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系列】父母主動出擊 三招抗開學壓力

每逢開學初期,學生都比較容易患上感冒或傳染病。除了生理健康外,不少學童會對開學感到憂慮,甚至壓力爆煲。因此,家長應多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狀況,透過以下三招,主動出擊,協助子女輕鬆迎接新學年。 1.了解壓力來源 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指出,普遍家長對子女有很多要求,希望他們贏在起跑線,所以往往一開學就安排子女參加大量補習班和課外活動,與輕鬆的暑假形成很大反差,令學生難以適應。加上學生在暑假期間比較心散,提到上學就會聯想起多功課、要守規矩等等,都會對學生構成壓力。另外,馮博士又表示,有些小朋友性格比較容易緊張,他們會擔心不能迎合要求,此時父母自身的情緒和態度就非常重要,不妨多檢視自己平日如何向子女傳遞信息,這些都會影響小朋友的處事態度。 2.勾起校園點滴 馮博士建議,閒聊時,家長不妨以自己的學習經歷為例子,跟子女分享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例如校園生活中,除了考試測驗,還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見到好朋友和喜歡的老師。馮博士指,焦慮情緒容易令人逃避問題,家長須留意避免助長逃避。亦要知道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應冷靜從容地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引導他們擴闊視野,學習以解決問題的態度,正面地面對困難,亦可多陪伴子女為他們打氣。 3.做好心理建設 開學前兩至三星期,家長可以開始提醒子女準備上學的事宜,例如了解他們的需要,調校合適的生活作息安排,以更好的態度面對開學。子女年幼的話,家長可以協助他們收拾書包;而較年長的,不妨嘗試讓他們自行規劃時間表,家長再給予指導,平衡學業和興趣。馮博士表示,家長可以替子女做好心理建設,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凡事盡力而為,即使遇上挫折或願望落空,都知道應該如何處理。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開學系列】開學智選書包 六大要訣你要識

暑假快將完結,不少學生都會添置新書包迎接新學年。原來書包重量超過體重十分之一已屬超重,書包天天用,用上十個月,過重會影響脊骨健康,家長必須幫子女挑選合適的書包。市面上的書包款式眾多,養和醫院義肢矯形師梁永健推薦背囊類,其餘斜孭款式、手提形式、拖篋類都不適合學童。以下是揀選及使用背囊的六大要訣﹕ 1. 肩帶闊而有彈性 要挑選有彈性的肩帶,有助卸力。如肩帶有軟墊、使用透氣物料及流線形,學童孭起來更舒適。軟墊一般半厘米厚,物料多為海綿、氣墊。流線形是指肩膊位置闊、接近腋下較幼。購買前按壓軟墊感受其軟硬度,以及讓孩子親自試孭。 2.應有胸帶及腰帶 背囊亦應有胸帶,以免走動時書包移位,或肩帶向兩邊跣下。背囊的腰帶,設計在於把部分書包重量直接傳送至盆骨,減輕雙膊及脊椎負荷。建議學童孭書包時均要扣上胸帶及腰帶。 3. 用料輕有間隔 書包用料硬軟不是大問題,重點要夠輕,而且能防水、有足夠空間及間隔,以確保能放入最大的一本書而四角不會皺。 4. 貼背有承托 背囊必須要貼背,其底部應在腰下兩至三吋位置,書包的重量才能平均由腰部承托。書包孭得愈低,背部愈受力,脊椎和腰部肌肉容易疲倦。如背囊有腰帶更佳,可以固定在背部,減少搖晃。 5. 減得一磅得一磅 家長可從文具著手為書包減磅,例如選購輕便型的筆盒,只放足夠文具;另外一般學校都有飲水器,上學時水壺只盛半滿,有需要時再在學校添水。當然學生要每天整理書包,取走不必要的物件。 6. 切忌單邊孭書包 學生不應單邊孭書包,另外,如果能將書包先放上桌面才孭上背較好,避免從低位一手將背囊揪起孭上背。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開學系列】三至四歲 兒童驗眼黃金期

