,但完賽後,身體當然需要休息,「如果沒有受傷患困擾,可如常生活,外出行街也無問題,毋須刻意在家休息」。 1個月後可正常復操 至於何時回復操練,要視乎身體狀况。一般肌肉組織損傷,需時3至4星期修復。不過,若想保持體能,可於賽後一星期開始輕量操練,強度為正常操練的七成,賽後兩星期可逐漸增加至平日的八成半,一個月後可回復正常操練。 「最重要是聆聽身體發出的警告,若復操後有痛楚或不適,應停止及減低訓練強度。切忌急於回到比賽前水準和訓練,復操後應重新開始基本訓練,循序漸進恢復體能。」 ■伸展示範 跑後靜態伸展 10分鐘鬆肌 很多人喜歡在賽後當晚浸熱水浴,不過歐陽健建議賽後當晚洗澡水的溫度應接近體溫,約為38℃,才可讓肌肉放鬆。比賽後48小時內建議冰敷痛處,每次不多於20分鐘,可減輕賽後肌肉不適;48小時後,當肌肉組織進入修復期,才可熱敷,增加血液循環,幫助修補肌肉。 賽後泡溫水鬆肌 冰敷痛處 另外,運動後作靜態伸展有助放鬆繃緊肌肉,回復肌肉彈性。以下示範動作主要伸展下肢3至4組肌肉,每組拉約3至5分鐘已足夠,整體約10至20分鐘。 1.股四頭肌 動作︰站直,將右小腿拉近臀部,維持15秒,換腳再做,每邊各做10次 針對︰大腿前股四頭肌 注意︰伸展時,膝蓋指向地,上身挺直,避免向前傾,大腿前有拉扯感 2.大腿後肌 動作︰站直,右腿踏前,腳尖向天,左腳屈膝,上身向前傾,盡量向腳尖壓下,維持15秒,換邊再做,各做10次 針對︰膕繩肌 注意︰伸展時右腳要保持伸直,因膕繩肌由膝蓋後方伸延至臀骨位置,伸展時必須感到大腿後肌有拉扯感覺,同時上半身愈向前壓,令肚臍朝向地面,可加強伸展效果 3.梨狀肌 動作︰坐在穩定椅子上,右腿屈曲橫放在左腳上,上半身壓向右大腿,維持15秒,換邊再做,各做10次 針對︰梨狀肌 注意︰感到臀部肌肉拉扯,另外,伸展右腿時如用左胸壓下,或伸展左腿時用右胸壓下可加強伸展效果 4.小腿後肌 動作︰站直,左腳踏前至屈膝,重心向下壓。維持15秒,換邊再做,各做10次 針對︰腓腸肌 注意︰後腳蹬直,雙腳腳尖向前,身體向前傾,感到小腿後方有拉扯 示範:實習物理治療師 Alison Chan 編輯/林信君 美術/Annie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長跑備戰】飲食貼士﹕賽前戒高纖 賽後忌大餐

【明報專訊】除了熱身,賽前必須注意的還有飲食,賽前1至2小時,可進食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例如一份三文治及奶,同時避免吃平常少吃的食物,以免腸胃不適。高纖食物亦應避免,減少賽事中途如廁的需要。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葵涌)應用科學系講師兼註冊營養師黃蘊芝指出若參加10K賽事,中途毋須刻意進食補給但要注意補充水分,半馬及全馬組別因運動時間較長,所以可適時進食朱古力或香蕉補充能量,也要飲運動飲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而不少人常吃的power gel,糖分偏高,有可能令腸道不適應引致腹瀉。 賽後1小時 吃蛋白質修復肌肉 賽後60至90分鐘,黃蘊芝說應補充蛋白質及糖分,例如可吃1杯水果低脂乳酪、香蕉奶昔或1杯低脂奶伴輕巧的三文治,以補充激烈運動後消耗的能量及營養,減少對免疫功能影響。