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明報專訊】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將於4月5日(本周五)展開,比賽中常有強力的撞擊、攬抱、拉扯等刺激畫面,球員受傷風險高,當中常見是肩關節脫位(俗稱膊頭甩骱)。   ▲欖球高危——高撞擊型運動,例如有較多身體接觸的欖球,球員容易甩骱。(Getty Images)   除了欖球,近年流行的拳擊,還有同樣有不少跳躍和碰撞的籃球、足球,亦有甩骱風險。如何減低甩骱風險,玩得開心又放心?   欖球常有拉扯、撞跌等埋身肉搏,手腕、鎖骨骨折時有發生,而最常見的創傷是膊頭甩骱。運動導致甩骱不限於欖球,近年流行的拳擊,亦有大量肢體碰撞,香港港安醫院骨科專科醫生林顯爵表示,「練拳打靶,你出拳時,若握靶一方稍微退後了,衝力太大,肩關節『過咗龍』可致甩骱。」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自行亂托或敷冰 骱難復位 肩關節是身體轉動幅度最大的關節,是最常甩骱的部位,即上臂骨(又稱肱骨)從肩窩(肩盂)滑出。林續指,甩骱可分為半脫位和脫位,若只有部分滑出,屬肩關節半脫位。「半脫位即甩了一半,未完全脫位,有可能自行復位。初時甩一半,郁一郁膊頭便復位,以為無事再打球。不久再次受傷,便完全脫位。」   大型運動比賽通常有醫生駐場,即時處理甩骱問題。林顯爵說:「醫生啪一啪,5秒便托回原位,但球員通常都不會馬上再落場比賽,之後要到醫院照X光,作進一步檢查。」   一般市民若不慎甩骱,又沒有醫護人員在旁,第一時間應怎樣處理?應否敷冰或自行托骱?「若果托得不理想,左扯右扯,之後才找醫生托,就更加困難,可能要全身麻醉。而敷冰會令肌肉變硬,到時更難托回骱位。」林顯爵表示,傷者應立即送院治理,不宜自己嘗試托骱或敷冰。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林顯爵(劉毓霖攝)   首次甩骱妥善處理 減復發風險 運動員肩關節脫位的成因,多是由於肩關節盂唇(labrum)撕裂,盂唇是肩盂上覆的軟組織,令肩關節保持穩定,有助上臂骨更穩固地套進肩窩,以及吸收外來的撞擊力。急性創傷或重度的肩部運動都可能令盂唇撕裂,導致肩關節不穩定,甚至脫位;例如跌倒時撞傷肩膀、手高舉過頭時過度伸展、重複投擲或舉重等動作。林顯爵表示,可透過微創關節鏡班卡氏修補術(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修補盂唇,穩定肩關節。但若盂唇嚴重撕裂或經常重複甩骱的患者,則要考慮開放式Latarjet重建手術,將肩胛骨上的喙突(coracoid)切除,再將之固定到肩盂。   提到甩骱的復發率,林顯爵指第一次甩骱後的處理最為關鍵,「如果病人聽從醫生囑咐,戴3至4星期護托,再甩的風險不大。但若病人不聽話,未康復就每晚去打波,很容易再甩」。甩骱後,韌帶變得很鬆,或某些組織沒有修補好,不久便會再甩骱。有些肩關節半脫位的人士,沒有妥善處理患處,亦容易重複甩骱,「睡覺又甩一甩、穿衣時又甩一甩!此時才發覺要看醫生」。 【運動消閒】骨骼「偵」奇:跑步傷膝的魔咒   ▲盂唇撕裂——肩關節脫位成因多是由於肩關節盂唇撕裂,導致肩關節不穩定。(明報製圖)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明報專訊】「第一次甩骱是發生於2011年,在日本比賽。我記得當時我坐在地上,望一下自己的膊頭,整個都脫了位!」現年30歲的香港欖球隊成員華蓮絲(Lindsay Varty),12歲開始打欖球,17歲首次代表香港出賽。她直言曾甩骱七八次,全是打欖球受傷所致。   ▲術後留疤——香港欖球隊成員華蓮絲多次甩骱,去年初做了Latarjet重建手術,左肩留下約3厘米的疤痕。(李祖怡攝)   華蓮絲經歷過三四次甩骱後,在2012年決定做微創修補軟組織的手術。但作為全職欖球員的她,運動創傷始終難免,手術後四五年再度甩骱。甩骱後需要佩戴護托,她不諱言日常生活受影響,簡單如洗頭、切菜也做不到。在醫生建議下,華蓮絲去年初接受Latarjet重建手術,她表示多次甩骱的經歷令她不得不做手術。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我想繼續打欖球,不做手術的話會繼續甩骱,並造成很多不便。每次甩骱都要等兩三個月復元,那不太合理!」這次手術後約5個月,她重返訓練場,「欖球比賽中有很多接觸和碰撞,例如攔截對手。   我需要更多時間復元,因為驚會再甩骱,需要重新建立信心,並且要鍛煉好身體才正式打欖球」。華蓮絲要做額外的肩部運動,以加強肩部周圍的肌肉。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Read more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明報專訊】病人骱位復位後,需要接受物理治療,如干擾波或超聲波治療,減輕發炎。香港港安醫院物理治療師杜浩勤表示,康復直至中、後期,病人開始做運動,可使用貼布治療。「利用運動貼布來加強本體感應能力,因為甩骱後有可能減低關節敏感度,容易重複甩骱。」然而,貼布治療只是輔助性質,主要靠運動治療,幫助肌肉控制關節。   日常做簡單的伸展,訓練肩關節肌肉及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有助預防甩骱。不過,每個病人的徵狀和需要都不同,最好先由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再做訓練。   右方幾套動作有助患者復健,亦適合經常做高強度、撞擊型運動的人預防甩骱;尤其是Bosu球掌上壓和練力帶背拉的動作,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改善肩胛肱骨「節律」,以增加關節活動幅度。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杜浩勤(李祖怡攝)   側臥肩外旋——訓練旋轉肌群 訓練時間:復位後約2至4周開始 做法:側臥,雙腳屈曲;毛巾墊着手肘作固定。然後慢慢把啞鈴舉起至水平,再放下,其間手肘要貼着身體 注意: 剛甩骱受傷者,舉起啞鈴的幅度不宜太 大,因為肩關節可能未夠穩固 ‧15下為1組,每次3至4組 ‧啞鈴重量約2至3磅,可用水樽代替;若覺得重,可以不負重,只做提起和放下的動作   Bosu球掌上壓——訓練肩膊附近肌肉 訓練時間:復位後約4周開始 做法:Bosu球(半圓平衡球)放牀上,面向牀,雙手握着Bosu球,手肘向斜後方,約45至50度,雙腳向後伸直。然後身體向下壓,類似掌上壓的動作   ▲(李祖怡攝)   注意: 配合Bosu球,增加手肘、手腕、肩膊的不穩定性,從而提升動作難度 10下為1組,每次3至4組 練力帶背拉——訓練肩關節肌肉及活動幅度 訓練時間:經醫生/物理治療師評估後才做 做法:雙手拿着練力帶,放在背後;然後向上伸至背部中間,重複拉上拉下的動作 注意: 若沒有練力帶,可用毛巾代替 15下為1組,共3至4組 可拉緊練力帶以增加難度 資料提供:香港港安醫院物理治療師杜浩勤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運動消閒】骨骼「偵」奇:跑步傷膝的魔咒 【長者健康】「筋長一寸,壽長十年」 老人家多伸展防跌傷  

Read more