家長努力為子女爭取「贏在起跑線」,將孩子每天的活動安排得密麻麻,有時啃塊餅乾又要趕去下一場,比大人還要忙碌。其實,真正的起跑線,應該是子女的健康,當中眼睛健康十分重要。 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范舒屏醫生說,兒童視力發展是一個過程,先看大影像,然後學習看細一點的東西。嬰兒出生後不斷學習,視力逐漸發展至約七至八歲才成熟。而三至四歲,是兒童驗眼的黃金機會。因為一來他們開始懂得表達,二來如發現問題亦可趁視力仍在發展中,及早修正。 范醫生提醒家長,兒童的視力問題不易從外觀察覺,例如一隻眼有事,身體自然用另一隻眼補償。故即使沒發現兒童有視力問題,亦應在三至四歲時帶他們驗眼。驗眼範圍包括色弱、立體感、斜視、屈光不正包括遠視、近視、散光等。當然如在他們更年幼時就察覺有問題,就無論是什麼年齡都應求醫,不要怕小孩子太年幼不懂得表達而延遲求醫治療,眼科醫生會有方法為不同年齡小孩驗眼。 本港兒童最常見的視力問題是近視,成因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近視度數通常於六至十二歲加深得較快。范醫生指兒童不應沉迷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建議父母應以身作則,多帶子女進行戶外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開學系列】孩子開學就病 八項求醫警號

每年九月都是新學年的開始,莘莘學子很快又要背著書包上學去,而他們要面對的何止是功課和學業,也還有身心方面的威脅。《開學系列》將會由專家剖析同學們在新學期常遇到的身體及心理困擾和問題,幫大家更好應對。 不少家長都會發現,開學後孩子特別易病,擔心是上學太辛苦。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彭少良醫生指出,小朋友上學後與更多人接觸,令傳染病有機可乘,除了傷風咳嗽等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外,有些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不適,透過適當治療及中斷傳播鏈,才能令孩子不再生病。 彭醫生表示,每逢新學年開始後兩至四星期,便會特別多因為傷風咳嗽病童求診,本來甚少生病的幼童,上學後便小病不斷,尤其是剛入讀學前班、幼稚園及小學的學童,「因為接觸的人多了,受感染的機會亦會較高」,而且他們年紀尚幼,不懂得採取措施保護自己,若有同學仔患病便很易傳開。 手足口病及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很易在學童間傳染,腸胃炎亦十分常見。 彭醫生稱,除了不斷變種的流感外,其他病毒感染通常一次便能令身體產生免疫力,但細菌就可以不斷及重覆造成感染,甚至出現病毒加細菌感染。他強調,「身體不會無緣無故出現一些不適症狀,即使是輕微但持續出現的症狀,也要正視及處理」。 小朋友染病的影響可以很大,不但自己身體不舒服,更可把病源帶回家中,傳染給同住家人,而家中成員有機會又再把病源傳播出去。試過有一家所有成員經常病倒,後來追查原來是由於互相細菌感染造成,亦有女士不斷患病,原來是丈夫染病卻沒有出現明顯症狀。 他說,必須要找出病菌的源頭及中斷傳播鏈,否則感染情況可能會持續不斷。適當用抗生素跟濫用是有分別的,有些細菌感染確實需要用抗生素處理。 小朋友上學是必然的成長進程。彭醫生建議家長採取措施保護小朋友,例如病了要睇醫生,並要留家休息,以免傳染其他人,平日家長亦應教導兒童注意個人衞生,如經常洗手、正確戴口罩,同時亦要有充足睡眠和均衡營養,以提升抗病能力。除了家長之外,學校也要採取措施保護學童,例如盡量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定期清潔玩具及課室等。 現時有一些傳染病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作預防,除了政府接種計劃涵蓋的疫苗外,家庭醫生亦會因應小朋友的情況和風險,建議接種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甲型肝炎,輪狀病毒及腦炎球菌等等疫苗。 彭醫生最後提醒家長,除了發燒等症狀外,小朋友的精神狀態更為重要,若顯得「無精神」及其他警號,便要立即求醫。 八項求醫警號: 1.持續無精神 2.脫水/無排尿 3.病情影響睡眠 4.氣喘 5.強烈頭痛 6.耳痛 7.神智不清 8.抽筋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開學系列】知多啲:捱夜做功課 陷惡性循環