同時,蛋白質可助修補肌肉,加快復元。 另外,運動後可多吸收奧米加3,如牛油果、三文魚、紅衫魚等,有助消除炎症;維他命B亦有助放鬆肌肉,由於可從肉類及蔬菜水果上攝取,大家毋須刻意吸收,更不建議食補充劑。不少人賽後會大吃大喝慶祝,黃蘊芝提醒由於跑後身體血液均流向肌肉,若進食大量高脂食物,腸胃未必應付到,隨時引起不適。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長跑備戰】新手跑山防傷 操腿肌練平衡

【明報專訊】中秋過後,又是山友出動的旺季,周末假期的郊野公園、遠足路徑熱鬧過商場。 當中不少人正為11月的毅行者作準備,要熟習山路,又要操練晚間跑山。山路崎嶇不平,又沙又石,不少跑山新手不熟悉複雜的路况,加上體力不足,容易傷膝或拗柴。 想減低受傷風險,專家指應先強化大腿肌肉,再循序漸進適應山路情况,才可路路亨通。 ■跑山防傷膝拗柴 強肌練平衡 ‧訓練初期,上落坡不宜心急 ‧加強腿部肌肉,減少跑姿不當引致的受傷 ‧訓練平衡力,減低拗柴風險 ‧恢復運動減痠痛 新手最易傷:膝蓋、足踝 毅行者是不少跑山愛好者一年一度的大事件,為了完成100公里挑戰,不論新手或老手都「死操爛操」。不過,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劉建榮指出,新手最易出現膝蓋及足踝問題,主因是未習慣路面情况所致,「遠足跑山,路線涉及多種不同元素,包括上坡、下坡、梯級、泥地、碎石地等,當中上坡、下坡及梯級都涉及提腿動作,對半月板及前十字韌帶都會帶來負擔,加上上坡時需消耗一定體能,到落坡時膝蓋除要承受身體的壓力之餘,更可能因肌肉力量不足而改變步姿,更容易出現膝傷問題」。 山路崎嶇 泥地碎石多 「另外,山路變化多,路段中會涉及泥地、碎石路等不同路面,由於路面不平,如果沒有合適的裝備及平衡力不足,好易拗柴。這問題最容易發生在夜間的跑山訓練,因為視線變差,只得頭燈作為光源,更難判斷落腳點的路面狀况,更加容易出事。」此外,部分山路路線會有多條彎路,這些路線亦會加大膝部的壓力,增加出現拗柴風險。 跑街王上山風險一樣高 現時不少人都有跑街的習慣,有部分人跑完10k都面不改容。以為自己跑街成績不俗,轉跑山都應該應付自如?劉建榮指出,無論跑街成績多麼好,轉去跑山同樣有受傷風險,「跑街以石屎路為主,雖然也有上坡或下坡的路段,但始終都是平面路,對平衡力要求較低。跑山面對不平路面,體力消耗比跑街大,同時亦要求身體平衡力高,如果沒循序漸進地適應山路路面,跑街跑得多快、多久都好,轉去跑山,其實受傷風險一樣高」。 而對於毅行者的新手訓練,劉建榮建議不能操之過急,「不少參加毅行者的新手,急於直接訓練比賽涉及的路段,但有些路段並不適合新手去跑,部分更可能有大量上落坡、泥地及碎石路段,新手更易出事。所以在訓練初期,不能過於心急,應選擇一些上落坡幅度較小,較易行的山路訓練,當身體適應了跑山的模式,才加強難度,以減少受傷風險。另外,晚上訓練前,最好在日間試行一次,了解路面變化,可減少晚上訓練時的危險性」。 新手適應 起碼兩星期 要減少受傷,除了慢慢適應路面,如何加操亦是重點之一,劉建榮指出,新手要適應路面不平及上落坡,約需要2至3周,「當完全適應山路的路面情况之後,才能慢慢加操,而加操的進度,可視乎自己的體能而決定,大約每次加半小時至1小時不等,切忌一次過加太長時間,否則體力不支,容易受傷」。 ■家中運動 強腿3招 上山前操練 跑山新手容易傷膝拗柴,與肌肉力量不足、身體平衡力差有關,但問題會隨跑山跑得多而改善。如果沒有太多時間操練,又想改善以上兩大問題,減低受傷風險,劉建榮推介家中運動,提高腿部整體穩定度,強化腿部肌肉,提升表現。 ■強化運動 1.箭步壓腿 做法:雙手蹺起放在胸前,前後腳站立。蹲下,至雙腳大腿與小腿呈90°直角為止,再回復站立姿勢 注意:蹲下時,前腳膝蓋不能前過腳趾 次數:左右腳完成為1下,10下為1組,每日1次 目的:強化股四頭肌,加強膝關節穩定 2.跑姿式單腳半蹲 做法:模仿跑步姿勢,提左腳、右手,以單腳站立;手肘、膝蓋成90°。左膝維持90°向後撐,右腳微曲,右手放下提起左手,重複動作 次數﹕10下為1組,換邊再做,每日1次 目的:強化單腳站立時膝關節穩定度,加強上身及下身協調能力 3.單腳V字跳 做法:地上放上軟墊,單腳站在軟墊右後方,面向軟墊。單腳跳到軟墊上,跳高同時轉動身體面向前方;然後再跳向左後方,跳高同時轉動身體面向軟墊。重複動作跳回原處 次數﹕左右腳完成為1下,10下為1組,每次3組,隔日1次 目的:加強股四頭肌力量,增加膝關節附近肌肉強度 ■跑後恢復 4.放鬆髂脛束 做法:向左側臥,左前臂支撐身體,右手輕扶地面,左腳伸直,右腳輕踩地面作平衡。泡沫軸放到左腳膝關節與地墊之間。將身體移動,令泡沫軸由膝關節滾動至髖關節位置停下,再返回原位。移動速度不用太快,移動至痛處可略為停頓10秒 注意﹕不能按壓到關節處,以免引致發炎 次數﹕每次5至10分鐘,完成後換邊再做,每日早晚各1次 目的:放鬆髂脛束,加快大腿血液循環 示範: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學員連汶芊 ■裝備貼士 行山鞋防滑吸震 手杖護膝 頭燈夠「照」 除了要好好編排訓練路線,裝備亦好重要,劉建榮表示﹕「為應付路面情况及減少上落坡時雙膝的壓力,選購行山鞋時,必須留意『咬』地性及吸震能力,減少受傷風險。」另外,行山杖及頭燈都好重要,「不少山友為怕麻煩或遺失,不帶行山杖跑山,其實行山杖除了有助減輕膝部受壓,亦可在受傷時當成輔助工具,角色相當重要。如怕遺失,購買時可選擇能掛在背囊的款式。此外,頭燈除了夠光,照射範圍夠大也相當重要,晚上掌握路面的資訊愈多,發生意外的風險亦大減」。 文:勞耀全 圖:黃志東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長跑備戰】「半圓球」搣甩膝痛跑得樂

【明報專訊】近年跑步風盛,不少人一放假就來個10K或跑山。但跑得三數年,便有可能受傷痛困擾,最常見莫過於膝關節受傷,有人痛到要禁足跑道。 過分操練可致膝關節受傷,跑姿不正確亦會傷膝。如果屬後者,利用「不平衡」的工具幫手,可作復康運動,又可加強下肢肌肉協調,減少日後傷膝風險,繼續跑餐飽! 分清兩種膝傷 對症下藥 香港很多人熱愛跑步,平日晚上或假期、大街小巷或公園內,總會撞到幾個跑友迎面跑來。可是不少跑友開始跑步後,快則半年,慢則三數年,傷痛就會浮面,其中膝傷問題最為常見。註冊物理治療師蔡曉昌指出,跑友出現膝傷,原因主要分兩種,「第一種是勞損性受傷,通常是訓練量太大、過於頻密,加上休息不足,令關節不勝負荷,磨損而產生痛楚。