小朋友無心機讀書,默書讀極唔識,功課錯漏百出……是否ADHD? 影響小朋友學習的原因眾多,未必一定是ADHD,有時可能是視力或聽覺出問題,或只是因為睡眠不足,導致無精神專注學習;但亦可能是患有腦癇症。兒科專科醫生楊穎欣指出,香港小朋友「好多時唔瞓覺」,有3歲小朋友晚上11、12點才上牀睡覺,翌日早起上學自然「無精神」,上課時無心機,難以吸收新知識。小朋友測驗考試成績欠佳,家長應先檢查小朋友睡眠情况,例如作息時間,或有否受鼻敏感、睡眠窒息症等影響睡眠質素,如有懷疑宜及早求醫。 家庭醫生鄭志文亦稱,有些小朋友做功課比較慢,但又要完成才能上牀睡覺,「夜瞓給家長鬧,翌日又無精神,令學習又再差一點,再加上一大堆功課,結果又要夜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家長必須正視及改善兒童睡眠不足的情况。 另外,小朋友經常失神發呆,父母誤以為是專注力不足,但可能是失神性腦癇症的徵狀。楊穎欣稱,患有腦癇症的小朋友,無論是做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現「突然斷片」的失神情况,「就算食雪糕、行街途中,突然好像定鏡一樣,有時更可能在睡覺時抽筋」。 無端失神「斷片」 或患腦癇症 小童失神性腦癇症,失神情况每次維持數秒,一般不會引起危險,多數在青少年時期會好轉。但「一日失神幾十次」,對學習的影響就可以很大,雖然病情會隨成長改善,但若失神次數多也需要藥物幫助,以免妨礙學習。 鄭志文提醒家長,小朋友做功課或學習出問題時,「唔好一味話佢曳」,例如有時在診症室也會見到家長斥責小朋友亂寫字,但其實可能跟小朋友學習困難有關,應該與醫生傾一傾。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開學系列】升小第1個月 易發現ADHD

【明報專訊】暑假步入尾聲,小朋友正準備開學,甚至已回校上堂。升小一或轉校是發現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高峰期。 小朋友活潑好動「無時停」,家長頭痛萬分,甚至擔心是ADHD。 ADHD令孩子學習出現問題,也影響與朋輩的相處,更會牽動家長情緒健康;若未有適當處理,問題更可延伸至成人階段。 明仔升上小一,返學沒多久媽媽便收到教師的電話,「投訴」明仔問題多多,例如上堂不專心,上廁所不排隊,又因為口沒遮攔而得罪很多同學,試過指着鄰座女同學說「你條辮真係紮得好核突」。 其實,明仔媽媽也正為兒子而煩惱,縱使剛剛開學功課不多,但每日做功課也要拉鋸三四小時才完成,令母子身心俱疲。於是她決定帶明仔看醫生,結果診斷他患有ADHD。 正規學習模式突顯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愷怡表示,升小一或轉校首個月是發現ADHD的高峰期,因為面對新的校園和學習環境,例如由幼稚園小班教育進入小學正規的學習模式,較容易發現一些「上堂坐唔定、唔留心、衝動易鰥脾氣等問題」的小朋友。另外,第一次考試成績也可能觸發家長帶小朋友求診的動力。她稱,有些家長在孩子四五歲時已察覺他們難專注學習,但部分會認為只是年紀小,「大個會定啲」;但六歲升小一時問題依舊,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便要正視。 臨牀上,ADHD有三類 一、專注力不足 小朋友很難專注,容易分心,功課或考試錯漏百出,又經常遺失自己的物件,如水壺、八達通等。 二、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 小朋友「坐唔定」,缺乏耐性,例如排隊時插隊,大人說話時插嘴,又因衝動而容易發脾氣及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 三、同時有上述兩種問題 服藥、行為治療助專注 陳愷怡指出,治療ADHD主要靠藥物及行為治療兩方面,近年家長明白到藥物能改善小朋友的專注力,較願意接受藥物,藉以令孩子追上學習進度。而明仔接受治療後情况明顯改善,教師投訴減少,而明仔媽媽亦在醫生建議下,幫助明仔改善與同學的關係,增強其自信心,上學也重現笑容。 IQ130成績差 影響至成年 別以為ADHD只影響兒童階段,問題可能延續到成年。例如二十多歲的Edward,小時候智力評估得分超過一百三十,屬於「叻仔」,但多年來讀書成績不理想,每次考試明明溫習充足,應考時卻空白一片,要半小時後才進入狀態,以至無法完成所有題目,慢慢地他懷疑自己有問題,求醫後才知道自己專注力不足。 除了ADHD外,兒童亦可能出現情緒困擾而影響學習,展現的徵狀可能是身體不適,如嘔吐、頭痛,或拒絕上學。陳愷怡說,家長發現小朋友身體持續不適但檢查後並無不妥,又或拒學,應該與孩子多溝通及尋求協助,經驗顯示,這些情况大都是情緒問題所致,例如有一個小五學生,每天上學便嘔吐,後來發現有抑鬱問題。及早求助可以盡快找出原因和處理,以免問題持續困擾兒童的學習和成長。 文:張意宇 圖:劉焌陶 註:本版設計圖片中的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開學系列】功課困獸鬥 不如桌遊鬥個夠