第二種是協調欠佳而受傷,主要是由於盆骨和下肢的協調和穩定度差,在跑步時盆骨及下肢的動作出問題,未能做到腳尖、膝蓋、髖關節成一直線,令膝輕微扭曲,膝關節因而出現額外的動作,增加受傷風險」。大多數跑友未必在開步跑初期出現問題,但在長跑或跑山的後半段,體力下降及肌肉疲勞時才出現,因而較難察覺。 勞損性和協調欠佳形成受傷的因素不同,處理手法迥異,蔡曉昌解釋,要分辨這兩種受傷,可由受傷關節數目入手,「勞損性受傷大多只有單一關節疼痛,而協調性受傷則大多出現多關節痛。主要原因是協調欠佳的人,由於姿勢錯誤,好大可能同時間令幾個關節受傷,例如當膝關節向內彎曲時,足踝關節及臗關節亦同時出現扭曲,令三個關節同受影響,嚴重時可能一開步跑,幾個關節同時會痛」。 改善關節協調 強肌防傷 勞損性受傷,可根據嚴重程度,以適當的休息、冰敷、熱敷等方法,再調節訓練強度及密度,減輕痛楚。但協調欠佳而受傷涉及跑姿問題,即時紓解關節痛楚之後,也可能因姿勢問題再次受傷。「要改善肢體協調,其實應要訓練盆骨和下肢穩定及協調度,利用不平衡的裝置,便可以改善身體協調、平衡力,同時可加強肌肉力量,減少因為肌肉疲勞而影響步姿,半圓平衡球、彈牀或發泡膠等不平衡裝置,都可以用來輔助訓練。」 半圓平衡球,常用作不平衡訓練,它最初用在健身界,為提升基本動作難度而設;近年開始用在復康訓練,對改善協調欠佳而受傷有一定幫助。「站在半圓平衡球上,由於其不穩定度會令身體左搖右擺,為了穩住身體,肌肉和關節需要協調用力,從而達到訓練平衡力及核心肌肉的目的。以足踝扭傷為例,拗柴後,韌帶變得鬆弛,關節感覺亦會變得遲鈍,反應變慢。透過不平衡訓練,可刺激關節的感覺,令反應變快,下一次拗柴時,身體都能即時作出相應的保護動作。而因協調欠佳而受傷的人士,亦可透過平衡訓練,以提高足踝關節、膝關節及臗關節的協調,以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表面軟易跌 先平地預習 半圓平衡球使用上看似簡單,但蔡曉昌提醒初次接受平衡訓練人士,宜先在平地練習。站在球上亦必須留意安全,「由於半圓平衡球的表面較為軟身,首次站上去時,身體需要時間適應,所以有可能會跌倒,因此初次使用時,最好將它放置於牆邊,或是設有把手的地方,用家一旦失去平衡時可作攙扶之用。當訓練一段時間後,可將半圓平衡球放置在四周沒有雜物的地方,而所需空間,約是用家以一大步作半徑範圍,確保運動過程中失去平衡時,不會因腳踏到地面上物件而引起意外」。 另外,蔡提醒不要一下子將訓練難度提升得太高,「例如當一個人在平地時都未必能夠單腳站立,卻要在半圓平衡球上進行單腳站立訓練;由於相關的肌肉、關節都沒有足夠力量支撐身體,站到球面上,只會強行使用不相關的肌肉來平衡,隨時弄巧反拙引致其他肌肉受傷」。另外,平衡訓練需要一定的專注力,所以當感到疲倦或睡眠不足時,便不要強行練習,否則會增加受傷風險。 ■動作示範 搖搖擺擺 平衡力大增 因下肢不協調而出現膝痛,可透過半圓平衡球進行復康運動,以改善肢體協調度,減少再次受傷風險。註冊物理治療師蔡曉昌強調,千萬不要急於做復康運動,而忽視受傷部位,「如果連平地都無法行走自如,便不要使用平衡訓練工具進行復康運動,以免傷上加傷」。應待關節痛楚消失,並在平地上先進行簡單平衡訓練,才可用工具做復康運動。如本身平衡力較差,可先以彈牀或發泡膠這類難度較低的平衡訓練裝置輔助,提升平衡力,才用半圓平衡球。訓練時雙腳與肩膀距離一致,身體保持垂直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熱身訓練 1.球面踏步 做法:半圓平衡球球面向上,站在球面。抬高右手左腳後放下,再抬高左手右腳,不停重複動作,作為熱身。每次3至5分鐘,每日2次 訓練:單腳平衡力、全身協調能力 ◆中級訓練 2.球面深蹲 做法:半圓平衡球球面向上,站在球面。臀部收緊並向下蹲,下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而雙膝距離需與髖關節闊度相同。每次3組,每組10至15下 訓練:雙腳平衡,強化股四頭肌、臀部肌肉 3.球面箭蹲 做法:站在地上,半圓球放在前方。右腳向前踏在球面上,左膝屈曲及向下壓腿,過程中保持身體垂直,減少左搖右擺。每隻腳做10至15下,左右腳完成為1組,每次3組。 訓練:單腳平衡力,強化股四頭肌、臀部肌肉 ◆高級訓練 4.重心轉向(左右版) 做法:半圓平衡球球面向下,雙腳站在底部平面。雙腳與肩同寬,身體先移向左,左腳屈膝,右腳伸直;再移向右,右腳屈膝,左腳伸直,半圓平衡球隨身體移動左右斜側。每次3至5分鐘,每日1次 訓練:左右重心轉向、強化核心肌肉 5.重心轉向(前後版) 做法:半圓平衡球球面向下,雙腳站在底部平面。雙腳與肩同寬,雙腳前掌向下壓、後踭提起;然後腳前掌向上提、後踭向下壓;半圓平衡球前後擺動。每次3至5分鐘,每日1次 訓練:前後重心轉向、強化核心肌肉 文:勞耀全 圖:劉焌陶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半圓平衡球5式,搖搖擺擺練協調!goo.gl/iNqouX

Read more

【長跑備戰】備戰錦囊:比賽當日早餐一定要吃

【明報專訊】除了比賽前四天奉行「肝醣超補法」,為長跑儲能量,比賽日當天的飲食,亦有幾點需要留意﹕ 早餐食正常分量 比賽當日必定要吃早餐,但要小心選擇食物種類及進食時間。比賽一般於清晨舉行,因此當天最少要在開賽前兩至三小時起牀,並進食平常分量的早餐。如果早餐分量太多,會使血糖大幅上升,引致身體分泌過多胰島素,令血糖下降及阻礙身體運用儲存的肝醣;如果進食水分太多的食物或太遲吃早餐,跑步時食物會在胃內滾動,引起胃部不適;如果不吃早餐,身體會提早使用儲備的肝醣,減低肝醣的儲存量。換句話,早餐要吃得好才不會影響比賽表現。 運動飲品逐少飲 有不少參賽者會於跑步期間飲用運動飲品以補充水分、能量及電解質,但這類飲品的葡萄糖含量相當高,如果一次大量飲用,會使血糖大幅上升而抑制肝醣運用(如上一點提到)。因此,建議只適宜每次飲用小量,如每30分鐘飲用50至100毫升,分多次飲用,這樣便可達到補充效果而又不影響表現。 半條能量棒 補充能量 參賽者亦可於長跑期間(每30分鐘)進食小量香蕉(每次半隻)或能量棒(每次半條),既可補充糖分及電解質,又可減少因大量飲品而造成胃部不適。 賽後補充蛋白質能量 完成比賽後,要盡快補充蛋白質及能量,以協助身體修補因長跑而造成的損傷及回復肝醣儲備,應付身體日常需要。可考慮少吃多餐,如﹕番茄雞蛋三文治、茄汁豆焗薯、花生醬香蕉飛碟(多士)等。

Read more

【長跑備戰】渣馬4天前儲滿肝醣迎戰