【明報專訊】「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 陳媽媽和陳爸爸曾經因為功課,每晚和女兒開戰,但看見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新聞後,陳媽媽及時回頭,放下功課,每晚透過桌上遊戲,不單重修親子關係,還增加女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我看到的現象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從高樓上跳下去。因為我們一直為應付考試功課逼孩子,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陳太和丈夫曾經跟女兒為功課困獸鬥,她每天放工回家,開門時手便會顫抖,因為她害怕看到屋內的丈夫和女兒正為功課開戰。看到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張太一陣怵然——幸好自己知道回頭,不然瘋掉的是自己,跳下去的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只懂強迫 愈不快樂 陳太的經歷,或許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孩子的家庭寫照,孩子做功課往往轉化成親子戰場。陳太發現,女兒升小一後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短至十分鐘做功課的專注力也沒有。每一科的老師都說她女兒專注力不足,心理學家也評估懷疑女兒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需排期等候看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孩子的困難讓陳太反思,重新整理她對孩子及家庭的期望,決定要改變原來的家庭相處模式。「孩子有學習障礙,如果我們仍然只懂強迫,孩子愈來愈不快樂,最終只會不告而別。所以我決定把分數成績擱在一旁,重建孩子的身心,讓她快樂自信是最重要。」 盡快完成功課 與父母玩遊戲 當時陳太想起,老師曾建議他們和女兒下棋,改善親子間的衝突關係;再加上得到心理學家的鼓勵和肯定,陳太便在網上尋找桌上遊戲資料。她除了帶女兒跟其他家長和小孩一起玩桌上遊戲,晚上還會待女兒做完功課後,放下手機等所有電玩,全家一起專心玩遊戲。 親子一齊玩 大家治療大家 經過約一年的全家一起玩桌遊,陳家不經不覺產生了改變。「現在放工回家開門時,不會再有恐懼,我會問﹕今晚玩哪種遊戲?」每晚桌遊時間,就是最佳的親子時間。陳太發現,原來女兒心底十分渴望父母下班回家跟她玩,正因如此,女兒會主動盡快完成功課,以便爭取更多與父母玩桌遊的時間。一家人比以前快樂,衝突減少了,因為在遊戲中,父母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輸給女兒的朋友,一家人一起同哭同笑。「我上班也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原來透過玩,是可以大家治療大家。」在遊戲間,親子還可以有真正對話。「以前追問她學校發生的事,她不肯說。但現在玩得高興時,她就自然會說『學校的同學這樣那樣……』。」 此外,桌上遊戲也是一個讓孩子愉快學習,以及讓家長正向管教的平台。透過玩模擬現實的遊戲,家長適時給予孩子協助和讚賞,孩子的自信也會增加。 上課專心了 把快樂還給孩子 玩了親子桌上遊戲,陳太女兒在學校表現也大有改善,老師說她女兒上課時專心多了。「我覺得,這是因她在家中找到了快樂,覺得被接納,所以每天也有動力了。」陳太不想看到不快樂的女兒,所以選擇了改變。「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下次重組句子時,你可以給我多些練習嗎?』」陳太說,把快樂還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用他們的方法回饋父母。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工作忙碌,學童功課量大,加上中國文化中「勤有功,戲無益」的價值信念,讓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徵狀孩子的家庭,往往為應付孩子的課業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玩樂的重要性。陳太的故事,會否給大家一點撥亂反正的啟示? ■知多啲 平衡電玩世界 鍛煉思維情商 桌上遊戲(Tabletop Game)簡稱桌遊,指可以在桌上或平面上玩,毋須依賴電子設備的遊戲,包括卡片、圖板、骰牌遊戲等。傳統的象棋和撲克亦算是桌上遊戲。相較其他遊戲,桌遊較注重多種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情商能力鍛煉。近年愈來愈多桌遊愛好者組織起來,推廣各種桌遊,以平衡電玩世代。 文:何慧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蔡曉彤