【明報專訊】下周日(2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渣打香港馬拉松,很多跑手已經準備就緒,身邊亦有不少朋友報了名,當中不乏新手。雖然這班初哥大部分只挑戰10公里或半馬賽事,但需要的事前準備亦不容忽視,因每年最多人受傷的正是這些較短路程的組別。除了要練跑練氣、強化肌肉、提升耐力,還要注意營養的補充。 文﹕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蘇永源 正常情况下,身體肌肉及肝臟會準備一定數量的肝醣(glycogen)以供日常活動使用。一般而言,若運動時間少於90分鐘,並不需要作額外的營養補充。 不過,長跑活動往往超越90分鐘,當肝醣用盡後,身體便需要依賴另外的能量來源(如﹕燃燒脂肪及分解肌肉)。但這些效率較低的能量來源,未能應付長跑所需的大量及緊急的能量需求,故運動表現在肝醣用完後便會大幅下降,並造成肌肉痠痛、疲勞,甚至增加抽筋及跌倒受傷的風險,以及影響賽後身體復元。 因此,一般長跑運動員都會在比賽前進行肝醣超補法(carbohydrates loading),以增加肌肉及肝臟的肝醣量,改善長跑表現。 食碳水化合物配合減操 昔日,要實行肝醣超補法,先要在賽前一星期減少進食碳水化合物,以用盡身體的肝醣,然後才開始「超補」,但近年研究指毋須先用盡肝醣。其實,肝醣超補法十分簡單,以「少用多儲」為原則,毋須先用盡肝醣︰ 賽前四天:增食碳水化合物 1. 首先,在比賽前四天開始增加進食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飯、粉、麵、麵包、薯仔、番薯、香蕉等,但亦要留意均衡飲食,有足夠的熱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才可使身體保持最佳表現。如果正餐胃口較小,未能額外增吃碳水化合物,可考慮以多餐的形式補充,如﹕上午茶點吃多一件烚番薯,下午茶點吃多兩片麵包,晚餐後再吃一隻香蕉等。 賽前四天:逐減訓練時間強度 2. 在比賽前四天開始超補肝醣,逐漸減少訓練時間及強度,直至比賽前一天暫停訓練,使身體使用最少儲備及儲存最多肝醣,以作比賽當日之用。 少用多儲肝醣 3. 在減少使用及增加儲存肝醣的組合下,身體的肝醣可提升至最高水平,維持比賽當日的表現。 編輯:蔡曉彤 Read more

【長跑備戰】練馬拉松膝痛要識停 新手一周限兩跑 伸展+操肌防再傷

【明報專訊】渣打馬拉松於明年2月舉行,是本地運動界一大盛事,除了長跑健將,也吸引不少新手參加。新手上場,當然不想失禮,賽前頻頻操練;但胡亂加操令膝痛纏身,比賽臨近又不想停操,甚至忍痛照跑! 跑步膝傷,主要因為肌肉力量不夠,正確做法是先休息養傷,再做強化肌肉運動。先養傷後操肌再開跑,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馬拉松盛事。 ■運動處方 強化肌肉減膝傷 ‧膝痛減退後,先做拉筋及伸展運動,切忌即時操練 ‧透過拉筋及伸展運動,強化跑步時用到的肌肉,減低再次受傷風險 ‧如需加操,每次跑完之後冷敷膝頭,減低受傷風險 渣打馬拉松(渣馬)參加人數每年都創新高,當中不少新手參與。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新手最易受膝傷困擾,「主因是開始操練時,未能好好掌握操練強度,胡亂加操所致」。一般新手操練,最初會由2至3km開始,跑步時間大約需要15至20分鐘,「但不少新手跑完之後,覺得身體並沒有問題,便在第二天立即再操,甚至加長跑步時間及距離。但其實此舉令到膝頭肌肉過分使用,沒法休息,久而久之膝傷便出現」。 梁澤祺解釋,雖然這種加操方式,不會有即時的痛楚,但由於髕骨(膝蓋骨)、髕骨肌腱(連接膝蓋骨下方的肌腱)及股四頭肌腱(連接膝蓋骨上方的肌腱)突然受到過大的拉力,長時間便會發炎,「膝頭痛,通常會在開始跑步後的三個月至半年內出現,因長時間勞損而出現疼痛」。 加操傷膝 半年後才痛 最初出現的膝傷徵狀,首先是膝頭發熱、腫脹,而且一跑就會痛。另外,長時間坐下後,站立時出現膝頭痛,亦是膝傷的警號。有部分人以為食止痛藥、消炎藥,休息一兩天不痛後便可再跑,但梁澤祺指出,膝頭肌腱及關節其實未完全康復,加上部分膝傷是肌肉強度不足所致,急於操練只會再次受傷,「最少要停跑一至兩個星期,並做一些伸展及強化肌肉運動,才能減低再次受傷的機會」。 重心傾一方 傷腰傷腳眼 膝痛初期,影響行路,亦會令身體重心傾向一方,引致腰部及腳眼受傷。想加快減低痛楚,梁澤祺教用冰敷,「膝傷時膝蓋骨本身不會發炎,主要是膝蓋骨上下方肌鍵及髕骨關節發炎,而受到地心吸力的影響,大部分發炎都集中在膝蓋骨的下方,所以用冷敷時集中敷膝蓋骨下方位置,每次敷大約10至15分鐘。如果冷敷墊剛從雪櫃取出,不想凍傷皮膚,可先鋪上毛巾才冷敷」。 練跑勿同時加時加速 除了注意受傷的處理,如何提升訓練強度亦相當重要,「一般長跑,會用加長距離或提升速度來加強訓練,但不適宜兩個數值同時更改。例如新手跑2至3km,需要15至20分鐘,平均每公里跑速為6至8分鐘之間,可在一兩星期之後,加強訓練跑25至30分鐘,但跑速依然維持每公里6至8分鐘之間。再想加操,便可再於一兩星期之後,維持跑25至30分鐘,但跑速加快至每公里5至7分鐘,餘此類推;切忌操之過急,同時加長時間及加快速度,引致膝傷」。 隔日才跑 跑完再冷敷 另外,梁澤祺提醒每次跑完之後,最好隔日再跑,「要令膝頭有充足時間休息,才能減少膝傷問題。一般新手一星期跑兩次,已經好足夠。如果仍然怕膝傷,可以在每一次加操之後,同樣利用冰敷膝頭約10至15分鐘,減低膝發炎風險」。 ■五招防傷 膝傷不代表停運動 出現膝傷,行路都痛,當然亦無法練跑。但是否代表要暫停所有運動,全面休息?梁澤祺表示其實在膝痛稍退後,可做簡單拉筋及伸展運動。當膝痛完全減退,則可做強化肌肉運動,減低日後膝頭再傷風險。 ◆膝痛稍退 拉筋伸展 (1) 伸展股四頭肌 站立,右手扶椅背保持平衡,將右腳向後屈曲,用左手扶住腳面,盡量將腳向上拉,維持10秒;換邊再做,完成後為一組。每次10下,每日10次。 (2) 伸展膕繩肌 坐下,雙腳伸直,將沒有受傷的腳彎曲,呈「4」字。上身向前彎,直至手觸碰到腳,保持姿勢10秒。每次10下,每日10次。 ◆膝痛全消 強化肌肉 (3) 強化臀中肌 側臥(受傷腳向上),雙腳合起向前曲,上方膝頭向上提起,毋須太高,臀部有輕微拉緊感覺即可,以受傷腳為訓練重點,或可換邊再做。每次10下,每日3次。 (4) 強化股四頭肌及臀大肌 站立,然後向下微蹲,膝頭屈曲在30至40度之間,不能超過45度,同時膝頭不能伸前於腳尖位置。每次10下,每日3次。 (5) 強化股四頭肌及臀大肌、增加踏步穩定 站立,受傷腳向前踏一步並保持膝頭輕微屈曲,另一腳輕輕向上提,形成踏步動作,保持5秒,每次10下,每日3次。 示範﹕AASFP學員馮詩琪 文:勞耀全 圖:黃志東 編輯:林信君