Read more

【開學系列】指尖陀螺減壓效用短 不如笑「騙」快樂 呼走煩惱

【明報專訊】近期大熱,可以在手指上不停轉動的玩具「指尖陀螺」,紅遍多國,不單瘋魔中小學生,同時迷倒不少成年人,演變出多種不同玩法。好玩之餘,有報道指它幫助減壓、降低焦慮並有加強專注力等神奇功效,是否可信?找來精神科專科醫生拆解傳聞,並教授真正有效的減壓方法——「放鬆三部曲」。 指尖陀螺簡單易玩,用兩隻手指夾住中間的軸承,然後輕撥葉片令其快速旋轉,再用一隻手指頭頂着轉動。坊間不少高手可以將高速旋轉的指尖陀螺拋高再接回,或轉換手指輪流承托,玩法變化多端。有外國網站聲稱,指尖陀螺可以幫助專注力有問題人士,例如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患者,提升他們的專注度。此外,有指具減壓及紓緩焦慮等功能。 改善ADHD? 邊玩邊學更分心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現時未有醫學研究證明指尖陀螺有助改善ADHD專注力不足問題,有些ADHD患者知道自己難以集中精神,故會自行找方法加強注意力,例如不時郁動身體如搖腳等,或者一邊溫書一邊行來行去,但這些指尖陀螺則未必有幫助。他解釋︰「正在玩的時候當然可以專注在玩具上,但之後可否令做功課時更加集中呢?如果一邊玩一邊學習,更可能會分心,曾經有位病人家長說兒子溫書時玩指尖陀螺,反而更分心。」英國已有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指尖陀螺回校,擔心學習分心及引起危險。 集中玩可暫時抽離 有助減壓 指尖陀螺除受小朋友歡迎,亦吸引不少成年玩家,網上不少片段教授各式玩法,究竟它是否真的有助減壓?麥永接解釋,對一般人來說,當集中在一件事情時,可以暫時抽離,有助減壓,就如之前大熱的填色簿Secret Garden。而指尖陀螺同時可以視為社交活動之一,投入一個熱門玩意,與其他人多了話題,生活增添趣味。他補充︰「不過一般人玩這個陀螺,每次大約玩數分鐘,時間短,相對減壓時間亦短。而且指尖陀螺欠缺獨特性,不是唯一減壓方法,亦未必好過其他方法。」麥永接教路可以「放鬆三部曲」作短時間減壓。 ◆醫生教放鬆三部曲 第一步:意境鬆弛法 緊張時,找一個寧靜的環境,幻想自己身在一個舒服環境,例如在沙灘上享受着海風,聽海浪聲等,可平靜心情。 小心「過度換氣」致頭暈手痺 第二步:腹式呼吸法 一邊幻想時,可一邊作深而慢的呼吸法,放鬆自己。他說︰「掌握呼吸方式很重要,對於緊張、壓力大甚至焦慮症人士亦有幫助。」深而慢的呼吸可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減慢呼吸及心跳,紓緩緊張感覺。他強調,呼吸一定要夠慢,否則一旦緊張時,錯用快而急的深呼吸,隨時弄巧反拙,變成「過度換氣」,即吸入太多氧氣,呼出過多二氧化碳,腦部血管因而收縮,導致頭暈;同時亦會影響血液內的酸鹼值,出現輕微電流感覺至手腳麻痺、針拮感覺甚至抽搐,這些生理反應隨時令人更驚恐。 如何正確地作出深而慢的呼吸?麥永接建議大家用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腹部凸起,相反呼氣時腹部則凹下去,與平常的呼吸剛好調轉,大家未必一時三刻可掌握到,因此需要花些時間練習,可以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至10分鐘。但在緊張關頭下要呼吸多久才有效?麥永接說因人而異,普遍3至5分鐘已可改善情况,有些人可能呼吸幾下已見效果。 第三步:靜觀技巧 最後學習靜觀技巧,靜觀即是有意識地及不加批判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上。例如:不妨在繁忙的生活中加入慢食元素,在食飯時先以2至3分鐘,享受食物的色香味,之後細心慢慢咀嚼,好好地欣賞食物,「雖然食飯時間可能好短,但如果每日可以抽2、3分鐘,讓自己進入專注的狀態,已經可以有助紓緩緊張情緒。不過,這個技巧多鍛煉才可熟能生巧,因為緊張時未必記得怎樣做。」麥永接補充大家每日都會吃飯,可以每日選一餐來作訓練,技巧愈純熟,功力愈深,愈快可以進入專注的狀態。 文:許朝茵 圖:勞耀全、曾憲宗、nikoniko_happy@iStockphoto、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