Read more

【有片:長跑備戰】長跑谷出蠱惑心病 初戰過關 再戰攞命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渣打馬拉松將於明年二月開跑,你開始備戰未呢? 每逢大型運動賽事,總有零星的突發性心臟病案例,甚至有猝死個案,出事者部分更是健康良好、有運動習慣的。 平日無病無痛,一場比賽,為什麼可奪命?運動前,如何揪出「隱形殺手」? 賽後好地地 傍晚心絞痛 「一位七十歲男病人,平日有跑步習慣,健康狀况及生活習慣良好,唯獨有高血壓,七至八年來服藥控制。一次跑十公里賽事,完成後未見不適,但至傍晚忽然心絞痛,送達醫院後證實心肌梗塞,情况非常危急,幸好最終獲救,病癒後沒有留下後遺症,是比較幸運的例子。」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漢鏵說。 「另一位男病人,五十歲,沒有任何長期病患,不煙不酒。一次與教會朋友組隊划龍舟,比賽至中段忽然心絞痛,勉強完成賽事,甫上岸即出事劇痛不適,急須送院救治。」 檢查發現,上述兩名病人均是因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粥樣斑塊,粥樣斑塊撕裂而觸發突發性心臟病。粥樣斑塊乃因壞膽固醇積聚而形成,令心血管的管道變得狹窄,妨礙血液流通。其中一名病人,粥樣斑塊佔據心血管道60至70%,估計因激烈運動時,粥樣斑塊撕裂、爆破,引致心血管進一步受阻塞而發病,後來以手術將斑塊抽出,痊癒後沒有留下後遺症。」 血管阻塞四至五成無病徵 陳漢鏵說,心血管的管道愈狹窄,出事率愈高,而劇烈運動、情緒突然激動,都易觸發血管粥樣硬化斑塊撕裂。有些病人可能屬隱性心臟病,管道阻塞情况只有40至50%,所以平日沒有任何徵狀,但粥樣斑塊撕裂,可以令一個原本不太狹窄的管道堵塞,甚至有些人會在睡夢中發生。 冠狀動脈有三條,為什麼一條管道堵塞已出現大問題?陳漢鏵說:「一條管道堵塞,看似只影響部分肌肉血液供應。但當下可突然令心跳失控,出現心室纖顫,剎那間令整個人休克、心跳混亂、無法泵血,一旦心跳停止超過兩分鐘,已有可能對人體造成永久損害。」 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指引,參與長跑前,宜進行高危因素評估。「留意家族病史、個人病歷等,例如曾否試過無緣無故暈眩、胸口翳悶等徵狀,以及過往做身體檢查時試過聽到心臟有雜音等。」另外,他亦說,曾參加過一次馬拉松沒事,不代表安全,陳漢鏵提醒:「有研究發現,未必是第一次長跑時出現突發性心臟病,有時是第二次。箇中原因,醫學界有不少猜想,可能一年才跑一次,第二次跑時自信增加,『谷得太盡』。」 此外,不少研究發現,一場長跑賽事,可能包括跑不同里數的參賽者,但出現突發性心臟病的重災區,多數是最後衝線前的5至6公里,故通常建議主辦機構安排足夠數目的醫療人員及體外除顫器,以備救援,尤其須於最後5至6公里「駐重兵」。 文:鄭寶華、吳穎湘 圖:曾憲宗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